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1.建设初期(1909年-1949年)
京张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连接了当时的首都北京和张家口。
此后,中国陆续建设了许多重要的铁路线路,包括京沪、京广、京九、成昆等。
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主要由西方列强控制,用于满足它们的经济和军
事需求。
2.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1978年)
3.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随着开放的推进,中国的铁路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放
宽了铁路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私人投资和企业参与铁路建设和运营。
1984年,中国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负责铁路的规划、建设和监管。
此后,中国大力推进高铁建设,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的高铁发展迅猛。
2024年,中国首次实现了时速350
公里的高速列车运行。
2024年,中国开通了世界上第一个时速超过300
公里的商业运营高铁线路,京沪高速铁路。
中国高铁发展的同时,传统铁
路网也在不断扩大和完善。
如今,中国的铁路网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连接了国内各个城市和
区域。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市场,铁路技术和设备也不断更新
和进步,准时率和安全性也得到了持续提高。
总结起来,中国铁路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建设初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再
到开放时期的三个阶段。
中国铁路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小到大、从
弱到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铁路的发
展不仅改变了国内的交通方式和人们的生活,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历史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然而,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真正兴起的铁路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将详细介绍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历史。
19世纪初,西方列强通过在自己的国家兴建铁路,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1840年,英国人利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机会,开始在中国兴建铁路。
这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的起步。
在英国人的引领下,我国也开始兴建铁路。
上海是我国铁路的起点,因为它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
1876年,沪宁铁路(今京沪铁路)全线通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线路。
这段铁路的开通,极大地加速了上海与南京、北京的交流和发展。
随着铁路在上海的兴建,其他一些省会城市也开始兴修铁路。
例如,天津于1888年开始兴建天津济南铁路(今津浦铁路),与山东省会济南相连。
这条铁路的建成,不仅促进了天津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山东省的工商业发展。
不久之后,我国的内地也开始了铁路建设。
1899年,广州开始兴修广佛铁路(今广佛城轨),这是我国第一次自行兴建的铁路线路。
广佛铁路的建成,使广州与佛山之间的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也对我国铁路运输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后,铁路开始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
1912年,厦漳泉(今厦福铁路)铁路全线通车。
这条铁路连接了福建省会福州与厦门,使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
随着我国铁路的不断拓展,交通网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铁路规模不断扩大,运输能力也大幅提升。
1934年,兰新铁路全线贯通,这是我国第一条连接西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大型铁路干线。
兰新铁路的建成,加速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解决内地与西南地区之间的交通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铁路运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政府将铁路定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并大规模投资兴建铁路。
中国从绿皮火车到高铁的发展史一、绿皮火车时代(早期铁路运输阶段)(一)起步与初步发展(晚清 - 新中国成立初期)1. 晚清时期- 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营业性铁路——吴淞铁路。
这是英国商人为了方便运输货物和人员而修建的,虽然铁路全长仅约14.5公里,但它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的开端。
这条铁路在建成不久后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
- 随后,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自主修建铁路。
1881年建成的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己修建并保存下来的第一条铁路,最初为了运输开平煤矿的煤炭,铁路全长约9.7公里,采用的是1.435米的标准轨距,当时的机车和车辆都比较简陋,速度也很慢。
2. 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铁路建设在军阀割据和战争的影响下,发展缓慢且不均衡。
一些铁路干线如京汉铁路(1906年全线通车,连接北京和汉口)、津浦铁路(1912年全线通车,连接天津和浦口)等在外国势力的参与下建成。
但铁路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并且在战争期间遭受严重破坏。
3.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时,铁路里程少、布局不合理且技术装备落后。
当时的铁路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铁路稀疏。
绿皮火车成为了这一时期铁路运输的主要代表。
这些绿皮火车大多是蒸汽机车牵引,车厢内部设施简单,座位是硬长椅,速度较慢,一般时速在30 - 60公里左右。
例如,当时运行在一些支线上的列车,从一个小县城到另一个县城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半天的时间。
