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全生产)不安全行为人员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976.57 KB
- 文档页数:12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煤矿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最新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煤矿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最新版)煤矿的不安全生产表现形式有:一是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三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直接体现就是“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三违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又是违章作业。
分析多年的事故案例,绝大部分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都是违章作业造成的。
从思想、心理、行为方面分析,主要表现为:一、思想方面有不安全行为的人,安全生产思想意识淡薄,自主保安和相互保安意识都差,从思想认识上就认为安全是领导、组织、别人要我安全,不是我要安全的错误认识,主要表现为:1、麻痹思想;2、无所谓思想;3、侥幸思想。
二、心理方面1、图省事的懒惰心理。
违章作业的根本原因就是图省事,怕麻烦,遇有工作现场环境和物的状态变化为不安全因素时,不主动和积极处理,最后导致事故的发生。
2、侥幸心理。
安全思想意识差的人,侥幸心理最强,都认为违章作业不一定酿成事故,一旦事故发生,又后悔莫及。
3、习惯心理。
长期的艰苦工作,随时变化的井下作业环境,有的职工养成了违章作业的不良习惯,一旦无人监督就违章蛮干,不出事还自鸣得意。
工龄长的老工人最为突出。
4、从众心理。
特别是新工人,见别人违章省事,也未出事故,时间一长,也违章作业。
5、逞能心理。
主要是生产骨干,自恃工作时间长,经验多,为了赶任务,抢时间,玩英雄主义,带头违章。
(安全生产)不安全行为规则神华宁夏煤业集团X公司安全行为管理规则第壹条为了贯彻“安全第壹,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规范神华宁夏煤业集团X公司(以下简称集团X公司)员工安全行为,防止和减少因行为不规范而导致各类事故,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和《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在集团X公司所属各单位的从业人员(煤化工执行其自行规定)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本规则所称安全行为是指按章操作、遵守劳动纪律,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行为。
不安全行为是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犯劳动纪律。
第四条根据不安全行为情节以及产生或可能产生后果的轻重程度,将其分为A、B、C三类。
A类是特别严重不安全行为,即情节或后果特别严重的不安全行为;B类是严重不安全行为,即情节或后果仅次于A类的不安全行为;C类是壹般不安全行为,即情节较轻的不安全行为。
第五条对于A类不安全行为人员,给予解除劳动合同的处分。
第六条对于B类不安全行为人员,根据情节和后果轻重,分别给予下列处分(罚):(壹)造成他人死亡、他人或自己重伤的,解除劳动合同;(二)没有产生人员伤亡后果的,第壹次给予红牌警告,罚款300—1000元,12个月内再次出现的,解除劳动合同。
第七条对于C类不安全行为人员,根据后果轻重分别给予下列处分(罚):(壹)造成他人死亡、他人或自己重伤的,解除劳动合同;(二)没有产生人员伤亡后果的,第壹次给予黄牌警告,罚款50—300元;12个月内第二次出现红牌警告,罚款1000元;第三次解除劳动合同;第八条A、B、C类不安全行为人员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条不安全行为罚款列入处罚单位(部门)的安全奖励基金。
第十条集团X公司各级安全管理部门应建立不安全行为人员档案,详细记录违章情况,分类(在册人员、外包人员、劳务派遣人员)统计不安全行为人数。
第十壹条对不安全行为人员的处罚程序按集团X公司有关劳动纪律的相关规定执行。
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范文.WPS 本文档共【17】页/【5848】字单位姓名20XX年X月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原因分析(一)事故原因的分析的内容我国事故调查原因分析主要依据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标准中对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分析都有明确的规定。
在分析事故时,应从直接原因人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
再分清主次,进行责任分析。
(二)事故原因分析的基本步骤:1、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
2、分析伤害方式。
按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
3、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
4、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
(三)事故直接原因的分析1、物的不安全状态(机械、物质或环境)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2、人的不安全行为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3)使用不安全设备4)手代替工具操作5)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7)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 8)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10)分散注意力行为11)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12)不安全装束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四)事故间接原因的分析《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 6442—1986)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3)劳动组织不合理。