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 中央电化教育馆教学资源库
- 格式:doc
- 大小:28.13 KB
- 文档页数:4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一、课程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单元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课标解读1.将两个不同的地理区域安排在同一节内容中,引导学生进行区域比较,在比较中强化各自区域的地理特征,这样既突出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又体现了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2.注重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强调用事例说明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包括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我国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聚落分布的影响,以及结合实际,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影响。
3.强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景观照片和统计图表,观察生活生产现象,关注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教材分析1.教材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安排在一节讲述,旨在让学生进行区域比较,在比较中形成各自地理单元的整体印象。
2.教材主要选取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突出特征进行介绍,避免面面俱到。
正文内容将简洁,主要篇幅留给了图像、“阅读”和“活动”,给教师的教学发挥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提供了灵活的空间。
3.教材的活动设计目标明确,强调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会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助力落实“课标”要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
2.帮助学生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
3.用事例说明干旱的自然环境对西北地区生产生活的影响。
4.用事例说明高寒的自然环境对青藏地区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区域自然特征的简要说明。
2.区域的对比学习和区域学习方法的提炼。
五、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方面:首先,经过八年级(上)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国自然地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政区、人口、地形、气候与河流等,对中国人文地理如工农业、交通旅游服务等也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环境资源意识和态度初步建立。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1、课标呈现: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两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涉及八年级上册“总论”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分布和主要特征、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征、中国的农业生产以及七年级上册的板块构造理论等知识,这些知识学生都已经具备;而且经过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察、读图、分析、归纳、比较和交流的能力,这都对本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教材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作为“中国的地理差异”的内容之一,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主要作用有两个:①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②由于后面区域选择不能过多,且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因此,在教学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课标分解:根据以上分析,可对内容标准进行如图1的分解。
5、根据课标分解,确定教学目标:图1(1)通过阅读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图,能运用规范的地理术语说出西北和青藏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景观的观察分析,能准确归纳出西北地区“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主要自然特征。
(3)通过阅读西北和青藏的位置图和地形图,运用已有气候知识进行分析,用较为规范的学科语言来解释西北和青藏主要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
(4)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分析、板书展示,准确总结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6、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西北和青藏的主要自然特征和形成原因。
这是由本节内容在中国区域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所决定的。
②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关系。
学习区域地理就必须知道自然地理包含的要素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准确了解区域的自然优势和不足,才能利于人类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进行生产活动,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使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4. 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2.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风光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讲解知识点:分别讲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提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关注地区发展。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
2.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请学生思考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的掌握程度。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旳:1. 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旳自然环境旳比较,理解两区旳自然环境差别及对其他地理事物旳影响;2.通过读图拟定范畴、概括位置、地形特点、分析两区旳自然地理特性,进一步锻炼学生旳读图能力及有关旳分析思维能力;3. 对比和理解西北和青藏地区旳位置、范畴、地形及重要旳气候特性,分析并理解其对本区自然景观、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旳影响。
教学重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旳互相依存和互相影响旳关系。
教学用品:POWERPOINT课件;板图教学安排:2学时教学过程:上课提前在黑板中间画上西北地区轮廓图和青藏地区轮廓图。
用背投幕布遮住。
[导入新课][投影演示]四个地区旳典型图片在以往旳课程中,我们领略了北方旳皑皑白雪,南方旳热带、亚热带风情,今天我们将走进广阔旳大西北去感受草原旳美丽,大漠旳壮阔;踏向祖国旳西南,去揭开雪域高原旳神秘面纱。
[讲授新课][投影演示]西北地区旳三张图片——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等[提问]这三张图片是反映旳哪个地区旳自然景观?[学生回答]西北地区[提问]体现了西北地区旳什么样旳特性?[学生回答]干旱[提问]那么这种干旱旳气候特性是怎么形成旳?[教师总结]与西北地区所特有旳位置和地形有很大关系[投影演示](西北在亚欧大陆旳位置图):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旳中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即远离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三个环绕亚欧大陆旳大洋。
[板书]:左半部分(与学生回答同步)西北地区位置景观 (西北内陆) 西东 河流 (少,内流河)地形 其他(高原山地为主,山脉阻挡) (绿洲,雅丹地貌)干旱[学生活动]读课本11页图5.14中西北地形图1、找出重要地形区2、找出重要山脉找出完毕后请昂首准噶尔塔里木盆[学生群答]重要地形区:老师在板图上填注[学生回答]重要山脉:老师在板图上填注[提问]请同窗按照黑板旳板图描述一下西北地区旳地形特性?[学生回答]高原山地为主,山脉阻挡[学生活动]根据黑板旳板书,我们懂得西北地区旳位置和地形导致了它气候旳干旱,他们之间旳因果关系是什么样旳呢?请同窗们完毕课本12页活动1,规定:1、在四个内容中注明哪个是因素哪个是成果。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区域概况。
2.了解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记住西北地区主要的农业区、农作物以及优良畜种。
3.知道西北地区主要的矿产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区域概况。
【教学难点】了解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记住西北地区主要的农业区、农作物以及优良畜种。
三、教学策略本节教材包括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两大地理分区。
两个地区区域环境特征都很突出,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是“干旱”,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是“高寒”。
对西北地区的介绍,教材先介绍区域位置与范围、自然环境特征,紧接着到农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
其中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是重点,其主要特征是干旱。
由于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受海洋的影响小,因此降水少,越往西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植被也由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和荒漠。
由于气候干旱,所以本区河流稀少,大多数为内流河。
在分析西北地区的牧业和农业发展时,教师要注意强调本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缺乏,优势条件是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
在设计本课内容时,我们采取了视频导入的方式,紧密贴合教材的顺序,尽量使用贴合生活场景的图片,突出西北地区“干旱”这一自然环境特点的同时,也展示当地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
在教学过程注意渗透节水和防止土地沙漠化等环保意识。
本节内容为2个课时,本课主要内容为西北地区。
四、教学流程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地区是()A.西北地区 B.西北地区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2.关于西北地区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疆地形是“三山夹两盆” B.以平原、盆地为主C.高原起伏较大 D.拥有中国最高的盆地3. 西北地区的草场载畜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其规律是()A. 西部高于东部B.东部高于西部C.北部高于南部D.南部高于北部【答案】B;A;B六、课程小结七、板书设计第二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1课时西北地区1.区域概况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2.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干旱)和河流3.农业特征(1)灌溉农业:优势:气温高、日照充足——瓜果棉粮生产之地劣势:干旱(2)畜牧业:内蒙古牧区和新疆牧区4.矿产资源八、课后作业西北地区物产丰饶、旅游资源丰富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一、课程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单元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课标解读1.将两个不同的地理区域安排在同一节内容中,引导学生进行区域比较,在比较中强化各自区域的地理特征,这样既突出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又体现了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2.注重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强调用事例说明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包括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我国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聚落分布的影响,以及结合实际,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影响。
