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竞赛:相遇与追及问题.学生版解题技巧 培优 易错 难
- 格式:doc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1
追及和相遇问题解题技巧1.追及相遇问题中的一个条件和两个关系(1)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往往是物体能追上、追不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2)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这两个关系可通过画过程示意图得到。
2.追及相遇问题的两种典型情况(1)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这一时刻一辆自行车以v=6 m/s的速度匀速驶来,从旁边超过汽车。
试求:自(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2)什么时候汽车能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1)追上前汽车和自行车相距最远的条件是什么?提示:汽车和自行车速度相等。
(2)追上时汽车和自行车的位移关系是什么?提示:位移相等。
尝试解答(1)2_s__6_m__(2)4_s__12_m/s(1)解法一:(物理分析法)如图甲所示,汽车与自行车的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设此时经过的时间为t1,汽车和自行车间的距离为Δx,则有v自=at1所以t1=v自a=2 sΔx=v自t1-12at21=6 m。
解法二:(相对运动法)以自行车为参考系,则从开始到相距最远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相对这个参考系的各个物理量为初速度v0=v汽初-v自=0-6 m/s=-6 m/s末速度v t=v汽车-v自=0加速度a′=a-a自=3 m/s2-0=3 m/s2所以汽车和自行车相距最远时经历的时间为t1=v t-v0a′=2 s最大距离Δx=v2t-v202a′=-6 m负号表示汽车在后。
注意:利用相对运动的方法解题,要抓住三个关键:①选取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②选取哪个物体为参考系;③规定哪个方向为正方向。
解法三:(极值法)设汽车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时间t1汽车和自行车相距为Δx,则Δx=v自t1-12at21代入已知数据得Δx=6t1-3 2t21由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条件知:t1=2 s时,Δx有最大值6 m。
所以经过t1=2 s后,汽车和自行车相距最远,为Δx=6 m。
流水行船教学目标1、掌握流水行船的基本概念2、能够准确处理流水行船中相遇和追及的速度关系知识精讲一、参考系速度通常我们所接触的行程问题可以称作为“参考系速度为0”的行程问题,例如当我们研究甲乙两人在一段公路上行走相遇时,这里的参考系便是公路,而公路本身是没有速度的,所以我们只需要考虑人本身的速度即可。
二参考系速度——“水速”但是在流水行船问题中,我们的参考系将不再是速度为0的参考系,因为水本身也是在流动的,所以这里我们必须考虑水流速度对船只速度的影响,具体为:①水速度=船速+水速;②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可理解为和差问题)由上述两个式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有用的结论: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此外,对于河流中的漂浮物,我们还会经常用到一个常识性性质,即:漂浮物速度=流水速度。
三、流水行船问题中的相遇与追及①两只船在河流中相遇问题,当甲、乙两船(甲在上游、乙在下游)在江河里相向开出: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船速+乙船船速②同样道理,如果两只船,同向运动,一只船追上另一只船所用的时间,与水速无关.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顺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也有:甲船逆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说明:两船在水中的相遇与追及问题同静水中的及两车在陆地上的相遇与追及问题一样,与水速没有关系.模块一、基本的流水行船问题【例 1】一艘每小时行25千米的客轮,在大运河中顺水航行140千米,水速是每小时3千米,需要行几个小时?【巩固】某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它从上游甲地开往下游乙地共花去了8小时,水速每小时3千米,问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多少时间?【例 2】一只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25千米.它在长144千米的河中逆水而行用了8小时.求返回原处需用几个小时?【巩固】一只小船在静水中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它在长176千米的河中逆水而行用了11小时.求返回原处需用几个小时?【例 3】两个码头相距352千米,一船顺流而下,行完全程需要11小时.逆流而上,行完全程需要16小时,求这条河水流速度。
知识框架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一、多人相遇追及问题多人相遇追及问题,即在同一直线上,3个或3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相遇追及问题。
所有行程问题都是围绕“=⨯路程速度时间”这一条基本关系式展开的,比如我们遇到的两大典型行程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本质也是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转化.由此还可以得到如下两条关系式: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多人相遇与追及问题虽然较复杂,但只要抓住这两条公式,逐步表征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二、多次相遇追及问题所有行程问题都是围绕“=⨯路程速度时间”这一条基本关系式展开的,多人相遇与追及问题虽然较复杂,但只要抓住这个公式,逐步表征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多次相遇与全程的关系1. 两地相向出发:第1次相遇,共走1个全程;第2次相遇,共走3个全程;第3次相遇,共走5个全程;…………,………………;第N次相遇,共走2N-1个全程;注意:除了第1次,剩下的次与次之间都是2个全程。
