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发展问题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中药注射剂市场分析现状简介中药注射剂是指将中药制剂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后制成的注射剂型,具有快速有效、无需经过消化系统等特点。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传统中药的普及,中药注射剂市场逐渐崛起。
本文将对中药注射剂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市场规模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药注射剂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10%,预计到2025年达到1000亿元。
市场需求的增长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群对于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便于老年人服用的剂型,市场需求也相应增加。
2.健康意识提升: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升,对传统中药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中药注射剂作为传统中药的现代化表现形式之一,备受消费者追捧。
3.疾病患病率上升: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中药注射剂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市场竞争格局目前,中药注射剂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大型制药公司、中小型制药企业以及一些传统中药生产企业。
市场上主要存在以下竞争特点:1.产品同质化严重:中药注射剂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许多企业都在追求常规疾病治疗领域的产品开发,导致市场上同类型产品的竞争非常激烈。
2.品牌竞争:市场上一些知名制药企业通过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和声誉来获取竞争优势。
这些品牌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消费者认可度,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份额。
3.技术创新: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一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出更加安全、高效的中药注射剂产品。
技术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
政策环境与监管中药注射剂市场的发展还受到政策环境和监管的影响。
政府对中药注射剂领域的监管要求越来越严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注册与审批: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和销售需要获得药品注册证书和药品生产许可证,并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
中药注射剂存在的不良现象及处理方法1 分析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显著增加。
由于中药注射剂在原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存在一些安全性问题。
1.1 药材原料问题中药材质量常常受到栽培技术、产地、环境、炮制方法、运输过程、储存条件等方面一些影响,易造成质量不稳定。
进而导致中间体和终产物质量出现问题,因此,原料成为影响中药注射剂内在质量和安全性问题之一。
1.2 刺激性问题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具刺激性,如黄芩中的绿原酸、药材中的挥发油,都可对局部产生刺激作用,而引起疼痛。
中药材中多量鞣质由于形成鞣酸蛋白吸收困难,因此多次注射局部组织就有可能由硬结而坏死造成无菌性炎症。
1.3 澄明度问题中药成分复杂,在生产过程中的杂质未除净,尤其是鞣质、树脂等形成了胶体分散物,由于胶体陈化而呈现混浊或沉淀。
1.4 pH值人体血液的pH值为7.4左右,因此要求注射液的pH值应与血液相等或接近,注射液偏酸或偏碱都会产生疼痛或组织坏死等副作用,故pH值一般列为质控必须检查的项目。
上述检品经检测pH值不合格的有红花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3]等。
1.5 有效成分的溶解度问题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成分是应用植物化学提取分离得到的。
但很多情况下,有效成分不溶于或难溶于水,这不仅给制备注射剂带来困难,而且影响疗效。
1.6 质量标准问题现行的质量标准欠完善,不能充分保障中药注射剂的安全。
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缺乏明确的质量指标,所以存在着因药材质量、工艺生产条件的影响,产生质量不稳定,进而影响疗效。
1.7 其他含量测定方法科学性不强且含量测定、可控指标少。
2 探讨中药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在20世纪80年代由传统中药引起的ADR就有相关报道,但未引起足够重视。
浅谈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其问题及应对对策陈鹏化工与制药专业化药4班 120150091指导老师林贝摘要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等不断出现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中药注射剂未来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从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出发,浅谈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及其出现的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问题对策中药注射剂系指中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人体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1]。
主要有溶液犁注射剂(含水针和静脉注射剂)、注射用粉针和冻干制品、注射用混悬剂和注射用乳剂[2]。
中药注射剂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中药新剂型,目前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制剂已达105 种[3]。
