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再别康桥教案2
- 格式:pdf
- 大小:298.92 KB
- 文档页数:6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美读全诗。
2、学会鉴赏本诗的美。
3、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爱的个性。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体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鉴赏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
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
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二、深情美读,感知全诗:(一)教师范读全诗。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合作探究,鉴赏全诗探究的中心问题: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感悟?探究的难点问题:怎样领悟本诗的意境美?1、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2、你对哪一种美感触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就近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成果。
(一)音乐美派的同学先谈谈吧。
1、学生发言(略)2、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体现了音乐美。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建筑美派的同学接着发言。
1、[导]建筑美是就诗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诗句和诗节的排列。
2、学生发言(略)3、教师小结: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绘画派的同学,你们有何高见呢?1、学生发言(略)2、深入探究诗歌的意境美[导1]⑴哪些美丽图画让诗人心醉神迷?——挥手作别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星辉寻梦图。
⑴这些图画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出一幅幅动态的、立体的风景画。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再别康桥教案有关再别康桥教案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吟咏,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2.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营造的意境。
能力目标:了解新诗的体裁、风格及艺术表现特点,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情感目标:作者创造的意境鲜明、富有动态的画面诗意美知识点教法与手段1.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绘画美。
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方法:1.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理解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师生活动:A.提问 1.找同学背诵《泌园春。
长沙》(5分钟)B.导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
现在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教师(2分钟)C.解题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诗坛上,曾诞生了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在中国的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
他就是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年轻的诗人奔波云游,社交极广,结交了许多文化名人,早年曾游学于英美,因此康桥时期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教师(3分钟)D.读课文教师范读一遍,学生自读、齐读各一遍辨析字音:荇()斓()衅()溯()衍()谰()畔()朔()师生互动(5分钟)E.分析课文1.怎样理解《再别康桥》的画面美?这首诗意境优美(诗中有画)。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
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2.教材分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
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教学重点: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5分钟)涉及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资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资料2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再别康桥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和他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分析并理解《再别康桥》的诗歌语言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2. 教学重点•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分析并理解《再别康桥》的诗歌语言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分段朗读《再别康桥》•师生互动,解读诗句含义•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播放相关音频和视频,加深学生理解•指导学生写作和表达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徐志摩的照片,介绍他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朗读课文安排学生分段朗读《再别康桥》,注意发音和语调。
第三步: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整体了解《再别康桥》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例如,徐志摩离别康桥的经历、主人公的心情变化等。
第四步:分析诗歌语言和艺术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词句用意、修辞手法、意象描绘等,帮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特色。
第五步:欣赏音视频资源播放音频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第六步:讨论和写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于《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并组织学生书写读后感或自由发挥诗歌创作。