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人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最新版)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人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最新版)【摘要】从人因失误的机理、分类和特点等方面,对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间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与探讨,笔者认为,应从安全教育、技术培训、人机系统设计等方面预防人因失误,从建立和维持操作者对安全工作的兴趣、作业标准化、安全管理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以煤矿斜井提升事故为例,说明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的判定原则和方法,从而为预防、控制人因事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因失误;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对比分析;事故模式0引言人因失误及人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全国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06376起,死亡101480人,其中,发生重特大事故86起,死亡1525人,由于人因失误或人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伤亡发生率就占70%以上。
目前,对人因失误及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理论模型和构建控制系统等方面。
即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已从原先的确定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原因中占多大比例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归类分析上,发展到通过运用复杂性科学原理和方法,构建出切实有效的不安全行为控制系统。
与之对应,有关人因失误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则是探究人的失误机理并建立理论模型,用人的认知可靠性分析与动作执行可靠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应用到第二代的人因可靠性分析(HRA,humanreliabilityanalysis)法,开发动态的人的可靠性分析模型。
2020年度员工不安全行为分析报告一、年度不安全行为查处情况2020年度我矿共查出员工不安全行为例,严重不安全行为例,一般不安全行为例,严重不安全行为占年度不安全行为%,一般不安全行为占年度不安全行为总数的%,不安全行为罚款金额总计为元。
对发生不安全行为职工全部进行了安全生产学习培训,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对发生严重不安全行为的职工培训时间不小于72学时,必须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才可上岗。
经过对年度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不安全行为发生的主要工种为井下流动作业的职工(流动电工、巡检的瓦检员等)个和岗位固定工。
发生不安全行为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四点班、零点班还有上下班交接班时间,不安全行为主要发生在非正常作业期间(例如检修设备、运输材料)。
二、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综合对不安全行为分析,有诸多因素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其中有个体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客观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
根据员工日常作业中的行为表现,对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如下:(一)易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人群:1.新入企员工;2.工龄长的老员工;3.培训、学习不到位的员工;4.作业流动性大的员工(辅运车辆司机居多);5.固定岗位点、单岗作业人员﹔6.情绪低落、心不在焉的员工;7.作业地点不固定人员(例如巡回负责巡回检查的瓦斯检查员、负责巡回检查的安全员、流动电钳工)(二)不安全行为发生的主观原因:1.新入企员工对安全作业的概念模糊,不知道怎么做安全、怎么做不安全。
2.个别职工文化程度低,从事一些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时,对此项工作理解不够透彻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
3.许多工龄较长的老员工,从事此项工作时间较长且未发生过安全事故,思想比较麻痹,总认为自己一直这么干也没有发生事故,久而久之养成习惯性的不安全行为。
4.个人不能认真参与安全培训、学习,安全意识淡薄,对不安全行为可能会导致的后果认识不足,在具体的作业中随意发生不安全行为。
5.图省事、怕麻烦,侥幸心里作怪。
浅论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摘要:企业生产中发生的意外事故, 70%以上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文中阐述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概念,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给出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措施,以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安全管理。
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顾名思义就是工作或作业过程中影响工作或作业安全或导致事故发生而产生的人的行为,它是危险因素的又一表现形式,是导致事故发生的诱因和根源①。
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因素主要是人和物的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极易出现。
但所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操作、管理失误有关。
往往在物的不安全状态背后,隐藏着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失误。
对于从事生产活动的职工来说,随时随地都会遇到和接触多方面的危险因素。
一旦对危险因素失控,必将导致事故的发生。
就其事故原因来讲,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根本最直接的根本原因。
在生产活动中,所有的操作人员,都可能发生失误。