中药注射剂是近几十年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理论、技术结合的产物,在我国传统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药注射剂既有中药多靶点、多路径起效的作用特点,又有注射给药生物利用度高的优势,特别在治疗心血管疾病、肿瘤、感染等方面优势显著[4],尤其对抗药性病原微生物具有特殊功用[5],如对变型很快的感冒病毒而言,单一结构的化学合成药物有效性保留时间一般为2~5 年,而双黄连注射剂却能一直保持稳定的有效率。
然而, 由于中药注射剂在原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一些技术瓶颈没有解决, 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
1.注射剂生产制备(一) 注射剂车间的设计要求1.位置选择 注射剂车间必须建立在整洁的环境中,周围的地面、路面及运输等不应对注射剂生产造成污染。
2.洁净厂房(室)设计要求 注射剂生产车间按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要求可分为一般生产区、控制区、洁净区、无菌区。
一般生产区无空气洁净度要求,控制区的洁净度要求为10万级,洁净区的洁净度要求为1万级,无菌区的洁净度要求为100级。
人流物流应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二)注射剂的生产管理:按GMP 要求必须有生产质量管理文件。
中药行业的中药注射剂研发与应用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药为原料制成的注射剂剂型。
近年来,随着中药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中药疗效的关注,中药注射剂的研发与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药注射剂的研发与应用现状,并分析其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药注射剂的研发发展中药注射剂的研发是将传统中药制剂与现代制药技术相结合的过程,旨在提高中药的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并满足临床应用的便捷性。
研发中药注射剂首先需要明确药物的活性成分和药效机制,然后通过提取、纯化和配方优化等步骤制备出合适的中药注射剂。
目前,中药注射剂的研发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1. 药效评价: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药效评价不仅涉及到单一有效成分的评价,还需考虑多成分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
因此,需要开展相关研究,建立科学的药效评价体系。
2. 质量控制: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比传统中药制剂要求更加严格,包括对药材、提取物和成品的质量监控。
要实现质量的稳定和可控,需要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监测方法。
3. 安全性评价: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需要考虑其药物安全性。
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价,包括对潜在毒副作用的评估和临床试验的数据支持。
二、中药注射剂的应用现状随着中药行业的发展,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目前,中药注射剂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治疗肿瘤:中药注射剂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既可以提高化疗的疗效,又可以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
例如,青蒿素注射剂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2. 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例如,丹参注射液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对改善心血管功能具有显著效果。
3. 免疫调节:中药注射剂在免疫调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柴胡注射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免疫调节相关疾病。
三、中药注射剂的挑战与发展方向虽然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
这一著书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无疑从收载植物物种数量上,5植物志6满足作为/中药物种库0的后台。
吴征镒院士在为5中国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名称总汇6一书作序时提到:/统一中国植物名称的原则,要把已出版的全国植物志、地方志、专著和论文中所有科、属、种名称,依5植物志6为基础的精神予以统一名称0。
王锦秀等[5]研究制定了/中国种子植物中文名命名法规刍议0,在该刍议总则中也要求依据5植物志6名称为基础的精神来统一植物名称。
我国专家对于5植物志6数据质量的肯定,说明从数据规范的角度,5植物志6可以满足作为中药物种数据规范的标准。
5植物志6虽然收载数据量大,数据规范,反映我国的高等植物全貌,包含高等药用植物物种的基本状况,但5植物志6未收载藻类、菌类、地衣类等低等植物,因此未能反映低等植物中的中药物种。
3.3.25中国中药资源志要6作为权威物种数据的可行性分析:5中国中药资源志要6(1994年,以下简称5志要6)收编植物药11020种,涵盖我国高等、低等药用植物。
该书资源来源于1983年历时5年,4万人参与的全国大规模的中药资源普查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编写而成。
该书较全面反映我国中药资源总体分布状况,该书虽出版于1994年,至今也是一本公认的具有较大实用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工具书[6]。
谢宗万在评价5中国中药资源丛书6时指出: /植物学名准确是5志要6一书的特点。
0可见5志要6从收载的数据量和数据质量上均符合作为建立/植物物种库0数据源的标准。
因此,可采用5志要6中收载的低等植物部分数据,来弥补5植物志6未收载藻类、菌类、地衣类等低等植物数据的不足。
3.4规范原则:参考一些学者[5,7]的观点,制定如下中药物种数据规范原则:(1)植物名称要实现/一物一名0。
(2)与科属名称相关的植物种名优先保留,如百合科Lilium brownie F1E1Br own ex M ilellez与豆科Cr ota lar ia sessilif lor a L1同用/野百合0作正名,前者保留用/野百合0,后者改用其他名称。
中药行业的中药注射液研发与生产近年来,中药注射液的研发与生产在中药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药注射液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方便的用药方式,成为许多疑难病症治疗的首选药物。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中药注射液的研发与生产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一、中药注射液的疗效和优势中药注射液是将传统中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取并制成的一种注射剂型。
