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
- 格式:pdf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2
2020版:儿童遗尿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NE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约为5%-10%。
在5岁以下儿童中,尿床是正常现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NE的发病率逐渐降低。
在10岁以下儿童中,NE的发病率约为15%,其中男孩高于女孩。
在15岁以下青少年中,NE 的发病率约为5%。
NE不仅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其心理和社交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NE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NE是一种常见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5%-10%,男孩高于女孩。
NE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
三、诊断NE的诊断应该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
病史采集应包括尿床的频率、持续时间、时间规律、尿床发生前是否有尿意和尿失禁的情况、白天是否有尿失禁等。
体格检查应包括神经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的检查。
相关检查包括尿常规、尿培养、尿路超声、尿流率、膀胱造影、尿道压力测定、神经系统检查等。
NE的诊断应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尿失禁,如尿道狭窄、膀胱肿瘤、脊髓损伤等。
同时,还应注意与白天尿失禁、尿频、尿急等区分。
推荐:NE的诊断需要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
应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尿失禁,注意与其他症状区分。
四、治疗NE的治疗应根据病因及病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NE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行为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建立尿床日记、遵守排尿规律、限制饮水、吸收性内裤、尿床警报器、尿床训练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抽搐药、抗抑郁药、抗利尿激素等。
物理治疗包括电刺激、针灸、按摩等。
NE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推荐:NE的治疗应个体化选择,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行为治疗是首选,需长期坚持,注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NE(夜间遗尿)的发生率因定义不同而不统一。
根据ICCS的定义,2005年我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岁儿童中尿床的发生率为11.8%,5~18岁儿童总体发生率为4.07%。
3817《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介绍与解读徐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代谢病医院)&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糖尿病足病科,天津 300134)[摘要]糖尿病足为糖尿病的一个常见慢性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住院、截肢(趾)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足需要多学科合作才能达到保肢、促愈的目的。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非常及时,结合我国国情,多学科一线医师撰写,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
本文对该共识逐条解读,帮助全国致力于糖尿病足诊疗的医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该疾病,并能熟练的进行诊疗,达到降低截肢(趾)率、促进愈合、预防复发的目标。
[关键词]糖尿病足;多学科合作;防治;解读[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Introd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Guidelines on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ic foot disease (2020 edition)Xu Jun(NHC Key Laboratory of Hormones and Development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Metabolic Diseases; Department of Diabetic Foot,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hu Hsien-I Memorial Hospital (Metabolic Diseases Hospital) & Tianjin Institute of Endocrinology; Tianjin 300134, P. R. China)[Abstrct] Diabetic foot is a common chronic complication of diabetes,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cause of hospitalization and amputation.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is necessar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limb preservation and wound healing. Guidelines on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ic foot disease (2020 edition) is very timely. It is written by multidisciplinary doctors who come from clinical first line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It has strong practical guidance.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guidelines one by one to help the doctors who are committed 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The author tries his best to help doctors to understand the disease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so as to reduce the amputation rate, promote healing and prevent recurrence.[Key words]diabetic foot;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prevention; interpretation《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以下简称《共识》)是在中华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的指导下,由江苏省医学会组织糖尿病足相关的多学科专家编写的。