而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则能导致事故发生。
据报道, 2006 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 627 158 起,死亡112 822人。
其中,发生一次死亡 3~9 人重大事故 2 357 起,死亡 9 065 人。
发生一次死亡 10 人以上特大事故 95 起,死亡 1 570人。
发生一次——————————①安全管理网(/)死亡 30 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 7起,死亡263 人。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已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 6 500 亿元,占我国 GDP的 6%。
①究其原因诸类事故的发生大都是人的不当操作或对物、设备的不安全管理所造成的。
故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需加强对人的管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1.不安全行为分类不安全行为指的是可能导致超出人们接受界限的后果或可能导致不良影响的行为。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剖析及管控措施发布时间:2021-10-14T06:18:17.508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7期作者:刘志丹[导读] 煤矿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从管理、现场环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行为管控措施,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煤矿安全管理,刘志丹平凉新安煤业公司职工培训中心 744201摘要:煤矿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从管理、现场环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行为管控措施,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煤矿安全管理,减少违章人员、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矿井安全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煤矿,不安全行为剖析,行为管控措施众所周知,各行各业之所以会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其导致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造成的,然而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越来越注重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对于安全生产的影响,2020年7月1日实行的新版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对员工不安全行为作了严格的要求。
本人长期从事“三违”人员的帮教工作,现对2020年度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从管理、现场环境、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行为管控措施。
1.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含“三违”、下同)剖析煤矿不安全行为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首要原因,煤矿不安全行为分为不规范行为、“三违”行为两类。
由于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复杂性,而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的管控过程,这一过程中决定了员工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2019年度治理不安全行为(含一般“三违”)650人次、占治理总数的96.2%,治理严重“三违”26人次、占治理总数的3.8%,2020年度治理不安全行为(含一般“三违”)619人次、占治理总数的95%,治理严重“三违”行为32人次、占治理总数的4.9%,2020年较2019年整体同期相比治理不安全行为比重有所下降。
如图12.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分析2.1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煤矿行业属于高危行业之一,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煤矿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控过程,因而各级干部职工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认识到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xxx年度不安全行为分析报告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煤安监行管〔2020〕16号)要求,xxx对1月份至12月份(截止12月30日)以来发生的不安全行为(含:“三违”)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统计分析情况汇报如下:一、本单位不安全行为人员概况(一)1月份至12月份(截止12月30日)xxx共发生不安全行为(含:“三违”)142起累计154人次。
其中,按级别一般不安全行为(含:“三违”)122起,占比为79.2%,严重不安全行为(含:“三违”)32起占比为20.8%。
其中,不安全行为(含:“三违”)xxx130起,累计134人次,xxx6起,累计11人次、xxx1起,累计4人次;xxx1起,累计2人次、xxx、xxx、xxx1起,累计各1人次。
重二、不安全行为人员分析(一)作业班次1月份至12月份(截止12月30日)按作业班次统计。
其中,xxx白班累计64起,占比45.07%、夜班累计66起,占比46.48%;xxx白班累计6起,占比4.23%;xxx白班累计2起占比1.41%;xxx、xxx、xxx白班各1起,各占比0.70%;xxx夜班1起,占比0.7%。
通过数据分析,xxx作为主要采剥作业单位,按照作业班次夜班占比较大,总占比91.55%;其余单位均为地面基建施工单位,夜班未进行作业。
(二)岗位工种1月份至12月份(截止12月30日)按照岗位工种统计,共涉及12个工种。
其中,xxx涉及9个工种;xxx、xxx、xxx、xxx、xxx、xxx各涉及1个工种。
经分析工程车驾驶员涉及人数较多,累计87人次、占比61.27%;排土安全员累计15人次,占比10.56%;负责人累计累计12人次,占比8.56%(主要为连带责任);现场管理累计7人次,占比4.93%(主要为连带责任);挖机驾驶员累计6人次,占比4.32%;基建施工人员累计5人次,占比3.52%;铲车驾驶员累计3人次,累计2.11%;电焊工、加油车驾驶员各累计2人次,各占比1.41%;维修工、搭盖篷布人员、瓦检工各1人次,各占比0.7%。
