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建立
- 格式:pdf
- 大小:397.85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儿科学》教材改革设想【摘要】从《中医儿科学》教材的现状,看中医儿科临床的现实需求和学科自身的发展。
《中医儿科学》教材应该大胆改革,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临床实际的需要。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教材; 教育,医学;中西医结合教材的质量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制约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中医儿科学》教材有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版本,已经几易其版本,每一次改版都凝聚了广大中医儿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为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的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等中医教育教材仍然存在令人担忧的现状,急待改革[1]。
为了中医儿科临床的现实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必要,《中医儿科学》教材应该大胆改革,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临床实际的需要。
1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现状1.1 中西混杂1.1.1 目录混杂大多数《中医儿科学》教材在“中医儿科学基础”部分的目录既有“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又有“小儿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等;在疾病目录上中医和西医的病名混杂出现较多,有的《中医儿科学》教材使用“肺系病证”“肾系病证”,而有的却用“肺脏病证”“肾脏病证”。
例如“心肝病证”既有“惊风”“夜啼”“痫证”中医的病名,又有“注意力缺陷多动征”“病毒性心肌炎”西医的病名;同样“肾系病证”既有“遗尿”“小儿热淋”又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不胜枚举。
这样造成了教与学的困惑,例如经常就有“肺系”和“肺脏”如何区别,“水肿”和“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有什么关系,“五迟、五软”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否可以等同的问题出现。
1.1.2 内容混杂现行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在具体疾病的阐述上也存在中西医混杂的情况。
大多数把疾病分为概述、病因病机或病因病理、诊断或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6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
在这6个方面皆或多或少存在混杂的问题。
例如论述“胎黄”,概述部分既有中医的定义,又有西医关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分内容;论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因病机大多数从“外邪犯肺”“湿热内侵”“肺脾气虚”中医的理论进行阐述,而诊断却从西医“前驱感染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护理更是混为一谈。
构建中医儿科学立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儿科学是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调护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本课程在学生中医思维方式和儿科理论、知识、技能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中医儿科学新型人才的需求,解决学生中医思维弱化、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的问题,笔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学科临床、科研优势,优化教学资源,构建了中医儿科学立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医临证思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启迪了创新思维,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立体化教学模式包括:1〉教学内容立体化:即注重课程之间的立体化联系,并实现“理论知识一临床实例一科研成果”三维一体。
2〉教学形式立体化:即构建“理论讲授-临床实践-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形式,包括:理论讲授采用“文字一图片一音像”立体化教学手段及“规划教材一自编辅助教材一专题资料”立体化教材;临床实践建立“临床带教一学生试诊一技能培训一专题讲座”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构建“学习一巩固一提高”立体化的网络信息平台。
1教学内容立体化课程之间的立体化联系教学中注重儿科本身理论特点(如稚阴稚阳理论,纯阳学说,三有余、四不足理论……)与儿科临床病证之间的关系,加强横向联系;同时注重儿科课程内容与中医基础课程(如四部经典、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等)、其他专业课程(如内科、妇科等)及非医学类课程(如人文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等)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纵向比较。
例如讲小儿泄汚病证时,注重联系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易感受外邪、为饮食所伤的病因特点,中医基础理论中肺、脾两脏的特性及功能讲述小儿为何常发生泄泻;同时注重联系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及中医内科学的知识,说明小儿泄泻在证候特点、证候类型、证候演变等方面与成人有何不同;与西医学秋季腹泻有何相似之处;诊治上应掌握什么规律,有何特点;在讲方剂的运用时,联系《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相关条文,结合临床经验,讲解如何抓住辨证要点,适时地运用葛根芩连汤、七味白术散等方剂,并根据临床症状灵活加减用药等。
