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正确预防疝气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老年人得疝气拖到后期风险大疝气危害大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好发的疝气也越来越多。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碰到一部分得了疝气的老年人包括家属常有以下想法:一方面听说是小病,多数不痛不痒,好像发展挺慢,大概没啥影响;另一方面年龄这么大了,有些人慢性病又多,手术风险应该很大,能拖就拖。
那么,问题来了:应对老年疝气的策略就是一味拖延吗?殊不知,疝气就是肚皮筋膜层的一个破洞,成人疝气不经过手术无法治好。
疝在某些情况下可迅速发展,有时胀痛明显,少数突然嵌顿导致肠坏死,后期疝气越来越大,症状越来越严重,越来越迫切需要手术处理。
当患者年龄越来越大,高血压等各种慢性病越来越多且严重,手术风险将越来越大,手术效果越来越差,手术并发症越来越多,到时候越来越左右为难,骑虎难下。
这种情形用“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还有部分疝气发展较慢,但也会逐渐出现局部胀痛,影响行动,然后导致消化不良影响食欲,慢慢地影响各种慢性病的控制,不知不觉地吞噬身体健康。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得了疝气是会影响健康的,拖到后期可能会出问题,或早或晚;老年患者越到后期手术,越是风险大麻烦多,拖延的后果可大可小;只要还有手术条件更应尽早手术,毫不犹豫。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疝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
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腔隙内压增高及存在先天躯体薄弱环节或自然通道是疝气发生的主要原因。
如枕骨大孔疝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组织通过枕骨大孔疝出颅腔的过程,腹壁疝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脐、腹股沟管、股管等天然薄弱环节或切口等获得性薄弱环节疝出体外的过程。
医药健闻老年疝气需尽早手术陈涛,袁志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提到疝气,人们一般会想到“小肠气”,认为这不是什么大病。
事实上,“小肠气”属于疝气的一种,医学专业术语叫腹股沟疝,还有腹壁切口疝、腰疝、脐疝以及白线疝等多种类型。
一旦发现疝气,应当积极治疗,否则危害生命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老年疝气的发病率在1%~3%,其中男性患者是女性的15倍。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有超过3亿的60岁以上老人,老年疝气患者群体较为庞大。
老年疝气的病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腹壁肌肉、腱膜等组织衰老退变,肌肉强度减弱,在负重或因便秘、剧烈咳嗽等腹内压增强的情况下,可能引起腹壁组织破损;加上男性自身的发育特征,精索从腹腔中穿入到阴囊里,这种独特的生理结构可能造成下腹壁存在潜在间隙或缺损问题,更容易因为腹壁组织萎缩而引起疝气。
此外,很多老年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前列腺肥大、便秘、肝硬化、肝腹水等,导致腹腔脏器被挤压。
在咳嗽、便秘时,疝气症状尤为明显;但安静躺着的时候,肿块就没那么明显。
疝气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肿块突出,会出现坠胀、隐痛等不适感,并可能引起嵌顿,导致肠梗阻、坏死等,威胁患者生命。
本病不能自愈,一旦发现就应当积极治疗。
治疗老年疝气的误区很多人都对老年疝气存在认识误区,觉得不会威胁生命,或放任不管,或以为调理一下就会康复。
其实,老年疝气一旦发展到无法回纳的程度,可能诱发肠梗阻、坏死以及肠道穿孔等,引起患者死亡。
此外,有的患者虽然重视疝气,但由于治疗方法不当,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即使接受手术,也会大大增加治疗难度,预后也不好,治疗失败风险提高。
具体来说,常见治疗误区有以下几种:幻想自愈,不主动治疗一些患者见过小儿疝气自愈,加上在最开始发现疝气时,只是腹壁上有个小包块,时隐时现,且在平躺时消失,就觉得不严重,早晚有一天会自动46医药健闻消失。
随着病情发展,疝气包块越来越大、突出来的肠管愈来愈多,坠痛感明显,直到疝块出现嵌顿无法回纳,引起绞窄疝、肠管坏死等才去治疗。
老人小肠疝气治疗方法老年人是小肠疝气的高发人群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加上生活习惯不良等因素,容易导致小肠疝气的发生。
小肠疝气给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小肠疝气对老年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老人小肠疝气的治疗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老人小肠疝气的治疗需要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的健康,避免过量进食,尤其是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持饮食的均衡,多摄入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的发生。
此外,老年人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不动,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预防小肠疝气的发生。
其次,老人小肠疝气的治疗还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对于轻度的小肠疝气,可以采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如口服一些消化药或者肠道调理药物,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减轻疼痛感。
