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的打击乐器
- 格式:pdf
- 大小:311.96 KB
- 文档页数:6
民族打击乐器介绍民族打击乐器是指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使用的打击乐器,它们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韵律,能够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打击乐器的使用非常广泛,它们不仅可以独奏,还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为音乐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层次和色彩。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打击乐器种类繁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鼓、锣、木鱼、铙钹、排骨鼓等。
这些乐器在演奏时需要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手法,才能够发出不同的音色和节奏。
例如,鼓的演奏需要使用手指、手掌、手腕等不同的部位,才能够产生不同的音色和节奏。
而锣的演奏则需要使用锣槌,通过不同的击打方式来产生不同的音色和节奏。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打击乐器的使用非常重要,它们不仅可以为音乐增添节奏和韵律,还可以表现出音乐的情感和气氛。
例如,在京剧中,锣鼓的演奏可以表现出戏曲中的打斗场面和气氛,为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的感受。
而在民间音乐中,打击乐器的演奏则可以表现出民间生活的欢乐和悲伤,为听众带来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
除了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使用外,民族打击乐器还可以在现代音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流行音乐中,鼓的演奏常常被用来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为音乐增添更加强烈的冲击力。
而在电影配乐中,锣鼓的演奏则可以表现出电影中的战斗场面和气氛,为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的感受。
民族打击乐器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韵律,能够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在现代音乐中,民族打击乐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音乐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层次和色彩。
因此,学习和演奏民族打击乐器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还可以为我们的音乐生涯增添更多的乐趣和挑战。
远古时期的打击乐器简介 ⾳乐起源于劳动,劳动给予⾳乐以内容,劳动的呼声给予⾳乐以节奏和⾳调,劳动的动作给予⾳乐以舞姿(形象);古代的诗歌、⾳乐、舞蹈三者是⼀体的。
远古时期的打击乐器,从⽂字记载中看,还是⽐较多的,归纳起来有以下⼏种: ⼀、⿎、蒙⽪⾰的⿎,⽐如夔⽜⽪⿎,鲜⿎。
⼟⿎、伊耆⽒有⼟制的⿎,⽤草扎成⿎捶来敲击。
陶制有⾜的⿎,夏后⽒有⼀种⿎是有⾜的,时期在⿊陶、彩陶⽂化前后,⽤陶⼟制成了⿎框。
为了放置时稳定,为⿎安了⾜。
⼆、磬、离磬,磬是⽯制的乐器,⼜称“⽯”或“鸣球”。
传说中的离磬,是把⼏个磬编成⼀组,可发出不同的⾳来。
<尚书><益稷>夏击鸣球“击⽯拊⽯”。
三、钟,远古后期出现了铸铜术,遂铸钟。
战国时(公元前475-221)孟⼦和他的学⽣⾼⼦见到过⼀个夏禹的钟,并且议论其钟纽何以有剥蚀痕迹的问题。
<孟⼦><尽⼼>⾼⼦⽇:“禹之声尚⽂王之声”,孟⼦⽇:“何以⾔之”,⽇:“以追蠡”。
此外还提到鼗,⼀种长柄摇⿎。
俗称“拨浪⿎”等打击乐器。
这⼀时期的⾳乐是很简单的,节奏是基本因素,但在制作乐器时已注意到了⾳⾼及⾳⾊,出现了⾳阶的萌芽。
打击乐器种类较多,占主要地位,其发展途径是由不定形到定形,由种类少到种类多,由不定⾳到定⾳,由只有个别⾳到有⼀定的⾼低⾳(⾳阶)关系的多⾳阶段。
从现今传流下来的⼀些打击乐器中,尚可以看到远古时期打击乐器的痕迹。
如海南岛的⼀位少数民族乐⼿,将⼀块长⽊悬在架上,捶击后发出的⼀定的⾳调,演奏出简单的旋律,这可能是“击⽊⽽歌”的⼀种古⽼的⾳乐形式。
现今新疆地区仍有“四块⽯”的打击乐器,敲打出多变的节奏⾳响,这也可能就是“击⽯拊⽯”的⼀种形式。
再如瑶族的长⿎,相传是盘古⽒所留。