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环境存在的风险和隐患辨识与分析管理办法对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环境存在的风险和隐患进行辨识、评估分类,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生产过程中主要危险因素有机械伤害、起重伤害,其他危险因素有物体打击、触电、灼烫、火灾、压力容器爆炸、中毒窒息等。
对上述危险、危害辨识与分析如下:一、机械伤害(1)原因概述造成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可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这三个方面。
(2)直接原因1)机械的不安全状态a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1>无防护。
无防护罩、无安全保险装置,无报警装置,无安全标志,无护栏或者护栏损坏,设备电气未接地,绝缘不良,噪声大,无限位装置等。
2>防护不当。
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防护装置调整不当,安全距离不够,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等。
b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1>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
制动装置有缺陷,安全间距不够,工件上有锋利的毛刺,毛边,设备上有锋利的倒棱等。
2>轻度不够。
机械强度不够,绝缘强度不够等。
3>设备带“病”运转。
4>维修、调整不良,设备失修,保养不当,设备失灵,未加润滑油等。
c个人防护用品、用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如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用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缺少或有缺陷。
d生产场地环境不良1>照明光线不良。
包括照度不足,作业场所烟雾烟尘弥漫、视物不清,光线过强,有眩光等。
2>通风不良。
无通风,通风系统效率低等。
3>作业场所狭窄。
4>作业场地杂乱。
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
e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交叉作业过多。
f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
g地面滑。
地面有油或其他液体,有冰雪,地面有易滑物如圆柱形管子、料头、滚珠等。
h储存方法不安全。
物品、物件、材料等堆放过高、不稳等。
2)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a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包括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错误(如按错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的操作方向相反);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械超速运转;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模;违章驾驶机动车;工件、刀具紧固不牢;用压缩空气吹铁屑等。
2020年12月事故通报及年度事故分析报告一、12月份事故总体情况2020年12月份,全国发生电力人身伤亡事故1起、死亡1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2起、死亡人数减少1人[2019年12月,全国发生电力人身伤亡事故3起、死亡2人]。
其中,发生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1起、死亡1人,同比事故起数持平、死亡人数增加1人;未发生电力建设人身伤亡事故,事故起数同比减少2起、死亡人数同比减少2人。
12月份,未发生一般电力安全事件,同比减少1起。
未发生电力安全事件,同比减少1起。
12月份,全国未发生较大以上电力人身伤亡事故,没有发生电力系统水电站大坝垮坝、漫坝以及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二、12月份电力人身伤亡事故简况“12·24”国家能源集团宁夏平罗发电有限公司机械伤害人身死亡事故12月24日,国家能源集团宁夏平罗发电有限公司发生一起人身伤亡事故,1人死亡。
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外包单位河南豫能电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1名作业人员在输煤8A皮带落煤管检查积煤时,未停止运行中的入炉煤采样机,违规打开观察口,探入采样机内部检查积煤,被定时动作的8A皮带入炉煤采样机采样头夹住,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业主单位及法定代表人:宁夏平罗发电有限公司杨旭显业主单位的上级单位及法定代表人: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季明彬专业分包单位及法定代表人:河南豫能电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邢立强三、2020年度事故统计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和《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9号)统计标准,2020年,全国没有发生重大以上电力人身伤亡事故,没有发生电力安全事故、水电站大坝漫坝垮坝事故以及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电力安全事件。
四、2020年度事故分析2020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2019年均有所增加,特别是电力建设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增幅较大,暴露出部分电力企业只顾工期进度而忽视安全质量,对外包工程全过程的安全监督力度不够,对高风险作业管理存在真空,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工作未能形成长效机制并有效落地,作业人员意识和能力不足导致现场“三违”现象屡禁不止。
2020年煤矿事故个人反思材料【五篇】煤矿事故个人反思1一年转瞬即过,某事故,仍让人难以忘怀,工作还要继续,生活还要继续,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教训,我们不敢忘记,我们也不能忘记,煤矿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要紧抓不松,现结合本岗位工作需要,谈下安全工作要紧抓的要求:1、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由“安全型”向“本质安全型”转变。