但是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老年人要注意遵医嘱使用药物,避免滥用药物,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老人小肠疝气的治疗还可以通过手术来解决。
对于一些严重的小肠疝气病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症状较为严重时,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解决小肠疝气的问题,但是老年人在进行手术治疗时要注意术前术后的护理工作,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最后,老人小肠疝气的治疗还需要配合一些物理疗法来进行。
如热敷、按摩、针灸等物理疗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感,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对于一些患有小肠疝气的老年人来说,物理疗法是一种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老人小肠疝气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物理疗法等多种手段。
老年人在治疗小肠疝气的过程中要注意全面治疗,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治疗方法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腹股沟疝的健康教育指导
腹股沟疝是指在腹股沟区域出现的膨出,常常是由于肌肉或组织弱点引起的。
以下是对腹股沟疝的健康教育指导:
1. 了解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是指腹股沟区域的肌肉或组织发生膨出,形成一个突出物。
它可能引起不适、疼痛和不便,且可能需要治疗。
2. 预防腹股沟疝: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重体力劳动和长时间的用力活动,可以帮助预防腹股沟疝的发生。
此外,保持规律的排便、避免便秘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3. 加强腹肌锻炼:腹股沟疝与腹肌的弱点有关,因此加强腹部肌肉的锻炼对预防和控制腹股沟疝非常重要。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腹肌锻炼,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
4. 注意体位: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长时间站立或坐着。
经常改变体位可以帮助减轻腹股沟区域的压力,有助于预防腹股沟疝的发生。
5. 穿戴适合的服装:避免穿戴过紧或过重的裤子、裙子等服装,以免对腹股沟区域施加过大的压力。
选择宽松、柔软的材质,有助于减少腹股沟区域的压迫。
6. 注意提重物的方法:当需要提起重物时,注意采用正确的姿势和提重物的方法,以避免对腹股沟区域造成过大的压力。
建议使用腰部支撑带等辅助工具来减轻腹股沟区域的负担。
7.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腹股沟区域不适、疼痛和突出物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诊断,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
请记住以上提到的预防腹股沟疝的方法,以保护自己的健康,并在需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老年疝气不可忽视一、老年疝气形成的原因疝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是指我们身体里的某些组织或脏器离开了原来的所在部位,通过人体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而言,分为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等好多种。
腹部是疝气最常发生的部位,以腹外疝多见,通常我们所说的疝气,是指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发病率比约为15:1,且右侧比左侧多见。
尤其是老年男性患病概率更高。
至于这其中的原因,就要从引起腹外疝的两大因素说起。
一是腹壁强度的降低;二是腹腔内压力增高。
正常人的腹壁具有一定强度,即使在腹腔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也不易发病。
可是当人进入老年。
从生理的角度讲。
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都会走下坡路,身体素质就会大不如前,抗病能力自然也会减弱。
腹壁的肌肉组织也会较年轻人相对薄弱。
这就给疝气的发病提供了可乘之机。
此外,老年人常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习惯性便秘等疾病,多数的老年男性都被前列腺增生肥大所困扰。
这些疾病牵延日久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如长期的慢性咳嗽。
排便费力、排尿困难等都可以致使腹腔内的压力增高。
就会迫使腹内的脏器向腹壁薄弱的区域移位。
因心肺疾病、肝脏疾病引起的腹水,也会缓慢导致腹压升高。
加上肥胖或长期患病卧床等因素,都会加速老年人疝气发病的进程。
二、术后保养防止复发1、减少过重的体力劳动,如搬运重物等,避免腹部肌肉受到过度牵拉。
2、少吃易引起便秘及腹内胀气的食物,如煮食的鸡蛋,红薯、花生、豆类、啤酒,碳酸饮料等:多吃高纤维食物如芹菜.韭菜、麸皮和未加工的水果等。
3、保证每天至少喝八杯水,可帮助解除便秘。
4、避免,减少打喷嚏给腹部带来的压力。
5、时常做深呼吸,可以缓和慢性咳嗽。
6、减少主动或被动吸烟,由此改善血液,促使患者康复,还能减轻吸烟引起的咳嗽给腹壁带来的负担等;按照以上的办法可以有效的防止疝气术后复发。
三、加强锻炼未病先防1、老年人为了预防疝气首先应注意加强腹部肌肉的锻炼。
例如躯体屈伸运动,这种运动可以使腹肌得到充分运动,所需的空间很小,因此运动的地点也很灵活,无论室内、室外都可进行。
