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就是流动的空气
- 格式:ppt
- 大小:715.50 KB
- 文档页数:22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及测试卷第一单元认识空气一、空气占据空间吗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把一个袋口打开、口朝下的塑料袋快速移动后握紧,塑料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塑料袋装满了空气。
3.在做注射器挤压空气实验时,放一小块泡沫在针筒里会看得更清。
推动活塞,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松手,活塞回到原来的位置;用大一点力气推动活塞再松手,活塞会反弹回原来的位置。
4.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床垫。
二、空气有质量吗1.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
(2)按“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2.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3.17世纪,伽利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4.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 1.29 克,相当于 3 枚回形针的质量。
5.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空气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三、热空气和冷空气1.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2.取暖器、热气球、孔明灯等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3.制冷空调或冷藏柜应放在房间的上方,这样可以让空气自然下降,降低室内气温;取暖器或暖气片应放在房间的下方,这样可以让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4.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5.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6.制造风的方法:扇扇子、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7.空气的性质: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但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有质量、可以流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卷(认识空气)一、填空题(每空2分,46分)1.空气总是在________的,流动的空气就是________。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知识点汇总
1、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是向上的。
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雾从纸盒左边圆洞横向流入纸盒中,再从纸盒上面圆洞向上垂直流出,纸盒上面圆洞处的纸条会飘动。
2、以上现象说明什么?
点燃蜡烛会使空气受热,空气就会流动。
3、模拟实验中的风如何形成:
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盒子,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风。
4、实验中的蜡烛代表大自然中的是什么?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蜡烛代表大自然中的是太阳。
太阳的热量使空气冷热发生变化,冷热不同气流动形成了风。
5、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风力发电机风轮系统2.1.1 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1、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的几何定义(1)翼型的几何参数翼型翼型本是来自航空动力学的名词,是机翼剖面的形状,风力机的叶片都是采用机翼或类似机翼的翼型,与翼型上表面和下表面距离相等的曲线称为中弧线。
下面是翼型的几何参数图1)前缘、后缘翼型中弧线的最前点称为翼型的前缘,最后点称为翼型的后缘。
2)弦线、弦长连接前缘与后缘的直线称为弦线;其长度称为弦长,用c表示。
弦长是很重要的数据,翼型上的所有尺寸数据都是弦长的相对值。
3)最大弯度、最大弯度位置中弧线在y坐标最大值称为最大弯度,用f表示,简称弯度;最大弯度点的x坐标称为最大弯度位置,用x f表示。
4)最大厚度、最大厚度位置上下翼面在y坐标上的最大距离称为翼型的最大厚度,简称厚度,用t表示;最大厚度点的x坐标称为最大厚度位置,用x t表示。
5)前缘半径翼型前缘为一圆弧,该圆弧半径称为前缘半径,用r1表示。
6)后缘角翼型后缘上下两弧线切线的夹角称为后缘角,用τ表示。
7)中弧线翼型内切圆圆心的连线。
对称翼型的中弧线与翼弦重合。
8)上翼面凸出的翼型表面。
9)下翼面平缓的翼型表面。
(2)风轮的几何参数1)风力发电机的扫风面积风轮旋转扫过的面积在垂直于风向的投影面积是风力机截留风能的面积,称为风力机的扫掠面积,下图是一个三叶片水平轴风力机的扫掠面积示意图。
下图是一个四叶片的H型升力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扫掠面积示意图。
根据前面两表可由所需发电功率估算出风力机所需的扫风面积,例如200W的升力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工作风速为6m/s,全效率按25%计算所需扫风面积约为6.2m2,如果工作风速为10m/s则所需扫风面积约为1.4m2即可;例如10kW的升力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工作风速为10m/s,全效率按30%计算所需扫风面积约为56m2,如果工作风速为13m/s则所需扫风面积约为25m2即可。
按高风速设计的风力机体积小成本相对低些,但必须用在高风速环境,例如把一台设计风速为10m/s的风力机放在风速为6m/s的环境工作,其功率会下降80%;按风速6m/s设计的风力机风轮会很大,虽在6m/s时运行很好,但遇大风易超速损坏电机,为抗强风时需增加结构强度使成本大大增加。