即甲第1次如果走了N米,以后每次都走2N 米。
2. 同地同向出发:第1次相遇,共走2个全程;第2次相遇,共走4个全程;第3次相遇,共走6个全程;…………,………………;第N次相遇,共走2N个全程;3、多人多次相遇追及的解题关键多次相遇追及的解题关键几个全程多人相遇追及的解题关键路程差三、解多次相遇问题的工具——柳卡柳卡图,不用基本公式解决,快速的解法是直接画时间-距离图,再画上密密麻麻的交叉线,按要求数交点个数即可完成。
折线示意图往往能够清晰的体现运动过程中“相遇的次数”,“相遇的地点”,以及“由相遇的地点求出全程”,使用折线示意图法一般需要我们知道每个物体走完一个全程时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如果不画图,单凭想象似乎对于像我这样的一般人儿来说不容易。
例题精讲【例 1】A、B两地相距203米,甲、乙、丙的速度分别是4米/分、6米/分、5米/分。
如果甲、乙从A,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那么,在__________分钟或________分钟后,丙与乙的距离是丙与甲的距离的2倍。
1. 学会画图解行程题2. 能够利用柳卡图解决多次相遇和追及问题3. 能够利用比例解多人相遇和追及问题板块一、由简单行程问题拓展出的多次相遇问题所有行程问题都是围绕“=⨯路程速度时间”这一条基本关系式展开的,多人相遇与追及问题虽然较复杂,但只要抓住这个公式,逐步表征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例 1】 甲、乙两名同学在周长为300米圆形跑道上从同一地点同时背向练习跑步,甲每秒钟跑3.5米,乙每秒钟跑4米,问:他们第十次相遇时,甲还需跑多少米才能回到出发点?【巩固】 甲乙两人在相距90米的直路上来回跑步,甲的速度是每秒3米,乙的速度是每秒2米.如果他们同时分别从直路两端出发,10分钟内共相遇几次?【巩固】 甲、乙两人从400米的环形跑道上一点A 背向同时出发,8分钟后两人第五次相遇,已知每秒钟甲比乙多走0.1米,那么两人第五次相遇的地点与点A 沿跑道上的最短路程是多少米?【例 2】 甲、乙二人从相距 6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6时后相遇。
如果二人的速度各增加1千米/时,那么相遇地点距前一次相遇地点1千米。
问: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板块二、运用倍比关系解多次相遇问题知识精讲教学目标3-1-4多次相遇和追及问题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小明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这时是几点几分?【例 4】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不停的往返行驶于A,B两地之间。
已知甲车的速度比乙车快,并且两车出发后第一次和第二次相遇都在途中C地。
问: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多少倍?【例 5】如图,甲和乙两人分别从一圆形场地的直径两端点同时开始以匀速按相反的方向绕此圆形路线运动,当乙走了100米以后,他们第一次相遇,在甲走完一周前60米处又第二次相遇.求此圆形场地的周长.【巩固】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甲在A点,乙在B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两人在C点第一次相遇,在D点第二次相遇.已知C离A有75米,D离B有55米,求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米?【巩固】如右图,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甲在A点,乙在B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两人在C点第一次相遇,在D点第二次相遇。
小学数学常考相遇问题、追及问题(附例题、解题思路相遇问题【含义】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
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1南京到上海的水路长392千米,同时从两港各开出一艘轮船相对而行,从南京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8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船相遇?解392÷(28+21)=8(小时)答:经过8小时两船相遇。
例2小李和小刘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李每秒钟跑5米,小刘每秒钟跑3米,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跑,那么,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多长时间?解“第二次相遇”可以理解为二人跑了两圈。
因此总路程为400×2相遇时间=(400×2)÷(5+3)=100(秒)答: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100秒时间。
例3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骑自行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5千米,乙每小时行13千米,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求两地的距离。
解“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是正确理解本题题意的关键。
从题中可知甲骑得快,乙骑得慢,甲过了中点3千米,乙距中点3千米,就是说甲比乙多走的路程是(3×2)千米,因此,相遇时间=(3×2)÷(15-13)=3(小时)两地距离=(15+13)×3=84(千米)答:两地距离是84千米。
追及问题【含义】两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较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
