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巧用心理效应提高教学效益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
心理效应多属于偏见,具有消极作用,但只要恰当地利用之,也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巧妙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因素,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下面列举几个心理效应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抱砖引玉。
一、期望效应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雅各布森通过实验发现:教师对学生智力的期望,在某种情况下会对学生智力测验分数产生影响。
这就是轰动已久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期望效应。
教学中教师并不是对这些学生进行专门说教,而是借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暗含期望的感情,巧妙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信任和期望中获得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树立自信心。
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以下面三种方式应用期望效应:一是注意选准期望点,即对不同的学生输送不同的期望信息。
如,初三刚一开始学化学,其它学科差的学生,智商高、学习无目的学生,课堂纪律松散、随意性强的学生,班级中的优、中、差等学生,对他们均应设计和选准不同的期望点,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是巧妙定期望值,期望值不可过高或过低。
过高,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反而失去信心;过低不易激起学生的热情,收效甚微。
一般说,期望应定在“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高度。
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尺度的期望值,形成师生共鸣的思想境界,达到预定的期望目标。
三是立体地输送期望信息,即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通过眼神、暗示、手势、微笑等把信息巧妙地传给学生,或通过公开表扬、个别谈话、他人传递等输送给学生。
期望心理是师生间爱的一种双向体验,它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要因人、就事、适时、恰当的巧用,不可滥用,刺激过频反而使人麻木。
二、首因效应在记忆实践中,存在列在表中最前面的几个字比中间的字易于记住的倾向。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
在班主任工作中巧用心理效应班主任在整个班级管理中,担任着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的多重角色。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重视和积极运用心理效应去艺术化地转化和帮助学生,促使其全面发展,促进班级管理工作,提高自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业务水平,避免工作陷入心理误区。
一、运用“南风效应”,以学生为本有一则寓言,讲北风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
北风使劲吹,可越刮越冷,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地吹着,暧暧的,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
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
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南风效应”。
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变相体罚,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不但达不到教育目的,而且还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若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影响,达到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采取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管理方式。
二是管理措施要人性化。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人、关心人,在行为上激励人、焕发人,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自觉地内化为自我需要。
二、运用“门槛效应”,循序渐进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最后就能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大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
鉴于此,班主任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从小到大,从多到少,逐渐提高要求,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巧用心理效应打开学生心扉教育是一门触及心灵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教育的效果往往会与我们的预期相差甚远。
因此,我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总会努力去探索运用一些“心理效应”的积极影响,来打开学生的心扉。
经过不断的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南风效应——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南风效应也称为温暖效应。
在教育中多点“人情味”式的抚慰、鼓励、表扬,培养学生自觉向上,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记得有一次课间,我路过教室门口,正好看见龙腾跳到课桌上,课桌一下子被振倒了,龙腾自己也摔在了地上,手指还被划破了。
我给了他一张创可贴,并关切地询问他身体的其他部位有没有受伤。
龙腾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没事的。
”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作为一名初二的学生,你应该知道你的行为是错误的。
要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首先要做到举止得体有度。
不分场合地上蹿下跳,只能证明你还很幼稚。
同时,限制你是为了保护你,怕你受到伤害。
如果你因为一时冲动,要显示一下身手,把胳膊摔断了怎么办?”龙腾低头不语,看得出龙腾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便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我相信你以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你说呢?”龙腾抬起头,很认真地看着我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果然,在课间再也没有看见龙腾做出过分的举动了。
我这样“饱含深情”的方式深深地打动了他,温暖了他,此后只要是看见我,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大街上,他都会露出最灿烂的笑容,大声地喊:“老师好!”。
