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 格式:ppt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6
现阶段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解读一、土地所有权的含义土地所有权定义为:“简称为‘地权’,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这包含了三层含义:1、土地所有者可以自由使用和处理其所有的土地并有权获得收益;2、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3、权利在法律范围内行使,也就是权利受法律的限制。
土地所有权可分解为两个方面:1、法律意义上的土地所有权,即土地所有者把土地当做自己的财产,土地所有者有对土地实行垄断及支配的权利。
这种权利是法律所赋予的,受到法律的保护;2、经济意义上的土地所有权。
土地所有者凭借他对土地的垄断从而收取一定的地租,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这二者不可或缺,任何一方面的丧失,都会使土地所有权不完全。
二、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土地所有权的属性可概括为五方面:1、土地所有权的充分性土地所有权是权利束中最充分的一项物权,它由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分权等权能组成。
它是其他物权的源泉和出发点。
土地使用权、抵押权、地役权等物权都是土地所有权的派生权利,是就使用收益的特定方向、在特定的范围内对土地实行支配的权利。
2、土地所有权的捧他性土地所有权有排斥其他人对土地的权利。
因此,土地所有者对自己的土地具有垄断性。
当有非自然的因素妨碍土地所有者行使自己的所有权利时,无须向别人请求,也不必由法院出面,自己就有排除这些妨碍的权利。
3、土地所有权的恒久性土地所有权的存在没有一定的存续期限,它是无限期地由土地所有者保有的,因此土地所有者即使将土地闲置不用,其土地所有权也不因此而消灭。
只有发生社会变革,对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时,才有可能终止。
而土地所有权的买卖,只不过是权利主体的更替而已。
4、土地所有权的归一性土地所有者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为别人设定使用权、地役权、抵押权、租赁权等其他权利。
虽然土地所有权似乎成为一项空虚的权利,但是,土地所有者仍拥有最终的统一支配权。
一旦这些设定的派生权利到期消灭,它们便又复归于土地所有权,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回复到原来的完全状态。
论中国现行土地制度【摘要】中国现行土地制度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本文将从土地制度的特点、承包经营制度的演变、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在论述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的优势与不足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土地制度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升农民收入等方面的积极贡献,同时也应该重视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环境问题。
针对未来的发展,中国现行土地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在探讨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的发展方向时,应该充分考虑国家政策导向、市场机制的发挥以及法治建设的加强等因素,共同促进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行土地制度、背景、意义、特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演变、土地流转制度、实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土地资源利用挑战、优势、不足、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的背景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的背景包括历史形成的背景和制度演变的背景。
在历史上,中国的土地制度一直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自古以来,土地一直被视为农民的生产资料,农民通过种植和耕作土地来维持生计。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制度也出现了必要的改革和调整。
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和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建立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土地承包期限和相对独立的农业经营权,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而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则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大的农业生产规模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深化,土地资源利用的挑战也在逐渐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现行土地制度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1.2 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的意义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的意义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现代化。
我国的土地制度1. 引言我国的土地制度是指中国国家在土地管理和利用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旨在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现行制度和改革方向等方面对我国的土地制度进行分析和阐述。
2. 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化”的政策,目的是推动农业的集体化和工业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党和国家逐渐意识到土地私有化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于是,在1988年我国首次实行土地承包制度,将土地使用权分配给农民,并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3. 现行制度目前,我国的土地制度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使用权制度以及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具体如下:3.1 土地所有权制度根据我国宪法,国家保障土地的公有制,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国有土地可由国家按照法律和国家规定的程序出让、出租或者划定农用地、建设用地等供农民集体和个人使用。
3.2 土地使用权制度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是指国家依法将土地使用权,分配给农民集体和个人。
土地使用权的期限通常为30年,有些特定的土地使用权期限可能会更长。
土地使用权人享有土地使用、经营和处分的权利,并对土地进行必要的开发和改善。
3.3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土地承包经营,农民集体或个人获得土地使用权,并对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
土地承包经营的方式可以是个体承包、家庭承包或合作经营。
承包期限一般为30年,承包合同期满后可续约。
4. 改革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改革农村集体土地制度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逐步放开土地流转,鼓励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增加规模、提高效益。
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4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5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
6土地的分类——地貌特征(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土壤质地(黏土、壤土、沙土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土地权属(国有、集体所有、私有利用现状(分为多种类别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2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农业: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水面利用率(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4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地貌、坡度、海拔、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人口数量及密度、居民收入水平、土地市场价格等 , 行政因素 (土地管理体制、土地政策、土地利用规划等 ,社会因素(人文景观、社会环境、传统风俗习惯等。