第七步: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读后感和创作,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同学了解和体验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5. 教学评价•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
•学生完成的读后感或创作作品,评价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的流畅程度。
6. 参考资源•徐志摩的照片和生平材料•《再别康桥》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源•课外阅读和相关文学作品7. 后续拓展•学生可以尝试阅读更多徐志摩的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学生可以尝试写作其他文学作品的读后感或创作,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再别康桥一、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
(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
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
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
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
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
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
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
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导语】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1、整体感知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2、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3、鉴赏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
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
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
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
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4、诗图5、思考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5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小编有缘人为家人们整编的《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2.媒体设计:①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②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再别康桥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吟咏,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
2.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意境鲜明,富有流动性的绘画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重叠复沓的音乐美、绚丽流动的画面美、深沉缠绵的情感美。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在中国诗歌的星空里,曾经闪耀过这样的一颗星: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思想率真,既深谙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尤其是剑桥文化的精髓,在中国的新诗史上,创造了一个个迷人的艺术奇观。
他就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走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柔媚明丽的《再别康桥》留给了中国诗坛,也把永远的怀念留给了人们。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再别康桥》,去体会他那柔媚明丽的美梦和他的似水柔情吧。
听录音: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优美的韵律,感受诗中涌动的激情。
二、解题: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
一生浪游四方,社交极广,结交了大批世界文化名人:罗素、哈代、荻更斯、罗曼•罗兰、泰戈尔等。
在思想和文学上深受其影响。
2、“康桥”即“剑桥”。
1920年,经狄更斯的劝说与推荐,诗人以特别生的资格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诗人慢慢地发现了康桥的美,并为它的美所折服。
他曾这样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
”正因为如此,诗人在第三次欧游时,一个人悄悄地来到了康桥。
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短短的停留后,诗人不得不依依惜别了康桥。
正如江淹所说:“黯然而销魂者,唯别而己!”几个月后诗人追忆这一次离别时,字里行间依然充满了浓浓的眷恋之情。
三、赏析全诗:思维过渡:什么是诗?古人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者,吟咏性情也。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那么,徐志摩是借怎样的画面来抒发怎样的感情的呢?1、学生读第一诗节。
问:这一诗节告诉我们什么?明确:诗人要与康桥作别了。
问:如果诗人这样说:“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来时一样,我挥一挥手与康桥作别。
”表达效果会怎样?还有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吗?明确:没有。
问:那么,诗人为什么“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的走了”?这样倒装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突出“轻轻的”的意义。
问:诗人又为什么要三次反复“轻轻的”呢?明确:A、更能表达诗人不忍打扰康桥的宁静美、和谐美和依依难舍的深情。
B、三次重复,使诗歌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出诗人飘然而去的形象和如风如烟的忧伤。
为全诗奠定抒情的基调。
问:诗人作别的是康桥,为什么却说“作别西天的云彩”?明确:“西天的云彩”是美丽的,梦幻的。
在诗人眼中康桥就如这“云彩”一样美丽。
可惜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康桥风景美丽迷人,但“我”却不得不与它依依惜别:“轻轻的来”,也“轻轻的走”,把美好的回忆、甜美的情思带走,把美丽的风景留下。
思维过渡:欲走还留,自然要回首看看其美。