二、名人效应——让学生懂得感恩名人效应指的是对名人信服和跟从的现象。
在教育中,巧妙地借助“名人效应”,能够更好地达到引导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记得有一次在办公室里听到有老师说,黄恩辉经常和自己的爸爸顶嘴。
因为他的爸爸是收废品的,黄恩辉在内心里看不起自己的爸爸。
我于是计划对孩子们进行一次感恩教育。
我与上海派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系,购买了邹越“让生命充满爱”的演讲视频,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看。
巧用心理效应培养美丽学生摘要:心理效应,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
近些年来,笔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尝试将诸多的心理效应恰当利用,使之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笔者的具体做法和体会与同行们分享。
关键词:苏东坡效应南风效应蝴蝶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心理效应,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将之恰当利用,可以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近些年来,在从事教学和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过程中,探索性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理论,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整理成文,请同行们斧正!一、关注“苏东坡效应”,让学生认识自己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
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了他的头发后逃走了。
解差醒来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好和尚还在。
”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真正正确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
所以,鲁迅先生有一句人们都认可的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
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与态度,在学校里很难与教师或同学沟通相处,性格偏激。
遇小事就冲突打架,一不顺心就摔门逃课。
因此,针对这类学生,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才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才能对症下药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创造更加优秀的自我。
我班的小悠,人长得漂亮,而且多才多艺。
有天傍晚,同学们都在操场上体育锻炼,她却坐在教室的窗台上,扬言要从那里跳下去。
(教室在五楼)通过了解,原来是学校合唱团要选拔成员组团,参加市里的中小学艺术节活动,合唱团陈老师觉得她的声带不适合这次选择的曲目,所以没有选上她。
巧用心里效应,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镇巴县田坝乡中心小学李正兵闲暇,网上看到一些很有哲理的心里学效应,令人深省,受益匪浅。
培养学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教师如果能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辅之一些有效的心里效应,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温暖的南风吹给学生慈母般的关爱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脱掉。
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
这就是著名的“南风效应”。
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作为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这种“南风”的课堂教学氛围,敞开心扉,让学生如沐春风,身心愉悦。
这样,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自然会认真聆听,积极学习。
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倘若像北风一样,横眉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这有违新课改理念,有损教师形象,学生反而会产生抵触情绪,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
因而教师要学习南风,经常关心学生,驱寒问暖,给学生慈母般的关爱。
经常与学生谈心,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身心现状。
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去克服,遇到挫折时要加以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心怀期望,让学生在期待中成长传说古希腊,有一位雕塑家爱上了一位少女的塑像,终日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在他热忱地期待下,塑像终于成活,并最终被雕塑家所感动,与之结为夫妻。
这就是“期待效应”。
也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期待效应”启迪我们,面对学生,要给予最大程度上的期待,给予积极的暗示。
这样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产生向上的动机,便会不断进步。
例如在每学期班级先进评选中,各班都会评选出诸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成绩优胜者”、“学习进步生”和“环保小卫士”等先进,对于那些没能获奖,有一些差距的同学,教师可以给予鼓励暗示,让他们再努力一点,再跳一跳就可以达到标准。
激发课堂活力巧用心理效应课堂活力是指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活跃、思维敏捷、情感饱满的状态,促进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习效果。
如何激发课堂活力?除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教学技巧、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因素外,我们可以从心理效应入手。
良好的情绪状态是激发课堂活力的前提。
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心理效应来改善学生们的情绪状态。
例如:1. 心理预设效应。
在课程之前,我们可以在学生们心中预设:今天的课堂将会是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可以让学生们产生兴奋和期待的情绪,这对于提升课堂活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 情绪传染效应。
欢快、兴奋、自信、温暖、亲和这些情绪状态是可以通过情绪传染效应感染到其他人的。
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如果能保持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心态,会轻易地将这些情绪传递给学生们,让他们也变得更加积极和活跃。
3. 互动效应。
互动是激发课堂活力的重要手段。