坚持安全理念引导人的原则,加强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由过去的“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很多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不是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引起的吗?以“如何将安全文化理念深植职工心中”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安全贯穿于整个工作的过程中。
2、加强安全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
企业的生产必须有高素质员工队伍为依托,企业应配备专门安全培训人员,对各类可能出现的“三违”要编撰专门的培训教材,教材要简单明了易懂,培训方式要定期不定期相结合,像我们厂内组织的洗煤系统生产与安全、设备检修标准与安全,即提高了员工的安全生产本事,也提高了员工的生产技术本事。
煤矿事故个人反思2对煤矿事故我们要建设安全生产企业文化。
建设安全文化,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问题,从思想上真正地把安全工作放在其他一切工作的首位问题。
及时纠正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或者是因为“见利忘命”,或是为了“省时省力”,不顾客观条件,不顾规章制度的约束,忘记了安全重要性的念头;结合企业实际,开展资料丰富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培育与时俱进的安全理念,强化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素质,提高广大职工“我要安全”的自觉性、主动性,大力营造“以人为本,遵章守纪,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
在生产过程中,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发生矛盾时,必须首先想到安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
煤炭企业建设安全文化,对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煤炭企业在并购重组中,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不重视解决管理文化的融合问题,必然影响企业的完整性和运行的协调性,增加安全管理的难度。
安全生产不安全行为管理规程1.总则1.1为维护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有效预防、识别和纠正不安全行为,增强员工遵章守纪意识,有效遏制“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以下简称“三违”)行为发生,防范安全风险,特制定本规程。
1.2定义1.2.1不安全行为本规程中的不安全行为是指可能引发事故、差错或不安全事件的人为错误和具有危险性的做法,是人的一种主观行为。
包含生产活动中的不安全操作行为和不安全管理行为。
1.2.2违章指挥指管理和指挥人员,在安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公司安全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决定、通知、要求等的指挥行为。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不按规定履行岗位职责,不具备安全资质;(2)使用、允许或默认没有上岗资质的人员进行生产作业和管理;(3)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不执行“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规定;(4)发现违章行为不予以制止、纠正或默认其发展;(5)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和风险,不及时组织整改或采取管控措施;(6)特殊作业、重大作业及其变更方案不履行审批手续;(7)擅自变更安全工艺、操作程序和安全技术措施;(8)安全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具不完善,设备有缺陷以及恶劣气候等不具备安全作业条件情况下,冒险组织生产和作业;(9)强制加班或其他手段致员工疲劳作业;(10)其他。
1.2.3违章操作指生产岗位人员违反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公司安全管理有关规章制度、规定、操作规程等进行作业的行为。
常见的违章操作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不按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以及工艺要求等进行作业;(2)不按规定佩带和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3)对违章指挥盲目服从,不加抵制;(4)发现隐患和风险不采取措施、不报告,继续作业;(5)忽视安全或提示警告,冒险进入危险区域;(6)对工作质量不负责任;(7)其他。
安全培训简报:人的不安全行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表现出的不安全行为,并提供一些应对措施,以增强个人和组织的安全意识。
通过安全培训的推广,我们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并改变这些不安全行为,从而提高整体安全水平。
引言不安全行为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或危险的行为。
作为一项重要的安全问题,不安全行为对个人、组织和社会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安全培训和引导,帮助人们意识到这些不安全行为,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常见的不安全行为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表现出一些不安全行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1.忽视个人防护:有些人在工作时不戴安全帽、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设备,增加了受伤的风险。
2.马虎大意:有些人在进行一些危险操作时,缺乏细致入微的注意力和责任心,容易出现意外。
3.违反规章制度:有些人违反工作场所的安全规定,如擅自进入危险区域、超速行驶等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潜在风险。
4.未经许可使用设备:有些人未经许可就擅自操作设备,可能导致设备故障或严重事故的发生。
5.忽视紧急情况预案:有些人在紧急情况下没有按照预案行动,缺乏必要的紧急撤离和报警意识。
