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我心目中蔺相如
- 格式:docx
- 大小:19.77 KB
- 文档页数:8
我眼中的廉颇和蔺相如作文哎呀,廉颇和蔺相如啊,这俩老哥在历史上可是出了名的。
廉颇嘛,大家都说他是战神,不过听说他老了以后不打仗了,专心养马养花养狗去了。
蔺相如倒是有点像我们现代的谈判高手,听说那时候他可是能说会道,跟秦国商量条约啥的,还能把自己送进秦国当人质,真是拼了老命也要保国家安全啊。
我想象一下,廉颇和蔺相如如果现在活着,肯定得有点戏剧化。
比如说,他们俩碰头了,廉颇说:“哎呀相如老弟,听说你最近跟秦国那帮子商量条约,拿我大赵的地盘出来交换?”蔺相如听了嘿嘿一笑:“老兄啊,你可别误会,这也是为了大赵好啊,省得他们老来找我们麻烦。
”然后他们俩就开始讨论怎么对付秦国这帮鬼鬼祟祟的家伙。
廉颇一拍大腿:“老弟,我们要不给他们来个奇袭,晚上偷袭他们的酒坛子?”蔺相如摇摇头:“不行不行,这招太低级了,秦国肯定防得紧。
我想了想,咱们还是从内部入手,找几个秦国内部的人说说话,搞点内奸什么的,稳妥一点。
”廉颇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两人就商量着怎么找内应。
这时候来了个小秦国使者,说要跟他们谈判。
廉颇看了一眼蔺相如,直接说:“哎呀,又来了这些条约的烦事。
”蔺相如笑眯眯地说:“放心放心,我来应付他们。
”然后蔺相如就跟小秦国使者开始谈判,一会儿说说条款,一会儿又来个政治上的八卦,把那小使者给绕晕了。
最后条约签了,大家还聊得挺开心,就像是谈完生意还能一起喝酒聊天那种感觉。
廉颇看着这一幕,感慨万千:“咱们这帮老将军,真是越活越有意思了。
”这就是我眼中的廉颇和蔺相如啊,一个精于战争,一个擅长谈判,但无论怎样,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尽心尽力。
历史上的人物,能有这么多活泼生动的故事,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写蔺相如勇敢的作文说起蔺相如,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勇敢无畏的光芒。
我记得有一次在翻阅史书时,看到了蔺相如的故事,一下子就被他的勇气深深吸引住了。
当时赵国得到了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
这消息不知怎么就传到了秦国国君秦昭王的耳朵里,那秦昭王可不是个善茬儿,他仗着秦国的强大,蛮横地给赵王写了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
赵王这下可犯了难,给吧,怕秦国耍赖,拿了和氏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秦国以此为借口攻打赵国。
这时候,蔺相如站了出来,他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
到了秦国,那宫殿真是气派非凡,到处金碧辉煌。
蔺相如见到了秦昭王,把和氏璧双手奉上。
秦昭王接过和氏璧,那眼睛都直了,左看看右看看,喜欢得不得了,还把和氏璧传给旁边的妃子和大臣们看,可就是只字不提给城的事儿。
蔺相如一看这情形,心里明白了七八分,这秦昭王压根就没打算给城。
于是,蔺相如走上前说:“大王,这和氏璧虽说好看,但上面有个小瑕疵,让我指给您看。
”秦昭王信以为真,就把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一根大柱子站定。
他怒发冲冠,冲着秦昭王大声说道:“大王,您说要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可现在您根本没有给城的诚意。
如果您硬要抢,那我就和这和氏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就举起和氏璧,作势要往柱子上撞。
秦昭王一看,慌了神,赶忙赔不是,还让人拿来地图,指了指说要把哪十五座城给赵国。
蔺相如哪能这么轻易就信了,他说:“和氏璧是个宝贝,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大王您也得斋戒五天,然后举行个盛大的仪式,我才能把和氏璧给您。
”秦昭王没办法,只好答应了。
蔺相如知道秦昭王不会真心拿城换璧,就派自己的随从乔装打扮,怀揣和氏璧,从小道偷偷回赵国去了。
五天后,秦昭王斋戒结束,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蔺相如不慌不忙地来了,他对秦昭王说:“大王,我怕您骗我,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您要是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一定不会失信于您。
蔺相如的作文800字
尊敬的蔺相如老先生:您好!我是在茫茫人海中崇拜你的一个人。
您的胆识、您的智慧、您的胸怀,无人能比。