当学生们感觉到被尊重和被重视时,会更有动力和信心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师生互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多问学生们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回答,或者让他们两两合作,互相学习和讨论。
这样做会让学生们感到自己已经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也是被教师认同和接受的。
4. 自我确认效应。
学生能够自我确认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能够体验到自主性、独立性、选择权等,得到自我实现和成就感。
当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们足够的自由和掌控的机会时,学生们会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活力。
例如,在学生表现优秀时,教师可以肯定他们的表现,并且给予更多的参与和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从而更有动力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激发课堂活力需要多点发力,其中,心理效应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不断探索新的激发课堂活力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活力不降反升,同时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班主任巧用心理效应的85个案例
1. 慰劳学生:班主任可以慰劳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
2. 引导学生自我修正:班主任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行为、表现,并修正不良习惯。
3. 社交教学:班主任可以通过让学生小组间相互沟通讨论,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4. 加强细节处理:班主任可以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强调细节处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5. 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班主任可以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帮助,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支持。
6. 开展特别活动: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一些特别的活动,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旨在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7. 建立信任关系:班主任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8.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去挑战自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勇气去做有挑战性的事情。
9.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班主任可以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10. 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去更好地认识自己,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心。
巧用心理效应提升班级管理能力◎胡启胜心理效应,即某种人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
班主任正确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一些心理效应,可以有效提升班级管理能力。
一、防止破窗效应,建立良好班风如果一个房子的一个窗户破了没得到修补,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打破,这就是破窗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也是如此,学生迟到、不交作业、课堂纪律不好、卫生打扫不及时等现象出现后,班主任如果不及时制止,就可能引起破窗效应。
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不好,往往就是这些小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累积出大问题。
班主任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要把握好两点。
一是使“破窗”止于萌芽。
当不好的苗头出现时,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并通过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和加强学生思想工作来及时制止。
二是及时修补“破窗”。
班级一旦出现了破窗效应,班主任要及时解决,不要放之任之。
当然,每个学生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因此一旦出现破窗效应,班主任要善于寻找教育的契机,本着欣赏、教育的心态去引导学生,给学生一个改正的机会。
二、警惕习得性无助效应,关怀边缘学生群体习得性无助效应指由于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人们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在班级中,这样的习得性无助效应常常会在后进生群体中发生。
班主任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鼓励、关怀和肯定,让他们树立信心。
更重要的是,班主任要为这些学生架设阶梯,让他们能够得着成功的“果子”,即班主任要降低标准,减少难度,使他们体验到快乐。
比如某位学生平时很用功,但考试总是倒数,让他及格或达到平均分难度比较大,这时班主任不如给他设定50分的目标,并告诉他应该如何去努力,这样,他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等他达到这个目标后,就可以再引导他制定更高的目标,慢慢促使他进步。
三、借助鳗鱼效应,激发班级活力被捕捞后的沙丁鱼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死去。
因此,挪威渔民会在装满沙丁鱼的鱼舱里放几条鲸鱼,使大量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以保证沙丁鱼的存活率,这种现象被称为鲸鱼效应。
班级管理中巧用心理效应,做一个走心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巧妙运用一些心理效应,以便更好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做一个真正走心的班主任。
以下是一些建议:一、巧用霍桑效应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源于工业心理学领域的一项研究,指当人们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时,会刻意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表达方式。
在教育管理中,班主任可以运用霍桑效应来更好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如何运用呢?首先,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
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
