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外用药物使用及治疗原则.
- 格式:pdf
- 大小:5.60 MB
- 文档页数:34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外用药物在治疗皮肤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
如应用恰当,可获得明显疗效,同样如使用不当或错误,可造成病情加重或导致药源4性疾病的发生。
首先,应在正确诊断及了解自然病程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药物的性能,剂型,浓度及目前治疗进展状况。
掌握患者个体差异,患病部位等,同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一,正确选择剂型常用的剂型有散剂,溶液,洗剂,酊剂、油济、硬膏剂、气雾剂等。
这些剂型都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要根据皮肤不同病期(进展期、稳定期、慢退期)及不同性质(急性、亚急性、慢性)选用不同剂型。
依占皮肤病很大部分的湿疹皮炎类疾病为例,对剂型选用加论述:1急性期在红斑、丘疹、小水疱、无渗液阶段,可选用散剂、洗剂、乳剂;在水疱、糜烂、有渗出阶段,为使渗液停止,肿胀消退,应选用具有收敛、消炎、止痒药物的溶液进行湿敷或罨包;2 亚急性期在丘疹、水疱、点状糜烂、痂皮、色暗红时可用糊剂、乳剂;3慢性期皮肤损害以皮肤肥厚、苔藓化为主,局部耐受性强,选择范围广泛,则可选用糊剂、软膏、乳膏、酊剂、搽剂、涂膜剂、气雾剂等。
掌握了湿疹皮炎类疾病三个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可举一反三,其它皮肤病的治疗照此原则即可。
二,正确选用药物及浓度外用药物根据其不同的药理作用,分为清洁剂、抗真菌剂、收敛剂、角质剥脱剂、角质促成剂、腐蚀剂、抗过敏剂等多种。
临床上应根据病因进行选择。
如真菌病用抗真菌药物,若误用激素类药就会使病情加重。
另外应注意药物浓度例如水杨酸1%~2%有角质促成作用,5%有角质溶解作用,20%以上有角质剥脱腐蚀作用。
三,患者个体的差异用药时应加以注意,并区别对待之。
如颜面部、颈部、生殖器、皮肤粘膜对药物较敏感,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婴幼儿皮肤细嫩,用药浓度宜低;孕妇药物吸收会影响胎儿发育,应禁用对胎儿有毒害作用的药物;有的患者对某些药物有过敏现象,如对氢醌、汞制剂等。
四,药物的使用方法选择适当的药物及剂型后,使用方法亦决定治疗效果。
详述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外用药是指通过将药物涂抹到皮肤表面来治疗疾病的药物形式。
它们常用于局部治疗,如皮肤病、创伤和炎症等。
使用外用药时需要遵循一些使用原则:
1. 清洁皮肤:在使用外用药物之前,确保目标区域的皮肤干净,可以使用温和的清洁剂进行清洁,并轻柔地擦干。
2. 涂抹适量:使用外用药时,涂抹适量的药物到目标区域。
过多的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的浪费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均匀涂抹:将药物均匀地涂抹在目标区域上,确保每个部位都受到足够的覆盖。
4. 按照说明使用:根据医生的指示或药物说明书上的指导来正确使用外用药物,并严格遵循用药的时间和频率。
5. 避免接触眼睛和口腔:使用外用药时,避免接触眼睛和口腔黏膜,以防止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6. 注意过敏反应:使用外用药后,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或刺激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请谨记,以上仅是使用外用药的一些基本原则,具体的使用方法还需根据药物种类和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和遵循。
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原那么简介皮肤疾病是指出现在皮肤上的病变,包括炎症、感染、过敏和其他一些病变。
外用药物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皮肤疾病的方法,通过直接在皮肤外表应用药物来到达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的原那么和考前须知。
