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秋语文五年级上册八单元26 开国大典 教案
- 格式:pptx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35
26、开国大典教学内容: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
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法学法:谈——读——想——体让学生亲近了文本,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使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
学生分析:《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
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新中国、毛主席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
《开国大典》设计说明设计说明:本节课教学是第一课时,学生只有在充分阅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才可能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
因此,首先,我将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放在首位。
1、扎扎实实地读书。
因为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课前要求学生认读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在课堂上检查了解读文情况的同时随机重点指导读好难读的地方,突破朗读难点,扫清障碍。
然后再读课文,由于课文篇幅长,须运用长文短读的方法,浏览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场面?进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新课标”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读出来。
本课教学也注重通过学生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文中的人物,以读为本,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书,在读中想象,读中体验,读中感受,鼓励评价。
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悟出感情,感悟到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民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在读中生发。
3、抓住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感知形象;抓关键词感悟情感,突出人文;抓住关键词想象意蕴,强化融合。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怎样帮助学生去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呢?一是让学生动手搜集或教师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如: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可进一步渲染开国大典的盛况。
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
如“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抓住“直奔”一词,用“走向”与之比较,让学生感受“直奔”是什么情形?人们为什么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中感受到什么?还比如,可以抓住“汇集”这个词引导学生想象:什么时候来的?从哪里来?怎么来的?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进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用心去感悟,并在交流、探究中得到发展。
开国大典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了解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流程。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合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发展的感恩之情,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2.学习活动(30分钟)(1)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0分钟)(2)学习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流程(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在电子设备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流程。
学生需要整理出开国大典的参与者、举行地点、节日活动、阅兵式、升旗仪式、宣誓仪式等重要环节,并回答教师提问。
3.分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编写一份开国大典的演讲稿或报道稿。
要求学生将所了解到的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历史背景和意义进行整合,语言流畅连贯。
4.总结讲评(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进行演讲或报道,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提问。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
5.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开国大典的读后感,包括对开国大典意义的理解和感受。
四、板书设计开国大典主要内容:参与者、举行地点、节日活动、阅兵式、升旗仪式、宣誓仪式等历史背景:解放战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重要意义: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掌握了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流程,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合能力。
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开国大典》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一、解题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
(激动、兴奋、喜悦)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
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
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开国大典》说课稿本文是关于《开国大典》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说教材:《开国大典》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
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人文主题,以“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体会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和凡人情怀为教学重点,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
在本组的其他三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通过人物描写刻画的伟人和凡人毛泽东,本课则主要通过场面描写刻画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这为本组语文园地的习作训练作了一定铺垫。
从能力方面讲,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独立识字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情感方面讲,五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地要求自主、独立与成功。
“阅读叙事性文章,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是新课标对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
根据这些相关要求,同时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我安排了两课时的教学时间,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具体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副、委、协、宾、泽、奏、诞、钮、瞻、拂、骑、嗓、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的激动、自豪,感受毛主席的领袖风采及人民对领袖的爱戴。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 积累语言。
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背诵第七自然段。
4.小练笔。
给学生提供相关素材,运用本课场面描写的方法进行写法迁移。
教学重难点:1.感受毛主席的领袖风采及人民对领袖的爱戴。
2.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3.运用本课场面描写的方法进行写法迁移。
教学准备:小视频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把时间和地点带进来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1、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让我们回忆一下开国大典的过程?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写了典礼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典礼的主体部(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成立——升旗仪式——鸣放礼炮——宣读公告)、讲阅兵式的盛况、群众游行。
2、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这4个盛大隆重的场面。
可是要想真正地走进开国大典,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
三、合作探究、品味句子1、用心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抓住重点词汇,修辞手法等方面去理解)(1)小组汇报。
(2)(出示汇总句子)同学们,从大家的汇报中,我感受了群众们的热情、激动、兴奋的心情,老师把大家刚才找的句子做了个汇总,请看大屏幕。
2、在老师的口令下,同学们都能把目光一齐投向了大屏幕。
可是,在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时,有人喊口令吗?(没有)可大家却做到了“一齐”,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1)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大家来读读?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课时“摸着黑”“步行四五十里”写出了郊区农民天安门广场已④这句话描绘本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写法描绘了群众写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⑤本自然段写了毛主席和群众见面时的热烈场中国人民从此当本自然段写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这句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这庄严的宣传到⑥这里运用升国旗。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句五星红⑦在当时升起门大炮齐只听见国旗⑥重点句解析: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毛主席的宣告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因为这庄严的宣告预示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充分表达出了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心情。
⑦重点句解析: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
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⑧“全场肃静”写出了当时庄严的会场气氛;从掌声的热烈程度可以看出群众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当时高涨的情绪。
⑨重点句解析: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
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
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⑩这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检阅:高级首长亲临军队或群众队伍面前,举行检验仪式。
●5坦克: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
表现了人民解放军队伍的威武、雄壮,这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⑧由“全场肃静”到“雷鸣般的掌声”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段导读:本自然段写了放礼炮时的情景。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练。
测、固五位一体”高效讲堂备课《26 开国大典》教课方案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认识 5 个生字,会写14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磋商、外宾、出生、电钮、瞻仰、漂动、齐集、威严、宣布、喝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感觉毛泽东的伟人风范,领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出生而激动、骄傲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绘的方法。
【教课重难点】难点:经过课文的学习去感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范,领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出生而激动骄傲的思想感情。
要点:学习场面描绘的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活动设计】教课环节教与学活动评论任务一、导入环节二、预习研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 1949 年的 10 月 1 日是什么日子吗?学生联合课外采集的有关资料简单报告已有知识。
2.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困落伍、人们衣不蔽体的情形。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久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此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49 年 10 月 1 日,是我们新中国的出生之日。
这天,世界的眼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由于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盛大的开国大典。
(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形。
)师:此刻,就让我们走进这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形,感觉一下那激感人心的盛况吧!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思虑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课文是依据如何的次序描绘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结句。
(3)怀疑解疑。
2.学生自学。
学生能认识本组课文的主题。
明确学习目标,给本堂课的学习有个明确的定位。
1.能正确读写 5 个词语(起码能写对 4 个词语)写对 4 个词得一颗星,在正确认读的基础上写对 11 个词语加两颗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WTT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广场。
广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qíng)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接着,*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26《开国大典》一、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
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
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看老师板书一个字“典”,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2、“典”的前面加了一个“大”,板书(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3、板书(开国),看了课题,你读懂了什么?4、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啊!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
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梳理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