如何面对老年腹股沟疝张磊发布时间:2021-08-26T09:21:21.24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8月8期作者:张磊[导读] 进而极易导致小病发展为大病,甚至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四川省平武县人民医院 622550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到老年社会,但是整个医疗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尚未制定完善的应对机制,在大量老年病患中就存在许多腹股沟疝患者。
腹股沟疝对于老年人而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又名小肠疝气。
早期一般是在洗澡时五一发现腹股沟区即大腿根部区域存在包块,但是对于大多数老年人而言并不能正确的认识这种疾病,且存在许多误区,进而极易导致小病发展为大病,甚至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1什么是腹股沟疝疝又名疝气,主要是腹腔脏器利用腹壁上的缺陷或在薄弱之处跑出来,疝的类型有很多种,诸如腹股沟疝、脐疝、造口疝、切口疝等,其中腹股沟疝的发病率最高也最为常见,经常表现为在大腿根部位置形成突出鼓包。
2老年人易患腹股沟疝的原因临床上造成腹股沟疝发病的原因主要包括两种,即腹壁薄弱和腹腔压力增高,其中老年人的发病率非常高,尤其是那些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发病率可以达到40%。
究其原因就在于,老年人的许多器官组织已经开始缓慢的出现萎缩的情况,诸如腹壁肌肉与肌腱、筋膜等,再加上脂肪组织的增加,极易导致腹壁出现松弛与张力减小的情况。
同时,老年人受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排尿困难等老年性疾病的影响,还有就是一些重体力活,极易在短时间内导致腹腔出现压力突然增高的情况。
因此,腹壁好比是自行车轮胎,在长时间的磨损下极易导致自行车外胎受到磨损,此时会逐渐增加车胎里的压力,导致内胎从薄弱地方或破洞钻出,相应的会导致腹股沟疝的形成。
3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症状与危害3.1临床症状对于老年腹股沟疝而言,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腿根部会出现包块鼓出的情况,早期包块大小如同鸡蛋黄或者略微突出于周围皮肤,本身非常柔软,不会产生任何痛、痒等,站立行走时会鼓出包块,平卧时则消失,通常不存在任何明显的不适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老年人疝气的手术治疗以及预防
导语:很多人一旦到了老年时期身体健康素质迅速下降,有很多病症齐发,经常是身有数病。
其中有一部分得的是老年疝气。
对于老年疝气大部分人是不熟
很多人一旦到了老年时期身体健康素质迅速下降,有很多病症齐发,经常是身有数病。
其中有一部分得的是老年疝气。
对于老年疝气大部分人是不熟悉的,并且可能还会有着错误的认识。
下面的文章仔细介绍了疝气以及老年人疝气的手术治疗以及预防。
疝气定义:以阴囊、小腹疼痛肿起,涉及腰、胁、背以及心窝部、脐周,伴有四肢厥冷,冷气抢心,止作无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老年疝气症状:老年疝气比较特殊,多由老年人体质弱造成。
老年疝气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退回去时常会伴有咕噜咕噜的杂音,而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
老年疝气发生后老年人还会出现腹痛腹胀、便秘、抵抗力减弱、营养不良、消化不良等症状。
检查:
1、疝气检查应该到普外科,做B超就可以确诊,疝气B超检查。
2.对无合并症的脐疝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为主。
3.对合并有肺部腹部其他疾病而诊断未明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和血肌酐、血尿素氮(BUN)、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
疝气带疗法能迅速阻止疝的凸出,从而能有效阻止疝气发展、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
缺点是只能治疗可复性小肠疝,无法治疗水疝。
疝气治疗带是疝气患者最为安全有效的专科器械用品,
生活中的小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老年疝气最简单的消除方法老年疝气指的是老年人发生的腹股沟疝或脐疝,是由腹腔内脏器官脱出经过腹壁间隙的疾病。
老年人由于身体弱化、肌肉松弛、腹压增大等原因,易发生疝气。
下面将介绍三种最简单的消除老年疝气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姿势。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对于预防和消除疝气非常重要。
首先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保持弯腰、跪着、躺着等姿势,尽量避免过度用力。
正确的姿势是站立时身体直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身体重心放在两腿之间。
另外,在坐着时,要保持腰背挺直,不要驼背。
正确的姿势可以有效减轻腹部压力,帮助消除老年疝气。
第二种方法是进行适量的运动。
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强化腹部肌肉,提高经腹壁间隙的脏器支撑力,减少疝气的发生。
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这些运动可以帮助加强腹部和背部肌肉,增强腹壁的支撑力。
同时,老年人也可以进行一些特定的腹部运动,如仰卧起坐、腹肌收缩等,有助于增强腹肌力量,减少疝气的发生。
第三种方法是饮食调理。
合理的饮食对于消除老年疝气非常重要。
老年人应该注意少食多餐,每日分成几餐进食,避免一次吃饱。
此外,要避免吃辛辣、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酒精、咖啡等。
这些食物会刺激腹部,增加腹腔内压力,容易引发疝气。
老年人应该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类等,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防止便秘和腹胀,减少腹腔内压力,从而减少疝气的发生。