外用药物的分类外用药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1.糊剂:可以形成一层薄薄的保护膜,用于保护皮肤或防止水分流失。
2.软膏:由油性基质制成,可以在皮肤上形成一层薄膜,提供保湿效果和药物渗透。
3.凝胶:通常由水性基质制成,易于在皮肤上吸收,并且不会残留油脂。
4.溶液:通常含有一种或多种药物,可以直接在皮肤上喷洒或涂抹。
根据疾病的类型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医生会选择适宜的外用药物类型。
外用药物的选择原那么在选择外用药物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类型:不同的皮肤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外用药物。
例如,对于炎症性皮肤病,常使用外用激素类药物;对于感染性皮肤病,常使用外用抗菌药物。
2.病情严重程度: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不同浓度的药物。
轻度病情可以选择低浓度的药物,而重度病情可能需要高浓度的药物来获得更好的效果。
3.年龄和孕妇:对于婴儿、儿童和孕妇,药物选择需要更加谨慎。
一般来说,应防止使用含有激素的外用药物,并选择对婴儿和孕妇较为平安的药物。
4.耐受性和不良反响:某些外用药物可能会导致皮肤刺激、过敏等不良反响。
在使用前,需要对药物进行敏感性测试,并注意观察使用后是否产生不适反响。
外用药物的使用考前须知在使用外用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清洁皮肤:在使用外用药物前,需要先用温水洗净患处,去除油脂和污垢。
这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并且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2.正确涂抹:在涂抹外用药物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按照药物说明书或标签上的使用方法进行涂抹。
防止过度使用或涂抹到健康皮肤上。
3.防止接触眼睛和口腔:有些外用药物会引起眼睛和口腔的刺激或不良反响,使用时需要注意防止接触到这些部位。
4.按疗程使用:对于长期使用的外用药物,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疗程使用,不要随意停药或延长使用时间。
皮肤病治疗外用药物疗法(一)外用药物介绍(按性能):1.清洁剂:用来清除皮损上的渗出物、鳞屑和痂等。
常用的有:生理盐水、1/8000PP、3%硼酸、植物油、液体石腊。
2.保护剂:具有保护皮肤、防止外来刺激的作用。
常用的有:氧化锌粉、淀粉、植物油。
3.止痒剂:按作用机理可分为3类。
(1)清凉剂:用清凉感来转移痒感。
常用的有“止痒三脑”,即0.5~2%薄荷脑、1-2%樟脑、0.5~1%麝香草脑。
(2)表皮麻醉剂:能麻醉表皮神经从而达到止痒。
常用的有1%石炭酸、1%达克罗宁液、5-10%苯唑卡因等,(3)抗组胺药及其它药:常用的有3%非那根及3%苯海拉明等。
焦油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外用都有明显的止痒作用。
4.抗菌剂(消毒防腐剂):指能杀灭或抑制细菌的药物。
皮肤科使用的药物甚多,常用有1~2%龙胆紫、0.1~0.3%利凡诺、1/8000PP、3%硼酸、1/2000新洁尔灭等。
某些抗菌素如新霉素、杆菌肽等常外用,四环素、红霉素偶尔也可外用。
莫匹罗星(百多邦)和夫西地酸是新开发的外用抗菌药物,抗菌谱广,作用强大。
5.抗真菌剂:5~10%水杨酸、6~12%苯甲酸、2.5~5%碘酊、4-8%间苯二酚(雷琐辛)、5-10%硫磺、1%益康唑、3%克霉唑、1%联苯苄唑、1%酮康唑等,新药还有1%特比奈芬。
6.抗病毒剂:0.5~1%碘苷、0.1%酞丁胺液、0.1~3%酞丁胺霜、2~3%无环鸟苷霜等。
7.杀虫剂:具有杀灭疥螨、虱、蠕形螨等寄生虫的作用。
常用者有关5~10%硫磺、1%丙体六六六、2%甲硝唑、50%百部酊等。
8.角质促成剂:指能促进角化过度的表皮角质层恢复正常的外用药,实质是加快角质层脱落,但仍然不被肉眼所见。
此类药有收缩血管、减轻炎性渗出和浸润的作用。
常用的有2~5%煤焦油或糠馏油、5~10%黑豆馏油、3%水杨酸、5-10%硫磺、0.1~1%蒽林等。
9.角质松解剂:能使角化过度的角质层松软解离而脱落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