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海春考语文试卷
- 格式:docx
- 大小:119.71 KB
- 文档页数:12
2013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18分)1.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2.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枝词》)3.,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4.晨兴理荒秽,。
(《归园田居》5.,亭亭净植……(《爱莲说》)6.虎见之,,以为神……(《黔之驴》)(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8题(4分)饮湖上初晴后雨钱塘湖春行苏轼白居易水光潋滟晴方好,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山色空蒙雨亦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欲把西湖比西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之情。
(2分)8.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9.上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是(朝代)林嗣环。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1.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3分)A.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
B.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C 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D 观众听得入迷,默默赞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闻公有一册历①,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题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
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②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
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
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
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③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
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
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
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④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A. 桃B. 梨C. 杏D. 榴A. 温故知新B. 不耻下问C. 画蛇添足D. 狐假虎威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A. 林黛玉B. 祝英台C. 岳灵珊D. 穆念慈A. 手机B. 书信C. 轿车D. 灯笼A. 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B. 风儿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C. 月亮姐姐悄悄地爬上了树梢D. 雪花飘飘,大地一片银白A. 三打白骨精B. 大闹天宫C. 智取生辰纲D. 借东风A. 画饼充饥 B. 杯水车薪 C. 掩耳盗铃 D. 亡羊补牢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C.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A. 曹操B. 李世民C. 赵云D. 秦琼二、填空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 “海内存知己,______。
”(4分)2. “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
”(4分)3. 《西游记》的作者是______。
(4分)4. “莫等闲,______,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分)5.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4分)三、古诗文默写(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 默写《静夜思》全文。
(4分)2. 默写《泊船瓜洲》全文。
(4分)3. 默写《江畔独步寻花》全文。
(4分)4. 默写《春晓》全文。
(4分)5. 默写《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
(4分)四、文言文阅读(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问题:请解释文中“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这句话的意思。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
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②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
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
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
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③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
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
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
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⑤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观看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
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②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
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
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
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③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
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
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
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
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④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基本动作。
卷轴所支持的敛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长期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中而受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⑤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观看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
卷轴的形制所隐含的既不是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观看,它暗示着古代士大夫艺术活动中那种“限制性”的观赏。
“更起粉墙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宋人孙少述这两句诗对理解这个问题或许有点帮助。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
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②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
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
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
