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专业荟萃]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9
1. 病毒学检验:是从维护公众健康的角度,以医学病毒学和流行病学为基础,借助免疫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其他分析技术,对临床和流行病学现场的标本进行检测,确定感染的病毒种类和数量,追溯病毒来源,检测和预测病毒变迁,为人群中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撑的一门学科。
2. 病毒:是一类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3. 原代培养期:从供体体内取出组织,将其分散成单个细胞后接种于培养液中为初次培养,从初次培养到第一次传代培养为原代细胞培养期。
4. 传代细胞系:从人类癌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制备的传代细胞系来自自发转发的原代细胞系。
5. 细胞培养技术:是模拟体内生理环境条件,提供细胞适宜的营养和温度条件,在无菌操作的基础上,使离体组织细胞生长增殖并进行传代的技术。
6. 原代细胞:将动物或人的胎儿组织经剪碎、酶消化、稀释计数、加营养液,37℃培养1~2天后,形成的单层细胞或悬浮细胞。
7. 传代细胞:原代细胞培养过程中,大多数细胞退化时,少数细胞又能长期传下去,这种能在培养容器内连续多次传代培养的细胞叫传代细胞。
8. 细胞系:原代培养物经传代培养获得的一群细胞,包含有多种细胞成分,根据其生存期分为有限细胞系和无限细胞系。
9. 细胞株: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的遗传、生化特性相同的细胞群,如对某种病毒的敏感性或抗性、具有特殊的抗原性等,这些特性在传代培养中保持不变。
10. 细胞病变效应(CPE)大多数病毒感染敏感细胞,在细胞内增殖并与之相互作用后,会引起受感染细胞发生聚集、脱落、融合,形成包涵体,甚至损伤、死亡,可在低倍镜下直接观察,这些特征的改变称为细胞病变效应。
11. 细胞周期是单个细胞分裂增殖的过程,一个细胞经过前期的物质准备进入分裂期而成为两个新细胞,而两次细胞分裂间隔的时间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M期。
12. 血凝试验(HA)是红细胞凝集试验的简称,可初步测定样品中是否有病毒存在及病毒滴度,分为直接血凝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常用的血凝试验一般指直接血凝试验。
2024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及策略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嗜肝性RNA病毒,可引起进行性肝损害,进而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约有5 800万人患有慢性丙型肝炎,其中仅21%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得到诊断。
为消除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的病毒性肝炎,我国在2021年发布了《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工作方案(2021—2030年)》,要求加大丙型肝炎检测力度,提高检测发现率,实现HCV抗体阳性者核酸检测全覆盖。
WHO在2016年发布的《2016—2021年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中提出“到2030年消除作为主要公共卫生危害的病毒性肝炎”的目标,旨在2030年90%以上的HCV感染者得到诊断。
为早日实现该目标,近年来HCV感染检测新技术和新策略不断出现并逐步推广应用。
此外,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不断发展,大部分丙型肝炎患者可以得到治愈,简化的HCV感染检测和诊断流程可以缩短从就诊至治疗的周转时间,使丙型肝炎患者尽快得到治疗。
本文参考了国内外HCV 感染检测的最新指导文件和研究进展,对HC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及策略进行综述。
1HCV感染的检测标志物HCV可引起急性和慢性感染。
急性HCV感染是指在接触和感染HCV后6个月内出现HCV感染的检测标志物,按照HCV感染的自然过程,暴露于HCV后1~2周可在外周血中检测到HCV RNA,随后依次出现HCV核心抗原(HCV cAg)p22和HCV抗体。
在未接受治疗的情况下,一部分HCV感染者在感染后6个月内可自发清除HCV感染,其他感染者则转为慢性HCV感染。
HCV感染检测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如图1所示。
注:a,自限性HCV感染;b,慢性HCV感染。
图1 外周血中HCV感染检测标志物的动态变化2HC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依据《丙型肝炎诊断(WS213—2018)》,HC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HCV抗体和HCV RNA检测。
1.WHO对健康的定义是(E)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2. 下列属于亚健康状态的是(E)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B、高血压病经服降压药后血压已经正常C、表面抗原阳性,转氨酶等指标尚正常D、肝炎患者E、以上都不对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EA、健康即意味着没有疾病,反之亦然B、健康和疾病是相对立的,两者之间不存在中间状态C、健康和疾病之间有中间状态,即亚健康状态D、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既不像健康人,也不像病人E、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力降低1、三体液学说三体液学说认为气、胆、痰等三种体液必须均衡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
它是《阿输吠陀》医学的根本基础。
2、四体液学说四体液学说是在三体液学说(气、胆、痰)的基础上增加了血液这一要素,但其基本理论没有改变。
4、异体同功在比较解剖学中,蝴蝶的翅膀与蝙蝠的翼被称为异体同功。
5、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源于生物化学,是集有关学科(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技术和技术科学等)的所有研究成果,经过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6、医学模式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总体观。
