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刺法之源流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921.06 KB
- 文档页数:40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烧山火、透天凉作为针灸专业的针刺手法,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息,掌握热补凉泻手法往往成为高手的象征。
一、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概述1.烧山火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
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
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
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
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透天凉“透天凉”手法属于传统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凉泻法的代表性手法。
1.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2.刺法灸法学具有技能训练和临床应用两方面特点。
针具的起源:砭石是最早的针。
3.九针:①镵针。
长1.6寸,针头大而针尖锐利,用于浅刺泄热;热在头者。
②员针。
长1.6寸,针身粗大,针尖呈卵圆形,用于按摩皮肉。
③锋针。
长1.6寸,针身为三棱形,针锋三面有口,痈热痼疾。
用于刺络放血④员利针。
长1.6寸,圆而且锐,针身中部微粗,用于治疗急性痹证⑤提针。
长3.5寸,针身粗大而尖圆如黍粟,用于按脉候气,治疗脉气虚少者。
⑥大针。
长4寸,针身粗,针锋微圆,用于关节水肿⑦铍针。
长4寸,宽2.5分,形如剑锋,用于排脓放血,治疗痈肿。
⑧毫针。
长1.6寸或3.6寸,针身较细,针尖如蚊虻的口器一样尖锐,用于治寒热痹痛在经络者,能扶正祛邪⑨长针。
长7寸,针身较大,针锋锐利,用于病变位置较深的痹证,又称芒针。
4.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曹氏灸方》5.《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了化脓灸法《内经》: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泻者迎之,补者随之”《难经》:营卫补泻,提插补泻窦汉卿《针灸指南》:首先提出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针赋》:用十四字加以总结继承 / 首先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杨继洲《针灸大成》首先提出“刺有大小”“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的区别6.毫针的构成——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7.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针身的直径和长度(长短和粗细)来确定的。
号大针细,临床8.常用26~32号(0.45~0.32mm 1~3寸(25~75mm)9.毫针的选择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腧穴所在的部位,来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10.毫针的操作训练:纸垫练针法、棉团练针法、守神练针法、自身练针法、相互练针法。
11.选择体位以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便于取得适宜针感和较长时间留针不疲劳为原则。
第二节刺灸法的源流一、针刺的起源与发展自人类的双手能制造出简单的劳动工具,即从类人猿进化为人类时,针灸学也就随之萌芽了。
针刺需用一定的器具,古代最早的针具为“砭石”,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刺用具不断改进,针刺方法日趋增多,兹就具体内容分述如下:(一)针具的起源——砭石远古,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需要,利用一些简单的、不加磨制的石块作为生活和日常的用具,这就是旧石器时代。
后来,勤劳的祖先在不断的劳动中又逐渐能够加工制造出各种不同形状的石斧、石刀和石针等工具,演进到新石器时代。
砭石,就是古代的石器。
《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
”在这里即是指用细洁光滑小石块磨制而成,用于医疗的原始工具,可以看作是最初的“针”。
有关砭石的记载很多,如《山海经·东山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晋·郭璞注:“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者。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等。
这些记载都说明“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来刺破痈肿、排脓放血的工具,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针灸治疗的工具。
为适合穿刺或切割的需要,砭石的形状亦趋多样化,或者有锋,或者有刃,古又称“针石”或“镥石”。
砭石的实物,近年来考古工作者有了新的发现,其形状有刀形、针形、剑形等,多出土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年)。
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证实,“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明砭石发明于我国东部的山东一带,后来才推广到全国各地。
(二)针具的发展针具的变革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古代的针具除砭石之外,还可能有骨针、竹针等。
据考,大约在山顶洞人文化时期,已能用石刀等工具制造较精细的骨针,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不少各种形状的骨针,有的一端有尖,另一端无孔,有的两端都磨尖,这样的骨针,很可能被当时的人们用来作为医疗用具。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2第六章 八纲辨证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虚实 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 执简驭繁二、八纲辨证源流 《内经》无“八纲”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 《伤寒杂病论》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王执中《伤寒正脉》 张三锡《医学六要》 明代为诸多医家重视接受,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二纲六变”, 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及。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一)何谓表里: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 表里具有相对以八纲为审3肺气上逆—咳嗽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4.表证特点:(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4(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4)燥邪犯表证(外燥证):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
(5)暑湿袭表证: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中医刺灸法知识点总结中医刺灸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行刺激,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灸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日常保健中。
本文将就中医刺灸法的基本理论、常见的穴位、操作技巧、适应症和禁忌症等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解析。
一、中医刺灸法的基本理论1. 经络理论:中医刺灸法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经络理论上的。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存在着多条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可以让气血得以运行,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这些经络上存在着各种穴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和疏通经络,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2. 活血化瘀:中医刺灸法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许多疾病是由于气滞血瘀引起的,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淤血和瘀血的形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阴阳平衡:中医刺灸法还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阴阳失衡会引起身体的功能紊乱和疾病的发生。
通过刺灸可以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常见的穴位中医刺灸法有数百个常用的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的头、面、颈、背、胸、腹、腰、四肢等部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穴位及其主要作用:1. 风池:位于头部,可以用来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2. 膻中:位于胸部,可以用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等。
3. 关元:位于脐周,可以用来治疗胃肠疾病、妇科疾病等。
4. 三阴交:位于腹部,可以用来调节女性月经、生殖系统功能。
5. 合谷:位于手背,可以用来治疗头痛、咽喉炎等。
6. 太冲:位于足底,可以用来调节心脏功能、失眠等。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穴位及其主要作用,实际上中医刺灸法的穴位非常多,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
三、操作技巧中医刺灸法的操作技巧包括针刺和灸法两种,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技巧的操作要点:1. 针刺:针刺是中医刺灸法中最常用的技术。
在进行针刺时,首先需要准确定位穴位,然后使用针具对穴位进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