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六章 课堂教学【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27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
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中心)工作。
三、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当代“教学”观变革: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孔子的“学、思、行”思想;《学记》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产婆术”;夸美纽斯推行班级授课制;卢梭能动的儿童观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杜威、凯洛夫、赞科夫、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二、教学过程的性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传授/接受模式:引起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二)问题/探究模式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第六章教学概论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研究和掌握有关教学的规律、理论和规范,对于培养的合格的人民教师,搞好现代学校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第一节教学的概述一、什么是教学(一)教学的概念任何学科都要通过概念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教学现象本身比较复杂,难于抓住它的实质。
对于“教学”一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古今中外的有关教育论著在使用这个词时,含义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也就是说,教学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这表明,只有教或者只有学的片面活动,或者只是这两项活动的简单相加而没有什么“结合”或“统一”,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教与学事实上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
“教”是影响学的人“学”的主要条件之一,但学的人不用教也能学;而且,即使教的人在教,倘若学的人不予注意或尚未达到准备状态,教也不一定能导致学。
因此,可以把教与学看做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领域。
学习是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客体;教学是教学理论、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客体。
前者主要研究“怎样学”的问题;后者主要研究“怎样教”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教的人”(即教育者)不限于教师,但主要指的是教师。
“学的人”不限于学生,但主要指的是学生。
明确这一点,首先为的是防止把“教学”一词理解得太死或过于狭隘,以致把学校之外的教学现象,或者以这样那样新形式出现的教学现象,排斥于“教学”概念之外,以致封闭自己的眼界,堵塞自己的思路,从而不利于对有关教学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
其次,是为了分清学校内外进行的教育活动的主次关系。
教学活动一般主要是在学校这个场所之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
这里所要讨论的教学活动主要也是指在学校范围内,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所展开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即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1.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教学组织形式(二)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按课教学。
“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按时授课。
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个单位时间称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5.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⑤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班级授课制的不足①不利于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班级部分学生,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
②不利于理论联系实践,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③不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被放大,学生的地位被边缘化。
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⑤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6.班级授课制的改革趋势(六)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当前,在国内外的教学改革中,人们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了以下几个重点: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让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的适合更多学生,让教学活动适合全体学生。
2.增加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环节,在班级授课过程中,选择练习、实验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外增加综合实践活动。
3、在班级授课过程中,坚持教师主动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教学的三个特点:(1)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2)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
(3)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师要尽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二、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主要地位,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教学是传承人类文化,传递社会经验,延续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通过教学可以将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社会经验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精神财富,将人类的文化精华刻画在年轻一代身上,促进社会发展,延续人类文明。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既传授给学生科技文化知识,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健康全面发展。
(三)教学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学生的潜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进行个性发展。
教学工作任务艰巨,教学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应该在教学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学习,踏实工作,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培养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