通过积极的倾听,班主任可以发现学生在情感和需求方面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注和支持。
其次,班主任要运用霍桑效应,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理解。
当学生知道自己成为班主任的观察对象时,会感到受到重视和关注,从而更愿意与班主任分享自己的困惑和烦恼。
班主任可以通过积极的倾听、鼓励和肯定来回应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最后,班主任要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互信关系非常重要。
通过运用霍桑效应,班主任可以更好地与学生建立起互信关系。
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注和支持,会更加信任班主任,愿意与班主任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样的互信关系有助于班级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一位班主任发现班上一位学生最近情绪低落,成绩下滑。
通过运用霍桑效应,班主任主动找该学生谈话,倾听他的困惑和烦恼。
原来,这位学生最近家庭出现了问题,导致他分心。
班主任了解情况后,给予了关心和支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渐渐地,这位学生的情绪恢复了稳定,成绩也逐渐提高。
这个案例说明,运用霍桑效应,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建立起互信的关系,促进班级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倾听学生的声音是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运用霍桑效应,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与学生建立起互信关系。
激发课堂活力巧用心理效应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课堂活力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的传递和消化。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巧用心理效应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心理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在面对特定情境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和作用。
通过激发积极心理效应、运用社会认同效应以及借助心理预期效应,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是提高课堂活力和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用心理效应,激发课堂活力,促进学生的学习。
2. 正文2.1 激发课堂活力的重要性濿激发课堂活力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
课堂活力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状态,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和创造力的发挥。
激发课堂活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在一个活力充沛的课堂上,学生会更加专注于课堂内容,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和互动,从而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
课堂活力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激发课堂活力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满意度。
一个活力充沛的课堂会让教师更加充满激情和动力,激发他们的教学创新和授课热情,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生动的学习体验。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和教学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激发课堂活力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活力的激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2 巧用心理效应的理论基础心理效应是指当人们对某种刺激作出某种反应时,其内心所产生的主观感受、情绪,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相应的思维内容。
巧用心理效应,进行有效提问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调节教学进程,缓解课堂气氛,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必须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设计。
而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用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将会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一、提问有“法”——利用鸡尾酒会效应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在人声嘈杂的联欢会上,如果哪个角落突然传来你的名字,你马上就会警觉起来,有时候你还能听到某个熟人似乎也来到晚会了,你的耳朵似乎能过滤声音,总是能听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种现象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
这种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鸡尾酒会效应,在课堂提问中同样也非常重要,它提醒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式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成为学生的注意中心,而不是成为学生交头接耳时的注意背景。
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讲究提问方式,做到提问有“法”。
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处于分散阶段,要想成为学生注意的中心,就必须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学习即生活,对于思想品德课堂尤其如此。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生活中的兴趣所在,除了关注社会热点及重大事件外,还要从学生的身边取材,选取符合教学内容的材料来设置问题。
提问方式多样化。
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化,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首先,设置的问题类型应该多样化。
其次,在选择学生进行回答时,也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艺术。
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选择学生进行回答:随机点名式、好差兼顾式、小组推选式、举手回答式及集体回答式。
各种方式交错使用,不但能较好地达成教学效果,还能使课堂提问面向全体,使所有学生在教师提问后都能集中注意力,对问题进行深刻全面的思考。
