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理水艺术
- 格式:docx
- 大小:15.60 KB
- 文档页数:2
水是构成园林四大要素之一种,也是最活跃的一种。
古人云"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以水活",水与其它园林要素一起,富有变化和创新,赋园林于生机。
在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水的处理有明显不同,水体的变化,既创造了园林意境,又提高了造园艺术水平。
一、水的作用水在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所起的作用,一般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导向作用。
又叫引导作用,一个景区内各个景点以水面、水系相连接,游人顺着水的方向欣赏美丽的景色。
(二)分隔作用。
为避免单调,不使游客产生平淡的感觉,常用水体分隔成不同情趣的观赏空间,拉长观赏路线,丰富观赏层次和内容。
(三)点缀作用。
一个水面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水体的设计使整个景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水的点缀使景色更加迷人和多姿多彩。
(四)倒影作用。
水面可以产生倒影,由于水的深浅不同,水底及壁岸的颜色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倒影。
当水面波动时,会出现扭曲的倒影,水面静止时则出现宁静的倒影,水面产生的倒影作用,增加了园景的层次感和景物构图完美性。
(五)基底作用。
大面积的水面,可作为池岸和水中景物的基底,从而产生天空及远景的倒影,扩大和丰富空间。
(六)连接作用。
水面可以连接众多景点,产生整体感,使散落的景点统一起来。
(七)综合作用。
利用整体的小环境设计手法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和引导、分隔与倒影等园林作用综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令人预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二、水与山石水与山石相结合在园林设计中创造的景观,宁静、朴素、简洁,自成一景。
在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水的设计与山石相映成趣,成为中国园林的一大特点。
"山因水活,水随山转,有静有动,山色水景,宛若内界。
"人们常说:"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更说明了山水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很多水面依山而建,水根据山石的变化而变化,山水相依,水石交融,形成了动人的水景。
寺观园林中的理水更能体现道家精神、佛家精神与水的融糅。
西湖十景中的“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和“三潭印月”亦与佛教文化有关。
1.1.2风水学对园林理水的影响风水,又称堪舆、相地术、阴阳术等,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风水学认为:“吉地不可无水”,中国古典园林是无水不成园,园林理水受风水学的影响,园林中堆山掇石、挖池引水以增景色的手法,亦可以说是从风水学理论的“补风水”“培风脉”变化而来的。
此外,风水学认为:“水法之妙,不外乎形势……凡水,来之要玄,去要屈曲,横要弯抱,逆要遮拦”[3],说明水流应看不见水流出的源头、流去的出口,其理水理念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讲究藏头露尾的理水原则。
1.2 师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4],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运用工程手段和艺术手法进行加工,因地制宜,低则挖池,高则堆山筑亭。
园林中的水景模仿了大自然中的江、河、湖、溪、瀑、泉等自然形态,如北宋艮岳中的水系、承德避暑山庄的湖泊景区、北齐仙都苑中的“四海”均是模拟自然水体的典范。
建造古典园林时常有“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说法,这种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可以将大自然微缩于“壶中天地”。
1.3曲径通幽,讲求含蓄中国的诗词中常用“言有尽而意无穷”来表达隽永之情,在古典园林中同样如此,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含蓄多表现为景致的藏和露,景藏则深,露则浅,求藏以达到意境深邃的效果。
通过建筑物、树木、湖石掩映水面,加上岸线的曲折变化以及水体的深浅变化,来增加情趣[5] 。
陈从周先生说过:“水不在深,妙在曲折”。
园林用水,贵在曲折。
通过蜿蜒的水形,营造源远流长的意境。
水的“曲”能够增加空间层次,让游人视线有多样的变化,使空间组织更加丰富,加上建筑和植物的点缀,营造出不同的景观形态,水似尽不尽,而意无穷,给人“欲隐还露”的感觉,引发无穷的想象。
1.4 诗情画意,涵蕴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多数由文人士大夫参与建造而成。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理⽔造园艺术中国古典园林博⼤精深,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帜。
以“万物与吾⼀体”的意境营造,采取“乘物以游⼼”的⽅式,集建筑、⼭⽔、诗画、雕刻等诸多变现形式为⼀体,让⼈们从⼤⾃然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由。
只⼭⽔寥寥⼏物,⽆不使⼈感到“咫尺之内,便觉万⾥之遥”。
中国传统园林理⽔艺术是对⾃然⼭⽔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
各类⽔的形态的表现,不在于绝对体量接近⾃然,⽽在于风景特征的艺术真实;各类⽔的形态特征的刻画,主要在于⽔体源流,⽔情的动、静,⽔⾯的聚、分,符合⾃然规律,在于岸线、岛屿、矶滩等细节的处理和背景环境的衬托。
运⽤这些⼿法来构成风景⾯貌,做到“⼩中见⼤”、“以少胜多”。
这种理⽔的原则,对现代城市公园,仍然具有其借鉴的艺术价值和节约⽤地的经济意义。
作为中国造园的传统⼿法之⼀,理⽔之法有四:1“疏源之去由,察⽔之来历”;2 ⽔有三远,动静交呈;3 以⽔为⼼,随曲合⽅;4“深柳疏芦之意境,堤岛洲滩之真如” 。
“疏源之去由,察⽔之来历”⼭不让⼟,⽔不择流。
⽔⽆源必旱,不流则腐,不通则为死⽔。
源源不断之⽔才具有⽣机。
⽔有三远,动静交呈⽔之三远为阔远、深远和迷远。
阔远关乎聚散。
所谓“聚则辽阔,散则潆洄。
”深远关乎景深的厚度与层次,迷远则指⽔景布置若⼊迷津,由于⼭林交叠屏障⽽很难料定前⾯⽔的状况,其意境往往在“⼭穷⽔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动静交呈”指尽可能兼有流动的⽔景和静⽌的⽔景。
以⽔为⼼,随曲合⽅以⽔为⼼,说明⼀般⼭⽔的结构是以⼭环绕⽔,⽔在园中的布局位置多为⼼部。
“随曲合⽅”是指随⾃然地形、地貌的地宜和结合⼈⼯建筑布置来探索⽔体的平⾯和空间造型。
与建筑相衔接的⽔池或湖⾯往往先“合⽅”,以后再随地形加以曲折变化。