相比于传统中药剂型,中药注射液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高浓度:中药注射液能够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并以高浓度形式存在,更容易发挥药效。
2. 快速吸收:中药注射液通过注射进入体内,避免了口服中药的消化吸收过程,药效更快。
3. 精确用量:中药注射液可根据患者病情,精确计算用药剂量,避免用药过量或不足。
二、中药注射液的研发挑战1. 药物安全性:中药注射液的研发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包括化学成分的毒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
2. 药效评价:中药注射液的药效评价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实际,进行详细的药效观察和评估。
3. 注射液技术:中药注射液的生产需要掌握相关的注射液技术,如无菌生产技术、瓶装技术等,确保产品质量和用药安全。
三、中药注射液的生产流程中药注射液的生产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原药材准备:选用优质的中药材,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炮制制备。
2. 提取与浓缩:将中药材进行提取,经过浓缩获得中药注射液的主要成分。
3. 成分调配:根据配方要求,将提取的中药成分和辅料进行混合调配。
4. 过滤与无菌处理:使用合适的过滤技术,去除杂质并进行无菌处理,确保产品的无菌性。
5. 灌装与包装:将无菌的中药注射液灌装至合适的容器中,并进行包装。
四、中药注射液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方向随着中药注射液疗效的不断验证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中药注射液在医疗领域的市场前景广阔。
未来,中药注射液的研发与生产应朝着以下方向发展:1. 创新药物研发:加强对传统中药的深入研究,开发新的中药注射液,满足更多疾病治疗需求。
浅析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甘肃广播电视大学亚盛集团分校魏志萍[内容摘要] 通过对本院处方及其他文献的调查整理,讨论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
综述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
扬长去短,发挥其不同于化学药的特殊功效。
得出结论若能解决定向、定量、安全、稳定等方面的问题,中药注射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中药注射剂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肉、穴位、皮内、皮下、静脉以及其他组织或器官)的灭菌制剂以及供临床前配制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1]。
一、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现状柴胡注射液首开中药注射剂之先河,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并使其在临床中起着重要作用。
据我院统计,2001年、2002年、2003年1-9月我院样本中药注射剂使用金额增长率分别为41.50%、53.83%、31.53%,且在2003年1-9月,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用药总金额中占66.31%。
在该统计年份中药注射剂在整个医药市场中占5%左右的份额。
我院现有中药注射剂36种,2006年前5个月占总销售金额的14.43%,其中门诊为4.68%、住院部为19.23%。
据此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尚较广泛。
但由于中药注射剂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应用现代制药技术,使其能基本满足注射剂的诸多要求。
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来指导该药的应用,则需基础药理与临床实验来验证。
由于中药注射剂出现时间较短、成分复杂、制剂工艺各异、制剂质量标准不尽完善等原因,限制了中药注射剂的发展。
二、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1、不良反应据我院对10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统计分析,过敏反应占43.12%、过敏性休克占19.27%、循环系统占11.93%、消化系统占8.26%药物热占5.51%、血液系统占4.59%、神经系统占1.83%、呼吸系统占1.83%、肝脏损害占1.83%、肾损害占1.83%,此外还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产生疼痛等。
浅谈中药注射剂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中药注射剂(TCMI)的问世,改变了中药以口服给药为主的传统给药方式,突出了速效和高效的特点,为临床医生用药增加了更多的选择。
中药注射剂的研发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和重要创新,在我国医疗健康事业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应用范围的扩大,不良事件的报道逐渐增多,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
其原因主要有药物因素和临床应用不合理等。
前者包括历史原因和质量标准不统一,后者包括中西药合用、剂量使用不规范以及方证药证不对应。
我们应当积极面对问题,从药厂、医生以及政府三方面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的防范措施:一是严格把好药物制剂关;二是倡导方证对应的用药理念,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三是加强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强化市场监督管理。
标签:中药注射剂;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药注射剂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肉、穴位、皮内、皮下、静脉以及其他组织或器官)的灭菌制剂以及供临床前配制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
中药注射剂(TCMI)的问世,改变了中药以口服给药为主的传统给药方式,突出了速效和高效的特点,为临床医生用药增加了更多的选择。
近20年来,中药注射剂的研发成为重要现代化热点方向之一。
主要有溶液型注射剂(含水针和静脉注射剂)、注射用粉针和冻干制品、注射用混悬剂和注射用乳剂[2]。