(二)大规模建设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 改革开放前)1. 铁路建设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开展铁路建设。
“一五”计划期间(1953 - 1957年),新建了宝成铁路(1956年建成,连接宝鸡和成都)、鹰厦铁路(1957年建成,连接鹰潭和厦门)等重要铁路干线。
宝成铁路是新中国第一条工程艰巨的铁路,它穿越秦岭、大巴山等山脉,建成后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
- 到197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17万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大幅增长。
简述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国铁路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交通运输十分落后。
由于政治、经济、技术等原因,中国铁路的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20世纪初,中国开始着手修建第一条铁路,即京张铁路。
1912年,京张铁路正式通车,标志着中国铁路建设的开始。
此后,中国的铁路建设逐渐加速,先后建成了奉天铁路、广州汕头铁路、沪宁铁路等。
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铁路的建设一直受到各种限制,无法快速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铁路建设开始进行大力投资。
1950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统一管理全国铁路事业。
此后,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先后建成了京广铁路、成渝铁路、兰新铁路等重要干线。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铁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1984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成为国务院直接管理的企业。
此后,中国铁路的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包括铁路电气化、铁路专用线建设、高速铁路建设等。
2007年,中国首条高速动车组列车——京沪高速动车组列车正式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开端。
近年来,中国铁路的建设和改革不断推进,不仅铁路网络不断扩大,而且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
2018年,中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1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超过2.9万公里,占全球高速铁路总里程的2/3以上。
同时,中国铁路还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总体来说,中国铁路的发展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但是,中国铁路始终秉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不断推进改革和创新,使铁路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相信未来,中国铁路将继续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中国铁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分别为:1876年至1905年的起步阶段、1905年至1949年的艰难前行阶段、1949年至21世纪初的快速前行阶段和21世纪初至今的高速铁路大发展阶段。
1876年至1905年的起步阶段,1876年不难理解,这一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吴淞铁路,成为了在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
至于为何取1905年为界,这是因为,在1905年9月开工修建的京张铁路是由中国人修建的首条铁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05年至1949年的艰难前行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国衰民穷、连年战争,铁路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仍在艰难前行。
1949年至21世纪初的快速前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成功通车。
1975年7月1日,完成电气化改造的宝成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的青藏铁路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21世纪初至今的高速铁路大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国家先后制定了“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已完成)、“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正在实施)等规划,勾画了新时期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876年的清朝,当时中国与英国签订了一份铁路修建合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中国铁路经历了许多重大的转折点和变革,从一个规模较小、技术不发达的铁路系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善、先进的铁路网络。
以下是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的主要内容:1. 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它于1909年开始动工,1910年建成通车,全长205公里,连接北京和张家口。
2. 中国铁路局成立。
1920年,中国首次将铁路局组织起来,成立了中国铁路局,标志着中国铁路开始规模化发展。
3. 全国铁路网络基本形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铁路网络得到了基本形成。
4. 长江大桥建成。
1957年,中国第一条跨越长江的铁路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空白,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铁路的发展。
5. 特高压电气化铁路试点。
1970年代末,中国提出了“特高压电气化铁路”概念,试点的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中国铁路的发展中。
6. 高速铁路的建设。
2003年,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高速铁路建成通车,这标志着中国进入高速铁路时代。
目前,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长、最先进的高速铁路网络。
7.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中国建设铁路外交的新里程碑,也为中国铁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中国的铁路发展历史中,虽然曾经面临过种种波折和挑战,但铁路系统始终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中国的铁路网络也逐步实现了从地区性、局部性到全国互联互通、高速畅达的突破。