·药物与临床·糖尿病新世界2022年10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效果陈鑫,朱志斌,姚东花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湖北孝感432900[摘要]目的研究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00例儿童1型糖尿病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对等分组,参照组(n=50)仅以胰岛素开展治疗,研究组(n=50)则以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血糖水平达标时间、胰岛素每日用量、低血糖次数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水平较参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疾病控制总有效率较参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参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合用于儿童1型糖尿病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以减少其胰岛素用量,促进血糖控制与稳定,且不良反应更低。
[关键词]胰岛素;二甲双胍;儿童;1型糖尿病;血糖指标[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22)10(a)-0067-04The Effect of Insulin Combined with Metformi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Type1DiabetesCHEN Xin,ZHU Zhibin,YAO DonghuaDepartment of Pediatric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Xiaochang County,Xiaogan,Hubei Province,4329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sulin combined with metformi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type1 diabetes.Methods A total of100children with type1diabetes who received income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Xiaochang County from December2020to December2021were selected.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as used for equal grouping.The reference group(n=50)was only treated with insulin, and the study group(n=50)was treated with insulin and metformin.The treatment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time to reach the target blood glucose level,the daily dosage of insulin,the num‐ber of hypoglycemia and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refer‐ence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levels of fasting blood glucose(FPG),2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G)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reference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disease control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in the reference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insu‐lin and metformi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type1diabete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It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amount of insulin,promote blood glucose control and stability,but also have fewer adverse reactions.[Key words]Insulin;Metformin;Children;Type1diabetes;Blood glucose index1型糖尿病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参与介导,损伤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量过少而引发的疾病,且以青少年、儿童为疾病高发群体,发病后,大部分患儿都需要终身接受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如果DOI:10.16658/ki.1672-4062.2022.19.067[作者简介]陈鑫(1988-),女,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儿科临床。
2020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约占儿童期各型糖尿病总数的90%,是危害儿童健康的重大儿科内分泌疾病,我国近年发病率为2/10万~5/10万,<5岁儿童发病率年平均增速5%~34%[1,2],提示发病呈现低龄化趋势。
我国儿童期T1DM长期血糖控制、预后的流行病学现况资料缺乏,仅有的2006年多中心研究提示患儿平均糖化血红蛋白(glycohemoglobin A1c,HbA1c)为9.5%,中国单中心HbA1c达标率仅为15%,远低于美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44%~59%[3,4]。
儿童期T1DM发病越早,慢性并发症导致的死亡风险就越大,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T1DM患儿的平均预期寿命减少12年[5,6]。
近2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单基因糖尿病、T1DM营养管理共识相继发布,但儿童胰岛素使用指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治疗共识发布已10余年,尚缺乏涉及儿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认识、筛查管理的规范,糖尿病分型、胰岛素治疗方法、血糖监测、DKA处理等涉及T1DM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技术已有较多新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T1DM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水平,减少或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联合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特制定本共识。
一、儿童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 rganization,WHO)发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国内外该病诊断的依据,2019年WHO颁布了新分型标准[7],符合下述4条中之一可诊断糖尿病:(1)空腹血糖≥7.0 mmol/L;(2)口服糖耐量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葡萄糖1.75 g/kg(体重),葡萄糖最大量75 g];(3)HbA1c≥6.5%(HbA1c测定方法需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认证);(4)随机血糖≥11.1 mmol/L且伴糖尿病症状体征;符合上述标准但对于无症状者建议在随后的1 d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要点《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要点1背景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合作具有较高的截肢和死亡风险,临床对其进行规范化诊疗很重要,而糖尿病足指南/共识的制定和践行能有力地提高这种规范化。