应对不安全行为的措施为了纠正和预防不安全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安全培训:组织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安全意识的认识,让他们了解不安全行为的后果,并学习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的安全规章制度,并明确规定不安全行为的处罚措施,从而增强人们对不安全行为的威慑力。
3.安全监督:建立有效的安全监督机制,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罚,保证安全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
4.安全文化建设:倡导和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让安全成为每个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价值观,并形成正向的安全行为习惯。
5.鼓励报告不安全行为:鼓励员工主动报告不安全行为,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危险,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大量的安全生产事故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美国杜邦公司的研究表明:每30000起不安全行为方式,孕育着3000起被忽视的隐患;每3000起被忽视的隐患,孕育着300起可记录在案的隐患;每300起可记录在案的隐患,孕育着30起严重的违章操作行为;每30起严重的违章操作行为,孕育着一起安全重大事故。
在杜邦公司看来,安全事故的发生,4%源于人力所不及的不安全状况,96%则源于人的不安全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在当时的思想意识、心理状态有着密切联系,思想认识决定于人的心理活动。
人们心理活动的过程首先是通过自己的感觉、知觉器官,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形成思想,指挥行动,产生行为。
人的行为包括人的具体操作行为和管理行为。
因此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以人为本,培养职工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心理状态,确保企业长治久安就成为每一个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研究课题。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分析由于人的文化素养、工作阅历、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等情况的不同,在遭遇同样的环境和条件时,人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认识就有所不同。
通过分析,造成职工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麻痹心理。
对周围或岗位危险失去警惕或疏忽大意,对作业中出现的安全隐患熟视无睹,不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主要表现在对工作情况熟悉,有一定经验的人群或者安全周期较长的单位。
习惯心理。
属于长期养成的不良的思维定式及行为方式。
不论现场条件如何变化,安全情况如何恶劣,都沿用以前的方式进行作业,对存在的各种风险不以为然。
好胜心理。
实际上就是一种爱逞能的心理。
这种心理的主要表现就是在思想上藐视现实存在的安全隐患,在行动上忽视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冒险作业为荣,以自表自榜为乐。
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心理。
侥幸心理。
有些职工几次违章作业或违章指挥没有出现事故,就盲目地认为自己的控制能力强,在工作中逐步淡化了对各种安全风险的警惕,工作怕麻烦,图省事,不按规程规定作业,投机取巧,心存侥幸。
员工不安全行为分析员工不安全行为是指在工作中违反安全规定、操作不当或疏于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从而导致工作场所安全风险增加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可能给员工自身带来伤害,还有可能给他人带来危害,甚至导致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
因此,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对于保障员工安全健康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分类1.忽视安全规定:员工可能因为疏忽、马虎或心存侥幸心理而对安全规定不予遵守。
比如,不佩戴防护用品、违规接近危险区域、未按规定使用工作设备等。
2.借酒消愁:一些员工可能因为个人原因或生活压力过大,选择在工作时或工作结束后饮酒解愁,导致酒后驾驶、酒后工作等,增加了工作安全风险。
3.驾驶不安全:如果员工需要使用车辆进行工作,不遵守交通规则、超速驾驶、疲劳驾驶等不安全行为将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4.擅自改变工作程序:在工作过程中,员工可能因为便捷、快速或方便等原因,擅自改变工作程序或规定,从而引发意外事故。
5.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员工可能对安全意识认识不足或轻视安全风险,存在对安全问题的漠视和忽视,从而引发不安全行为。
二、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分析1.人为因素:员工的态度、信念、价值观等个人因素直接影响着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如果员工没有对安全意识的重视,或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应对安全风险,就会发生不安全行为。
2.组织管理因素:工作任务过度、工作量过大、工作压力过高、时间紧迫等都会导致员工对安全问题的忽视,甚至忽略安全规定。
3.技术设备条件:如果工作场所存在安全设备缺失、设备老化、技术不良等问题,员工很难按照规定操作,也容易发生不安全行为。
4.文化氛围:如果企业的安全文化不浓厚,没有形成“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员工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就会降低。
三、预防与解决办法1.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水平,使其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自身应承担的责任。
(安全生产)不安全行为人员分析大量的安全生产事故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美国杜邦X公司的研究表明:每30000起不安全行为方式,孕育着3000起被忽视的隐患;每3000起被忽视的隐患,孕育着300起可记录在案的隐患;每300起可记录在案的隐患,孕育着30起严重的违章操作行为;每30起严重的违章操作行为,孕育着壹起安全重大事故。