二、提问有“度”——避免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
【巧妙运用心理学效应,轻轻松松教育好孩子【五篇】】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亲子教育网权威发布巧妙运用心理学效应,轻轻松松教育好孩子【五篇】,更多巧妙运用心理学效应,轻轻松松教育好孩子【五篇】相关信息请访问亲子教育网。
导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
有时一言不和,双方就陷入对峙甚至持久战之中,从此不能好好地玩耍。
这时,如果父母学习一些心理学规律,可以更有效,更和谐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学规律一:登门槛效应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个饥寒交迫的穷人,来到一富人家门口,对看门的仆人说:“您只要让我进去,在您的火炉旁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算什么,也耗费不了什么东西,就让他进来了。
这个可怜的人进了房门,烤一会火,又请求借他一个锅,以便让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仆人很惊讶,“我倒要看看你怎么去做石头汤?”仆人借给了他一个锅。
这时可怜的人又说道:“既然煮汤就给我一点水吧!”仆人认为一点水不算什么,便给了他水。
穷人又到外面拾了一块石头,洗干净放入锅里煮。
“可是你怎么也得放点盐吧。
”仆人边说边送些盐给他。
穷人看到锅台旁的碎菜叶说:“这些对你们来说也没什么用,送给我吧!”仆人答应了,又把能够拾到的碎肉都放到锅里。
最后,穷人捞出石头,美美地喝了一锅菜肉汤。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是不是有些像中国一句俗话“蹬鼻子上脸”哈。
但是那穷人如果直接要一锅菜肉汤喝,也许就喝不到。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
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
在孩子完成要求后获得的成就感中,再提出较高的要求,这时孩子可能更乐意接受。
一个大的目标,分成几个小的目标,分阶段一步一步达成,同时还收获了愉快的亲子关系。
巧用心理效应实施家教不管什么人,受鼓励而悔改,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悔改,却不大容易,而小小朋友尤其喜爱听好话,不喜爱听恶言。
因此,家长在教育小朋友的时候,不要老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犹如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小朋友的心灵。
家长无妨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同意。
玲玲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
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
妈妈见小朋友如此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小朋友说:“你可真能干,咱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
”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冲击了小朋友“尝试”的踊跃性。
玲玲从此再也不帮妈妈择菜。
而素素的母亲,在发觉小朋友调皮地将自身刚洗完的衣服又放回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小朋友说:“宝贝,你真得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
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结果,小朋友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家长在批评小朋友时,应擅长发觉小朋友哪怕是微小的优势,和时给予认可、确信,往往会收到专门好的教育成效,咱们无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假设小朋友适应扯谎,咱们无妨在小朋友说实话时夸奖他,用夸奖强化老实,使小朋友克服扯谎的缺点;假设小朋友学习不够认真,咱们也没必要劈脸一顿数落,无妨在小朋友认真学习时,用夸奖去巩固小朋友的认真。
只要咱们擦亮擅长发觉优势的眼睛,小朋友就会因为咱们的发觉而专门快进入健康生长的轨道。
“爱抚效应”:激发小朋友的情感小女孩娇娇6岁了,有一次生病去医院打针。
第一次打针时,是妈妈带她去的。
在预备打针时,娇娇哭了。
她怕痛。
妈妈说:“小朋友,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牢牢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
”妈妈边说边温柔地抚摸着小朋友的头部和背部。
果然,娇娇感觉那一针比想像中的痛减轻了许多。
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笑着点了颔首。
娇娇第二天去打针,是爸爸带她去。
进了注射室,娇娇说:“爸爸,我想让您抱着我。
”爸爸不耐烦地招招手说,“就你麻烦,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自身趴到椅子上去!”结果,还没打针,娇娇就“痛”得流出了眼泪。
巧用心理效应,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物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若能正确认识心理效应,并恰当利用,它们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此结合班主任工作谈谈心理效应的具体运用。
一、角色效应——名副其实,转化差生生活中我们发现:在同一个家庭里成长起来、外貌非常相似的同卵双生的女孩,她俩从小学到初中,直到大学都是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读书,但两人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性格。
姐姐性格开朗,好交际,待人主动热情,处理问题果断,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妹妹遇事缺乏主见,依赖性较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为什么同卵双生的一胞姐妹俩会有如此大的性格差异呢?主要是角色在起作用,她们所充当的角色不一样使她俩产生差异。
角色即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虽然她们是孪生姐妹,但她们的父母会责成先出生的为“姐姐”,后出生的为“妹妹”,尽管她们的出生只是相隔很短的时间。
在后来的生活中她们的父母、其他家庭成员、老师等就会要求姐姐必须照顾妹妹,要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同时要求妹妹听姐姐的话,遇事要同姐姐商量。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姐妹俩不同的性格。
由上述可见,充当何种角色对孪生姐妹性格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其实并非孪生子才有“角色效应”,其他人也会产生“角色效应”。
例如:“教师”的角色就应“为人师表”、“有爱心”,“班干部”就应为“同学带好头”、“以身作则”,它就像魔绳一样,把你紧紧地捆束在这个角色之中。
同样,学生在校、班、组所充当的角色也影响他的性格。
笔者曾运用“角色效应”成功地转化了一名学生。
记得在四年级分班前,就有教师告诉我,学生阳将分到我所带的班上,并提醒我。
其实对于阳我早有所闻,他可是全校小有名气的不守纪律、脾气大的学生,这可怎么办?不把这个重点人物管理好,将会给新组成的班级造成很大的影响。
我向阳的原班主任了解情况,得知阳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师范学习无目的,对自身的要求不严格,表现为平常自由散漫,但优点还是有的,如爱好写作。