曾记得,您在保护和氏璧时那种豪情,那种胆识、那种策略,问天下,谁人能比?在渑池之会时那种智慧、那种忠心、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情怀,问天下,谁人能及?在大将军廉颇来负荆请罪时那种大度、那种胸怀、那种宽容,问天下,谁人能有?您的胆识、您的智慧、您的胸怀,无不使我一一折服。
古往今来,您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
您的故事家喻户晓。
这一点,不得使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试想,倘若,您贪生怕死,小鸡肚肠,两面三刀,还会流芳千古吗?您是我的榜样,为我崇拜的偶像。
因为,我坚信,您是正人君子。
从您身上,我学到了做人要以和为贵;从您身上,我学到了要爱自己的祖国;从您身上,我学到了宽容是人性饶恕的最高境界。
从您身上,我学到了前所未有的道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就是对您最好的评价。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作文
蔺相如,那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他呀,生在乱世,但心里装
的是整个天下。
那时候各国打来打去,他明白,想要保家卫国,光
有勇气可不够,还得有智慧。
所以,当赵国被秦国欺负得够呛时,
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跑去秦国跟秦王掰手腕。
在秦王那大殿上,那秦王可是嚣张得很,但蔺相如可不是吃素的。
他几句话就把赵国的难处和秦国的野心给抖了个底朝天,秦王
想拿他开涮都不行。
他直接来了一句,“你要杀我?来,我不怕!”那声音,简直比打雷还响!
还有啊,那渑池会上,蔺相如更是牛得一塌糊涂。
他知道秦王
爱面子,就跟他玩起了心理战。
他故意示弱,然后突然反击,把秦
王整得团团转。
最后,赵国在秦国面前挺直了腰板,那场面,别提
多威风了!
不过啊,蔺相如可不是只会硬碰硬的人。
他也有软的一面。
他
明白,外交嘛,得讲究个“和”字。
所以,他总是想办法化解矛盾,让各国能和平相处。
这种胸怀和远见,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篇一:《我眼中的蔺相如》我眼中的蔺相如从舍人到大夫,可以说,蔺相如的成名并非偶然。
临危受命,要的是他的自信与勇气;完璧归赵,要的是他的谋略与胆识。
如果说完璧归赵是机遇,那么机遇理应青睐有准备的人。
受王召见,相如不卑不亢,不妄自菲薄,只为诚抒己见,可见其所恃之大。
“王必无人,愿捧璧,往使。
”多么干净利落、看似简单分量却极重的话!“初出茅庐”的他怎不知问题的严峻性、复杂性?事情很可能有以下几种结果:秦占璧玉,赵不得城;玉碎人亡,命失秦疆;玉还人殁,赵人嗟叹。
那样,相如便成为“牺牲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然,他自信,他智慧,一切似乎早已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中了。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太史公评道。
作为士,相如有自己的原则,恪守着内在的准则。
作为使者,他亦明白在任何时候,什么是最重要的。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国家的尊严、利益,已经在一瞬间凝聚在璧与人上,是可谓宁为玉碎,不为苟存而辱使命。
这才是国士之风。
唐雎不辱使命,晏子使楚不失齐之风范,士之忠者也;平原君重士而轻妇,杀妻以留客,士之义者也;季布一诺千金,为人所称道,士之信者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苍鹰击于殿上。
此为士之大勇也。
忠、义、信、智、勇,皆为蔺相如之操德,故相如可彰,可叹,可敬也,况完璧归赵之举哉?秦国绝对不可能用十五城换璧,这一点从司马迁所述中可以清楚看出。
所以秦王设九宾,斋而受璧,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其目的在于“绐璧”。
蔺相如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明白自己的使命不在于索城,而在于保璧。
如何才可万无一失,便是“绐秦王”而阴还璧之赵。
有人问,这不是不信之举吗?讲“信”的人,在对待不信之国时,为什么还要谈“信”呢?以此来讽不信之国方才快哉!明代王世贞说:“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我暗笑之。
一个常说谎的孩子,说了一次真话就称为“直”吗?忠心之人,被迫说了一次谎,就“曲”了吗?秦之不信久矣,天下皆知。