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③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
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
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
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④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
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②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
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
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
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③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
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
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
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④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上海市的春季即将迎来高考,高考语文的备考大家做好准备了吗?语文试卷的都做得差不多了吧?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题目一积累应用(l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家住吴门,________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2)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
(《诗经•________•蒹葭》)(3)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王维《终南山》诗中运用了相似手法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以下句子适合用来激励他的一项是( )。
(2分)A.行百里者半九十。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3分)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
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
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
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
(16分)天开图画即江山王风①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天然”就是自然而然。
“天”与“人”是一组对举的概念,二者同为创造者。
“人”在创造,“天”更在创造。
大自然的自我创造,称为“天工”,与此相对的“人工”,通常认为是远远不及的。
而对于人的创造,最高贵的赞美就是“巧夺天工”。
与此相类,大自然的声响被称为“天籁”,对于人间的歌唱,其最高赞美也就是用这个词来形容。
②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格在山水中获得共鸣,这种人与山水的关系延续至今。
音乐中大量的是对大自然的抒写,古代最著名的器乐曲,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引发了千古的赞叹和惆怅。
2013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一阅读9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8分)鸟巢杨文丰①鸟儿筑巢,是实用主义至上的。
③鸟巢,依靠外力而被高高擎.起,是力量与柔软的结合。
至于托举鸟巢的主干枝条,与其他柔软所形成的合力,却又使鸟巢异常坚牢、结实,尽管一阵风来一场雨过,鸟巢会宛如慈母乳汁饱满的乳房般微颤.。
④鸟巢与树林、草地、原野、河流和星空在悠久的农业社会里总趋于和谐或者基本和谐。
如果连基本和谐都达不到,就不可能有鸟巢在地球村的代代传承了。
⑤谁能断言鸟儿筑巢就没有自觉的艺术构思呢?⑥除了像米斗,若砚台,如酒爵,似农人编织的筐,鸟巢难道就不像人的指掌所合拢的形状吗?⑦多数鸟巢都不带顶盖。
没有顶盖而上空,空如北京四合院、中国瓷器碗、花瓶和壶。
依照国人的审美观,唯空者,方有艺术意味,如国画“留白”。
唯空者,方成器,方可构成生活与艺术的空筐——啊,鸟巢,竟空出了哲学与艺术的意蕴。
却也孕育了一个个生命,演绎了一段段故事。
晨间,鸟儿带着理想和希望离巢飞入广阔天地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1)擎.起 (2)微颤.A. (1) qíng (2) chànB. (1) qín (2) chànC. (1) qíng (2) zhànD. (1) qín (2) zhàn2.根据上下文,第②段方框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1)柔韧 (2)柔软 (3)柔润A.(1)(2)(3)B.(2)(1)(3)C.(3)(2)(1)D.(1)(3)(2)3. 根据上下文,第⑧段方框处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句号B.分号 C.逗号 D.顿号4.第⑧段画线句是病句。
请根据文意加以改正。
(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8题。
(12分)写作上的从小见大周国平①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名篇是通过描述日常小事阐明大道理的。
2013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版)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大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地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
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
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
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
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
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掌门1对1教育高中语文2013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8分)鸟巢杨文丰①儿筑巢,是实用主义至上的。
②鸟巢,巢内羽毛□□,草叶□□,巢壁□□。
如果你从鸟巢内望出去,那巢外的天空,想来也是井口般圆圆,和井底蛙所观的天空形状当是相差无几的。
③鸟巢,依靠外力而被高高擎起,是力量与柔软的结合。
至于托举鸟巢的主干枝条,与其他柔软所形成的合力,却又使鸟巢异常坚牢、结实,尽管一阵风来一场雨过,鸟巢会宛如慈母乳汁饱满的乳房般微颤。
④鸟巢与树林、草地、原野、河流和星空在悠久的农业社会里总趋于和谐或者基本和谐。
如果连基本和谐都达不到,就不可能有鸟巢在地球村的代代传承了。
⑤谁能断言鸟儿筑巢就没有自觉的艺术构思呢?⑥除了像米斗,若砚台,如酒爵,似农人编织的筐,鸟巢难道就不像人的指掌所合拢的形状吗?⑦多数鸟巢都不带顶盖。
没有顶盖而上空,空如北京四合院、中国瓷器碗、花瓶和壶。
依照国人的审美观,唯空者,方有艺术意味,如国画“留白”。
唯空者,方成器,方可构成生活与艺术的空筐——啊,鸟巢,竟空出了哲学与艺术的意蕴。
⑧而且,鸟巢含蓄的椭圆外形,还总趋“圆点哲学”。
作为天地间的一个“点”,尽管小,却也孕育了一个个生命,演绎了一段段故事。
晨间,鸟儿带着理想和希望离巢飞入广阔天地□黄昏,带着谷粒、虫子、快乐和对家的眷恋,鸟儿从远方归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1)擎起(2)微颤A.(1)qíng (2)chàn B.(1)qín (2)chànC.(1)qíng (2)zhàn D.(1)qín (2)zhàn2.根据上下文,第②段方框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1)柔韧(2)柔软(3)柔润A.(1)(2)(3) B.(2)(1)(3) C.(3)(2)(1) D.(1)(3)(2)3.根据上下文,第⑧段方框处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句号B.分号C.逗号D.顿号4.第⑧段画线句是病句,请根据文意加以改正。
(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8题。
(12分)写作上的从小见大周国平①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名篇是通过描述日常小事阐明大道理的。
即使是那些宏大叙事的巨著,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占据大量篇幅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人在一生中也许会遭遇大事,但遭遇最多的还是日常小事,不论伟大与平凡,概莫能外。