除了上述的方法,老年人还应该注意避免抬重物、用力排便、长时间站立等动作,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此外,老年人还可以佩戴疝气专用腰带,它可以提供腹壁的支撑和保护,减少疝气的发生。
另外,老年人也可以使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如山楂、丹参、薏苡仁等,有助于促进消化、健脾开胃,减少腹腔内压力。
总之,老年疝气的消除方法有很多,但以上所提到的三种方法是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老年人只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进行适量的运动,注意饮食调理,就能够减少疝气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疝气最简单的消除方法老年人疝气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疝气是指腹腔内脏器脱出到腹壁缺损处形成的一种疾病,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腹股沟疼痛、腹部肿块等症状。
对于老年人来说,疝气的治疗尤为重要,因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可能会导致手术风险增加。
因此,老年人如何消除疝气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首先,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长时间的弯腰、举重等动作。
这些动作会增加腹腔内压力,加重疝气的症状。
老年人可以选择适当的体力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肌肉力量,从而减少疝气的发作。
其次,老年人在饮食上要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这些食物会增加肠道蠕动,加重疝气的症状。
老年人应该多食用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腹腔内压力,有助于减轻疝气的症状。
另外,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
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会增加腹腔内压力,加重疝气的症状。
老年人可以适当进行站立、坐姿的调整,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有助于减轻疝气的症状。
此外,老年人还可以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按摩操和呼吸操。
这些操可以帮助老年人放松身体,减少腹腔内压力,有助于减轻疝气的症状。
老年人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这些操练习,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对于老年人来说,消除疝气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姿势,适当进行按摩操和呼吸操,就可以有效减轻疝气的症状。
当然,如果疝气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建议老年人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治疗建议。
希望老年人能够通过以上方法,有效消除疝气,保持健康的身体。
老年人如何正确预防疝气
在疝气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疝气疾病的发生。
腹内压增高是疝气的重要诱因,所以疝气的预防要避免腹内压增高(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多次妊娠,婴儿经常啼哭等)。
嵌顿性腹外疝多在腹压骤然增高的情况下发生,如举重,抬抗重物,腹部突遭重压等。
建议有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困难的老年人疝气的预防要多注意日常饮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减少便秘,减轻肠道负担。
老人正确预防疝气具体方式:
1、仰卧在床上,双臂平放在躯体两侧,两腿并拢上抬30~90度,再放平,最好稍悬空,一般反复做30次。
继而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做仰卧起坐动作,反复做8~10次。
2、平坐在床上,两腿向前伸展,上身挺直,两臂平放于体侧,掌心向下。
用一条长毛巾套在双脚底,吸气,将腿弯曲伸展,抬离床面,身体后倾,胳膊伸直,拉住毛巾两端,使躯体与双腿形成一个“V”字。
呼气,腹部收紧,平衡身体,挺直腰背,尽量保持这个姿势,期间自然呼吸,然后将双腿和躯干慢慢放回床面。
反复做3~6次。
3、平躺在床上,做3~5分钟深呼吸,同时手掌在患部做轻柔的画圈按摩,然后放松身体10~15分钟。
老人防止小肠疝气症状恶化:
1、避免举持重物。
2、尽量少抽或不抽烟,吸烟者的咳嗽可能对发展或恶化疝气有加速作用,放弃抽烟可改善血液,加速小肠疝气病恢复。
3、少吃易引起便秘及腹内胀气的食物(尤其煮食的鸡蛋、红薯、花生、豆类、啤酒、碳酸气泡饮料等),多吃高纤维饮食,包括五谷、谷物、麸皮、和未加工的水果和蔬菜;每天至少喝八杯水可帮助解除便秘;避免、减少打喷嚏。
4、深呼吸可帮助缓和慢性咳嗽。
大多数疝气症状可能无法被防止,但是上述的防御措施有可能减少疝气反复发作,应尽早进行疝气治疗。
老年疝气发病率高,主要是因为老人腹壁肌肉、肌腱退变,强度减低,加上肥胖或长期患病卧床等因素,极易导致腹壁肌肉萎缩,致使小肠或大网膜从腹壁薄弱处突出,严重时不得不依靠手术解决问题。
因此,老人预防疝气要多抬腿,有意识地加强腹肌锻炼,增加肌肉力量,避免疝气的发生。
疝气是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预防疝气的发生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办法,人人都有可能发生疝气,营养的搭配,合理的体格训练有利于预防疝气的形成。
原文链接:/shanqi/2014/0718/18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