中医儿科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医儿科论文选题参考1、中医儿科名著集成2、中医儿科用药特点分析3、构建中医儿科学立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4、实用中医儿科手册5、病证结合在中医儿科临床研究切入点的思考6、中医儿科学推进素质教育初探7、吴鞠通《温病条辨》对中医儿科的贡献8、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改革探讨9、试论中医儿科的多元化辨证护理观10、中医儿科专家宋祚民11、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内治给药法(征求意见稿)12、中医儿科教育特色浅析13、《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14、模拟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15、《中医儿科经典选释》(续前)16、魏晋南北朝中医儿科外治特色研究17、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的思考18、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针灸疗法(征求意见稿)19、科学界定中医儿科学的内涵与外延20、科学界定中医儿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二、中医儿科论文题目大全1、《中医儿科经典选释》(续前)2、浅谈中医儿科疾病诊治特点——肺脾同病3、加强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的方法探讨4、宋代中医儿科专著之学术成就及学术意义5、中医儿科病情观察要素浅析6、中医儿科教学之我见7、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应用8、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改革探讨9、培养中医儿科研究生中医临床能力的思考10、中医儿科专科医师培训的经验探讨11、钱乙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指导意义12、中医儿科临证心法──第15讲小儿遗尿13、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现状的反思与前瞻14、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模式改革15、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拔罐疗法(征求意见稿)16、中医儿科病情观察特点及临床运用原则17、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现状的反思与前瞻18、对中医儿科案例教学中的病案选择和设计的几点体会19、试论刁本恕中医儿科多元疗法20、中医儿科临床带教心得三、热门中医儿科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医儿科教育特色浅析2、中医儿科学发展现状与趋势3、第四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会议述要4、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外治疗法(征求意见稿)5、中医儿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的探索与实践6、新编中医儿科临床手册7、中医儿科学发展现状与趋势8、高职高专班《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探讨9、试论中医儿科辨证施护的基本原则及实施要素10、中医儿科案例教学的试用与效果评价11、中医儿科案例教学的试用与效果评价12、中医儿科临证心法13、案例法教学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的探讨14、案例法教学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的探讨15、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培养16、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培养17、吴鞠通对中医儿科的贡献18、代谢组学在中医儿科体质学的应用与思考19、全国第六次中医儿科学术会议论文述要20、七年制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改革与思考四、关于中医儿科毕业论文题目1、实用中医儿科学2、中医儿科临床研究3、中医儿科学的特色优势及发展策略4、今日中医儿科5、全国第四次中医儿科学术会议内病外治疗法研究述评6、PBL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7、论体质学说在中医儿科临床的应用8、论体质学说在中医儿科临床的应用9、中医儿科“调肺学派”形成探微10、现代中医儿科诊疗全书11、《中医儿科学》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建立12、病案分析法在《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中的探讨13、中医儿科外治法的剂型选择及机理探讨14、“思维导图”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的应用15、中医儿科学难点解析16、《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的文献研究17、病案分析法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的运用18、培养中医儿科研究生中医临床能力的思考19、加强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的方法探讨20、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三段式培养模式刍议五、比较好写的中医儿科论文题目1、徐小圃—中医儿科学术流派奠基者的学术经验简介2、中医儿科研究生能力培养之点滴拙见3、新版《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的思路与特色4、浅析《幼科铁镜》对中医儿科学的贡献5、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6、民国时期中医儿科学发展概况7、培养高层次中医儿科人才8、浅谈在中医儿科临床中对体质学说的应用9、中医儿科学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0、海派中医儿科流派初探11、准确把握学科内涵促进中医儿科快速发展12、民国时期中医儿科学发展探讨13、近三十五年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研究进展14、中医儿科2009年学术论文巡礼15、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16、PBL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17、中医儿科临证心法第16讲小儿癫痫18、中医儿科临证心法──第20讲夏季热19、《中医儿科学》教学之详略谈20、中医儿科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探讨。