在杜邦X公司见来,安全事故的发生,4%源于人力所不及的不安全状况,96%则源于人的不安全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在当时的思想意识、心理状态有着密切联系,思想认识决定于人的心理活动。
人们心理活动的过程首先是通过自己的感觉、知觉器官,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形成思想,指挥行动,产生行为。
人的行为包括人的具体操作行为和管理行为。
因此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以人为本,培养职工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心理状态,确保企业长治久安就成为每壹个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研究课题。
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分析由于人的文化素养、工作阅历、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等情况的不同,在遭遇同样的环境和条件时,人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认识就有所不同。
通过分析,造成职工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表当下以下几个方面。
麻痹心理。
对周围或岗位危险失去警惕或疏忽大意,对作业中出现的安全隐患熟视无睹,不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主要表当下对工作情况熟悉,有壹定经验的人群或者安全周期较长的单位。
习惯心理。
属于长期养成的不良的思维定式及行为方式。
不论现场条件如何变化,安全情况如何恶劣,都沿用以前的方式进行作业,对存在的各种风险不以为然。
好胜心理。
实际上就是壹种爱逞能的心理。
这种心理的主要表现就是在思想上藐视现实存在的安全隐患,在行动上忽视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冒险作业为荣,以自表自榜为乐。
是壹种极其危险的心理。
侥幸心理。
有些职工几次违章作业或违章指挥没有出现事故,就盲目地认为自己的控制能力强,在工作中逐步淡化了对各种安全风险的警惕,工作怕麻烦,图省事,不按规程规定作业,投机取巧,心存侥幸。
消极心理。
人长期在壹种安全管理模式下工作,或者长期在某壹个环境中工作,或者由于生产被动等,就容易产生消极心理。
煤矿虽然是壹个高危行业,发生事故的频率也比较高,但对每壹个职工来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总是有限的,因而对于安全事故的认识往往是听说的多,见过的少,或者由于安全受挫折,产生得过且过,反正就这样了的思想,使工作不主动、注意力不集中、责任心下降、对发现的隐患不愿意主动进行处理等消极思想甚至逆反心理。
急躁心理。
人在受到较大压力,或者受到较恶劣环境制约,以及心中有其他事情不能专心工作时,就容易产生急躁情绪。
出现这种情绪后主要表现为理智不清,感情冲动,行为鲁莽,壹意孤行,不听劝阻。
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人对周围安全风险的辨别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就会降低,就容易产生安全事故。
懒惰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人认为按程序作业麻烦,为了省事而减少应有工作。
抱着多壹事不如少壹事的思想,即使发现隐患也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无知心理。
这样的人对周围及本岗位的设备、技术、规程、危险因素等不了解或壹知半解,对作业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模糊不清,常常见到别人这样干没有出事,我也这样干也不会出事,盲目从众。
急于出井的心理。
主要为探亲或休假前的壹种心理状态。
表现为归心似箭,干活图快,壹心想早壹些出井,壹心想早壹些回家,忽视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极易忙中出错。
恐惧心理。
主要表现为新工人。
对周围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预防和处理,产生恐惧情绪,易带来行为的紊乱,甚至发生事故。
随意心理。
表现为凭兴趣决定活动内容和行为方式,壹切凭兴趣,见情绪,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没有遵守规程和规章的意识。
盲目乐观心理。
当安全生产取得壹些成绩,受到上级表扬时,就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盲目乐观的情绪,容易导致出现麻痹心理,丧失对安全风险的警惕性,见不到、辨不清岗位或所处环境的危险因素,工作粗心大意,造成安全生产周期缩短。
通过对之上心理状态的分析能够见出,造成职工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所处环境或岗位危险辨识不清,意识不到周围的安全风险。
2、对发现的危险因素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也没有主动消除安全风险的意识。
3、不严格按照规程规定作业,投机取巧,偷省工序,没有纪律观念,随意性比较强,其实质仍是对安全风险估计不足,对安全风险可能对个人造成伤害认识不到位。
因此,要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培养职工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职工风险防范观念和技能,提高职工自保互保能力。
二、开展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工作,提高职工自保互保能力针对上述情况,辛置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实现安全发展为目标,主要从开展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工作入手,进行全矿性的全员安全培训教育,把提高职工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风险防范能力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抓手,有序地推进了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做法是:1、成立了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风险防范领导组。
矿长、书记亲自为组长,安全处长、矿井生产矿长、洗煤厂厂长为副组长,成员为副总之上矿领导及各科室负责人。
由于领导有力,指导有方,督察有效,推进有序,确保了辛置矿矿的安全生产。
2、制定下发了《辛置煤矿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及要求,明确了责任和目标,制订了相应的考核办法,且进行了严格的考核,有效的指导了辛置矿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工作,保证了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3、制定了管理人员培训教育联责包保责任制,明确副总之上领导包副队长之上的队组管理人员,主办之上管理人员包班组长及以下的所有人员。