可以说,中国的铁路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铁路历史1、中国铁路的开创时期(1876--1893年)有关铁路信息和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大约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
当时中国的爱国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
但这一理想由于太平天国的失败而未能实现。
在这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便把他们的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伸向内地,并为此展开了种种活动。
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这就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
五年后,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但由于清政府的昏庸愚昧和闭关锁国的政策,早期修建铁路的阻力很大,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仅修建约400多公里铁路。
2、帝国主义争夺路权,中国铁路缓慢发展时期(1894--1948)(一)帝国主义在中国强行修建并直接经营的铁路1894年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领土上强行修建和直接经营的铁路有:俄国修奖的东省铁路,法国修建的滇越铁路,德国修建的胶济铁路,日本于日俄战争期间擅自修建的安奉铁路。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帝国主义无视中国主权,又夺取了南满铁路支线,并于1906年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
通过“满铁”疯狂掠夺中国东北地区的路权和其他权益。
(二)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铁路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强行修建、直接经营中国铁路以外,更多的是通过贷款来控制中国铁路。
贷款控制的方式,是从获取铁路贷款权入手,然后以债权人、受托人的身份,修建和经营这些铁路。
如京汉、正太、汴洛、关内外、沪宁、粤汉、津浦、广九和道清等铁路,都按此方式为帝国主义所控制。
(三)中国自力更生修建的铁路1905年,正当英、俄两国激烈争夺中国华北路权时,清政府决定自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京张铁路局会办兼总工程师。
京张铁路是中国自己筹款,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中国铁路发展史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23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18年了。
然,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在其长达50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和由弱变强的渐进过程,在其前进的道路上不乏平坦与坎坷,欢欣与痛惜,经验与教训,胜利与失败。
这50年是中国铁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的50年,这50年又自有其曲折的变化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铁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在新的路线和新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铁路事业推陈出新,突飞猛进。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23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18年
日本、法国、德国是当今世界高速铁路技术发展水平最高的三个国家。
高速铁路的实际应用发源于日本。
1959年,日本国铁开始建造东京至大阪的高速铁路,并在1964年开通,全长515公里,时速210公里,称为东海新干线。
随后向西延伸,于1975年开通至冈山,1975年开通至终点站博多,大阪至博多称为山阳新干线,全长1069公里。
1 高速铁路中的几个概念及建设模式
高速铁路是指既有线路列车最高速度达到200km/h,或新建线路列车最高时速达到250km/h的干线铁路,称为高速铁路。
归纳起来,当今世界上建设高速铁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日本新干线模式:全部修建新线,与既有线不接轨,旅客列车专用;
法国TGV模式:部分修建新线,与既有线接轨,部分旧线改造,旅客列车专用;
德国ICE模式:全部修建新线,与既有线接轨,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
英国APT模式:既不修建新线,也不对旧线进行大量的改造,主要用由摆式车体的
车辆组成动车组,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
从我国的国情、路情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一方面既有线中的繁忙
干线和条件较好的双线(如胶济、武九)区段,通过提速改造,将旅客列车最高速度提高到200km/h及以上;另一方面在客运繁忙的区段,新建时速250km/h~350km/h的客运专线。
2 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
提高列车的运行的速度是铁路赖以生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
在日本、法国修建高速铁路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世界上许多国家掀起了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德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等国也先后新建或改建了高速铁路。
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现在,不仅西欧各国开始筹划高速铁路联网,而且在北美、东欧、大洋洲及东亚的韩国等也在积极推进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开行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的国家已有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英国、美国、俄罗斯,正在积极建设或规划建设的还有瑞士、奥地利、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韩国、印度等国。
3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1994年,我国第一条广州—深圳准高速铁路建设成并投入运营,其旅客列车速度为160~200km/h,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主要的是通过科研与试验、引进和开发,为建设我国高速铁路做好了前期的准备,称为我国高速铁路化的起点。
2003年,我国第一条秦皇岛—沈阳快速客运专线建成并投入运营,通过秦沈线的建设和运营的实践,可以探索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高速客运专线的技术标准、施工方法、运营管理及维护等一系列经验。
