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语文17.爱如茉莉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8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如茉莉备课教案优秀7篇《爱如茉莉》教案设计篇一读了《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一幅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的茉莉图便出现在我眼前,让我不由想起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
我就在想,如何将这篇清新自然的课文上好,如何在自然和谐中将主题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间那种平淡又真切的爱情呢?于是我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教案,又精心制作了第一课时的课件,配上了美妙的音乐。
课上下来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不过也存在着缺憾:一、善于捕捉细节,用心体会字词知冷暖。
父母之间的那份平淡又真切的爱,融在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找一找描写特别感人的细节,并写写批注。
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研读文本、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教师的点拨引领,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与功能,知道了细节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意义,真正感受到了“爱如茉莉”。
然而在引导过程中,在问题与情境的把握上还不到位,还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问题与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温暖氛围差点因为问题的思考与困难而破坏。
所以,在以后的情境教学中,要更好地做到情境与问题的交融。
二、适时进行学法指导。
在课文感知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很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作批注、加标点、读中感悟等,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的分量,感受到“爱如茉莉”的真正意义,循序渐进地学会语文学习。
不过,让我吸取的教训是,象类似比较抒情的课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学法指导,不要让过多的学法指导冲淡了花香。
让语文课堂充满花香,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小学五年级语文《爱如茉莉》备课教案篇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教材说明: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爱如茉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茉莉的特点及其与花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受美的能力。
3.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美的喜爱和想象。
重点难点:1.理解茉莉的特点及其与花的关系。
2.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3.培养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环节1.引入课题,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平时喜欢欣赏什么花?为什么?”2.借助图片或实物出示茉莉花,引导学生观察茉莉花的特点。
二、阅读主体1.课前预读:让学生自己先读一遍课文,并记录下对茉莉的特点的观察,有哪些句子给你印象深刻。
2.共同阅读: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重点关注茉莉花的特点及其与花的关系。
3.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茉莉花的特点及其与花的关系,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4.展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其他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交流、互动。
5.个人思考:让学生回答问题:“茉莉花为什么被称为‘百花之王’?”6.课堂讲解: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重点阐述茉莉花的特点及其在花中的地位。
三、情感教育1.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课文中作者对茉莉花的描写,引导学生对美的感受,学会珍惜、保护美的事物。
2.小组表演: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花进行表演,通过表演来展示对花的感受和想象。
四、课堂总结1.总结茉莉花的特点及其与花的关系。
2.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茉莉花的喜爱和想象,并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
五、作业布置1.作业要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茉莉花的喜爱和想象,写一篇文章。
2.作业解答: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多用形象化的词语表达。
六、教学反思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爱如茉莉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这里的5篇爱如茉莉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爱如茉莉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爱如茉莉》教案篇一《爱如茉莉》述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小事,赞美了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平淡无奇,却洁白纯洁的爱。
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
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1.自学课文。
要求:(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茉莉掏出谎话叮嘱光泽静谧洗漱眸子胳膊嗔怪莫名其妙平淡无奇一本正经蹑手蹑脚(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
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母之爱的感悟。
2.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敬长辈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之爱如茉莉般的细腻、真挚。
2.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感受到生活中的爱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爱”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爱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它有哪些表现形式?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父母之爱体现在哪些方面?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课下收集关于父母之爱的诗句或故事,下节课分享。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分享课下收集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的诗句或故事。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爱意。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父母之爱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四、写作训练1.以“我眼中的父母之爱”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2.学生互相交流写作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课下为父母写一封感谢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意。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分享为父母写的感谢信。
1.讲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父母之爱。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父母之爱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四、情感体验1.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故事,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
《爱如茉莉》教案设计优秀7篇《爱如茉莉》教案设计篇一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
《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主要记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一如平淡无奇的茉莉,洁白纯净,素雅温馨。
文中那平淡的小事中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使我们明白真爱的含义。
下面我主要针对第二教时谈谈我的设想: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凭借课文朴实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深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架起读写的桥梁,沟通课内外的联系,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观察、体味并抒写身边的爱。
其中,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感人的真爱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难点是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爱如茉莉的含义。
教学中,我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为目标,以仔细研读为重要手段,引导学生感悟。
从一句句温馨的话语,一个个温柔的动作中,感受父母之间朴实的爱。
并学习这种细节描写的方法描述身边普通而又平凡的爱。
具体流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破题入手,初悟茉莉之美;关注细节,感悟情感之美;讨论深化,领悟爱的真谛;拓展延伸,架设读写桥梁。
一、破题入手,初悟茉莉之美1、映示图片,欣赏茉莉说说你眼中的茉莉是什么样的?学生用上课文中描写茉莉的词语练习说话。
相机映示词语,指导读出洁白幽香的诗意美。
2、语言引入,补全课题生活中有一种爱,像茉莉一般平淡无奇,但它散发的缕缕幽香却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中。
课文介绍的是一对普通夫妻间的爱,他们的爱就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
(读题。
)二、关注细节,感悟情感之美1、教给方法,明确任务真爱无痕,爱流淌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就让我们用心地去读课文,关注细节:文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感受语言: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体会爸妈之间的真爱。
2.生用心品读618自然段,画出自己所能关注的细节,并在画出的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要想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为学生留下与文本亲密对话的时空。
《爱如茉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茉莉花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中的美的感知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感。
(3)引导学生学会以善良、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体验爱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会用其造句。
(3)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茉莉花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茉莉花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2. 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视频资料。
2. 图片、生字词卡片等教具。
3. 小组合作任务单。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1)播放课文音频、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茉莉花的美丽。
(2)展示茉莉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茉莉花的特点,分享自己的感受。
2. 学习课文(20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段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讨论与思考(15分钟)(1)分组讨论:茉莉花在课文中象征着什么?为什么说“爱如茉莉”?(2)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小组合作任务(10分钟)(1)发放小组合作任务单,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2)学生展示合作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爱如茉莉》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爱的真谛,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升写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爱如茉莉》的内容简介与主题。
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与情感表达。
讨论课文中的爱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2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课文《爱如茉莉》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理解爱的真谛。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写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写一篇关于爱的短文。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写作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3.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的优点,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课文《爱如茉莉》的文本。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材料。
4.2 教学材料学生写作纸张和文具。
学生分组讨论的表格和标记笔。
第五章:教学时间与安排5.1 教学时间本课程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5.2 教学安排第1-2课时:介绍课文和理解故事情节。
第3-4课时: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第5-6课时:讨论课文中的爱的价值观。
第7-8课时:学生写作练习。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例如编写一个与课文相关的续篇或改编故事。
6.2 活动实施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
给学生提供写作任务,要求他们运用课文中的元素和主题进行创作。
第七章:教学反思分析教学方法和步骤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爱如茉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的品质和情感。
(3)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培养学生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增强家庭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的品质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人物的品质和情感。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
(2)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 练习巩固(1)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2)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课文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4. 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实际情况。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