2糖尿病足的评估和诊断2.1进行全面医学评估【推荐1】:针对所有糖尿病足患者群,进行全面医学评估,尤其是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其危险因素,以及下肢病变情况的评估(推荐程度为强,证据等级为低)2.2评估和诊断糖尿病感染(DFI)【推荐2】:DFI是基于局部或全身炎症症状和体征的临床诊断(推荐程度为强,证据等级为中等)。
【推荐 2.1】:若临床检查模棱两可或无法解释,考虑将炎症血清生物标志物,如CRP、ESR、PCT等作为辅助诊断,用于DFI诊断(推荐程度为强,证据等级为低)。
【举荐 2.2】:几乎所有临床感染的溃疡,都要收集其组织标本进行培养以确定致病菌(举荐程度为强,证据等级为中等)。
【推荐3】:存在深或大溃疡、骨突出部位溃疡或慢性不愈合溃疡等征象时,应高度怀疑骨髓炎可能,需要进一步做骨探针、X线片和核磁共振等检查(推荐程度为强,证据等级为中等)。
【推荐3.1】:在所有DFI患者群中,建议进行足部X线平片(PFR)检查,以确定骨异常(畸形、破坏)、软组织气体和异物(推荐程度为强,证据等级为中等)。
【举荐 3.2】:对疑心有软组织脓肿或糖尿病足骨髓炎(DFO)诊断尚不确定时,举荐使用磁共振成像(MRI)作为评价手段(举荐程度为强,证据等级为低);对疑心DFO而又不克不及行MRI检查者,建议骨扫描结合白细胞闪烁成像或抗粒细胞扫描(举荐程度为强,证据等级为低)。
【举荐3.3】:骨活检及骨组织细菌培养是DFO诊断金标准(举荐程度为强,证据等级为高)。
【举荐4】:DFI严重程度,建议使用IWGDF/IDSA的相关标准(举荐程度为强,证据等级为中等);脓毒症诊断标准,建议采用中华危重症医学分会的相关指南(举荐程度为强,证据等级为中等)。
2020《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导读:针对不同人群如何选择适合的糖尿病诊断试验?不同糖尿病诊断试验有哪些优缺点?糖尿病前期如何诊断?哪些因素会对HbA1c结果造成影响?实验室诊断指标是糖尿病诊断与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糖尿病的相关检测指标在糖尿病的诊断、监测与治疗管理方面的应用与解读,方法学选择与影响因素等,对于临床综合评价有着重要价值。
为加强临床与检验的沟通,促进对糖尿病相关检测指标正确、全面的解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慢病管理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制定了《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管理专家共识》。
本共识着重实验室检测项目在糖尿病实验室诊断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指导,主要分为3个部分:(1)糖尿病的风险识别与早期筛查;(2)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3)糖尿病治疗目标控制及并发症管理。
本文摘选了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糖尿病的风险识别与早期筛查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工作,与T2DM 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已经比较明朗,见表1。
表1 T2DM的危险因素中国人群糖尿病风险评估表见表2。
表2 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1.风险识别推荐意见推荐1: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宜尽早识别,以便接受生活行为等干预并随访观察。
(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96.88%)推荐2:对于明确诊断为T1DM患者的亲属,可以从临床研究的角度筛查其罹患T1DM的风险。
(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条件;共识水平:56.25%)推荐3:对于孕妇,首次产前检查时可对所有妊娠妇女(24-28周)进行妊娠糖尿病(GDM)发病风险的评估。
(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71.88%)2.早期筛查推荐意见推荐4: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接受糖尿病早期筛查项目,尽可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年龄≥40岁的个体,每3年筛查1次;≥65岁的个体,每年筛查1次)。
(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93.75%)推荐5:各种血清学标志物并非都存在于所有T1DM患者中,目前尚未形成可供推荐的T1DM筛查共识。
1型糖尿病儿童饮食指导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一部分,通过合理的饮食,减轻胰岛细胞负担,使血糖、尿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所以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饮食指导的总原则即为均衡饮食,定时定量进餐,既要满足患儿的生长发育又要达到血糖、血脂控制目标,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年龄、体重、饮食文化和喜好等因素,因而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导应采用个体化的方案。
一、总量控制原则计算每日总热卡,每餐热卡按计划分配。
总热卡/日=1000+年龄×(70~100)kcal。
公式中选择系数的高低应依据年龄、胖瘦、既往食量的大小等决定。
其后根据情况不断调整至达到满意控制,并使患儿能有良好的依从性。
根据患儿生活习惯、生活规律及胰岛素方案二分配。
如患儿年龄较小,在家时间长有专人照顾,可以按时分餐。
则可以指定为早、中、晚分别为总热卡的1/5、2/5、2/5,每餐留取小部分作为餐间点心,糖尿病的饮食应为每日3餐和3次点心。
而如果是学龄儿童无加餐条件一日三餐和三次注射胰岛素。
则可以每餐均衡能量以早晨偏多的方式。
例如4:3:3或4:4:2的能量比例。
二、营养搭配无论每日食物摄人总能量多少,各营养成分的分配:碳水化合物55%~60%,鼓励非精制的多种高纤维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占全日能量的20%~25%,减少饱和脂肪酸摄人,饱和脂肪提供的能量不宜超过总能量在10%,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之比为1.2:1,减少动物脂肪摄入,使用植物油烹调食物,食瘦肉和鱼、鸡肉,固定蛋类食品等可减少胆固醇,蛋白质占每日总热量的15%~20%,并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婴幼儿蛋白质比例较高,每日29/kg,2~10岁每日lg/kg,青春期0.8~0.99/kg,水果与蔬菜最好每日5种以上。
2岁以上儿童推荐每日摄入纤维量的克数=年龄+59,最初每日总热卡可以参考计算公式拟定。
个体化的饮食指导,充分考虑个人/家庭的愿望,口味要注意,同时还需合理搭配,健康饮食,避免饮食结构不合理或偏食。
《1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专家共识2023》解读概述T1DM 治疗与管理的核心是科学、合理地使用胰岛素类药物,使血糖尽可能控制在理想范围,从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diabetes sel f-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DSMES)是1 型糖尿病(T1 DM)治疗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DSMES)是支持T1DM 患者获得进行自我管理所需知识、技能和信心的过程,能有效提高T1DM 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代谢控制,是T1DM 全病程管理的基石。