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数量关系】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时间【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1、 根據學習的“路程和=速度和× 時間”繼續學習簡單的直線上的相遇與追及問題2、 研究行程中複雜的相遇與追及問題3、 通過畫圖使較複雜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融合多種方法達到正確理解題目的目的4、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相遇 甲從A 地到B 地,乙從B 地到A 地,然後兩人在途中相遇,實質上是甲和乙一起走了A ,B 之間這段路程,如果兩人同時出發,那麼相遇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的速度×相遇時間+乙的速度×相遇時間=(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時間=速度和×相遇時間.一般地,相遇問題的關係式為: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和,即=t S V 和和二、追及有兩個人同時行走,一個走得快,一個走得慢,當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過了一些時間就能追上他.這就產生了“追及問題”.實質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時間內,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路程,也就是要計算兩人走的路程之差(追及路程).如果設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的時間(追及時間)內:追及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的速度×追及時間-乙的速度×追及時間=(甲的速度-乙的速度)×追及時間=速度差×追及時間.知識精講教學目標相遇與追及問題一般地,追擊問題有這樣的數量關係: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時間,即=t S V 差差例如:假設甲乙兩人站在100米的跑道上,甲位於起點(0米)處,乙位於中間5米處,經過時間t 後甲乙同時到達終點,甲乙的速度分別為v 甲和v 乙,那麼我們可以看到經過時間t 後,甲比乙多跑了5米,或者可以說,在時間t 內甲的路程比乙的路程多5米,甲用了時間t 追了乙5米三、在研究追及和相遇問題時,一般都隱含以下兩種條件:(1)在整個被研究的運動過程中,2個物體所運行的時間相同(2)在整個運行過程中,2個物體所走的是同一路徑。
⨯⎧⎪÷⎨⎪÷⎩÷⎧⎪⨯⎨⎪÷⎩路程=速度和相遇相遇速度和=路程相遇相遇=路程速度和追及=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速度差=追及路程追及 模組一、直線上的相遇問題【例 1】 一輛客車與一輛貨車同時從甲、乙兩個城市相對開出,客車每小時行46千米,貨車每小時行48千米。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
由此可以演= 行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变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其中: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追及距离÷速度差。
追及时间= +慢速速度和=快速-慢速速度差=快速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间的确定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任第一:务时共同走的时间。
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相遇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和;S=S1+S2 甲︳→S1 →∣←S2 ←︳乙BC A?之差追及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S1 ←∣乙→S2 甲︳→C A B在相同时间内S甲=AC ,S乙=BC 距离差AB =S甲- S乙第三:在甲乙同时走之前,不管是甲乙谁先走,走的方向如何?走的距离是多少?都不影响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只是引起相遇距离和追及距离的变化,具体变化都应视情况从开始相距的距离中加减。
简单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三、例题:(一)相遇问题(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
若两车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T??=1000/(120+80)??。
甲︳→S1 →∣←S2 ←︳乙BC A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③甲乙在同时走时相距10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为1000千米;④利用公式: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1000/(120+80)?解析二:甲乙相距的距离是由甲乙在相同的时间内共同走完的。
相距的距离=甲车走的距离+乙车走的距离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1000=120*T+80*T(2)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
