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精品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8.42 KB
- 文档页数: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活动过程: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是怎么知道的?2、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二、讲授新课1、课件:打出图文,配合轻音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
3、学生自学生字,小组合作完成。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重点指导几个难理解的词语“喜马拉雅山脉”、“嵌在”、“年轮”、“妙不可言”。
5、默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
想:共写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6、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语言,朗读该小节。
7、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诗歌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8、诗歌里共写了大自然的哪几种语言?(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用简笔画形式将诗歌里的七种语言表示出来)9、学习第二小节。
这个小节里写了哪一种语言?它告诉我们什么呢?(课件打出蓝天白云图)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的白云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个小节?哪个词语告诉我们该这样读?为什么?学生齐读该小节。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第二课时一、复习入题。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精选9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
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衰草连天鬓毛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一丢三落四落枕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6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篇1(1969字)【教学目的】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__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__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
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研读第1自然段: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自由发言。
参考:⑴“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⑶“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⑷“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⑸“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研读第二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的语言”。
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的语言”的说明文《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孕育(yùn)簌簌(sù)载途(zi)连翘(qiáo) 萌生(méng)农谚(yàn)纬度(wi)悬殊(xuán shū)侵害(qīn)竺可桢(zhú zhēn)草长莺飞(yīng)销声匿迹(nì)多音字:载zi (登载)(转载)(一年半载)zài (载重)(载人)翘qiáo (连翘)qiào (翘起来)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7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通过学习,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
(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7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难点重点:(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翘尾巴连翘观测道观播种耕种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落叶丢三落四落枕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
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1、速读课文。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如何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3、仿写诗歌1~3小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切入,引起兴趣1、同学们,如果我们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朋友、同学或老师,靠什么呀?(语言)2、师简介语言:语言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一种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口说、笔写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可以从书本上阅读,去获取知识,汲取营养,这都是我们人类的事。
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今天,老师带来了四种大自然的语言。
3、(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幅图片)从这四幅图片中,你们知道了什么?4、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2、了解诗歌特点:分小节,不分自然段。
3、提出学习要求:不仅学诗,还要写诗。
三、自读课文,读中见悟1、课文哪几个小节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来。
2、学习2~9小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思考:诗歌中那些事物和我们说了话,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语言?(2)、反馈,并板书。
(3)、教师示范学习第2小节。
①、教师表演读。
②、教师将自己当作白云,并向大家介绍了白云告诉人们的大自然的语言。
③、小结这一学习方法。
(4)、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相应的小节。
(边学习边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朗读4、5小节。
)(5)、课文中的八种事物分别告诉了我们哪些方面的知识?(6)、男女生赛读2~9小节。
3、学习10~14小节。
(1)、自由大声地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科学家看懂并运用了大自然的语言为人类服务?(2)、反馈,并简介三位科学家。
(3)、拓展延伸:课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运用大自然的语言为人类服务?(4)怎样才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第10小节。
(齐读,指名回答。
)(5)、教师小结,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__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造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__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尝试背诵第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__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1.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2.复习本单元提示,了解儿童科普__的阅读方法。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根据音、形、义的不同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①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
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②组词雁()编()逗()燕()偏()豆()③小组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④质疑释疑。
4.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录音范读,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
它们都说些什么呢?用"--"划出。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一节涛反复研读、体味。
(2-6节教学动态控制,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编排教程。
)①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活动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
)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
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2.探索操作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精选10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前准备】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农谚。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欣赏图片1 欣赏图片2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二、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品味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筛选、概括、整合信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3.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把握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自然万物会说些什么呢?会以怎样的方式说“话”呢?请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庄家老汉把田犁。
引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的诗词或谚语,让学生猜测分析其中的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追问: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出“物候学”一词(但不做解释),过渡到课文。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积极性,给他们一定的成就感,吸引其注意力,同时也提示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二、解读课文
(一)初步感知——我为自然代言
1.同学自由阅读课文,找出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并且以“当_________(自然现象)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________(气候变化、注意事项等)”的格式,以第一人称方式来为自然代言。
预设答案:
当杏花开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该耕地了。
当桃花开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该种谷子了。
当布谷鸟唱歌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割麦插禾了。
…………
2.归纳概括:到底什么是自然的语言?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能够提示人们该如何安排农事,这就像是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环节改变原本乏味的科学概念归纳,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聆听自然之声
1.我们要如何才能了解自然的语言?
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物候观测
2.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去了解自然的语言?
首先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3.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自然的语言?
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还可以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设计意图:三个大问题为主线,串起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对于整篇文章能够有整体的把握。
问题设置上之所以用“自然的语言”代替“物候学”,一方面是希望以题目贯穿始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给学生以“学术性”的“专业”压力。
三、品读课文
细节深入——品味自然之声
1.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1)不能删掉。
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
“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不能删掉。
“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不能删掉。
“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
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归纳】
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自由挑选文中你认为作者写得美的语言,朗读并谈谈它“美”在哪里?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采取小组讨论形式,以减轻个人思考的压力,调动全员参与这种较有难度问题的探索,避免永远只有优等生才能回答这类问题的尴尬。
第二个环节重点在1、2段,采取反复朗读加重点字词赏析的方法来品味文章语言的优美,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对说明文语言严谨而枯燥的认识。
3.细读课文6~10段,分组讨论作者对几个因素顺序安排的巧妙之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主要到次要,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2)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是逻辑顺序。
四、拓展延伸
拓展思考——为保护自然发声
1.古诗中也有反映物候现象的。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PPT: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提问:你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这种自然现象之中所隐含的物候学原理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2.当今社会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自然的气候变化?
示例:造成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就是“水、二氧化碳和能量循环”以及大气中的尘埃含量变化;战争和大量使用核能;二氧化碳的排放引发地球温室效应;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3.请你为保护自然环境写一条标语。
示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劝君多走几步路,莫把草坪当马路。
…………
设计意图:最后依然回到我们身边的事实,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明白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它是真正与我们生活有益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物。
【作业布置】
1.说明文运用很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引用等。
请你从课文中个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2.文中所说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你认同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课外查找资料,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