我眼中的廉颇和蔺相如作文哇,我的天哪!你们知道吗?我今天要告诉你们一个超级无敌棒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两个超级英雄,他们的名字叫廉颇和蔺相如!听到这两个名字是不是觉得很酷?那就跟我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冒险吧!有一天,廉颇和蔺相如站在一个大大的石头上,四周都是高高的山。
廉颇说:“哇,这真是太厉害了!这石头就像一块大大的巧克力,我真想咬一口!”蔺相如笑了笑:“廉颇,你真有趣!不过这可不是巧克力,这是我们的战场啊!”廉颇穿着一身闪闪发亮的盔甲,他的盔甲看起来就像一只金色的巨龙,闪闪的光芒在阳光下特别耀眼。
蔺相如穿的衣服虽然没有廉颇那么闪亮,但也很有气质。
他的衣服上有很多细小的花纹,就像天空中的星星一样漂亮。
“廉颇,你知道吗?我在这里看到了很多小动物,它们都在对我们眨眼睛!”蔺相如开心地说。
“真的?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也对它们做个鬼脸?”廉颇调皮地提议。
于是他们俩开始对着小动物们做鬼脸,结果那些小动物们也跟着一起跳舞,真的是超级搞笑!可是,战场上的故事可没有那么简单。
廉颇和蔺相如要去保护他们的国家,不让坏蛋们来抢他们的家园。
他们一起走到一个大山洞前面,这个山洞里有很多看起来特别凶猛的怪物。
“我们要小心哦,这里可不是开玩笑的地方!”廉颇提醒道。
蔺相如点点头:“没错,我们得齐心协力,才能把这些坏蛋都打败!”他们的对话中透露出一种默契和信任,虽然外面是一个危险的地方,但他们心里却有着坚强的决心。
他们在山洞里遇到了一个个强大的怪物,但廉颇用他的力量和勇敢,一下子就把它们打得落花流水。
而蔺相如则用他的智慧和机灵,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巧妙的计划,把怪物们一一困住。
“看,这个怪物是不是像一只大大的水母啊?”蔺相如指着一个被困住的怪物说。
“哈哈,你说得对!不过它可没有那么好玩,我们还是要小心点。
”廉颇笑着回答。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把所有的怪物都打败了。
廉颇和蔺相如站在山洞口,看着夕阳西下,觉得今天的冒险真的是特别成功。
“今天我们真的很棒!”廉颇说,“而且我们还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心目中的蔺相如作文500字蔺相如,这个人名儿,在我这儿,可是如雷贯耳!
听说他呀,脑袋瓜子特聪明,嘴巴也利索。
那次秦国欺负赵国,他直接去跟秦王谈判,几句话就让秦王哑口无言,真是牛啊!他不
但聪明,还特有勇气,面对强大的秦国,他可是一点儿也不怵,这
种胆识,真是让人佩服。
还有啊,他这人特别低调。
虽然立了大功,但他一点儿也不骄傲,反而更谦虚了。
他常说,“我哪有什么了不起的,都是大家的
功劳。
”这种不骄不躁的精神,真是难得。
最让我敬佩的,还是他对国家的忠诚。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
都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种为了国家,可以舍弃一切的精神,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蔺相如啊,真是个大写的人!他的聪明、勇敢、谦虚和忠诚,
都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这儿,他就是个大英雄,永远的榜样!。
在我心目中,蔺相如是一个聪明勇敢、以大局为重、临危不惧、忍辱退让的人。
他的聪明才智让人佩服,在秦王面前勇敢无畏,为了挽回赵王和赵国的尊严,不惜冒险让秦王为赵王鼓瑟。
他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在面对廉颇的逼迫时,能够忍辱退让,以大局为重。
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也是出了名的,他曾经巧妙地完璧归赵,展现出深入虎狼之国秦国的勇气和面对秦王的智慧。
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也是让人敬佩的。
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要高,这让廉颇很不服气。
但是蔺相如并没有因此而斤斤计较,而是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廉颇,展现出一种包容别人的过错的大度。
总的来说,蔺相如是一个勇敢、聪明、以大局为重、足智多谋、宽容大度的人。
他的故事让人深受启发,他的品质让人敬佩。
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我眼中的英雄蔺相如作文
在赵国,有个狠角色叫蔺相如,他可真是个聪明人!秦国那么
嚣张,但咱蔺相如从不怵他们。
记得有次秦国使者拿着和氏璧来耍
咱们,说要用十五座城换。
嘿,这明显就是坑咱们嘛!可蔺相如不
慌不忙,直接怼回去,不仅把和氏璧给带回来了,还让那秦国使者
哑口无言,真是给咱赵国长了大脸!