中医儿科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医儿科学论文选题参考1、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模式改革2、将医德教育融入中医儿科学教学中3、临床模拟操作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体会4、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和中医儿科学网络课件的开发体会5、高职高专班《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探讨6、中医儿科学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7、中医儿科学发展现状与趋势8、中医儿科学发展现状与趋势9、七年制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改革与思考10、PBL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11、1977年以来中医儿科学学术发展概述12、民国时期中医儿科学发展概况13、创造性案例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14、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15、民国时期中医儿科学发展探讨16、中医儿科学教学方法实践探讨17、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18、浅析《幼科铁镜》对中医儿科学的贡献19、《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儿科学思想20、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二、中医儿科学论文题目大全1、新版《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的思路与特色2、本正源清导向开来——基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医儿科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设想与思路3、万全的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指导意义4、多种教学方法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5、《中医儿科学》教学之详略谈6、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儿科学》本科教材的现状分析与思考7、深化教材建设与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编写特色8、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医儿科学CAI课件开发中的应用9、《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探析10、中医儿科学研究生临床实习角色转化的问题11、深化教材建设与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谈“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编写特色12、中医儿科学教学法的探讨13、中医外治法在儿童呼吸系统疾患中的临床研究:第四届全国中医儿科学...14、中医儿科学现状与展望15、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16、中医儿科学 PBL 教学探讨17、中医儿科学案例教学法改革探析18、中医儿科学形成性成绩19、建构主义理论融入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国国家级教学名师汪受传教授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之一20、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国家级教学名师汪受传教授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之一三、热门中医儿科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之我见2、构建中医儿科学立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中医儿科学》(Pediatrics of Chinese Medicine)英文教材编译研究4、中医儿科学临床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5、关联规则在中医儿科学证素诊断中的应用6、1977年以来中医儿科学学科发展概述7、南宋至清代福建医家对中医儿科学的贡献8、《中医儿科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9、舌诊的PBL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10、中医经典著作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11、浅谈中医儿科学教学体会12、一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国家级重点教材——读硕士研究生教材《中医儿科学》13、构建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相结合的精品《中医儿科学》教材14、中医儿科学教学的改革思路与方法15、病因病机理论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意义16、吴瑭与中医儿科学17、构建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相结合的精品《中医儿科学》教材18、形成性评价体系在中医儿科学PBL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19、思维导图在中医儿科学教与学中的探索与应用20、《中医儿科学》“专题教学法”的运用四、关于中医儿科学毕业论文题目1、实用中医儿科学2、中医儿科学的特色优势及发展策略3、PBL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4、病案分析法在《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中的探讨5、中医儿科学难点解析6、《中医儿科学》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建立7、中医儿科学学科的学术概念和发展战略探讨8、构建中医儿科学立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9、中医儿科学推进素质教育初探10、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改革探讨11、《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12、模拟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13、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的思考14、中医儿科学创造性案例教学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思考15、横向思维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16、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改革探讨17、浅议《黄帝内经》对中医儿科学的认识和贡献18、科学界定中医儿科学的内涵与外延19、科学界定中医儿科学的内涵与外延20、钱乙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指导意义五、比较好写的中医儿科学论文题目1、中医儿科学多媒体组合教学方法简释2、中医儿科学人文精神考释3、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方法探讨4、浅谈《中医儿科学》肾系疾病教学体会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简介6、谈多媒体在中医儿科学