康桥美在哪里?为什么让“我”如此留恋?(浏览2—4诗节,然后回答)明确:A、金柳如新娘B、青荇在招手C、潭水映彩虹诗人选择了这些典型而亮丽的景物来表现了康桥的美。
2、学生读第二诗节。
引导赏析:色:碧绿、金黄问:↗↓↘为什么说“金柳”是“新娘”?艳丽美,令人倾心,令人迷醉↘形:柳条婀娜↙(情:对康桥的深爱、热恋)↓柔媚问:你能口头描述这一画面吗?明确:夕阳下,碧绿婀娜的柳枝在威风中轻轻地飘荡,远远望去,似乎镀上了一层柔媚的金色,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新娘”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种美,令人倾心,令人迷醉!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如果把“金柳”改成“杨柳”或“绿柳”还会有这种效果吗?这意象的意义何在?明确:诗人把夕阳下美丽的柳树比作美艳的“新娘”,而且摄取了一个极具动感的镜头“波光里的艳影”,使“金柳”这位“新娘”的形象更具跳跃性和流动美,令人心神摇荡。
众所周知,“金色”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
可见,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的柳树了,而是象征着美丽的康桥,诗人对康桥的感情就如对新娘的感情一样,至美如真!康桥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由“金柳”到“新娘”,由实景入虚境,诗歌虚实相生,相得益彰,情景交融,怡荡人心。
3、赏析第三诗节:思维过渡:是啊,如此美景,怎舍得走!看:“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分析:“油油的”写出了青荇的碧绿鲜亮可人。
把青荇在水中飘摇,看成是朋友对自己的“招摇”(欢迎与挽留)。
此时也许你会听到这样的画外音——“来吧,朋友!投入康河温柔的怀抱。
”“别走,朋友!好好享受康河柔媚温馨的环境。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深情与难舍。
至此,诗歌物我合一,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相应成趣。
——很美,是吧?如果是你,你还会走吗?思维过渡:“青荇”(康桥)如此热诚挽留,那就不走了吧,干脆也化作一条“青荇”,成为她的一分子,与它融为一体,永不分离。
——人,对审美的对象崇拜到了极点,便情不自禁地希望自己也如它那样,这与«荔枝蜜»中“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是一样的情思。
↗色:青绿、鲜亮↖画面:情:温存而热情↘形:水草柔条↙4、赏析第四诗节:思维过渡:然而,诗人真能化作“青荇”了吗?没有。
人毕竟是人,不可能变成青荇。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充其量不过是“梦”而已,而诗人却多情地把这个“梦”沉淀在了康桥的一汪深潭里,同时也把康桥的美锁定在自己的心里。
↗色:碧绿、斑斓↖画面:情:沉静而执着↘形:潭、虹↙小结:康河美丽如画: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影着天上的七色彩虹。
在这美丽的剑桥里,沉淀着我彩虹般美丽的梦想。
我没有化为“青荇”,没有成为康桥的一分子,但我的精魂已经融进了康河里——多么诚挚多情的徐志摩!难道你不为他的诗情画意而迷醉吗?第二课时一、赏析第五诗节:(学生齐读本诗节)思维过渡:是啊,梦已沉淀在剑桥,心已永远留在剑桥,临行,让我再去寻梦吧:诗人幻想独自撑船于美幻的剑桥中漫溯、寻梦。
评:至此,“寻梦”思维自然流淌。
赏析:“梦”指什么?——理想“漫”表现了什么?——自由、闲适“满载”说明什么?——收获大“星晖”是指什么?——照亮心灵的知识、真理“斑斓”本指绚丽多姿,此指丰富多彩。
“放歌”即“高歌”(情感蓄积到一定程度便“喷发”了)↗色:青、碧、斑斓↖画面:→形:草、星斑斓情:奔放↘声:高歌↙小结:这既像是一幅平常的生活画面,又是一个蕴意深刻的风景画,诗人把自己深沉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具体形象的画面展示了出来——在康桥追求理想。
二、赏析第六诗节:思维过渡:“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萧。
”诗歌在第六诗节思路急转,由梦幻回到现实。
赏析:梦不可追回,将临的是离别的愁怅。
寻梦而不能,归来是失落、无奈。
萧声幽怨沉郁,离情依依难舍。
我沉默了,以萧声传达心意,夏虫、康桥也被我的萧声感染了,它们似乎洞察了我的内心,都沉默不语,默默地陪伴着我。
启发:由此,你会联想到什么?明确:此情此景,有点像柳咏笔下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但却没有那种悲情。
无语,只因情深,而非无情。
人与物心相连,情相通,感人至深。
至此,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至。
三、赏析第七诗节:(学生齐读本诗节)问:如何理解“悄悄的”?为什么要重复此词?明确:“悄悄的”表明诗人是孤独、失落、怅然地离开。
“悄悄的”比“轻轻的”动作更轻,更能表达诗人不愿惊动美丽的康桥的柔情深意。
比较:“轻轻的招手作别”时,也许还有心语“别了,康别桥!”而“挥一挥衣袖”作别时,也许心底已没有了语言,“一切尽在不言中”“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本节的句式、内容、节奏有何特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明确:句式、内容、节奏与首段相同,遥相呼应,把“轻轻的”换成“悄悄的”,更显诗人离去轻盈飘逸的形象和丝丝轻烟似的哀愁。
问:“云彩”本来就带不走,为什么诗人却强调“不带走一片云彩”?明确:流露出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的柔情和不得不里去的哀愁。
这是一种升华:康河是美的,康桥是美的,梦是美的。
然而,并非人人都能拥有这种美。
诗人没有因为不得不作别这种美而去破坏这种美。
这是一种崇高的思想美、心灵美。
四、总体感悟: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诗中有画”,是柔媚之画。
在这里,自然是柔美的,心是轻灵的,情感是空灵的,似梦似幻,让人如痴如醉。
问:那么,构成诗中美丽画面的有哪些意象呢?你能归结一下吗?明确:云彩、金柳、艳影、青荇、碧潭、彩虹、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
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浸透了作者对康河深深的恋情。
五、拓展思维: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 从«诗经的»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再到后来李叔同的“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数。
如果你喜欢诗歌,也许还记得这样的一些诗词: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送别的对象特别: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选择的意象新颖: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
没有秋风、秋雨、落叶、霜天、乌啼,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美丽的景物,造成一种清新的美感。
③营造的氛围轻松: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结论:在当今社会,世俗的砂轮已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粗疏,冷落,我们更需要这类清纯的文字洗涤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学会为生活而感动,从而对生活充满激情。
板书设计云彩↗金柳↘意象:清新→青荇→画面:柔媚、跳跃→情感:眷恋难舍↘彩虹↗星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