1中药注射剂的现状分析1.1开发现状及特点目前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剂已达105种,主要的应用领域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细菌和病毒感染;另外,还有作为西药申报和批准上市的植物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医药制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具有注射剂的优点,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医药的特色。
中药注射剂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危害小、作用靶点多、疗效确切等独特优势;但中药注射剂也存在质量不稳定;生产工艺落后无法与国际接轨等劣势。
中药注射剂现状及前景分析摘要:中药注射剂是传统医药理论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的产物,突破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产物。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运用日益广泛,但有关其不良反应事件的报道也不断增多。
中药制剂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就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质量控制以及发展前景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质量控制;前景分析中药注射剂是指从药材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人体内,包括肌肉、穴位、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使用的灭菌溶液或乳状液、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等注入人体的制剂。
中药注射剂这一我国独有的,具有卓著疗效的药品是中华民族的国宝。
中药注射剂较传统中药各类剂型的凸显的优势有作用快、给药方便、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广大临床医药师给予较高的评价[1]。
1.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1.1 ADR事件随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工作的开展,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也逐渐显现。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主要有以下特点:多发性和普遍性;临床表现多样;不可预知性;种类的不确定性;静脉给药途径引发的ADR较为突出[2]。
1.2 引发ADR的原因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药物性质与工业生产: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即使是单味药制剂,其成分也较为复杂,多为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大分子物质,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增加了ADR发生的概率[3]。
中药注射剂现在普遍存在基础研究薄弱、提取工艺不成熟[4],部分制剂生产工艺落后、质量控制难,杂质含量大,且药物在运输或储存中又可能产生新的杂质。
杂质一旦输入人体就会通过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当该患者再次接触这类中成药就发生变态反应,导致ADR发生[5]。
(2)患者身体状态:ADR的发生还与患者性别、年龄、特殊生理时期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3)不合理使用: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超剂量或常规大剂量使用,溶媒使用不符合要求,以及合并用药不合理等情况都可引起ADR的发生。
中药注射剂发展问题的思考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中药注射剂未来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从中药注射剂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怎样应对中药注射剂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发展
据了解,从2006年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到2008年的“刺五加注射液事件”和“茵栀黄注射液事件”,再到今年的“双黄连注射液事件”,中药注射液安全性问题事件在近两年来频频发生[1],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不少医疗单位因此拒绝使用中药注射剂,甚至有的人全盘否定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的发展何在?自柴胡注射剂—第一个中药注射剂品种的出现[2],便以作用快、剂量小而准确,可局部病灶注射或穴位注射的优点,为临床急症重症的治疗开辟了道路,为中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也改变了人们对中医中药“只能治疗慢性病”的传统认识。
并且中药注射剂中药在生理功能的调节、病毒性感染和养生保健、延缓衰老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且西药在这些领域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药正好能对
西药的缺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3]。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必须从中药注射剂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多环节的严格控制,并进行药物基础研究,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和创新。
1中药注射剂多环节严格控制
1.1中药注射剂生产过程的控制
1.1.1控制原料质量
严格控制中药来源、产地、采收、加工、炮制等方面的差异,这种控制不仅仅是目前操作过程中的控制,更需要制定严格的中药鉴别标准、采收加工标准,炮制标准,饮片质量标准等,以更好的使中药注射剂的原材料质量规范化。
1.1.2制备工艺的优化与创新
提取、分离、精制方法应在水煎法、水醇法、醇水法为主的基础上,采用高科技成果。
规范配伍与单味煎煮、规范煎煮时间、规范加水量、规范水质、规范容器材质,改进衡量提取质量的标准。
提高中药注射剂生产设备管道化率,实行规范化流水作业,使用先进的中药提取、减压浓缩、干燥等设备。
1.1.3现代新技术的应用
中药絮凝分离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高注射液的澄明度,还能降低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
超临界萃取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挥发油、生物碱及内酯类成分的萃取分离。