这蔺相如啊,可不只是朝堂上厉害。
他平时待人可好了,一点
也没有官员的架子。
跟大臣们聊天时总是客客气气的,从来不摆谱。
大家都说,这蔺相如啊,真是咱们赵国的好官!
但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那股子劲儿。
记得那次秦国来犯,赵
国都快扛不住了。
可蔺相如二话不说,直接带兵上战场。
他冲在最
前面,跟士兵们一起拼杀,那场面可真是壮观!。
我心中的蔺相如100字
蔺相如,是我心中的伟大人物。
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政治家。
蔺相如以其聪明智慧和出色的谋略,为赵国争取国家利益,保卫国家安全,功绩卓著。
蔺相如以其才智和胆识,成功地应对了秦国的挑战。
当秦国的使者威胁要攻打赵国时,蔺相如决定以自己的身体作为赌注,与秦国使者进行一场智慧比拼。
他利用石头和水的比喻,巧妙地激发了秦国使者的好奇心和欲望,最终成功地使秦国撤军。
这一壮举展示了蔺相如的智慧和胆识,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赞美。
蔺相如还以其卓越的外交手腕,成功地维护了赵国的利益。
他善于抓住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并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许多争端和纷争。
他的杰出才能使得赵国在战国时期保持了相对稳定和繁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我心中,蔺相如是一个英勇、智慧、忠诚的人。
他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谋略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政治家。
他对赵国的贡献和奉献令人敬佩,他的智慧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拜。
蔺相如,永远活在我心中。
《我眼中的蔺相如》他是一个有勇有谋,机智的人,因此,他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一直无人取代。
在现在的社会中像蔺蔺相如的人也很少有,多数人都很有才华,但缺少勇气,换个角度说,就是很自私,做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为大局着想,但在《完璧归赵》中,当秦王拿着和氏璧,但并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的意思时,蔺相如便借口和氏璧有瑕疵的理由,从秦王手中拿回和氏璧,然后把和氏璧高高举起,说:“臣认为贫民之交,尚且受信,更何况是一国之君?今天,臣看大王没有交换城池的诚意,所以将和氏璧收回,如果大王一定要抢强,臣只有和这和氏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害怕蔺相如真的将和氏璧撞碎,只有答应在五天以后再正式交换城池,聪明的蔺相如却趁此机会,派人乔装,走小路带着和氏璧回赵国去了。
等秦王发现被骗时已经来不急了。
蔺相如的机敏吸引了我,他的勇气更加让我钦佩,你或许不会有太多的感触,但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如果赵王把这项任务交给你,你会怎么样?你有勇气说出蔺相如所说的话吗?你能够将和氏璧完整的带回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退一步来讲,你我也一定不会去接受这一个任务,因为你根本不能放弃你那荣华的生活。
当今社会是黑暗的,但人心更加黑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利益和金钱腐蚀了多数人的灵魂,只有及少数的人能够认清自我,多数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用出各种阴谋诡计,做了多少伤天害理之事,有的还为了金钱和利益白白送出了自己的生命。
之是多么可笑,拿他们和蔺相如相比,简直是两种极端,而且是两利去指责谁,给没有能力去揭穿社会的黑暗,但至少我能够在作文中写出我内心的想法,不必虚假的活着。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拥有蔺相如那种机智头脑的人是普遍存在的,并不罕见。
但是有多少人用在正处呢?那写聪明的人往往被“聪明”蒙住了心,最终走向死亡的深渊。
但他们没有像蔺相如那样,没有向社会做出贡献,他们枉费了上苍所给予他们的那机智,灵敏的头脑!活的那么无耻,死的那么可笑啊!蔺相如,或许他也有缺点,但他有的缺点应该被他光彩四射的优点所埋没了吧!《廉颇蔺相如读后感》文/陈少乐人们都知道,“徒以口舌为劳”这句话的本意是表现廉颇对蔺相如的极其不服,但人们很少想到,这句话容易误导许多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们在看文章时也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廉颇之所以不服,皆因他只看到蔺相如的口才,没有看到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