把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说一下(一)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跑道上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叫做相遇问题.它的特点是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完整个路程.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行程问题,一般是指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根据数量关系可分成三种类型:求路程,求相遇时间,求速度.它们的基本关系式如下: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另一个速度=甲乙速度和-已知的一个速度(二)追及问题追及问题的地点可以相同(如环形跑道上的追及问题),也可以不同,但方向一般是相同的.由于速度不同,就发生快的追及慢的问题.根据速度差、距离差和追及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常用下面的公式: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距离差÷速度差速度差=距离差÷追及时间速度差=快速-慢速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式求出第三者来达到解题目的.(三)二、相离问题两个运动物体由于背向运动而相离,就是相离问题.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流水问题顺流而下与逆流而上问题通常称为流水问题,流水问题属于行程问题,仍然利用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解答时要注意各种速度的涵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船在静水中行驶,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距离叫做划行速度或叫做划力;顺水行船的速度叫顺流速度;逆水行船的速度叫做逆流速度;船放中流,不靠动力顺水而行,单位时间内走的距离叫做水流速度.各种速度的关系如下:(1)划行速度+水流速度=顺流速度(2)划行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3)(顺流速度+ 逆流速度)÷2=划行速度(4)(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水流速度流水问题的数量关系仍然是速度、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即:速度×时间=距离;距离÷速度=时间;距离÷时间=速度.但是,河水是流动的,这就有顺流、逆流的区别.在计算时,要把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是非常必要的.。
追及相遇问题解题技巧及归纳
追及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数学问题,涉及到两个或多个移动物体以不同的速度移动,需要求解它们相遇的时间、位置等问题。
以下是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一些常用技巧和归纳:
1. 了解追及相遇问题的基本假设:通常情况下,假设两个移动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并且它们的速度是恒定的。
需要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
2. 设立变量和方程:根据题目中给出的问题要求,选择合适的变量表示物体的位置、时间等信息,并在建立方程时利用速度的定义和已知条件。
根据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的公式,可以得到相应的方程。
常用的变量包括已知的物体初始位置、速度,以及未知的物体相遇的位置、时间等。
3. 判断追及相遇的条件:通过分析问题的条件,判断物体是否能够相遇。
通常情况下,需要关注两个物体的速度是否一致或相差是否足够小,以及初始位置是否满足相遇的条件。
4. 利用代数方法求解:根据设立的方程,利用代数的方法解方程组来求解未知的变量。
可以通过消元法、代入法等方法来求解,最终得到问题所要求的解。
5. 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作出结论:根据问题提出的具体要求,将求得的解进行解释和判断。
可以根据时间的物理意义,判断
是否存在负值或特殊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论证。
总结起来,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选择合适的变量和方程,并利用代数方法求解。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解答。
学科培优数学“多人多次相遇与追及”学生姓名授课日期教师姓名授课时长知识定位本讲包含两个知识点,一是多次相遇追及问题,即两个对象在固定的长度上不断地往返运动,他们之间相遇追及问题;二是多人相遇追及问题,即在同一直线上,3个或3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相遇追及问题。
【授课批注】多人多次是行程中重点,而画图是多人多次的重点,划出一个好的示意图,就等于问题已经解决三分之二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解题技巧。
所以如何画图,如何画好图是行程问题的关键,需要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做题才能得心应手,发挥自如。
知识梳理一、多次相遇与全程的关系1. 两地相向出发:第1次相遇,共走1个全程;第2次相遇,共走3个全程;第3次相遇,共走5个全程;。
, 。
;第N次相遇,共走2N-1个全程;【授课批注】除了第1次,剩下的次与次之间都是2个全程。
即甲第1次如果走了N米,以后每次都走2N米。
2. 同地同向出发:第1次相遇,共走2个全程;第2次相遇,共走4个全程;第3次相遇,共走6个全程;。
, 。
;第N次相遇,共走2N个全程;二、多人多次相遇追及的解题关键多次相遇追及的解题关键几个全程多人相遇追及的解题关键路程差【重点难点解析】1.多人多次相遇追及的画图2.多次多次相遇追及的解题关键【竞赛考点挖掘】1.近两年来杯赛的热门考点2.常常与数论结合出题例题精讲【试题来源】【题目】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离A地4千米,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试题来源】【题目】A,B两地相距540千米。
甲、乙两车往返行驶于A,B两地之间,都是到达一地之后立即返回,乙车较甲车快。
设两辆车同时从A地出发后第一次和第二次相遇都在途中P地。