微波辐射诱导萃取技术,具有选择性高、操作时间短、溶剂耗量少、有效成分得率高的特点。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能实现从微克量级的分离分析到数克上百毫升量级的制备提纯。
目前在分离提取天然药物—黄酮、生物碱、蒽醌类衍生物、皂甙的有效成分方面已获满意结果。
同时,先进的分析设备和仪器方法如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薄层扫描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层析法和免疫分析法等,也需适时的应用与中药注射剂的研究[4]。
1.2中药注射剂质检及包装过程的控制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不能仅控制投料、水分、色泽、形状、重量差异、个别成分定性或定量细菌和致病菌数等。
需要建立统一、完善的质量标准,以及有效成分的内在质量标准,我们可借鉴美国FDA银杏叶制品的质量,提出标准提取物(GBE)的概念,用黄酮、内酯的含量和有机酸的限量来控制提取物。
同时,包装过程更不容忽视,这也是中药注射剂质量问题的关键环节,采用先进的灌封与灭菌方法,合格的包装材料,研制新型的适合不同性质注射剂的包装材料。
2中药注射剂需重视基础研究
中药注射剂问题的频繁出现,是中药基础研究薄弱的必然结果,中药的基础性研究,如药效物质基础、血清药化、药理、毒理等,正是中药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在此基础上的中药产业化,才能保证中药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1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注射剂的物质基础研究是贯穿中药注射剂现代化基础研究
的全过程,是中药注射剂发展与创新并实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应用形式,中药注射剂也多以复方为主。
复方的复杂性决定了,中药注射剂要想摆脱“尴尬”的局面,必须进行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
有人认为[5],为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是由“有效组分+功能组分”共同组成。
因此,对中药注射剂,应用现代分离方法提取制剂中有效组分,并用现代分析技术对各个有效组分定性、指标成分定量、有效组分活性筛选评价等研究。
同时,从化学/药效学角度对中药注射剂进行研究,进而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体内特性进行研究,有效地利用其体内特性研究为中药注射液的现代化服务。
2.2血清药化学研究
人们普遍认为,由于人体胃肠道中的寄生菌群的特舒性以及肝脏的消除效应,口服药物有必要进行血清药化学的研究,而中药注射剂中的化学成分直接进入血液,开展血清药化学的研究毫无意义。
其实则不然,由于血液中的成分如激素的分泌量、酶的活性、血氧含量、血容量、血中蛋白质的含量等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活性,有的药物成分进入血液后马上被代谢掉,或者部分被代谢掉而不产生药理作用,因此,对中药注射剂进行血清药化学的研究,可以对阐明中药注射剂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2.3药理学研究
近年来,中药药理学的方法在中药注射剂研究中有了很大发展,除了保持整体动物中药药理研究外,我们还要将新技术、新方法引进
到中药药理的研究中,如计算机自动控制,计算机图像分析处理和多媒体等。
同时,在药理研究的实验方法上要逐步建立标准规范的评价指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系统研究中药注射剂,探索中药全方位、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探索中药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等等方面的研究。
2.4毒理学研究
中药的毒理学研究是关系到药物的安全评价问题,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评价,由于其给药方式的特殊性,更要加强中药毒理学的研究。
面临现实的问题,中药的毒理学与西药的毒理学相比,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对有毒中药和中药中的有毒成分的含量都还知之甚少,对中药复方制剂的毒性研究和不良反应认识不够,其毒性机制尚无探讨[6]。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开展中药注射剂的毒理学研究,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和理论依据来阐明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指导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用药。
3结语
中药注射剂本身的先天不足,定位不清楚,技术要求缺失,注射剂的利润空间比其他口服药大(注射液过去是作为二类药甚至一类药推向市场的,利润较大),使用上存在很多问题(如随意扩大人群)等,这些都是造成中药注射剂存在问题的原因。
中药注射剂的应用过程中,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人们关心的首要问题,只有安全,才能有效。
中药注射剂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与方法,从中药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的灭菌制剂。
由于中药复方的用药特点,其降低副作用、增强疗效的作用以及在生理功能的调节、病毒性感染和养生保健、延缓衰老方面的优势是西药无法替代的,因此中药注射剂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中药注射剂更不能消失。
这就需要我们对中药注射剂多环节严控和加强基础研究,以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性,探明中药注射剂的作用机制,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规范,使中药注射剂同样能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以更好的服务患者。
参考文献
[1]王苏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发,专家呼吁开展再评价[N].健康报,2006,2(3).
[2]施怀生,冯俊婵.中药注射液创制考源[J].中华医史杂志,1995,25(2):107.
[3]祝德秋,沈金芳.中药不良反应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药房,2004,15(6):359-361.
[4]杨泉海,潘力.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注射剂发展的关系[J],首都医药,2000,7(2):13.
[5]贾晓斌,陈彦,李霞等.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新思路和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5):420.
[6]罗沛,钟振国.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