教学应用中的利弊7、中医儿科学创造性案例教学模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8、新版《中医儿科学》本科教材的优势与特色9、《实用中医儿科学》编写大纲10、中医儿科学EBM结合PBL教学法的应用与思考11、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医儿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12、中医儿科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述要13、浅谈PBL教学在中医儿科学中的应用14、以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为宗旨,构建中医儿科学教育模式15、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实践与探索16、中医儿科学教学浅见17、以肾病综合征为例谈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体会18、中医儿科学发展展望19、七年制《中医儿科学》PBL与LBL双轨教学法探讨20、PBL教学法在我院中医儿科学临床见习及带教中的可行性分析。
中医儿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医儿科学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学科。
课程内容在生理病理、辨证论治、预防保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中医及儿科特色。
为顺应上海中医药大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针对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应用,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以期推进本学科教育改革。
1适时更新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根据五年制中医学专业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学时安排和具体情况,对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整合、增减等处理:(1)目前使用的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医儿科学》,该教材由汪受传、虞坚尔主编。
教材具用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适合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
(2)一些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为必讲内容,如肺炎喘嗽、哮喘病、泄泻病等。
安排学生自学临床少见病、罕见病如寄生虫病、胎怯病、硬肿症。
(3)个别疾病虽然常见,但与其他疾病相似或学生较易理解,如咳嗽病、奶麻等,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论学习。
(4)部分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内容和疾病,如腹泻病涉及的小儿液体疗法、小儿惊风等作为教学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5)“多发性抽搐症”这一节多年来在儿科及针灸学均有讲授,为了避免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节省教学时数,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将此节定为自学内容。
通过精简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减少重复,进一步拓宽了医学生的专业培养口径。
2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世纪对医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具备广泛的专业技能、扎实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自学、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及较广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创新意识[1]。
为此,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特点,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1)自主学习:对于教材中要求熟悉和了解的部分章节如便秘病、鹅口疮等以此种方式要求学生自学,教师采取答疑、总结等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解答和归纳总结。
《中医儿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X243165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修课方式:选修总学分数:2.5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适用专业:中医专业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时数:40学时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学科,是中医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属于中医专业的限选课程。
中医儿科学的任务是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学习中医儿科学应掌握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及解决小儿生长发育的有关问题,为从事临床儿科工作及儿童保健、提高下一代的健康水平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初级诊治的能力,对儿科危急重症一级处理和转诊的能力,开展小儿生长发育宣传和儿童保健指导的能力,针对小儿不同生理时期的特点实施小儿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共40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限选课程。
4.课程作用《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限选课程,以《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教育部对于医学人才定位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要求我们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如何掌握好这个度,我们进行了基层医院医生的需求调查,得出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教学目标结合临床一线医生讨论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对接的教学理念,即:授课前学生了解未来岗位知识需求,授课中有目的地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育纵横Ta脑onEdu。