DSMES需要涵盖以下基本内容:(1)T1DM 的基本特征;(2)饮食治疗;(3)运动管理;(4)血糖监测;(5)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管理;(6)低血糖的防治;(7)日常生活的正确应对、心理调适和行为改变;(8)并发症的预防及筛查;(9)特殊时期的管理;(10)治疗新技术、新进展;(11)其他可以获得支持的途径。
其中,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管理中的胰岛素治疗、碳水化合物计数及胰岛素剂量调整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DSMES的基本内容共识推荐意见概览共识推荐意见:推荐意见1 DSMES的实施应始终以患者为中心,满足T1DM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并对患者进行持续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DSMES实施方案。
推荐意见2 DSMES团队应由多学科管理团队组成,团队的核心成员需包括医师、营养师、经系统培训与认证的T1DM教育师或糖尿病专科护士。
推荐意见3 除多学科管理团队外,社会公益组织在DSMES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荐意见4 DSMES团队成员需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完成资格认证。
推荐意见5 DSMES的基本内容需涵盖T1DM的基本特征、饮食治疗、运动管理、血糖监测、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剂量调整、低血糖的防治、日常生活的正确应对与心理调适、并发症的防治、特殊时期的管理、治疗新进展、社会公益及同伴支持等。
2020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全文)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关键。
为此,2019年7月9日,XXX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40岁及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FPG),糖尿病前期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FPG或餐后2小时血糖。
这是糖尿病防治首次列入专项行动中。
为了进一步推进糖尿病前期干预工作,2020年,中国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发布。
该共识指出,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不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状态。
其中,IFG和IGT是糖尿病前期的两种常见类型。
IFG指空腹血糖受损,血糖水平在正常和糖尿病之间;IGT指糖耐量受损,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在正常和糖尿病之间。
糖尿病前期的干预应该是个性化的,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干预方案。
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前期干预的核心,包括饮食、运动、减重等。
药物干预可以考虑使用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分泌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
同时,对于有高风险的人群,如家族史阳性、肥胖等,应该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措施。
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应该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根据血糖水平动态调整干预方案。
同时,应该注重心理健康,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便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延缓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15.5%,预估有1.48亿人,比糖尿病患者数量更为庞大。
因此,及时发现这一庞大人群并进行有效管理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根据2007~2008年、2010年和2013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为15.5%、50.1%和35.7%。
尽管这三次调查采用的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和方法有所不同,但是调查结果均提示糖尿病前期人群较糖尿病患者数量更为庞大。
糖尿病前期标志着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高血糖的损害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就可以发生,因此,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约占儿童期各型糖尿病总数的90%,是危害儿童健康的重大儿科内分泌疾病,我国近年发病率为2/10万~5/10万,<5岁儿童发病率年平均增速5%~34%[1,2],提示发病呈现低龄化趋势。
我国儿童期T1DM长期血糖控制、预后的流行病学现况资料缺乏,仅有的2006年多中心研究提示患儿平均糖化血红蛋白(glycohemoglobin A1c,HbA1c)为9.5%,中国单中心HbA1c达标率仅为15%,远低于美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44%~59%[3,4]。
儿童期T1DM发病越早,慢性并发症导致的死亡风险就越大,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T1DM患儿的平均预期寿命减少12年[5,6]。
近2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单基因糖尿病、T1DM营养管理共识相继发布,但儿童胰岛素使用指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治疗共识发布已10余年,尚缺乏涉及儿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认识、筛查管理的规范,糖尿病分型、胰岛素治疗方法、血糖监测、DKA处理等涉及T1DM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技术已有较多新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T1DM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水平,减少或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联合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特制定本共识。
一、儿童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国内外该病诊断的依据,2019年WHO颁布了新分型标准[7],符合下述4条中之一可诊断糖尿病:(1)空腹血糖≥7.0 mmol/L;(2)口服糖耐量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葡萄糖1.75 g/kg(体重),葡萄糖最大量75 g];(3)HbA1c≥6.5%(HbA1c测定方法需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认证);(4)随机血糖≥11.1 mmol/L且伴糖尿病症状体征;符合上述标准但对于无症状者建议在随后的1 d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JournaL of China-Jaf,an Friendship Hospital ,2020 Dec ,Vol.34 ,!\o.6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0 年第34 卷第 6 期323匚U国糖尿病远程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糖尿病学专家委员会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内分泌和糖尿病学分会摘要糖尿病是最适宜远程管理的慢病,新冠疫情使糖®病远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共识针对糖尿病远程管理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38条推荐意见,为糖屎病远程管理提供初步规范推荐使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对患者饮食、运动、行为及药物治疗进行远程管理。