⽔⽆定形,落地成形。
但⼈有能动性,可以在“⼈与天调”理念的指导下,随遇⽽安地理⽔之形。
深柳疏芦之意境,堤岛洲滩之真如⽔景空间划分与组合的⼿段主要是:筑堤、布岛、留洲和露滩。
叠山理水是中国造园最基本的手法叠山理水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核心技法之一,被视为中国造园的最基本手法。
它是通过移土、堆山和调整水流的方式来塑造园林景观,以创造出具有层次感和动态美的场景。
叠山,顾名思义就是将土地堆积成山的形状。
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山岭是一种重要的元素,代表了自然中的力量和坚定的意志。
通过叠山手法,园林设计师可以创造出起伏的山峦,营造出仿佛山水画般的美景。
这些山峦可以用来隔断视线,增加私密性,也可以提供观景的平台,使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角度的景色。
同时,叠山还可以帮助园林保持平衡,调整地势,以适应不同的地形条件。
理水则是调整水流的手法,它可以包括建造湖泊、溪流、瀑布等水景元素。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被视为生命之源和财富的象征。
通过合理地布置水景元素,园林设计师可以打造出宜人的水景环境,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水的清凉和宁静。
同时,水流的流动也可以为园林增添一种动态美,营造出一种宜人的氛围。
叠山理水作为中国造园的基本手法,不仅仅是为了创造美丽的景观,更是为了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叠山理水的过程也是一个与自然互动的过程,需要研究地理环境、地势特点和水文条件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叠山理水也与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相契合,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关系。
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叠山理水仍然被广泛应用。
不论是私家园林、公园还是景区,都可以看到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手法的影子。
通过叠山理水,园林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富有层次和内涵的景观,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叠山理水不仅是中国造园的基本手法,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
2023年第16期现代园艺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设计启示———以苏州拙政园为例卫薇,张龙(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摘要:苏式园林理水讲究忌平直求曲折、动静结合的理念,拙政园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得益于苏州地区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的水源优势,以及在文人中盛行向往田园山水的风气,便天然形成了此种自然式的理水手法。
拙政园以水景为中心,采用动静结合的理水手法,营造别具特色的江南园林奇观。
从拙政园理水手法中的动态之景出发,分析拙政园造景艺术和理水手法等,以理清动态之景在构造全园景观中的应用,并从中得出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借鉴之处,增加当代水景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理水;动态美学;设计1园林理水发展及艺术手法1.1我国传统水景理法的发展演化我国古典园林的造景从先秦开始。
台是商、周两代重要的园林建筑,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台”等,外观雄伟,规模宏大,主祭祀和观赏功能。
在春秋时期,以台地为主的园林风靡,自然的风景也就成为造园依借的一个主要部分;通过人为开挖水体,营造理水景观。
在秦汉时代的园林治水造景处于萌芽阶段,也取得了极大进展。
在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们的“隐士”思想的熏陶下,山水画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并对园林的发展有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宋朝,我国的花园逐渐发展起来,已能模仿大自然的多种水流,并且和山石相结合,形成天然的花园景观。
我国古代的园林在明清两代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园林水景的发展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11世纪,辽人在中都东北侧(现在北京北海公园)一带开湖建岛,故称西华潭,岛名为琼华岛。
元王朝灭亡后合并为大内御苑,并改名为“太液池”。
明朝以元大都为基点,改革了北京的给水体系,营建西苑,扩大了南湖,形成了3个主要的水系景观:北海、中海、南海。
三海的东北面与什刹海、后海、西海相连,被称为京城“六海”。
六海的疏通,为宫廷园林营造了良好的水景观环境。
明代西苑三海海域广阔,水景丰富,自然的野生风光野趣无穷,并延续至清朝。
园林理水艺术
水是构成园林四大要素之一种,也是最活跃的一种。
古人云"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以水活",水与其它园林要素一起,富有变化和创新,赋园林于生机。
在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水的处理有明显不同,水体的变化,既创造了园林意境,
远景的倒影,扩大和丰富空间。
(六)连接作用。
水面可以连接众多景点,产生整体感,使散落的景点统一起来。
(七)综合作用。
利用整体的小环境设计手法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和引导、分隔与倒影等园林作用综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令人预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二、水与山石水与山石相结合在园林设计中创造的景观,宁静、朴素、简洁,自成
一景。
在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水的设计与山石相映成趣,成为中国园林的一大特点。
"山因水活,水随山转,有静有动,山色水景,宛若内界。
"人们常说:"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更说明了山水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很多水面依山而建,水根据山石的变化而变化,山水相依,水石交融,形成了动人的水景。
如苏州的网师园按不同的景观,建筑、假山有的贴水,有的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