7、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该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导致被感染者的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缺失,继而发生感染、恶性肿瘤等,最终使机体极度衰竭而死亡。
8、预防医学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从医学分化出来的一个独立学科群。
它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研究疾病发生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订预防措施和对策,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产酸克雷伯菌致病性及相关毒力因子研究进展2024摘要产酸克雷伯菌是一种重要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成人、儿童、社区或医院获得性感染。
其中,产酸克雷伯菌最常引起的疾病是抗生素相关出血性结肠炎(AAHC)。
此外,它还可引起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血流感染等疾病。
目前,关于产酸克雷伯菌致病相关的机制研究较少,其中较为明确的有产细胞毒素Tilivalline和Tilimycin,作为产酸克雷伯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可导致AAHC的发生。
考虑到国内关于产酸克雷伯菌的研究较少,本文就产酸克雷伯菌的流行率、致病性及其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希望能提高大家对产酸克雷伯菌的认识,并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产酸克雷伯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肠杆菌目细菌。
它是人类肠道的正常菌群,也可存在于人类的皮肤、口咽等部位[1 ]。
1886年产酸克雷伯菌从酸奶样本中被分离出来,并被命名为产酸杆菌。
1963年该菌被归到克雷伯菌属,并称为产酸克雷伯菌。
关于克雷伯菌属,目前的研究热点是肺炎克雷伯菌,而对产酸克雷伯菌的种群特征、流行病学以及致病机制研究较少。
目前,产酸克雷伯菌主要引起抗生素相关出血性结肠炎(antibiotic-associated hemorrhagic colitis,AAHC),还可引起严重的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2 ]。
它引起的感染主要见于老年人、新生儿、存在免疫缺陷或有基础疾病等人群[3 , 4 ]。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产酸克雷伯菌不是单一的种,包括:格林蒙克雷伯菌、华西克雷伯菌、密歇根克雷伯菌、巴氏克雷伯菌、斯帕兰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以及3个未命名的克雷伯菌,所以产酸克雷伯菌应被称为产酸克雷伯菌复合群[5 ]。
一、流行病学产酸克雷伯菌属于肠道正常菌群,在健康人粪便中的检出率为2%~9% [6 ]。
许多研究表明,产酸克雷伯菌在患者中的定植率要远高于健康人。
例如,产酸克雷伯菌在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重症和中级监护病房的新生儿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4%和25.5% [7 , 8 ]。
流行病学中的临床试验和干预研究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发生和传播规律的科学。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临床试验和干预研究是重要的方法,用于评估预防、治疗或干预措施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中的临床试验和干预研究的定义、分类和具体应用。
一、临床试验的定义和分类1. 定义临床试验是一种为了评估新的预防、治疗或干预措施在人体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随机分配受试者到不同的干预组或对照组,并进行比较来确定效果。
临床试验可以是观察性或实验性的,并且其结果对于指导临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2. 分类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临床试验可以分为预防性试验和治疗性试验两类。
预防性试验旨在评估一种干预措施对疾病预防的效果。
例如,针对某一病毒的疫苗是否能有效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治疗性试验则旨在评估一种干预措施对疾病治疗的效果。
例如,在药物研发阶段,需要通过临床试验来确定该药物对患者病情的改善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二、干预研究的定义和分类1. 定义干预研究是一种为了评估特定干预措施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方法。
它与临床试验相似,但一般基于人群而非个体。
2. 分类根据研究策略和目的,干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观察性干预研究和实验性干预研究。
观察性干预研究采用回顾或前瞻性的方法,对干预措施进行评价。
研究人员观察实施干预措施前后人群中的疾病发生率或疾病相关因素的变化,来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例如,通过观察不同地区饮食习惯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关系,推测出健康饮食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实验性干预研究则通过分组实施干预措施,并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来评估干预效果。
例如,在某一地区随机分配不同社区实施特定健康干预措施,如健康教育或体育锻炼,并对比多个干预组之间的差异,从而评估干预的有效性。
三、临床试验和干预研究的应用1. 预防研究临床试验和干预研究在预防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结果,可以评估预防措施对疾病发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