且明确了每个人的包联范围及人员。
将联包人员的工资奖金和职工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挂起钩来,用职工危险源辨识及风险防范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决定联包人员的工资奖金,用职工的具体操作结果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联包人员进行考核。
由于采取了之上措施,极大地激发了联责包保人员培训职工、教育职工、指导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矿职工培训中心、组织部、企管部等部门组织,矿领导亲自授课,举办矿领导、科队长、技术员培训班4期,参加人数近500人次,主要学习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相关知识,业务管理知识,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素质,拓宽了管理人员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了现场的监管力度,改善了现场安全管理状况。
5、各基层单位、队组、车间相应制定了鼓励职工掌握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基本知识的激励政策,采取有奖竞答,班前提问,现场抽考,周壹周三集中培训,以及鼓励职工把岗位风险警示卡拿回家和家人共勉,有的甚至采取不掌握危险源辨识基本知识就不让职工下井的办法,有力地推动了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工作的开展,调动了职工学习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知识的积极性,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效果6、辛置矿培训中心结合本矿实际情况,编辑印制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知识手册325份,印制岗位风险警示卡10000余张,全部分类、分工种发到职工及管理人员手中,为开展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工作提供了培训和参考资料。
在下发相关培训资料的同时,培训中心仍加大了对各基层单位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知识培训的检查和考核力度,壹季度共现场抽考提问1800人,闭卷抽考近1000人,组织各基层单位全员考试9000余人,且根据考核标准对各基层单位进行排名排队,壹至二月共发放奖金27300元,处罚金额达9600元。
有力地促进了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工作的开展。
7、全矿党、政、工、团及后勤等部门充分利用各自的宣传阵地,通过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栏、宣传材料、文艺节目、家属督导、给职工送温情送温暖等多各形式,宣传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相关知识,营造安全生产氛围,促进了安全生产的管理。
之上措施通过壹季度的运行,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效果。
主要表现如下:1、全矿各基层单位各岗位人员几乎全部掌握了本岗位的危险源和风险防范知识,部分职工甚至能够做到倒背如流,职工的自保互保意识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创造了辛置矿培训的历史记录。
2、职工的安全思想开始出现转化,已经开始出现安全管理换位的迹象。
即由原来的管理人员要求职工“要如何如何,防止出现什么什么事故”,开始转变为职工自己“什么什么可能对我造成伤害,我要如何如何进行防范”。
即: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的安全我做主逐步开始深入人心。
3、全矿的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2009年壹季度,全矿只发生了壹起轻伤事故,创历史最好水平。
4、原煤产量,精煤产量都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壹季度开门红。
壹季度全矿原煤产量实现656237吨,同比提高了2%,精煤产量实现437949吨,同比提高43%。
5、现场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先后通过了俩级集团X公司的检查验收,受到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好评。
三、充分发挥各种宣传载体的宣传作用,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为矿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开展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工作的过程中,辛置矿除了采用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如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栏、条幅、标语、牌板、发资料等形式外,仍制做了近10000张岗位风险警示卡卡片,针对不同岗位明确岗位风险及防范措施,且下发到每壹名职工手中,作为指导各岗位职工安全操作,增强自保互保意识,提高危险源辨识及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手段。
该卡片大小、材料和身份证壹样,经久耐用,方便职工随身携带。
通过近期的推行和实践,我们发现岗位风险警示卡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主要表当下以下三个方面:1)警示作用,主要体当下三个方面1、岗前警示,即职工在上岗前,通过对照卡片学习及思考,能够提示职工在岗位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从而心存戒备,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
2、岗位操作警示,即职工在具体操作中及时对照卡片进行危险源检查,且根据防范措施排除或躲避风险,能够确保职工操作安全。
3、变岗警示,当因工作需要,需要某壹班从业人员临时变换岗位时,带班长要给其配发相应岗位风险警示卡,且对其进行现场培训,经变岗人员口述风险警示卡内容合格且理解后,带班长方可安排其进行工作,从而起到变岗警示作用。
2)连心桥作用,主要表当下俩个方面1、能够起到和谐家庭关系的作用,通过职工将岗位风险警示卡带回家中和亲人壹起学习,使职工的家人了解职工在煤矿工作中的风险,使职工的父母更加关心自己的儿子,使职工的妻子更加热爱自己的丈夫,使职工的孩子更加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努力上进,为父母争光。
同时也是使家人了解,只要在工作中不违章作业,严格落实防范措施,就能够确保个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