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从小见大是一项重要的功夫。
②怎样做到从小见大?要在平时练就“见”的眼力,还需在写作时如实写出所“见”。
③大道理往往寓于小事之中。
如何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呢?“功夫在诗外”,陆游此言说出了写作的普遍真理。
意义只向有心人敞开,你唯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
泰戈尔从一朵野花看到了造物主创造的耐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此写道:“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
”同样的一朵野花,一个对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毫无思考的人看见了,是什么感想也不会有的。
④而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
平时生活中,心灵始终要保持一种活泼的状态,如同一条浪花四溅的溪流,所谓好文章不过是被抓到手的其中一朵浪花罢了。
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生活中每遇到触动我的心灵的事,不论悲喜苦乐,随时记录下来,包括由之产生的思考。
越是使我快乐或痛苦、感动或愤怒的事,我越不轻易放过,但也不沉溺其中,而是把它们当作认识人生和人性的宝贵材料。
这样做的结果是,久而久之,我感到小与大之间的道路是畅通的,从小见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⑤当然,具体写作时,是要有技巧的,但技巧并不复杂。
对所写的这件小事,要抓住它真正触动你的情境和细节,这实际上是小和大之间的关联点。
要对这关联点着重加以描述,尽可能写得准确、细致、具体、生动,让读者感到,你被触动是多么自然的事情,他们在此情境中同样会被触动。
这样的描述,己经隐含大道理了。
对于从小事中体悟到的大道理,需作画龙点晴的表述,语言要简洁,切忌长篇大论;要质朴,切忌豪言壮语;最好还要独特,切忌陈词滥调。
最佳的效果是,读者从你所描述的“小”中己经隐约见出了“大”,而在读到你的点睛之句时,仿佛刹那问被点破,发出会心的微笑。
5.第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分)6.第③段中,作者用泰戈尔的例子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的观点。
(2分)7.对第④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写作前要注重平时积累。
B.写作时保持心灵的活泼。
C.写作前做好行文的构思D.写作要能引发读者深思。
8.阅读第⑤段,概括在具体写作时如何做到“从小见大”。
(4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10分)①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②“反正已十二点,电车已没有,那么再坐一会。
”许先生如此劝着。
④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的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④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⑤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⑥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
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
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⑦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
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⑧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黑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衣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衣裳去。
等把饺子包完了看看那数目并不多,这才知道许先生我们谈话谈得太多,误了工作。
许先生怎样离开家的,怎样到天津读书的,在女师大读书时怎样做了家庭教师,她去考家庭教师的那一段描写,非常有趣,只取一名,可是考了好几十名,她之能够当选算是难的了。
指望对于学费有一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⑨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
⑩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⑪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节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9.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强调时间虽然已经很晚,但是鲁迅夫妇与朋友谈兴正浓。
B.表现作者既想继续谈话又担心太晚没车回家的矛盾心理。
C.从侧面反映了许先生担心谈话太晚妨碍鲁迅休息的心情。
D.从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朋友的热忱、耐心和包容。
10.第⑨段画线句运用比拟手法的表达效果是。
(3分)11.赏析第⑩段画线句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4分)二文言诗文阅读(30分)(四)默写。
(5分)12.(1)不忍登高临远,,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2),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3)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4)起舞弄清影, !(苏轼《水调歌头》)(5),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一15题。
(7分)【双调】折桂令归隐(元)汪元亨叹天之未丧斯文,剑气丹光,酒魄诗魂。
名利秋霜,荣华朝露,富贵浮云。
看青山、玩绿水,醉田家瓦盆;采黄花、摘红叶,戏庄上儿孙。
随分耕耘,过遣晨昏;竹几藤床,草舍柴门。
13.【双调】是作品的。
(1分)14.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开头的“叹”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悲哀和凄凉。
B.“斯文”在作品中是指儒家推崇的道德文化传统。
C.“剑气丹光”、“酒魄诗魂”描摹了作者的豪气和才情。
D.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
15.作者是怎样表现归隐之乐的?(4分)(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6—18题。
(8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犹蒙矜育(2)过蒙拔擢(3)但以刘日薄西山(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17.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为”字与例句中“为”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特为尤甚。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石钟山记》)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18.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2分)A.且臣少仕伪朝。
(《陈情表》)B.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项脊轩志》)C.又试之鸡。
(《促织》)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七)阅读下文,完成第19—21题。
(10分)①常衮性刚急,为政苛细,不合众心。
②元载、王缙之为相也,上日赐以御馔,可食十人,遂为故事。
丁巳四月,以常衮为门下侍郎,并同平章①事。
八月,常衮上言:“餐钱已多,乞停面馔。
”许之。
③衮又欲辞堂封②,同列不可而止。
时人讥衮,以为朝廷厚禄,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
④臣光曰:君子耻食浮于人,衮之辞禄,廉耻存焉,与夫固位贪禄者,不犹愈乎!诗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如衮者,亦未可以深讥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平章:当时相当于宰相。
②堂封:宰相的封邑。
19.第⑧段画线部分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
B.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
C.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
D.所以,养贤不能,当辞莅,不当辞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