根据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化》和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省会城市及中大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建成“四纵四横”铁路快速通道以及四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km以上,构成我国高速铁路的基本框架,以便解决我国主要干线铁路运力不足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1 “四纵”客运专线
北京—上海客运专线,贯通京津至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北京—武汉—广州—深圳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南地区;
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
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客运专线,连接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
3.2 “四横”客运专线
徐州—郑州—兰州客运专线,连接西北和华东地区;
杭州—南昌—长沙客运专线,连接华中和华北地区;
青岛—石家庄—太原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
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和华东地区。
3.3 四个城际客运系统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川渝地区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重要城镇。
目前,天津、武汉、郑西、石太、合武、甬台温、温福、福厦、广深港、胶济、哈大等16条时速200km及以上的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相继陆续开工建设,建设规模为5600km;京沪、京石、石武、津秦等10条客运专线也将陆续开工,建设规模为4100km;已经开工和即将开工的客运专线总里程达到9700km。
其中,时速300km的京津城际客运专线将于2008年奥运会开始前建成并投入运营,届时从北京到天津半小时即可到达;京沪高速铁路将于2008年4月全线开工,预计2010年建成。
再经过3到5年的时间,京哈、京广、京沪、陇海(东段)、哈大、东南沿海等客运专线将全线贯通,加上既有提速线路,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初步形成。
4 未来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方向
虽然中国高速铁路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但经过中国科学家和铁路建
设者不懈努力,已取得一系列突破和进展。
1999年8月开工建设的秦(皇岛)沈(阳)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总投资164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向世界高速铁路顶峰的一次新的冲刺。
目前,在这条连接东北和华北的重要铁路线上,正进行高速试车,最新创造的国内铁路最高时速为321.5公里。
这表明中国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与装备,有望跻身世界高速铁路先进国家行列。
预计秦沈线明年初试运营,届时,北京至沈阳的车程将由8小时缩短至4
小时。
1998年先期建成运营的全长147公里的广(州)深(圳)铁路,首先达到了时速160公里的准高速,但目前其所用机车,最高时速尚未突破240公里。
中国高速铁路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从北京经天津至上海的京沪线项目,除了1300多公里的长距离、上千亿元人民币的大投入等特点外,其争论焦点在于兴建这条铁路,究竟能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很好的提高,使得各地文化和产业的流通和交流。
未来几年,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实施京沪高速铁路前期工作。
在提高客货列车速度方面,中国计划通过秦沈客运专线建设和(北)京秦(皇岛)线技术改造,集中使用各种新技术、新装备,到2003年,建成从北京至沈阳的快速客运通道;在2003年和2005年,实施铁路第5次和第6次大规模提速,初步建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连接全国主要城市的全路快速客运网,总里程达1.6万公里;中国铁路货运则首先计划在客货共线运行的繁忙干线上,大力提高产成品及集装箱货物运输速度,货车最高时速达到120公里,从而使铁路繁忙干线的综合运输能力和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
在高速铁路新建项目的议事日程中,有福州至厦门的高速铁路计划、北京至天津的高速磁浮计划等。
5 结语
5.1 高速铁路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
既有的京沪铁路是一条百年老线,长期处于限制型运输状态,客运需求无法满足,尤其是春运、暑运、黄金周更是“一票难求”;货物运输请车满足率仅为35%左右。
近年来,通过电气化和提速改造后,这条线路的运输能力大大提高,但是挖潜已达到极限。
新建京沪高速铁路,实现客货分线运行,可以大大提高通道内铁路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为东部地区率先基本
实现现代化提供可靠运力保证。
5.2 有利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高速铁路是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使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同时也有利于铁路与其它各种交通方式之间优势互补,提供质量更高、更丰富的客运服务,满足旅客不同层次的需求,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整体效率。
5.3 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
建设高速铁路,可以发挥节约土地、能源以及安全性好等比较优势,降低全社会的运输成本,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4 是有利于加快铁路现代化进程。
世界高速铁路经过40多年发展,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按照最新世界高速铁路的统计,目前已有11个国家和地区共一万多公里高速铁路投入运营;世界各国正在建设的高速铁路达一万公里以上,规划的高速铁路有2万多公里。
利用先进成熟技术建设我国高速铁路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将提升铁路现代化整体水平,并带动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发展高速铁路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的最现实的选择;是发展交通运输,优化和提升交通运输结构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铁路高层次、大幅度扩大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能力的新途径;是“科技兴路”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领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