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方法谢明
- 格式:ppt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68
自闭症恢复成功的案例小明,今年12岁,是一个自闭症患者。
在他3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发现他与其他孩子有明显的社交障碍,不善于与人交流,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医生的诊断下,小明被确诊为自闭症患者。
面对这个沉重的打击,小明的父母并没有绝望,他们立即寻求了专业的康复治疗。
首先,小明接受了一系列的康复评估,确定了他的康复治疗方案。
在专业的康复治疗团队的帮助下,小明接受了语言和社交技能训练,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互动,他逐渐学会了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同时,他还接受了行为疗法,通过逐步改变刻板重复的行为,让他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除此之外,小明还接受了音乐疗法和美术疗法,通过音乐和绘画,他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也逐渐学会了欣赏和享受艺术。
在长期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小明的父母也没有放弃对他的支持和关爱。
他们在家中给予小明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他在康复治疗之外也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到小明的康复治疗中,与专业的康复团队紧密合作,共同为小明的康复努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小明取得了显著的康复进展。
他已经能够与人正常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他的刻板重复行为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他对音乐和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才华。
如今,小明已经能够在普通学校接受正常教育,成为了一个活泼可爱、充满希望的孩子。
小明的康复成功并非偶然,它背后是康复治疗团队的专业指导和家庭的无私支持。
同时,也要感谢小明本人的努力和坚持,正是他的勇气和毅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小明的康复成功案例,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启发,也告诉我们,只要有正确的治疗方法和坚定的信念,自闭症患者也能够取得成功,走向光明的未来。
总之,自闭症的康复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患者本人、家庭和专业的康复团队共同努力。
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放弃希望,相信每一个自闭症患者都有可能取得成功,走向光明的未来。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孤独症儿童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沟通困难、刻板行为等。
为了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进行康复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1.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帮助孤独症儿童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主动与他人沟通等社交技能。
2. 认知疗法:通过认知训练,帮助孤独症儿童改变其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3. 感觉统合训练:通过刺激孤独症儿童的各种感官,使其更好地感知周围环境,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
4. 物理治疗:通过运动、按摩等物理方法,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肌肉协调性,提高身体控制能力。
5. 艺术疗法: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提高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上这些方法都需要有专业的康复师进行指导和实施,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和关注。
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训练,孤独症儿童可以得到有效的康复和改善。
- 1 -。
孤独症患儿康复训练的有效手段有哪些
小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有效手段是什么?小儿孤独症患者只有通过专业的治疗和日常的康复训练,才会慢慢的使病情好转,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小儿孤独症康复训练方法,以便帮助患者尽快的恢复健康。
那么,小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有效手段是什么呢?下面就由专家为大家详细介绍。
小儿孤独症康复训练方法
一、艺术康复训练法:艺术康复训练法即一般所谓的绘画治疗。
其目的是是藉着绘画及其创造性的自由表现活动将潜意识内压抑的
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从绘画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效果。
二、行为康复训练法:行为康复训练法是孤独症教育治疗中最常被采用且有效的方法。
其乃是应用个体自发性的反应行为,及所谓的操作制约,来改善与去除小儿孤独症状与不适应行为或者形成适应行为与日常生活自理及专业技能。
三、音乐康复训练法:音乐康复训练法可分为团体治疗与个别治疗;主要的治疗工具为大鼓和铜钹,让小儿孤独症儿童即兴、自由的敲打以达到自我宣泄、解放及自我表现的目的。
音乐治疗可协助自闭者集中注意力、培养想像力、稳定情绪、促进社会化与语言互动、发展新的休息技能与新的兴趣。
小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有效手段是什么?通过以上专家的介绍相
信大家对小儿孤独症康复训练方法有了以一定的了解,懂得小儿孤独症康复训练方法,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更彻底的治疗小儿孤独症,希望以上内容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案例
嘿,咱今天来聊聊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事儿呀!你知道吗,那些孤独症的孩子就像孤独星球上的小星星。
就说小明吧,他刚来我们康复中心的时候,就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缩在角落里不说话也不动。
我们的康复师团队可没有退缩呀!康复师们试着一点点地接近他,跟他说话,就好像在轻轻地敲开他那紧闭的心门。
“小明,你看这个玩具多好玩呀!”康复师温柔地说。
慢慢地,小明开始有了反应。
从一开始的偶尔看一眼,到后来会跟着康复师的指示做一些动作,这可把大家高兴坏了!就像是黑暗的房间里突然透进了一丝光亮。
在训练过程中,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呢!老师们不断地设计各种有趣的活动,来帮助小明提高社交和沟通能力。
有一次,我们在教室里举办了一个小小的角色扮演活动,小明居然也参与进来了,虽然还有些拘谨,但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啦!难道不是吗?