3.强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景观照片和统计图表,观察生活生产现象,关注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教材分析1.教材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安排在一节讲述,旨在让学生进行区域比较,在比较中形成各自地理单元的整体印象。
2.教材主要选取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突出特征进行介绍,避免面面俱到。
正文内容将简洁,主要篇幅留给了图像、“阅读”和“活动”,给教师的教学发挥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提供了灵活的空间。
3.教材的活动设计目标明确,强调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会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助力落实“课标”要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
2.帮助学生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
3.用事例说明干旱的自然环境对西北地区生产生活的影响。
4.用事例说明高寒的自然环境对青藏地区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区域自然特征的简要说明。
2.区域的对比学习和区域学习方法的提炼。
五、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方面:首先,经过八年级(上)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国自然地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政区、人口、地形、气候与河流等,对中国人文地理如工农业、交通旅游服务等也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环境资源意识和态度初步建立。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两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能够分析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2.通过收集信息查找图文资料了解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研究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等活动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
4.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关系,形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5.分析区域特色,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区域人地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自然资源。
2.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自然资源。
难点: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地图,让学生找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
2.西北地区(1)地形地貌介绍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如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等,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这些地形地貌的特点。
(2)气候特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等,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这些气候特点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3)自然资源介绍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等,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分布情况。
3.青藏地区(1)地形地貌介绍青藏地区的地形地貌,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这些地形地貌的特点。
(2)气候特点分析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如高原气候、寒冷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气候特点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介绍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让学生了解我国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
4.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的特点(1)人口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如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等。
(2)城市介绍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城市特点,如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
(3)农业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业特点,如农业类型、种植结构等。
(4)工业介绍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工业特点,如工业布局、产业结构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绘制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地貌图。
(2)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方案一、概述1.本节课为地理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学期《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2.课程所需时间为1课时,40分钟;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材内容与所学过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并列,是在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
本课时主要介绍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为学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作知识上的铺垫。
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区域差异,总结、归纳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1.能够说出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及其位置特点;2.能够概括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特点;3.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要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4.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提高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5.通过应用比例尺量算西北地区的东西跨度及距海远近,探究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6.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学生特征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并且能够利用地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3.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世界部分的分区地理,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同时有学习北方、南方地区的基础,初步掌握中国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但是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教学资源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教科书配套地理图册;3.针对本课开发的PPT课件:《干旱的西北地区》;4.多媒体教室、投影设备。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通过创设情景——发现问题——合作讨论——归纳特征——深化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PPT课件,演示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设问导入:(1)西北地区应该包括我国的哪些省份?说一说自己对这些省区的印象;(2)与我们已经学习完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相比,西北地区景观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根据前面所学知识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并利用PPT课件提供的景观图片,讨论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及景观特点。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方案
一、概述
1.本节课为地理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学期《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2.课程所需时间为1课时,40分钟;
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材内容与所学过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并列,是在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
本课时主要介绍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为学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作知识上的铺垫。
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区域差异,总结、归纳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能够说出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及其位置特点;
2.能够概括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特点;
3.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要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4.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提高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5.通过应用比例尺量算西北地区的东西跨度及距海远近,探究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
6.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学生特征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并且能够利用地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3.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世界部分的分区地理,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同时有学习北方、南方地区的基础,初步掌握中国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但是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教学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教科书配套地理图册;
3.针对本课开发的PPT课件:《干旱的西北地区》;
4.多媒体教室、投影设备。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创设情景——发现问题——合作讨论——归纳特征——深化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PPT课件,演示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设问导入:
(1)西北地区应该包括我国的哪些省份?说一说自己对这些省区的印象;
(2)与我们已经学习完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相比,西北地区景观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所学知识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并利用PPT课件提供的景观图片,讨论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及景观特点。
设计意图:从宏观上认识我国东部地区与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学生利用储备知识回答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课堂活动一:认识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知识铺垫
教师活动:展示PPT课件,显示西北地区的范围,提出问题:
(1)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能否找到明显的作为地理界线的事物?