那么两车第三次相遇为止,乙车共走了多少千米?【试题来源】【题目】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67.5米,丙每分钟走75米,甲乙从东镇去西镇,丙从西镇去东镇,三人同时出发,丙与乙相遇后,又经过2分钟与甲相遇,求东西两镇间的路程有多少米?【试题来源】【题目】小王的步行速度是4.8千米/小时,小张的步行速度是5.4千米/小时,他们两人从甲地到乙地去.小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0.8千米/小时,从乙地到甲地去.他们3人同时出发,在小张与小李相遇后5分钟,小王又与小李相遇.问:小李骑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多少时间?【试题来源】【题目】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65米,丙每分钟走70米,甲乙从东镇去西镇,丙从西镇去东镇,三人同时出发,丙与乙相遇后,又经过1分钟与甲相遇,求东西两镇间的路程有多少米?【试题来源】【题目】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他们在离甲村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村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村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试题来源】【题目】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70米,甲乙从东镇去西镇,丙从西镇去东镇,三人同时出发,丙与乙相遇后,又经过2分钟与甲相遇,求东西两镇间的路程有多少米?习题演练【试题来源】【题目】快、中、慢三辆车同时同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去追赶前面一骑车人,这三辆车分别用6分、9分、12分追上骑车人。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行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由此可以演变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其中: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和=快速+慢速速度差=快速-慢速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间的确定第一: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任务时共同走的时间。
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相遇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和;S=S1+S2甲︳→S1→∣←S2←︳乙A C B追及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差甲︳→S1←∣乙→ S2 ︳A B C在相同时间内S甲=AC, S乙=BC距离差AB=S 甲- S乙第三:在甲乙同时走之前,不管是甲乙谁先走,走的方向如何?走的距离是多少?都不影响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只是引起相遇距离和追及距离的变化,具体变化都应视情况从开始相距的距离中加减。
简单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三、例题:(一)相遇问题(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
若两车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T 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 T =1000/(120+80)。
甲︳→ S1 →∣← S2 ←︳乙A C B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③甲乙在同时走时相距10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为1000千米;④利用公式: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 =1000/(120+80)解析二:甲乙相距的距离是由甲乙在相同的时间内共同走完的。
相距的距离=甲车走的距离+乙车走的距离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1000=120*T+80*T(2)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
问题描述:小明和小红在操场上相遇,小明比小红快一倍,小红跑了100米后,小明开始追小红,如果小明每秒比小红多跑1米,那么小明需
要多少时间才能追上小红?解题思路:首先,我们可以设小红的速度为x,那么小明的速度就是2x。
小红跑了100米后,小明开始追小红,设小明
追上小红的时间为t秒,则小红在这段时间内跑了xt米,小明在这段时
间内跑了2xt米。
由于小明每秒比小红多跑1米,所以小明需要的时间比
小红少xt米,即:2xt - xt = 100xt = 100所以小红跑了100米,小明
需要的时间就是100 / (2x - x) = 50 / x 秒。
答案:小明需要的时间
为50 / x 秒。
1. 能够将学过的简单相遇和追及问题进行综合运用2. 根据题意能够画出多人相遇和追及的示意图3. 能将复杂的多人相遇问题转化多个简单相遇和追及环节进行解题。
二是多人相遇追及问题,即在同一直线上,3个或3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相遇追及问题。
所有行程问题都是围绕“=⨯路程速度时间”这一条基本关系式展开的,比如我们遇到的两大典型行程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本质也是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转化.由此还可以得到如下两条关系式:=⨯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多人相遇与追及问题虽然较复杂,但只要抓住这两条公式,逐步表征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板块一、多人从两端出发——相遇、追及【例 1】 有甲、乙、丙3人,甲每分钟走100米,乙每分钟走80米,丙每分钟走75米.现在甲从东村,乙、丙两人从西村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甲与乙相遇6分钟后,甲又与丙相遇. 