再看看小红,她一开始对周围的一切都好像漠不关心。
但我们没有放弃呀!老师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地引导她。
“小红呀,来和我们一起唱歌吧!”日子一天天过去,小红也开始有了变化,她会对着老师笑了,会主动和小伙伴打招呼了,这简直就像春天里的花朵突然绽放了呀!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可不简单,这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旅程。
但每当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那种成就感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我想说,只要我们不放弃,用心去关爱这些孩子,他们一定能在自己的星球上闪闪发光!你说呢?。
孤独症“儿童”概念界定的创新研究摘要:号称“百慕大三角”、“特殊儿童之王”[1]的自闭症被历来称作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
当代的研究同样倾向于将孤独症儿童视为“星儿”,正常人无法接近,其发展更无一般规律可循。
近期国内学者谢明研究提出孤独症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患有孤独症疾病的“儿童”;对于每一个患有孤独症疾病的“儿童”而言,其身心发展是遵循正常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本文将在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这一创新性的概念界定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幼儿;孤独症儿童;病因模式;康复理念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01-02一、引言儿童自闭症(或称孤独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也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为常见和典型的一种[2]。
自1943年美国教授kanner 观察到孤独症症状群的儿童并作报告以来[3],围绕其定义、病因、治疗以引起了诸多激烈的争论,中国教育者对此进行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陶国泰教授确诊了我国第一例自闭症患者。
与国外相比,我国孤独症研究起步较晚且进展相对缓慢,但如果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自闭症的患病率大约为万分之五而自闭症系列症的患病率为万分之十的较为保守的标准以及我国现有总人口数量来估计,我国目前可能有5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者和100万左右的自闭症系列症患者(包括典型意义上的和非典型意义上的自闭症患者),因此准确界定孤独症儿童的发展规律并有效的开展早期干预方面的研究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
针对近期国内学者研究提出孤独症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患有孤独症疾病的“儿童”;对于每一个患有孤独症疾病的“儿童”而言,其身心发展是遵循正常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观点,笔者通过文献整理对国内外孤独症的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它们编译整理综述如下,以在综合此观点的基础上对未来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的研究做出展望。
孤独症儿童社交康复训练方法孤独症儿童,就像是来自遥远星球的小天使,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太懂得如何与我们交流和互动。
但别担心,我们有办法帮助他们慢慢融入我们的世界呀!首先呢,创造一个友好温暖的社交环境至关重要。
这就好比是小种子需要肥沃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一样。
家里要充满爱和理解,让孩子感受到安全。
大人不要总是急急忙忙的,要慢下来,耐心地陪着孩子,和他们一起玩耍、说话。
多和孩子互动游戏呀,这可是个好办法。
比如说玩躲猫猫,这看似简单的游戏,却能让孩子感受到寻找和发现的乐趣,还能增加眼神交流和互动呢。
还有搭积木,一起搭建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和你合作,这不是就在培养社交能力嘛!就像盖房子一样,一砖一瓦地搭建起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语言训练也不能少呀!不要觉得孩子听不懂就不说,要不停地和他们说话,告诉他们你在做什么,周围发生了什么。
就像给小树苗浇水施肥一样,慢慢地,他们会吸收这些语言信息,说不定哪天就会给你一个惊喜呢!每天给孩子讲讲故事,让他们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感受不同的情感和情境。
带孩子出去走走也很重要呀!别总是把他们关在家里。
去公园,让孩子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玩耍的。
一开始他们可能只是在旁边看着,没关系呀,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就像学走路一样,总得一步一步来嘛。
等他们慢慢有兴趣了,就可以鼓励他们加入进去。
还有啊,利用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引导他们社交。
如果孩子喜欢画画,那就给他找一些同样喜欢画画的小伙伴一起呀,他们肯定会有很多共同话题,这不就自然而然地交流起来了嘛!别忘了鼓励和赞美孩子哦!当他们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一定要大大地表扬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做得很棒。
这就像给他们加油打气一样,让他们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尝试。