第一章风能及风能资源一.风的成因风是环绕地球大气层中的空气流动.流动的空气所具有的能量,也就是风所具有的动能,就称为风能.从广义太阳能的观点看,风能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来自太阳能的辐射能不断地传送到地球表面周围,因受太阳照射而受热的情况不同,地球表面各处产生了温差,因而产生气压差,由此形成了空气的流动.因此,可以说是太阳把能量以热能的形式传到地球而后又转换成风能的.二风的风类大气环流――地球表面的大气环流是由于太阳辐射及地球自转而引起的.在赤道上,太阳垂直照射,地面受热很强:而在地球两极地区,太阳是倾斜照射的,地面受热则较弱,热空气较冷空气轻,就造成在赤道附近热空气向空间上升,并通过大气层上部流向两极;两极地区的冷空气则流向赤道.由于地球本身自西向东旋转的结果,这种大气环流在北半球产生了东北风,在南半球则产生了东南风,分别称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海陆风――沿海地球陆地同海上所形成的风向交替的海风与陆风,它们是由于昼夜之间温度变化而造成的.在白日,陆地上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较海水要强,因而陆地上的空气受热向上流动,而海洋面上的空气较冷,较冷的空气则自海洋流向沿岸陆地,这样就形成了海风;在夜间,陆地上的空气比海洋上的空气冷却要快,这样就造成海洋上的空气上升,而陆地上较冷的空气沿地面流向海洋,形成了陆风.山谷风――山岳地区在一昼夜间风向交替的山风(或称山岳风)与谷风(或称平原风).谷风的产生是由于日间太阳照射使山坡上的空气温度升高,热空气上升,而地势地处的冷空气则自山谷向上流动,这就形成了谷风;到了夜晚,空气中的热量向高空散发,高空中的空气密度增大,空气则沿山坡向下流动,这就形成了山风.第二章风的描述如上所述,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形成的,因此可被看做是向量,包括空气流动的速度及流动的方向两个要素,也即是风速和风向.对于人类来说,风是最熟悉的自然现象之一,风速与风向在不同的时间(每日每月每年)都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为了估算某一地域的风能资源,必须测量出每日、每月、每年的风速及风向数据,了解其变化的情况。
《4 大自然里的风》◆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4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会上升的热空气》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4课。
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调查大自然里空气流动现象。
第二个活动是以海陆风的成因分析,初步了解大自然里风的形成也是由于热空气上升、较冷空气流动补充有关。
显然第一个活动采用谈话法,第二个活动是建立海陆风成因的模型。
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建立的科学概念有:空气是客观存在的,哪怕平时我们看不到它,它有一些特征;空气和其他其物体一样也占有着一些空间,且会充满各处;空气受热后会成为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会被附近的较冷空气补充,这样空气就会流动起来。
上节课,空气的这种流动是在实验室里观察得到的,这节课,老师将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里去寻找流动的空气,调研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来大自然里流动的空气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刮风。
接着以海陆风的成因为例,是学生初步认识到大自然里的风的形成也和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有关。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大自然里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了解海陆风与中国季风的成因。
2.通过对海陆风的成因和中国季风的成因的研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
3.关注通过中国季风的成因分析,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兴趣与能力。
4.在寻找大自然里风的现象过程中,发展学生证据意识,以及关注自然界中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为下一课的教学做铺垫。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课前准备1.材料准备:模型或图片,海陆风的成因,中国地形图。
2.活动场地:教室和室外。
◆教学过程本课按照观察研讨的思路组织教学。
先到室外环境中寻找大自然里的空气流动现象,再到室内分析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原因。
风的知识01风的属性风是流动的空气。
——辞海辞海将风定义为流动的空气,而人类的生存又离不开空气,可以说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知道什么是风,接下来需要了解风的样子,一般我们用描述矢量的方法来描述风:方向和大小,具体用在描述风上就是风向和风速。
气象学上,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也就是说北风是指北面吹来的风、南风是指南面吹来的风。
我们常说的东南西北风指的是水平方向的风向,人们将水平风向用角度来表示,即把圆周分成360度:北风为0度(360度),东风为90度,南风为180度,西风为270度,其余的风向以此类推来算出。
气象学上,风速是是指空气相对于地球某一固定地点的运动速率。
但速度放在风上并不直观,所以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风力。
风力指风的强度,具体使用方法就是给风力划分等级。
古代人们依据经验和风对自然事物的影响来给风力划分等级,唐代的李淳风在《乙巳占》中给风力划分了八个等级:“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沙石,八级拔大树及根。
”这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风力分级。
随着大航海和文艺复兴的推进,西方对风的研究逐渐超过东方。
1805年,英国海军军官弗朗西斯·蒲福发明了蒲福风力等级,而这套等级经过英国皇家海军的推广,逐步被世界公认。
现今各国的风力等级大都是在蒲福风力等级的基础上修订建立的。
比如2012年6月,中国发布的《风力等级》国家标准。
GB/T 28591-2012 《风力标准》附录A02风的测量上文介绍了风的属性,那大家知道风向风速是怎么侧出来的么?其实早在殷商年间,人们就开始使用布帛做成的旗子来测风,根据被吹起的旗子的方向和旗子摆动强度来判断风向和风速。
无论是旗子还是其他的东西,其实都是上文提到的根据风对事物的影响来判断风向和风速。
那现代社会是怎么测风的呢?上文的风力等级表中详细的风速是怎么测出来的呢?现代气象中,测量风向主要用的是风向标。
•猜一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风的形成找一找生活中哪里有风?活动一:探究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来制造风让空气流动起来,就形成了风。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猜想:空气的冷热差能让空气流动,就能形成风。
CA B实验名称:模拟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过程:1、把可乐瓶去掉底和盖,在瓶身中间钻一个洞,用点燃的蚊香靠近瓶中间的洞,观察烟飘的方向。