那么,东、西两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解析】 甲、丙6分钟相遇的路程:()1007561050+⨯=(米);甲、乙相遇的时间为:()10508075210÷-=(分钟);东、西两村之间的距离为:()1008021037800+⨯=(米).【答案】37800米【巩固】 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骑自行车每分钟骑450米,乙跑步每分钟250米,两人同时从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分钟两人相遇?【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解析】 4004502502÷-=()(分钟).【答案】2分钟【例 2】 在公路上,汽车A 、B 、C 分别以80km /h ,70km /h ,50km /h 的速度匀速行驶,若汽车A 从甲站开往乙站的同时,汽车B 、C 从乙站开往甲站,并且在途中,汽车A 在与汽车B 相遇后的两小时又与汽车C 相遇,求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3星 【题型】解答例题精讲 知识精讲 教学目标多人相遇和追及问题【关键词】四中,入学测试【解析】汽车A在与汽车B相遇时,汽车A与汽车C的距离为:(8050)2260+⨯=千米,此时汽车B与汽车C的距离也是260千米,说明这三辆车已经出发了260(7050)13÷-=小时,那么甲、乙两站的距离为:(8070)131950+⨯=千米.【答案】1950千米【巩固】甲、乙、丙三人每分分别行60米、50米和40米,甲从B地、乙和丙从A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途中甲遇到乙后15分又遇到丙.求A,B两地的距离.【考点】行程问题【难度】3星【题型】解答【解析】甲遇到乙后15分钟,甲遇到了丙,所以遇到乙的时候,甲和丙之间的距离为:(60+40)×15=1500(米),而乙丙之间拉开这么大的距离一共要1500÷(50-40)=150(分),即从出发到甲与乙相遇一共经过了150分钟,所以A、B之间的距离为:(60+50)×150=16500(米).【答案】16500米【巩固】小轿车、面包车和大客车的速度分别为60千米/时、48千米/时和42千米/时,小轿车和大客车从甲地、面包车从乙地同时相向出发,面包车遇到小轿车后30分又遇到大客车。
追及问题公式和相遇问题公式解题思路是什么
追及问题公式和相遇问题公式:追击问题:路程=速度差×追击时间;相遇问题: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问题的关系式是: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要注意追及、相遇问题中的“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追及问题公式和相遇问题公式
追击问题:路程=速度差×追击时间;
相遇问题: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问题的关系式是: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追及、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
一、追及、相遇问题中的“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1)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够追上、追不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2)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这两个关系可通过运动示意图得到.
二、追及问题的大致两种常见情形:
(1)“慢”匀加速追“快”匀速时,两者间距先增大后减小,v相同时相距最远,最终必定相遇反超;
(2)“快”匀减速追“慢”匀速时,两者间距越来越小,v相同时相距最近,若速度相等时间距为零,称为“恰好不相撞”,之后慢慢拉开间距。
(3)若物体A追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且vA>vB,有三种常见情景:
(a)A追上B时,必有xA-xB=x0,且vA≥vB。
(b)要使两物体恰好不相撞,两物体同时到达同一位置时速度相同,必有xA-xB=x0,vA=vB。
(c)若使两物体保证不相撞,则要求当vA=vB时,xA-xB<x0,且之后vA≤vB。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行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由此可以演变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其中: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和=快速+慢速速度差=快速-慢速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间的确定第一: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任务时共同走的时间。
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相遇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和;S=S1+S2甲︳→S1 →∣←S2 ←︳乙A C B追及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差甲︳→S1 ←∣乙→S2 ︳A B C在相同时间内S甲=AC ,S乙=BC 距离差AB =S甲- S 乙第三:在甲乙同时走之前,不管是甲乙谁先走,走的方向如何?走的距离是多少?都不影响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只是引起相遇距离和追及距离的变化,具体变化都应视情况从开始相距的距离中加减。
简单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三、例题:(一)相遇问题(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
若两车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T=1000/(120+80)。
甲︳→S1 →∣←S2 ←︳乙A C B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③甲乙在同时走时相距10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为1000千米;④利用公式: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1000/(120+80)解析二:甲乙相距的距离是由甲乙在相同的时间内共同走完的。