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康复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就像培育花朵,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每天照顾,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我们要相信,这些小天使们一定可以慢慢地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融入我们的大家庭。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内容
儿童孤独症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社交能力训练、行为训练、感觉统合训练、音乐训练方法以及游戏训练方法等。
建议家长根据儿童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对症康复治疗,促进疾病尽早恢复。
1、社交能力训练: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引导式参与的方法,帮助孤独症儿童逐渐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孤独症的症状缓解;
2、行为训练:建议家长带儿童由专业的医生进行一对一的干预训练,以分解目标、强化和辅助为基本原则,帮助儿童尽快摆脱孤独症的困扰;
3、感觉统合训练:可以通过多个感觉刺激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使大脑对外界的刺激能够更协调、更有效地作出合理的反应,以达成感觉统合的目的;
4、音乐训练: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播放音乐的方法,帮助调节儿童内心的孤独感,促进尽早恢复;
5、游戏训练:家长可以通过和儿童做游戏的方式,改善儿童的不良情绪和孤独的性格,有助于症状缓解。
家长在儿童康复训练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耐心帮助儿童尽早恢复。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之二【摘要】孤独症儿童对音乐教育的特殊需求,可具体表现为:①纠正、补偿孤独症儿童生理、心理缺陷的需求;②掌握正确的社会礼仪行为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需求;③提高孤独症儿童学习能力的需求。
【关键词】孤独症;教育康复;音乐教育;特殊需求我国每年约有70至100万学龄儿童患有孤独症,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特殊音乐教育是指针对特殊儿童实施的音乐教育,目前,绝大多数学龄期孤独症儿童在培智学校中就读,接受教育康复。
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工作实践中发现,国外发达国家针对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教育普遍受到重视,但在我国却较少为人所关注。
因此,特殊教育有必要加强对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认识,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入手,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力争让特殊音乐教育在孤独症儿童身上实现其特殊的教育和康复功能。
孤独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系统的病变而引起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其生理、心理均存在缺陷。
他们退缩、胆怯,不善与人交流,但对各类音乐却并不排斥,音乐课甚至成为他们最喜爱的学科之一。
因此,用音乐开启孤独症儿童“封闭之门”的做法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及学生家长接受。
音乐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对他们具有教育和康复的双重作用。
音乐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的智力补偿、矫治的可能性也与其年龄有着密切关系,年龄越小,补偿的作用越大。
若能抓住有效时机,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征和表现,给予这些特殊儿童以适当的教育方式,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是可以得到相当大弥补和改进的。
我们不难看出,孤独症儿童需要教育康复,也急盼着音乐教育对他们进行身心补偿。
随着全国700多所培智学校大部分开设了音乐课程,大量特殊教育师范类音乐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及孤独症儿童入学率的不断提升,针对他们的特殊音乐教育逐步具备课程开设难度低、学生接受层面广、实施推广范围大的特色,因此,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问题上,特殊音乐教育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孤独症的儿童,同样有过正常生活的权利,因此对这些儿童,家长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进行康复训练,多鼓励他们到户外活动,与身边的小朋友玩耍交流,重视情商的培养。
1别把孩子过分封闭于一味学习的小圈内:城市居住的现代化使许多人搬进了高楼,而一户一门的高楼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的环境,因此,应允许或鼓励孩子从高楼走下来到庭院中,与邻居或附近小朋友玩耍、交往,建立友谊。
2注重情商培育:情商即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
孩子仅仅学习成绩优良是不够的,还须懂得接受别人并让人接受自己,这也是爱的基本涵义。
在培育孩子良好品德的同时,要教导孩子形成好的性情和情感。
3为孩子的交友创造条件:不仅应允许孩子走下高楼、走出家门,也应允许还把小朋友请进家门。
为孩子提供交朋友的机会,教给它们交朋友的艺术、方法和技巧。
培育孩子的自立能力,切忌父母事事包办。
4尽量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包括邻居小朋友相邀的游戏、做作业;包括学校、班级统一组织的文体活动;包括祝贺同学生日、欢送老师等等。
从集体活动中培育孩子的性格,从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智慧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