一年级下数学课件-找座位-西师大版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38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找座位优质课件优秀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围绕“找座位”这一主题进行展开。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认识位置》,详细内容为: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根据位置信息找到相应的座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座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2.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找座位,提高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座位图、磁性教具。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如何在教室里找到自己的座位。
2. 例题讲解:通过PPT课件展示座位图,讲解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学会描述物体的位置。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用所学知识描述教室内物体的位置,并进行汇报。
4. 小组活动:每组发放一张座位图,学生根据图上的位置信息找到相应的座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找座位2. 板书内容:(1)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2)描述物体位置的步骤(3)找座位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你家里的沙发、电视、餐桌等物品的位置。
(2)根据座位图,画出你的位置,并用文字描述。
2. 答案:(1)示例:沙发在电视的左边,餐桌在沙发的右边,电视在餐桌的前面。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表达方式,但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仍存在描述不准确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认识上和下︳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感知上、下的位置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上、下的位置关系2. 上、下位置关系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2. 上、下位置关系的应用四、教学难点1. 上、下位置关系的判断2. 上、下位置关系的应用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如飞机、小鸟、小鱼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2. 新课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如小鸟和飞机,让学生说出小鸟和飞机的位置关系。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上、下的位置关系。
3. 教师出示一些上、下位置关系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并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3. 活动一:感知上、下的位置关系1. 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将一些物品放在桌子上,让学生睁开眼睛后说出物品的位置关系。
2. 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放一些物品,并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4. 活动二:上、下位置关系的应用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的书在桌子上,小红的书在桌子下,让学生说出谁的书在上面,谁的书在下面。
2.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如树上的苹果和地上的苹果,让学生说出哪个苹果在上面,哪个苹果在下面。
5. 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出示一些上、下位置关系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并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2. 让学生用上、下的位置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上、下的位置关系。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中的“活动一:感知上、下的位置关系”和“活动二:上、下位置关系的应用”。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9.3方向和位置、认识图形、分类与整理西师大版一、学习目标1.了解方向和位置的概念。
2.认识几何图形并能分类与整理。
3.掌握几何图形在平面内的方向与位置。
二、学习内容1. 方向和位置1.1 方向在学习方向和位置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箭头。
箭头的作用是表示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为箭头的方向。
1.2 左右我们把左边叫做“左”,右边叫做“右”。
1.3 上下我们把上面叫做“上”,下面叫做“下”。
1.4 前后我们把前面叫做“前”,后面叫做“后”。
1.5 方向方向是物体、人或者其他事物的位置与其他物体或人的相对位置。
例如,在教室中,门的方向就是对着你的方向。
我们可以用“前面”、“后面”、“左边”、“右边”、“上面”、“下面”等来表示方向。
2. 认识图形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会认识以下几何图形:2.1 正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是: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 90 度。
2.2 长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是:两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 90 度。
2.3 圆形圆形的特点是:周长很长,是一条曲线。
2.4 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特点是: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 60 度。
3. 分类与整理3.1 分类我们可以把图形分类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等。
在分类时,需要注意到它们的特点和形状。
3.2 整理整理图形时,我们可以按照它们的形状、面积大小等进行排列。
三、学习方法1.观察教师演示,认真听讲,注意理解。
2.通过与同学讨论、合作协作来加深理解。
3.动手操作,反复练习。
四、学习反思在本次学习中,我掌握了方向和位置的概念、认识了几何图形并会分类与整理,学会了几何图形在平面内的方向与位置。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通过与同学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而反复练习也能更好地巩固学习成果。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找座位课件优秀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章《找座位》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座位图,学会用上下左右等词语描述位置;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座位图的概念,会用上下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座位图,学会用上下左右等词语描述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座位图、磁性教具。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课件展示同学们在教室里找座位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座位图。
2. 例题讲解:讲解座位图的认识,引导学生用上下左右等词语描述位置,并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
3.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第53页第1、2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教材第54页第3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座位图的认识2. 描述位置的词语:上下左右3. 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55页第4、5题。
答案:(1)小明的位置是(3,2)。
(2)小华在小明的右面,位置是(3,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座位图的认识和描述位置的方法。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如公园里的座位、公交车上的座位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认识与运用2. 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教学3.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的认识与运用1. 情景的选择: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室座位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2024年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找座位课件优秀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章《找座位》第一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座位图的表示方法,学会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掌握找座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座位图的表示方法,会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观念。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认识座位图的表示方法,学会找座位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座位图、磁性贴图。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课件展示学校礼堂的座位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座位图的特点。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座位图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前后左右。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手指表示前后左右,加深对方向的理解。
3.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例题,引导学生根据座位图找出指定的座位。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指导。
4. 随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展示,共同讨论解题方法。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座位图,并用前后左右描述座位位置。
(2)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其他学生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座位图的表示方法2. 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3. 找座位的基本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教材第46页练习题。
答案:见教材。
2. 拓展延伸:观察家里的客厅,用前后左右描述家具的位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座位图的表示方法和找座位的基本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空间观念。
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环境,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