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地理七上《地形图的判读》同课异构教案 (4)
- 格式:doc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地图三要素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地形图的应用以及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经纬网、地图三要素等基础知识已基本掌握。
但是,对于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以及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逐步培养学生在地形图判读方面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独立判读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在地形图判读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形图、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地形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地形图中的高低起伏。
2.教学新课:介绍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包括等高线、陡缓坡、山谷、山脊等。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案例分析:分析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户外徒步、建筑施工等。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地形图判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素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形图判读方法2.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在地形图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包括课堂问答、实践操作、课后作业等。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课要点】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鉴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种类。
【教课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课课时】 40 分钟。
【教课过程】问:讨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丈量,世界最顶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13 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何会出现两个高度值?“珠穆朗玛峰高8844.13米”指的是什么高度?(海拔高度)。
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 4000 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依据故事提出海拔,相对高度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书籍24 页,找出两个观点: 1. 海拔; 2. 相对高度。
[ 板书 ]1.4地形图的判读1.地面高度确实定[ 教师叙述 ] 在认识海拔和相对高度以前,我们要认识一个观点,叫海平面,海平面就是指海的水面,世界上是否是各处的海的水面高度都是同样的呢?自然不是。
我国的标准海平面0 米是以青岛邻近的黄海海平面为起算点的。
[ 板书 ]1. 海拔 2. 相对高度那么什么叫海拔和相对高度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做个示范。
[ 教师叙述 ] 从上边的示范再套入到真实的山,请看大屏幕(对海平面、海拔(绝对高度)、相对高度进一步解说)从上边的图我们能够看出,海拔都是以米做单位的,不可以用其余单位。
(引用错误示范提示学生)经过方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了。
方才我们是在正面去看这些山体,此刻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从山体的上空去观察和议论山体的地形。
[ 教师叙述 ] 请同学们看书籍24 页第三段文字,找出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观点。
[ 板书 ]2. 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叙述 ] 请同学回答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观点。
回答得特别好,大家看大屏幕这个图,上边的线所有都是将同样高度的各个点连结起来的等高线,注意,是同样高度的点。
这些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我们从上边看下去就是一骗局一圈的,再把这些等高线投影到平面上,就成了等高线地形图。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地图的基本知识、方位的判断、比例尺的应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地形图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判读方法,能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如比例尺、方位等,但对于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及应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地形图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应用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地形图、比例尺、方位指示器等。
2.教学资源:相关案例、视频等。
3.学生准备:预习地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形图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引入本节内容,指出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的特点,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等。
同时,解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如通过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地形符号等判断地形的高低、险峻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判读,如判断某一地点的方位、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如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并能运用这些要素判断地形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从地形图中推断出地形的实际情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独立判读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地形图判读地形的实际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信息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让学生从中总结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品: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深线地形图、地形符号图等。
2.准备教学PPT:包含地形图判读的要点、案例分析等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材料: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地形图样品,以便学生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理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地形图?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
教师讲解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基本概念,并指出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能够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4.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5.根据模型和地形学会观看地形剖面图。
教学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学生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身材边的地形,认识山体的部位和不同的地形。
教师课前准备:海绵山体模型、玻璃板、小刀,彩笔等工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一些各地地形的景观图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发设问:如何把立体的地形转化为平面的地图,方便我们判读呢?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借助模型,立体变平面(一)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学习学生自学课本23页第二自然段,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解决屏幕上的问题,完成了就举手。
教师点拔总结:海拔是指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两点的相对高度是两点的海拔之差。
2.等高线屏幕出示山峰模型,将山峰海拔相同的各点描出来,比如海拔都为0米的点,然后连接成线引出等高线。
为了让学生完整看见这条等高线,教师出示这个山体的俯视图,呈现完整的0米等高线,再描出100米等高线,200米等高线。
然后俯视图后边的模型消失,只留下这几条平面的带海拔高度的等高线,让学生感受它中间高四周低,就是山峰的等高线地形图,引出等高线地形图。
3.山体的部位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海绵山体模型结合着屏幕,先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体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陡坡、缓坡。
然后找一个学生拿着自己的山体模型上来介绍一下山体各部位。
然后让学生观察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线,教给学生如何利用玻璃板将海绵山体模型转换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
