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5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1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根据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西气东输为例进行说过程与方法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层层递进、互为关联的问题探究活动,说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归纳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通过趣味论坛贴吧模拟活动,以西气东输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将要教与学的内容通过顺次开展的体验式、生成性、多样化的成块活动来实施和完成,让学生在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中体验、探索、求知、收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关心我国油气资源国情,增强因地制宜、区域共谋发展的观念以及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2.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片)一起来看,图片所示的是人体的哪个器官?生:眼睛。
师:我国四大盆地中有一个盆地的轮廓形似眼睛,你知道是哪一个盆地吗?生:塔里木盆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理区域就是塔里木盆地。
【设计意图】将塔里木盆地的轮廓与眼睛的轮廓进行比拟,通过差距甚大的两种事物的视觉冲击,引出课堂主题,在新奇和趣味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进入课堂教学。
【讲授新课】一、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一)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的分布特点教师展示一系列新疆城镇的景观图片,学生在地图资料当中一一找到它们,并标注出来。
图一喀什地区是中国最西部的行政区,古称疏勒,地处欧亚大陆中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3.根据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西气东输为例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层层递进、互为关联的问题探究活动,说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归纳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活动,以西气东输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将要教与学的内容通过顺次开展的方式来实施和完成。
让学生在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中体验、探索、求知、收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关心我国油气资源国情,增强因地制宜、区域共谋发展的观念以及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疆”应当都认得吧?这是新疆的地形图我们来看一看有趣的地名出示疆字的右半部形象地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点和国防重要性,弓是古代武器,“土”寓意被沙俄强占的5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远离政治中心,提醒我们要时刻握紧手中的武器,保卫祖国的疆土。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新疆了解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进入新课出示课件教学目标:出示新疆卫星影像示意图,学生说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的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盆地处于天山和昆仑山之间。
面积达53万平方千米。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盆地、山脉等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塔里木盆地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塔里木盆地地理环境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塔里木盆地的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案例分析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分析其地理环境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塔里木盆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环节,准备好相关问题。
3.安排好课堂时间,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让学生对塔里木盆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我国这个最大的内陆盆地的特点和魅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引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塔里木盆地这个较为陌生的地区,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塔里木盆地的初步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认识我国这个最大的内陆盆地的特点和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地理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塔里木盆地虽然干旱,但却是一个宝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增强对我国地理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2.难点:对塔里木盆地干旱气候的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探讨塔里木盆地的特点和问题。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与塔里木盆地相关的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学生活动准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活动。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利用地图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分析造成其干旱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看图说明本区城镇和交通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读图文资料,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2.西气东输工程以及对东西部的影响。
【教学难点】1.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对人口、城镇、交通分布的影响;2.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对东西部地区的意义。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塔里木盆地的风景图片和播放视频【课程引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课程引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提问: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是哪个盆地吗?学生:塔里木盆地。
教师:对,塔里木盆地是一块宝地,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块干旱的宝地。
【新知讲解】一、沙漠和戈壁广布1.塔里木盆地的位置与范围多媒体展示塔里木盆地范围图,让学生读图描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并描述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回答: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2.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干旱多媒体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塔里木盆地土地类型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面两幅图,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回答以下问题。
(1)塔里木盆地内分布的是哪一个沙漠?(2)塔里木盆地与周围的大洋距离分别有多远?(3)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大的山脉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有关系吗?学生:(1)塔克拉玛干沙漠(2)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海陆因素)(3)周围高山环抱,使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不易到达,造成气候干旱,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地形因素)教师总结: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因而在盆地内部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指出塔里木盆地的范围以及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2. 能够根据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3.了解西气东输,并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4.了解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条件及在开发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开放性的课堂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开发利用资源和能源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人地协调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特征以及与人口、城镇、交通线分布的关系;2. 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一位同学阅读教材78页第一段。