于是,我们为了驳斥这句话,就会去强调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甚至刻意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一点,反而忽略了蔺相如的口才。
实则,在我看来蔺相如应当是集机智与勇敢于一身的,而这一点又恰恰集中体现在他的“口舌”之上。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我们的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点,实际上还突出了蔺相如非凡的口头表达能力,即文中廉颇所说的“徒以口舌为劳”中的“口舌”之功。
在此一文中司马迁还充分肯定了其“口舌”之功所起的重大作用。
一、口舌第一功——解缪贤之困缪贤的举荐对于蔺相如的出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但是,从文章中缪贤对蔺相如的介绍,我们能看出的这样一点令我们思考的东西:如果蔺相如没有什么口才,即“口舌”之功,一个普通的门客又怎能令其主子缪贤言听计从呢?而当时蔺相如的建议可是足以决定缪贤生死的,算是一招险棋,而缪贤会接受这样的建议,在我看来,不能不说是蔺相如的“口舌”之功在此处已经可崭露头角,蔺相如还没有出场,司马迁就通过旁人之语间接地表现其口才,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
结果也正因为蔺相如的“口舌之劳”才救了缪贤一命,缪贤因此把他举荐给赵王。
因为在缪贤心目中,蔺相如的口才,以及他在劝服自己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勇气与智慧,在此时,国难当头之际,蔺相如应能,也只有他能担此重任。
这是蔺相如在文中的“口舌”第一功,这一“口舌之劳”挽救了主子的声誉与生命,也为自己才能的施展打下了基础!事实也证明,缪贤果然没有看错人,蔺相如只用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赵王的顾虑,其果断的魄力无人能比。
即使是“以勇气闻名于诸侯”的廉颇,此刻也只能是相形见绌,蔺相如一开场就把所有的人都比下去了。
但蔺相如最出色的表现还是在秦国的殿堂之上。
了他的“口舌”力度。
二、口舌第二功——完璧归赵以和氏璧为焦点的秦赵之争,从表面上看是政治谈判,实际上是政治斗争。
在秦强赵弱的大环境下,等待蔺相如的是一个被动的语言环境。
蔺相如虽是使臣身份,但是却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傲慢的秦王居然在一般的宫殿召见他,公开表明对赵国的极度蔑视。
在这样的场合,语言的选择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既要准确,又必须得体;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又不可破坏两国邦交!语言准确、得体,在普通语境中似乎无关紧要,然而蔺相如当时所处的“语境”却极其特殊且复杂。
秦赵两国表面上看是友好国家,实际上是暗中相争,是化敌为友还是化友为敌可能只在一念之间。
此时的言辞必须精确到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然而,现实状况是蔺相如根本没有过多时间来反复考量,仔细斟酌,难度之大,由此可见。
司马迁正是通过这样的语言环境来刻画蔺相如的,使他的机智、勇敢与口才在这样一个特殊场合里融为一体,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例如,当蔺相如看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立刻设法夺回璧,然后“持璧却立”与秦王据理力争。
相如先列举事实,用赵王送璧的虔诚反衬出秦王迎璧的无礼。
语言既准确又有力量。
慷慨陈词中,还不忘插入一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极大的满足了秦王的虚荣心。
使得秦王先是面对证据确凿的事实,而后又面对蔺相如刻意为之设定“大王”所应具备的行为要求,即使有怒也无法说出,如并不为其所动,反而要求秦国必须先举行隆重的迎璧仪式、方显诚意。
明知这是缓兵之计,但秦王却也无可奈何。
因为和氏璧在相如手中,而且蔺相如的要求从情理上看,乃是合情合理的;从措辞的语气上讲,也找不到任何破绽。
结果秦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在朝堂之上与和氏璧失之交臂!而当秦王终于“设九宾于廷”,蔺相如却又先发制人。