鲥on现代远程教育《中医JL科学》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建立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研究所汪受传任现志(南京210029)关键词:中医儿科学;立体化教材;CAI课件keywords:Chinesepediatrics;stereoscopicteachingmaterials;CAItextbooks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中医学教学手段的改革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教育部邀请专家座谈“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时,一些专家就明确提出,建立“立体化教材”是衡量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
近年来,我们大力进行教材改革,在编写系列文字教材的同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编制了一批视听教材、CAI课件和网络课程,初步打造了中医儿科学课程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1文字教材是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基础中医药高等院校建立以来,国家已组织编写了中医专业本科层次七版教材。
为了适应儿科学发展,培养出适合时代需求的中医儿科合格人才,我们先后主编出版了研究生、大专、本科、七年制、自学考试、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中医儿科学文字教材。
这些教材作为国家级教材,在全国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广泛使用,得到了较好的评价。
在文字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文字教材编写的关键在于内容如何出新,如何适应时代。
纵观中医药院校教材前六版,评价普遍较高的是二版和五版。
其原因在于这两版教材较好地反映了中医药特色,反映了当时的学术发展状况以及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要求。
总结过去的经验,我们在主编新版教材时便纠正了以往教材中某些方面随当时的西医学观点人云亦云产生的误导错误,恢复并阐释了中国传统的也是WHO和世界医学界最新倡导的不少观点。
例如,强调母婴同室;纠正婴儿“定时定量喂养”为“按需喂给”;为“变蒸学说”正名等等。
同时,我们还注意在教材中融会现代中医儿科学术的最新进展,将现代中医儿科临床和科研的最新成果中的可靠与成熟内容写入教材。
与此同时,在教材编写中,我们还就如何适应2l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作了多方面探索。
儿童保健是儿科发展的方向之一,新版教材将其改节为章,内容大幅度增加。
新版教材病种选择与历版教材有较大更新。
如小儿麻痹症已基本消灭,脐风、疫毒痢等发病率很低且中医抢救疗效欠佳,故不再列入。
现代儿科临床常见且中医药对其有较好疗效的胎怯、手足口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多发性抽搐症、性早熟等则首次被写入教材。
此外,在每种疾病的诊断辨证中融人了已较成熟的微观辨证内容。
同时,在介绍中医儿科现代研究进展概况时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儿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如在“总论”的各个部分融人了研究思路与方法;在“各论”部分体现出各种疾病自古至今被认识发展的脉络,以及今后研究发展的趋势。
新版《中医儿科学》教材从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出发,以中医执业医师的基本要求作为教材广度及深度把握的尺度。
教材的篇幅较前几版增加了近50%,病种数量大幅增加。
病种选择的原则是目前l临床较常见、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病种。
其目的是使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从事儿科临床工作的基本需要。
新版儿科教材以宽口径专业课程设置为原则,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通过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系统介绍中医儿科学的知识及辨证思维方法;理法方药、多种疗法要能直接指导临床,用于临证,并取得较好疗效。
同时,尽可能介绍中医儿科的29第3卷2005年1月第1期一 万方数据瑰代远程教脊TaIksonEducatioIl教育纵横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
在诊断方面融入了理化诊断的相关内容;治疗方法中简要介绍了必要的西医疗法和抢救措施。
为了适应21世纪中医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努力为他们的自主发展留下空问。
同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学习要求,我们注意把握“适度”原则,以体现不同专业、层次教材的差别,既不因过于简单面降低了学习要求,也不因片面追求提高水平而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出精品教材是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程。
商质量的文字教材又是其德各种形式教材的基础。
有了堪称精品的文字教材,才能寻求更多表现形式、更好教学效果的各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音像教材和网络课程。
2视听教材是临床教学的良好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一般来讲,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知识总量的83%,听觉则只占11%。
可见,视昕器官在接受信息过程中所占的圭导地位。
视听教材将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具有“声、色、形”融于一体的直观效果,更有利予临床素材的表现。
近两年,我们承担了“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卫生部医学视昕教材项目,在人民卫生电予音像出版社相继出版了(tbJL瀵.泻的中薮治疗》、<<tJ,JL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和(,hJL疳证盼中医治疗》等医学视听教材。
这批视昕教材选题予儿科常见病,通过大量的音像素30—2005年1月第1期第3卷材,配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了许多在课堂上和短时间儿科临床实习所不能见到的众多信息资料。
例如,《小儿泄泻的中医治疗》提供了不同证型泄泻患儿及其大便的许多摄影资料,使学生能得到直观的认识。
这些形象的感性认识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牢固形成对s],JL泄泻各种证候的理性认识。