5土地利用的目标——从土地所提供的产品划分:取得物质产品、取得服务。
最终发挥的作用: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目标。
6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税收手段、土地科技与教育手段。
7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 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一、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首先需要把握下列七点:(1)全部土地都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3)土地的全民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的形式,该种所有制的土地称为国家所有土地,简称国有土地,其所有权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具体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4)土地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形式,该种所有制的土地被称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简称集体土地。
(5)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
(6)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有的属于国家所有,有的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7)建制镇既不属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所说的城市范畴,镇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以下几种情况属于国家所有:①城市市区的土地。
②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③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④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
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⑥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中国土地总面积中,国有土地约占54%,集体土地约占46%。
在中国现有耕地面积中,属于国家所有的占5.6%,属于集体所有的占94.4%;在现有森林面积中,70%以上属于国家所有,20%多属于集体所有。
二、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发展1.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建立和发展(1)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征收地主、富农的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个人土地所有制。
(2)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对个体农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把农民个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劳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工业生产的场所。
我国总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亿亩、草地亿亩、林地亿亩,其它面积为亿亩。
应当说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是丰富的,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仅有亩左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亩的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都成为经济社会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最为频繁和快速的地区,流动人口增加导致的房屋、土地租赁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市场发展较快。
土地利用非农化速度加快,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越来越普遍,随着体制改革,结构的调整与资产的重组,现在进行的结构调整就是通过产权的交易、转让,依靠资本市场来进行的。
本文先后阐述了我国土地管理法中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制度;我国集体土地的五项征用原则;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使用权出让、出租、作价入股和划拨的形式。
并着重介绍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四种形式:一.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二.以招标方式出让土地;三.以拍卖方式出让土地;四.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
在最后介绍了目前我国闲置土地的认定方法及国家对其处置的方案。
集体土地国有土地土地使用权一.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的内容我国土地目前的利用现状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劳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工业生产的场所。
我国总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亿亩、草地亿亩、林地亿亩,其它面积为亿亩。
应当说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是丰富的,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仅有亩左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亩的水平①。
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无法使用土地,对科学开发和利用土地问题重视不够,乱占滥用等现象很普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问题的矛盾将日益尖锐。
为了管好和用好土地,必须制定和完善土地管理法规,以便更好地用法律手段调整土地关系,保护土地资源。
论述我国的土地权属制度一、概述土地权属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进行划分和管理的制度。
在我国,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可以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进行利用。
因此,我国的土地权属制度是由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相结合的双重所有制。
二、历史背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土地实行了全民所有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土地使用权。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开始探索土地流转和市场化操作。
1998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了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原则。
三、基本原则1. 国家统一所有我国的土地资源归国家所有,不允许私自占有或买卖。
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能侵犯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
2. 分级管理根据不同的行政区域和用途,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级别,并由相应部门进行管理。
例如,在城市中心区域的用途规划与农村耕种区域所需管理方式就不同。
3. 公平公正土地的使用权应该公平公正地分配给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不得歧视或偏袒任何一方。
此外,土地的流转和交易也应该遵循市场规则,不得有欺诈、哄抬等行为。
四、土地所有权1. 国有土地国有土地是指由国家所有、划归国家所有部门管理的土地。
这类土地包括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等。
国有土地只能由政府进行出让或者划拨使用。
2. 集体所有权集体所有权是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土地使用权。
这类土地主要用于耕种和自留山林等,不能流转或者出售。
但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可以通过股份合作、联合收购等方式发展农村经济。
五、土地使用权1. 出让出让是指政府将国有土地以竞价或协议方式出售给企业或个人使用,并收取相应费用。
出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2. 划拨划拨是指将国有土地无偿划分给特定单位或个人使用。
这类土地主要用于公益事业或者农村建设。
3. 租赁租赁是指政府将国有土地以租赁方式出让给企业或个人使用,并收取相应的租金。
租赁的期限一般为30年,可以续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