提问:说起塔里木盆地,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以及文字了解说出自己对塔里木盆地的印象。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塔里木盆地沙漠、绿洲、城镇、油田、瓜果和民族风情的照片;这里既是一片荒凉也有着无限生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如今还是西部大开发的热土。
目的增强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板书: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沙漠和戈壁广布[讲授新课]教师讲述:利用多媒体展示图8.16塔里木盆地的地形图,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在塔里木盆地里面有这一片茫茫沙海——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特征、气候、生态环境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内容,从而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塔里木盆地的相关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地图上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内容,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图片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获取和分析信息,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内容。
2.难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地图阅读:引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信息。
2.图片观察: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地图、图片、案例等内容的课件,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塔里木盆地的相关知识。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地图、图片和案例,用于辅助教学。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盆地、沙漠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干旱地区的特点以及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特征,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干旱地区的关爱之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如何理解塔里木盆地干旱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分析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讨论法:分组讨论塔里木盆地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相关案例。
3.安排好课堂练习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干旱地区的地理环境。
2.呈现(10分钟)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塔里木盆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干旱环境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理解干旱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第一章:引言1.1 目的:引起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1.2 内容: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面积、气候特点等基本信息。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
1.4 教学活动:1.4.1 展示塔里木盆地的图片,让学生对其有直观的认识。
1.4.2 提问:同学们知道塔里木盆地吗?它位于我国的哪个地区?有什么特殊的气候特点?1.4.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塔里木盆地的了解。
1.4.4 总结并引入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特征2.1 目的:让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特征,如沙漠、干旱等。
2.2 内容:介绍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干旱等地理特征,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特征。
2.4 教学活动:2.4.1 展示塔里木盆地沙漠、干旱等地理特征的图片,让学生对其有直观的认识。
2.4.2 讲解塔里木盆地沙漠、干旱等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2.4.3 提问:同学们知道塔里木盆地为什么会有沙漠和干旱吗?2.4.4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塔里木盆地地理特征的理解。
2.4.5 总结并引入的学习内容。
第三章:塔里木盆地的生态环境3.1 目的:让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生态环境,如植被、动物等。
3.2 内容:介绍塔里木盆地的植被、动物等生态环境特点,以及其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生态环境。
3.4 教学活动:3.4.1 展示塔里木盆地植被、动物等生态环境的图片,让学生对其有直观的认识。
3.4.2 讲解塔里木盆地植被、动物等生态环境的特点,以及其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
3.4.3 提问:同学们知道塔里木盆地有哪些特殊的植被和动物吗?它们是如何适应干旱环境的?3.4.4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理解。
3.4.5 总结并引入的学习内容。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教材分析]
本节是西北地区第二节,塔里木盆地是西北地区的典型代表,首先是因为其特殊的地形和丰富的资源;其次是该地的自然特点对人口城镇和交通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
作为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区域,塔里木盆地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也十分突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节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大量呈现地图、数据,图片等材料,使得学生很容易得出该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活动式课文则通过让学生阅读图文资料,层层递进,进而归纳出塔里木盆地人口、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突出了塔里木盆地能源和资源的开发
[教学目标]
1、以新疆和西亚为例,了解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也有宝贵的自然资源—地下水和石油
2、认识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3、学会运用图表比较、分析、概括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对人类的影响。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西亚的石油资源
难点:坎儿井的构造、两个干旱地区的比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各类图片、音像资料,自制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了解吐鲁番的自然景观及农作物,有关西亚的图片资料
[教学思路]
播放音像资料──鸣沙山,创设情景,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景观,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的形成原因,探究沙漠地带人民生存发展必须解决的
问题;当地人民是如何改造和开发利用自然,开展工农业生产的情况及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让学生进入沙漠这个特定的生存环境,想办法求生存和发展,来实现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鸣沙山录像并
思考、比较影片中的景
观与前几节课学过的家
住平原、与山为邻、傍
水而居、草原人家有何
不同?自然环境的优
劣?如何形成的?人民
如何生活?
播放鸣沙山录像,并请
学生思考这与平原、山
区、水乡、草原环境的
不同。
沙漠地区人民生
存和生活首先要解决什
么问题?
观看录像,感知沙漠
景观。
通过比较温故
知新,了解干旱地区
特殊的自然环境。
带
着问题开始沙漠之
旅,探究干旱地区人
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进而激发学生征服自
然、改造自然的兴趣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丝路明珠在世界沙漠分布图上找
主要沙漠分布区,并上
台指出世界和中国最大
的沙漠,思考这些地区
为何干旱?