请注意,这里他运用了一个“自……以来……未尝有”的判断句式,指出秦国历代国君从不遵守诺言的历史事实。
这种特殊句式,往往带有强硬的、不容置疑的语气,表达的句意往往具有严密性、权威性,令对方无法反驳。
所以,秦王和他的大臣们均哑口无言,一时无计可施。
蔺相如不仅善于运用语言,而且很有技巧,当初秦王用“十五城请易璧”之时,赵国是非常被动的,不得不派相如奉璧前去。
直到相如谎称璧有瑕,从秦王手中夺回和氏璧时,局面才有了专机;待到蔺相如坚持秦王须“设九宾礼于庭”的时候,局面实则已起了根本的变化,这回是秦王不得不听从蔺相如的安排;而完璧归赵之后,蔺相如则任凭处置,坦然相对,此刻被动的反而是秦王了。
三、口舌第三功——渑池之会渑池会上,赵王一开始就落入秦王设下的圈套,使本来就被动的局面陷入绝境。
危急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
()他没有揭穿其中的阴谋,也不便阻止赵王,而是不动声色地恳请秦王“击缶”,理由是“以相娱乐”。
好一句“以相娱乐”,妙哉!绝矣!此言一出,局面马上改观。
进退两难的变成是秦王自己!虽然他恼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蔺相如所说过的话,就可发现他在应对秦王时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无可取代的。
这种唯一性,把蔺相如的善于言辞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口舌第四功——化解干戈在廉颇的心目中,只有攻城野战、厮杀沙场,才是为国打拼,才值得人们尊重,国君器重。
这样的一个莽汉又怎么会了解蔺相如只身深入虎穴,甚至“请就汤镬”之刑,敢于“以颈血溅”秦王之时的以命相搏呢?但是面对这样无理取闹的廉颇,蔺相如却不急不恼,在廉颇心里徒以口舌为劳的相如此时沉默了,他没有同廉颇这样一个莽夫去争辩谁是谁非。
可正是因为相如的不说,才打动了这个蛮横的武夫,这恐怕亦是蔺相如“口舌”之功中的“无招胜有招”吧!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让我们在领略到蔺相如口舌的魅力的同时,也明白到蔺相如的口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化解了几次危机,而且还扭转了整个局势,它甚至使赵国第一次拥有了主动权。
此外,它还能完全消除廉颇的怨恨,化干戈为玉帛,令虎视眈眈的秦国“不敢加兵于赵”!《我看赵王》司马迁写《廉颇蔺相如列传》,顺便记录了许多发人深思的历史故事。
赵惠文王任人唯贤就是很值得后人钦佩和效法的。
赵国得了和氏璧,强秦发书欲用十五城易之。
在给还是不给正处两难且无人可为合适的使秦人选之际,宦者令缪贤举荐了他的舍人蔺相如。
一个宦官头目的门客,其地位之低下不言而喻。
但是赵惠文王在初步了解了缪贤举荐的理由之后,亲自招见了他,经过一番考察,遂决定派其携璧使秦。
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任其为上大夫。
渑池会上,身无缚鸡之力的蔺相如蔑视秦国君臣,以牙还牙式地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用“献咸阳为赵王寿”。
凭着满腔爱国热情和自身的勇敢机智,扞卫了国家的尊严。
之后赵王更是委以上卿之任,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赵奢为田部吏,官不太大,但他不畏权贵,依法治税,敢跟平原君较劲。
当然平原君毕竟也是一代贤人,为赵奢义正辞严的申述而折服,并将其荐与赵王。
赵惠文王用其治国赋。
秦伐韩,军阏与。
惠文王问廉颇,问乐乘,能不能救?都说太远太险,难救。
及问赵奢,却说道险就好象两只老鼠斗于穴中,勇者胜。
于是惠文王就派赵奢为大将率军出征,结果大破秦军。
而有在这次战役中,有一个叫许历的军士,因为敢于抗令向赵奢进言并被采纳,为这次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事后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并将许历从一个普通军士提拔为国尉。
从这几件事情里头,我们可以发现,赵惠文王用人有几个与众不同之处。
一是不看重被举荐人的出身——地位——和资历,而只注重他是否贤与能;且唯贤唯能是用。
二是不光听举荐人怎么讲,还得亲自考察一番,通过考察证实了举荐人所言不虚,就大胆使用。
三是实践证明了被用之人确属贤能之士,就不断地委以重任,让其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赵国在惠文王时代是当时少有的敢和强秦抗争的国家之一。
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到了今天,赵惠文王任人唯贤的故事仍然对我们具有非同寻常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