(2)本地区都包括哪些省区?哪些省区有国界线?都有哪些相邻的国家?
(3)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个方面总结本区域的地理特征。
学生活动:分成小组,认真阅读地图,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本区域的范围,并根据前面学习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方法讨论总结区域位置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习区域地理,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这个区域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包括它的界线和范围,它决定这个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因此是认识区域的基础知识。
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分组学习方式,讨论分析,强化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课堂活动二:认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主题探究
教师活动:(1)承转过渡,提出问题――上课之初同学们已经对西北地区的景观特点做了描述,总体的感觉是这个地区的环境比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要干旱,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西北地区的降水特征。
(2)展示PPT课件,显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标记西北地区的范围,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西北地区的降水特点,并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比较,小组总结,找出差异。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为什么西北地区的气候比较干旱,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2)请同学们在地图上确认两个城市:呼和浩特和喀什,大致量算一下这两个城市到海洋的距离,这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分别是400多毫米和50多毫米,同学们能不能从刚才所学的知识中获得点启发?
学生活动:利用“中国地形图”分别量算内蒙古的呼和浩特、新疆的喀什到最近的海洋的直线距离,体会出本区距离海洋遥远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讨论分析影响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因素。
教师活动:(1)简要总结,西北地区的位置对水汽的进入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2)进一步深化问题,设问思考:除了位置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对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产生影响呢?
(3)展示PPT课件,演示西北地区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总结地形对西北地区气候的影响。
学生活动:利用地图分析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讨论地形对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影响。
教师活动:(1)简要讲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但由于距海远近的不同,其干旱的程度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有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
(2)展示PPT课件“区域内部的自然环境差异”,提出问题――本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并分析西北地区内景观变化的规律及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只是对西北地区的气候有感性的认识,这里通过阅读分析“中国
年降水量图”,从定量的角度认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
再通过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初步认识干旱形成的原因。
分析西北地区内自然环境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区域内部也是存在差异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采用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活动四:问题拓展,预留伏笔
教师活动:设问质疑
(1)我们在前面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不同的自然条件会对区域内的人类生活、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北方地区的农业以旱作为主,而南方地区以水田生产为主,同学们想一想,在西北地区的农业应该有什么特点,会以什么样的农业方式为主呢?
(2)同学们能不能够分析一下西北地区的人们在什么样的地方生活最合适?
学生活动: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储备,分析讨论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和人口分布特点。
设计意图: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同时为后面讲解西北、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打下伏笔。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西北地区的植被由东到西的变化是()
A.从森林到草原
B.从草原到森林
C.从草原到荒漠
D.从荒漠到草原
选题目的:此题考查学生对西北地区植被由东到西的变化规律的掌握
参考答案:C
2.西北地区干旱的根本原因是()
A、深居内陆
B、山岭阻隔海洋水汽输送
C、太阳辐射强
D、降水少
选题目的:此题考查学生对西北地区干旱的理解
参考答案:A
3.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填出以下山脉:
大兴安岭阿尔泰山天山
昆仑山祁连山阴山
(2)在图中填出以下铁路线:
陇海、兰新、包兰、京包
(3)将图中字母所代表地理事物名称填入空白处:
A._____盆地
B._____盆地
C._____河
D._____走廊
E.______河
F.______平原
选题目的:此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A准噶尔B塔里木C塔里木D河西E黄F宁夏
(该教学设计方案由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部张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