1、蜡烛点燃前,瓶内外空气温度一样,烟往上飘。
2、蜡烛点燃后,瓶内温度高,瓶内空气受热上升,瓶外温度低,冷空气会流进瓶子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流动的空气形成风,烟随着风往瓶子里飘。
3、说明,风是在空气有别的条件下产生的。
冷热差。
实验结论:上升补充过来流动风自然界风的成因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
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
自然界风的成因热冷下降上升拓展活动:在海边,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白天,风是由大海吹向陆地的,到了晚上,风则是由陆地吹向海洋的.地面跟海面的比热容不同,地面比海洋升温快,降温也快。
白天的时候。
地面升温快,地表温度高,气压小,海面比陆地相对的冷,气压高,这样就形成气压差,风会从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所以,白天风是从海边吹向陆地。
到了夜晚,陆地散热比海快,所以陆地比海洋相对的要冷,气压相对大,所以风是从气压相对高些的陆地吹向海洋的~~~~~活动二: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好处:风能发电吹动帆船放风筝坏处:台风会刮坏房屋,吹倒大树。
课后练习:1、自然界风的成因: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
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
2、在海边,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地面跟海面的比热容不同,地面比海洋升温快,降温也快。
●●●1、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
2、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答:因为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向上升。
3、三国时期,中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
4、1783年,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造出载人的(热气球)。
5、制冷空调要挂在房间的(上方)。
6、取暖器要安放在房间的(下方)。
7、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答: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8、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9、(阳光)加热地面。
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面的(空气),(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
(冷空气)补充到(暖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
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10、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为什么?答: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方。
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包围住食物,能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11、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主要是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混合而成的。
12、(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13、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
14、空气中不支持燃烧,能灭火的气体叫做(二氧化碳)。
15、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二氧化碳有以下性质:(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3)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16、制取二氧化碳需要(小苏打)和(醋)。
在瓶子里放入一些(小苏打),再倒进一些(醋),瓶子里出现的泡泡就是(二氧化碳)。
17、判断:(1)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2)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重点复习题第一单元重点复习题一、填空题1、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2、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
3、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4、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6、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7、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但是(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8、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9、(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10、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
不支持燃烧的是(二氧化碳)。
11、(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占据空气体积(78%)的(氮气)。
1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3、(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4、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
15、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6、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二、判断题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真正是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