本共识制定了更适宜远程管理的药物治疗路径。
线上复诊时降糖 药物必须避免一次大幅度调整,应循序渐进,更应注重低血糖的发生及预防,教育患者掌握所用药物的副作用,积极报告药物不良反应。
明确了必须终止线上复诊,启动线下就诊或急诊的情况糖尿病远程管理可以提高糖尿病管理水平,改善控制达标率。
规范化诊疗共识可以降低远程管理的潜在风险,使患者获益,减少糖尿病慢性 并发症及合并症。
关键词:糖秘病;远程管理;互联网医疗;降糖药物;生活方式干预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丨001 -0025(2020)06-0323-09doi:10.3969/j.issn.1001-0025.2020.06.001Expert consensus on telemedicine management of diabetes//Diabetes Expert Committee of National Telemedicine and Connected Healthcare Center of China ; Endocrinology and Diabetes Society, Bethune's Spirit Research Association//Journal of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2020 D ec,34 (6):323-332Abstract Diabetes is the most suitable chronic disease for telemedicine management.The pandemic of COVID-19 makes telemedicine management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is consensus puts forward38 recommendations for key issues in telemedicine management of dial)etes,and provides preliminary norms for the management.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modem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tele-management of patients'diet,exercise,behavior and medication.The present consensus has established a drug treatment route that is more suitable for tele-management of diabetes.During online follow-up visits,major changes of treatment must be avoided,and modification of treatment should he done in a stepwise manner.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occurrence and prevention of hypoglycemia,educate patients on the side effects of the drugs used,and actively report adverse reactions.In some special conditions,it is clear that online follow-up visits must be terminated,and offline visits or emergency visits must be initiated.The telemedicine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diabetes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control rate.Standardiz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nsensus can reduce the potential risks of telemedicine management,benefit patients,and reduce chronic complications and comorbidity of diabetes.Key words diabetes;telemedicine management;internet based medicine;anti-hyperglycemic agents;lifestyle intervention糖尿病属于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的慢性疾病,而目前管理模式下控制达标率不佳,急需远程管 理提高糖尿病管理水平,糖尿病治疗方案的调整 难易适中适于远程诊疗,基于此两点原因,糖尿病通讯作者:张波,E-m ail:*******************,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北京100029收稿日期:2020-1丨-18是最适合远程管理的慢病。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1、疾病背景及流行病学1型糖尿病(T1DM)特指因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具有酮症倾向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
T1DM具有以下特点:年龄通常小于30岁;“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常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
T1DM约占糖尿病患者的5%,多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
在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T1DM所占比例约为80-90%。
目前,中国是全球1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中国研究课题组2010至2013年在全国13个地区进行了T1DM流行病学研究,覆盖了全年龄段T1DM和10%的全国总人口,结果显示全年龄段T1DM 发病率为1.01/10万人年[1]。
2型糖尿病多在35~40 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 以上。
病理特点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2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不如1型糖尿病明显,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性低[2],发生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几率比1型糖尿病更高,更易合并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多囊卵巢综合征、冠心病等等[3]。
糖尿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约为9.3%(4.63亿人),预计2045年将增加至10.9%(7亿人)[4]。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达到11.2%2。
2、疾病治疗现状二甲双胍为T2DM患者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胰岛素是主要联合用药。
(1)治疗药物1型糖尿病必须必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口服药效果欠佳。
2型糖尿病则往往可以应用口服降糖药降糖,达到很好的效果,主要治疗药物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