巧用心理效应巧用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是指人们在思考、判断和行为中,受到情绪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各样的主观感受和行为倾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心理效应,达到一些特定的目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巧用心理效应。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情感传染”的心理效应来影响他人的情绪。
情感传染是指人们在与他人接触时,容易受到对方情感状态的影响,从而产生相同或类似的情感。
那么如何利用情感传染呢?首先,我们要保持积极的情绪,并将其传递给身边的人。
积极的情绪会感染他人,使他们也感到快乐和满足。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陪伴他人、倾听他们的问题和困惑,以及给予积极的反馈,来帮助他们摆脱消极情绪,转变为积极向上的状态。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社会认同”的心理效应来影响他人的行为。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加工偏向”的心理效应。
信息加工偏向指个体对于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是受到自己的意愿和认知倾向的影响。
通过合理选择和提供信息,我们可以引导他人的认知偏向,从而影响其行为。
例如,在商业领域中,通过宣传广告或成功案例,让他人认同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促使他们购买或采取相应的行动。
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群体效应”的心理效应来影响他人的行为。
群体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态度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其中,我们可以运用“信息连结”的心理效应。
信息连结是指人们在信息处理中,往往将相互关联的信息看作一个整体。
通过将某种目标或行为与具有积极评价和影响力的人或群体联系起来,可以增加其吸引力和信服力,从而影响他人采取相应的行动。
例如,当某个名人或权威人物推荐某种产品或服务时,往往会吸引更多的人选择购买或使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奖赏机制”的心理效应来影响他人的行为。
奖赏机制是指个体在行为选择中,受到奖励预期的影响,从而选择更有利的行为。
通过设立奖赏机制,我们可以增加他人采取某种行为的意愿和动力。
例如,在组织中,通过设立奖励制度,可以促使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提高工作绩效。
巧用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师生“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作为班级管理首要责任人的班主任,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分析心理效应,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进行班级管理。
”市14中副校长、国家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李瑞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班主任可以巧妙运用几种心理效应,使班级管理更轻松。
晕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品质有了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若先发现了某个人的某些缺点后,就可能认为他什么都不好。
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学习不好就什么都不好吗?学习好就一切都好吗?李瑞全建议班主任和家长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把孩子“一棒打死”,要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于是行人就脱下了身上的大衣。
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你的学生“将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超限效应
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作超级限效应。
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听牧师演讲,起初觉得牧师讲得很好,掏出所有的钱准备捐款,但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未捐钱,反而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元。
李瑞全建议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说教时要牢记“超级限效应”。
木桶效应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着名的“木桶理论”,指一个木桶用来装水时,它所盛水的容量不是由围成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来决定,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
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
该现象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班主任应认真研究“木桶效应”的启示,不要只关注拔尖的学生,后进的学生管理好了,班级才能和谐发展。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课题。
这位心理学家指出,一辆新轿车停在街边,如果有一块车玻璃被打碎,那么别的车玻璃很快也会被打碎。
以致于很短时间之后,这辆新轿车的大多数玻璃都会被打碎。
这种心理被命名为“破窗效应”。
班主任老师在面对学生第一次犯错误、班级第一次出现违纪现象时,“破窗效应”也许会给您带来启发。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在1966年的一项研究中,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生进行智力测验。
他对教师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教师听。
事实上,这些名字都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着不同。
可是学期末再对这些学
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着优于第一次测试的结果。
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教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并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这就是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心理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期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情况。
它的神奇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赞扬和爱所创造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带来积极的生活态度。
希望通过了解以上几种心理效应,老师们能有所悟、有所启发,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