相距的距离=甲车走的距离+乙车走的距离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1000=120*T+80*T(2)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相遇问题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在途中相遇,这类题型就把它称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是研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数量之间关系的问题。
它和一般的行程问题区别在:不是一个物体的运动,所以,它研究的速度包含两个物体的速度,也就是速度和。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相遇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的速度=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乙的速度甲的路程=相遇路程-乙走的路程解答这类问题,要弄清题意,按照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解答方法.。
相遇问题除了要弄清路程,速度与相遇时间外,在审题时还要注意一些重要的问题:是否是同时出发,如果题目中有谁先出发,就把先行的路程去掉,找到同时行的路程。
驶的方向,是相向,同向还是背向.不同的方向解题方法就不一样。
是否相遇.有的题目行驶的物体并没有相遇,要把相距的路程去掉;有的题目是两者错过,要把多行的路程加上,得到同时行驶的路程.。
追及问题两物体在同一直线或封闭图形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
这类常常会在考试考到。
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双人追及、双人相遇,此类问题比较简单;一种是多人追及、多人相遇,此类则较困难。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行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由此可以演变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其中: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和=快速+慢速速度差=快速-慢速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间的确定第一: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任务时共同走的时间。
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相遇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和;S=S1+S2甲︳→S1 →∣←S2 ←︳乙A C B追及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差甲︳→S1 ←∣乙→S2 ︳A B C在相同时间内S甲=AC ,S乙=BC 距离差AB =S甲- S乙第三:在甲乙同时走之前,不管是甲乙谁先走,走的方向如何?走的距离是多少?都不影响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只是引起相遇距离和追及距离的变化,具体变化都应视情况从开始相距的距离中加减。
流水行船教学目标1、掌握流水行船的基本概念2、能够准确处理流水行船中相遇和追及的速度关系知识精讲一、参考系速度通常我们所接触的行程问题可以称作为“参考系速度为0”的行程问题,例如当我们研究甲乙两人在一段公路上行走相遇时,这里的参考系便是公路,而公路本身是没有速度的,所以我们只需要考虑人本身的速度即可。
二参考系速度——“水速”但是在流水行船问题中,我们的参考系将不再是速度为0的参考系,因为水本身也是在流动的,所以这里我们必须考虑水流速度对船只速度的影响,具体为:①水速度=船速+水速;②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可理解为和差问题)由上述两个式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有用的结论: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此外,对于河流中的漂浮物,我们还会经常用到一个常识性性质,即:漂浮物速度=流水速度。
三、流水行船问题中的相遇与追及①两只船在河流中相遇问题,当甲、乙两船(甲在上游、乙在下游)在江河里相向开出: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船速+乙船船速②同样道理,如果两只船,同向运动,一只船追上另一只船所用的时间,与水速无关.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顺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也有:甲船逆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说明:两船在水中的相遇与追及问题同静水中的及两车在陆地上的相遇与追及问题一样,与水速没有关系.模块一、基本的流水行船问题【例 1】一艘每小时行25千米的客轮,在大运河中顺水航行140千米,水速是每小时3千米,需要行几个小时?【巩固】某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它从上游甲地开往下游乙地共花去了8小时,水速每小时3千米,问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多少时间?【例 2】一只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25千米.它在长144千米的河中逆水而行用了8小时.求返回原处需用几个小时?【巩固】一只小船在静水中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它在长176千米的河中逆水而行用了11小时.求返回原处需用几个小时?【例 3】两个码头相距352千米,一船顺流而下,行完全程需要11小时.逆流而上,行完全程需要16小时,求这条河水流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