让学生在图上找陆地上
的主要干旱地区。
非洲
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
阿拉伯半岛、中国的塔
克拉玛干沙漠等。
以先行组织者的方式
让学生先了解全球的
主要干旱地区,然后
点明本课要重点学习
的两个案例。
观看绿洲和沙漠并存的
新疆景观图,质疑、回
答:新疆气候为何干
旱?对农业有利吗?干
旱地区为何能发展绿洲
农业?当地人民是怎么
解决农业生产中灌溉问
题的?观察坎儿井的结
构,小组讨论思考并回
答坎儿井是如何开凿
教师引导:进入新疆境
内跃入我们眼帘的并不
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而
是沙漠和绿洲并存及一
个个井口大小的洞,那
是什么呢?请你猜一
猜,怎么开凿的?有何
作用?
以丰富的景观图展示
美丽的新疆风景,动
态的图示形象的展示
坎儿井节水灌溉工程
的结构,分析图片,
引导学生质疑并进行
自主学习探究。
学生
无法解决的疑问老师
点拨解决。
更好的培
养了学生提出问题、
的?其作用、功能怎样
?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坎儿井节水
灌溉工程是古代人民智
慧的结晶,成为与长城、
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
三大工程之一。
古代人
民靠聪明才智克服困
难,用坎儿井引冰雪融
水,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解决沙漠地带最重要的
水源问题,征服自然,
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学生思考回答沿途人们如何为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提供便利,是什么起了决定作用?由学生点明主题,新疆成为丝绸明珠。
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2000多年
前开辟的丝绸之路为什
么会经过这个干旱地
区?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和路线,理解干旱地
区水是生命的源泉;
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
水资源,是干旱地区
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关
键。
过渡:让我们来看看丝
绸之路西端的西亚,今
天人们又是如何生产、
生活的。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石油宝库观看资料:中东一些国
家经常为水而战,水资
源的缺乏制约了农业的
发展,进而使这一地区
长期处于贫苦状态,但
展示卫星上拍摄的阿拉
伯半岛全景图,让学生
了解这里的自然情况。
培养学生主动选择、
获取信息的能力,读
图和运用地图分析问
题的能力。
大自然却赐予了他们另一种宝贵的资源——石油。
看图思考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实质。
读图分析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石油分布带和主要产油国,从西亚石油的产量、储量、出口量等方面分析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得出西亚是名副其实的石油宝库结论。
讨论石油输出的原因。
读图回答西亚石油的输出路线及主要输油国。
石油输出换来财富,建立海水淡化场、引进节水灌溉设备等。
出示美国打击伊拉克的
时政图片。
提问:
1、你能在世界地图上找
到西亚并找出石油集中
分布区,说出主要产油
国的名字么?
2、出示西亚石油输出路
线图,引导学生思考西
亚的石油开采给这一地
区带来了哪些变化?
3、为缓解水资源紧张问
题,阿拉伯人采取了哪
些有力措施?
动态的石油输出线
路,生动形象的说明
西亚石油输出量及输
出地区。
配以说一说、想一想、
做一做等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
分组讨论、大胆设想、畅所欲言。
这些石油国现在靠生产
石油成为富国,但是将
来石油资源开采完了,
这些国家将如何生存和
发展?
假如你是一位设计师,
将如何开发沙漠地区的
地下资源?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
到石油是不可再生的
资源,许多石油产出
国的石油资源将来会
枯竭,所以要考虑长
远的发展及早另谋出
路。
师生互评总结提高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
提出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各组交流、
学习情况进行互评,指
师生互评和总结,目
的是强调过程,促进
比较丝路明珠和石油宝库。
导学生总结、比较丝路
明珠和石油宝库的异
同。
学生全面发展。
比较点丝路明珠石油宝库
位置中国西北部阿拉伯半岛
主要特点绿洲农业带来财富石油资源带来财富
解决水资源问题坎儿井节水灌溉设备、海水淡化场绿洲农业产品葡萄、哈密瓜、麦椰枣、小麦、水稻
相同点① 气候干旱,沙漠多,缺水
② 积极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成为宝地。
大海林局第四中学
张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