视听教材用文字所表述的教学纲领性内容,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疾病诊断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获得了有关这些疾病的多方位感性认识,大大丰富了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速并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3GAI课件实现了临床技能教学模式的现代化飞跃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CAI)是以数字方式将表现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图、文、声、像、动画以及活动影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存储.an工、传输或呈现,弗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信息处理操作,在学生面前呈现集声、光、色、动殛、动态图像于一体的教学材料。
1998年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制作规范(试行)》。
该规范规定了CAI软件术语、硬件运行环境、网络运行环境、表现形式、文件格式和文档编写要求等,是指导我们开发CAI课件的重要文件。
CAI课件特别适合临床技能类~教学的需要,它能够达到跟、耳、手、脑并用的学习效果。
我们承担“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t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项目后,制作了《tbJL推拿手法与穴位》的CAI课件(已由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之所以选择sJ,JL推拿疗法制作课件,是因为这一中医特色疗法特别适合用静态、动态、虚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现,适于示范操作和自我测评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该课件以模拟儿显示儿科(常用)的推拿穴位,以录像和动画展示儿科推拿手法,介绍了儿科常见病的推拿方法,建立了儿科推拿操作的测试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去选择、探求学习内容,模仿推拿的动态操作方法,并自我测试学习效果,从而显著提高学习效率。
4网络课程是跨越时空的教育教学方式革命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综合多种媒体(文字、音频、视频、图像和动遁等)_于一体,极大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使远距离教育、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中医学远程教育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中医学科教学愚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一体化改革,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掌握了旋床技麓。
网络课程以学生的个体学习为中心,满足了学生普遍性和特殊性学习的需要,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佬综合发展。
网络课程与自学式教学课件的区瓤在手,它利用网络的实时与非实时交互功能,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闻的交漉与协作,具备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挫和自主性。
我们承担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中医儿科学网络课程”项目后。
经过两年多的玉作,制作完成了巾医,L科学网络课程,(已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a中医几科学网络课程,采用了基于知识分类 万方数据教育纵横Ta-b现代远程教育及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我们以现行本科教材的教学内容为知识框架,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本学科的知识。
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儿科学基础、儿童保健、儿科临证概要和初生儿病证、时令疾病、肺脏病证、脾胃病证、心肝病证、肾脏病证等各类病证,并附录介绍了小儿针灸疗法和,"bJL推拿疗法等,共9章56节。
每个教学单元均有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基本概念、难点分析和单元自测等。
中医儿科学网络课程的设计,包括学习模块、辅导答疑模块、检索模块、协作模块和导航模块等。
不同种类的知识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抽象的理论概念以动画表现jj童芬蒸:繁萋『=蔓一曩j乏一t=其内涵;操作性知识则通过录像进行示范。
全部课程共有文稿100余万字,图形图像400个,动画视频80个。
这是一种采用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将丰富的资源连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能够自主学习、人机交互、师生交互、远程教学的全新的中医儿科学教学系统。
网络课程以WEB页形式发布,实现了多种方式的导航,用Javascript语言来增强网页的交互性。
网页动画采用Flash制作,视频用Real流媒体实现。
本课程设计还应用客户端数据检索技术、自动评分模块、网络笔记本、进度保存模块等。
该课程的单机版可以协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版则集中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具备了远程教育所需要的各项性能,不仅能够用于校园网开展校内网上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亦可以用于远程教育,实现中医儿科教学方式的全新变革。
(收稿日期:2004—10~08)汪受传,男,1946年6月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研究所所长。
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药学科评议组成员。
长期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先后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6项,科研成果多项获奖。
主编各类《中医儿科学》教材,出版儿科著作45本,发表学术论文11()篇,培养博士、硕士30余名。
謦瀵铂塞碜;;表渗彦法1987年6月,世界翌生组织西太区褒汉城召开会议,一致同意从中国针灸学会提交的90冷耳穴方案审选出43个作为国际标准纯莓穴。
目前,世筹童毫有60多个国家豹医务人员瘦用蓐针。
在中国,运用弭针治病泣达数露万侧,可治疗200多种瘸癍;其审效果显著的有莉多种。
…耳突诊疗法懿基础是确定耳穴的位置。
按照图谱,我们可以把辱穴的分布想象势静令恻置的炎体:耳垂主有眼、舌、牙、蓐等头部器富。
耳窝里分布蓉心、肺、秆、腱、大肠、小肠等内脏器富。
耳廓正面前上莠有毒夺蔓角形的凹陷郝位,那里分布着盆腔、生殖器和殷Ho在靠近耳轮的鲍方,禽葶弱上的两条线路:量分别摊瓤着颈椎、瀚椎、腰糕、膝关节、踝关节、足趾和锁毋、痛、髓、腕、雾指。
各套部豫联结趣来,构成一食究整走体的缩微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