课题名称:1.4地形图的判读
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等。
2.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
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一本全练)、地图册。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24-28页。
重点图幅:图1.35、图1.36、图1.37,图1.43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完成《一本全练》P17-18课自主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10分钟)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
(15分钟)
核对课前预习答案,对错题重点讲解。
课件配套讲解重难点知识。
如:图1.35,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高度、相对高度计算)
图1.36,等高线示意(等高线特点)
图1.37,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图1.43,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完成随堂学练。
3、巩固记忆(10分钟)
4.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形态曲线闭合,数
值外地内高
曲线闭合,数
值外高内低
等高线的弯
曲部分向低
处凸出
等高线的弯
曲部分向高
处凸出
一对山脊线等高线重叠
【教学后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地图的重要性,掌握地图基本符号、画法和阅读方法。
2. 初步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
3. 能够熟练掌握地形图和城市地图的基本阅读方法。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地形图的判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画法;2. 地形图的读法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听课、讲义、讲解、演示、讨论、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询问学生:你们曾在生活中使用过地图吗?有哪些地图?地图的作用是什么?(在生活中使用的地图:街道导航、旅游地图,地图的作用:指引方向、查找位置、认识地域环境。
)2. 出示地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描述,思考问题:这是哪张地图?地图的规划是什么?上面有哪些符号?有什么用途?Step 2 学习地形图1. 让学生看一些地形图样张,指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含义、表示方法和图例。
2. 通过学习示范性地形图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画法。
3. 让学生合作学习,分组练习画出某个特定区域的地形图,练习画符号和用色,提高学生拟作地形图的能力。
Step 3 地形图的判读1. 分析高地和低地等基本要素,指导学生从高对低的关系概念判断地形的高低。
2. 解释山路上常见的阶地和山地常见的谷地形态,并要求学生查找和区分有关符号。
3. 将山地高低交错、地形复杂的地形展现给学生,并讲解如何把这种地形表现在地形图上。
Step 4 地形要素的形成原因1. 学生评价用图例里的尿素模型模拟自然地势过程。
2. 指导学生探讨自然地形的基本形成原因,结合案例实例化探究。
例如,大自然的作用——比如地震、火山喷发、水化学过程、风化侵蚀等工程,还有人类活动——如开矿、填海造陆、水利工程等活动。
Step 5 小结1. 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地形图的读法。
2. 在平面地形图和立体地形图的对比中总结和综合本课所谈的各个知识点。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使学生理解地形图中对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差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观点;让学生理解“等高线” “等深线”的观点并联适合合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过程与方法:经过学生的读图,剖析、整理资料,使学生掌握认识地形图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思路。
感情态度价值观(法制浸透):经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质生活相联系,使其懂得学习地理知识一定有科学的方法和谨慎。
南极合约:南极是地球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干净大陆,储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
南极科考在地球环境天气、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项科学领域据有重要地位;南极是地球的共同财产,其储藏的丰富资源和能源,对于科考国拥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南极科考领域的不停纵深发展,对于实现社会可连续发展,激励民族精神,展现国家综合实力拥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二、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海拔和相对高度定义教课难点:分层设色图的理解三、教法与学法教法:解说法,图表展现法学法:分组议论研究四、课时安排: 1 课时五、教课策略:经过学生的读图,剖析、整理资料,使学生掌握认识地形图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思路。
六、教课过程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同我们生活的土地上,收藏着无数漂亮而奇特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秀的高峰,有高低起伏的创建情形,导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入新课的盆地同学们,方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峰、有低地。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襟四面八方的地图,倒是平面的。
她是如何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动脑思虑,如何表锻炼学生思虑组织表示,议论讲话。
达能力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展现目标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点2、等高线的观点及等高线地图的判读方法3、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观点及判读方法3、地形剖面图的观点及绘制方法提出问题,学生自学1、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何差别?2 、什么是等高线,有何特色?3 、如安在地形图中表示出山脊山谷和山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来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较弱,对地形图的构成和表示方法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来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地形图判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不同类型的地形图。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案例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形图,让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等,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判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结合案例资料,运用地形图判读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海拔和坡度的计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提高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学会正确使用地形图;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问题;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素材,如地形图、实际案例等;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判读方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登山、探险等活动,引入地形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并讲解这些要素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典型地形图,让学生独立判读,并讲解判断过程。
教师点评学生的判读结果,总结判读方法。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图,锻炼学生的动手找图的
能力.
四、总结提
高,约3分钟
本课通过读图、绘图等方法,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懂
得了海拔高度及相对高度的含义,熟知了五种基本地形:高
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通过从图上获取信息,为生
活提供方便,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
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
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
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
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
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
律.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降水与生活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量的测定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降水的分布
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
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