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 十一 杨修之死
- 格式:ppt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25
《杨修之死》课文详细解析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段析】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点明人物心境,引出矛盾的导火线——“鸡肋”。
为下文写曹操杀杨修设伏笔。
【品味】两个“欲”字,写出了曹操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
“鸡肋”本是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东西,这自然触动了曹操的心事。
“随口曰”,意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品味】“准备归程”,写杨修的才华出众,能猜透曹操的心思。
【段析】写杨修见传“鸡肋”二字而叫军士准备归程。
杨修的才干在众人之上,能猜透曹操的心思,但擅自行动,客观上起到了“惑乱军心”的作用,是违反军纪的。
对于“鸡肋”的诠释入情入理,显示了杨修的聪明过人,但擅自行动,却成了他被杀的罪名。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表明夏侯惇对杨修的无比钦佩。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只见夏侯悖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悼问其故。
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段析】写曹操以“惑乱军心”为名处死杨修。
杀得似乎有根有据,合情合理,这正是曹操为人奸诈险恶之处。
第一部分:写曹操借“鸡肋”一事,以惑乱军心之罪杀死杨修,这是故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