傣族的象脚⿎是取⼀空⼼⽊桩蒙上⽪⾰,⽤⼿拍击,这种⿎起源于何亦待考证。
远古时期的打击乐器,从传说及记载中都可看出是⽣活的反映,都是与⼈类的劳动、战争、祭祀礼等结合在⼀起的,这是其发展的初期阶段。
中国音乐史——远古时期贾湖骨笛: 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被测定距今约 8000 年,因此说我国音乐文化距今有8000 年可考的历史,M282:20是由鹤类尺骨组成,七音孔,五声音阶。
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原址发现只有两三个按孔的骨哨,是新期间时代产物,比舞阳骨笛晚约 1000 年,由禽骨组成。
彩陶盆: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距今约 5000 余年,有舞蹈图像的彩陶盆,在盆的内壁有三组舞者,每组五人,手挽手排队跳舞,舞姿优美,富饶节奏感和感情。
舞者头上有下垂的发辫或装饰物,身边拖着一条小尾巴,可能是扮演鸟兽的装饰物。
雩舞:商代用于求雨仪式的乐舞,用牛尾做道具,在舞者之间相互传达,因此又被称为“代舞”或“隶舞”,舞步盘旋,因此卜辞又称“盘隶”。
魌舞:商代驱鬼逐疫的乐舞,由方相戴着假面具扮演鬼魅的模样,边舞边唱,充分表现了商代巫乐多姿多彩的特色。
音乐的起源:1、巫术说原始人为了生计必定与险恶的大自然苦斗,在不能够战胜大自然和客观环境时,就会产生精神力量的支柱,进而演变成巫术。
《朱襄氏之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存储,万物散解,果实不能,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它是炎帝部族的乐舞,是说朱襄氏部族的生活环境,风沙很大,天气干旱,植物枯败,有个叫士达的人造了一个五根弦的瑟,用来求雨,以平定百姓的生活,反响了原始人在干旱等自然灾害眼前以音乐娱神,恳求降雨的梦想。
2、感情说远祖先类在获得猎物后,尝尝齐聚在一起以歌舞庆贺,感情的多方面用音乐表达进而演变成感情说。
3、模拟说大自然各种鸟类的名叫是有固定音程的,因此原始音乐音程的形成有可能模拟鸟鸣的因素。
4、劳动说产生于劳动生产,劳动号子之类的。
古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ou4 )《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木草》;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级》。
远古至战国的乐器这个时期的乐器,考古发掘的实物有骨笛、埙、磬、钟、铙、鼓等。
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骨笛。
距今约七千年。
它是用鸟禽类的肢骨制作的,有的至今仍可吹出简单的音调。
最初,可能是先民用它发出的音响诱捕各种飞禽,后来在乐舞活动中作为乐器使用。
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出土过这类骨笛。
新疆巴楚县脱库孜萨来遗址曾出土南北朝时期的三孔骨笛(不完整,据推测缺少吹口的一端),似是现代塔吉克族流行的鹰骨笛的早期制品,是研究古代西域音乐文化的珍贵实物。
近年,在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发现骨笛十余件,长约10至20厘米。
其中大部分已残损,有一件完好无缺。
骨笛有八个按音孔(前七后一),孔圆。
以其一端为吹口,可吹奏现代的民歌曲调。
此遗址距今约八千年,属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遗物。
这类骨笛是我国笛箫类乐器的雏形和远祖,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笛。
埙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吹奏乐器,它的按音孔不断增加,成为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河姆渡遗址陶埙,有一个吹孔,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埙。
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埙。
此遗址距今约六千年。
开闭一个按音孔,可发小三度的两个音。
山西万泉县(现属万荣县)荆村出土三件陶埙,为新石器时代遗物。
一件呈管形,无按音孔;一件呈椭圆形,有一个按音孔;一件呈球形,有两个按音孔。
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陶埙,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或夏代遗物。
共出土二十余件,大部分是彩陶制品,其中十余件已经残破,有九件保存完好。
通高约8至10厘米。
这些陶埙的外形均呈扁平的圆鱼形状,顶端鱼嘴部位有吹孔,两肩各有一个按音孔,鱼腹部左下侧还有一个按音孔。
埙体多饰以网纹或条纹彩绘。
用开闭不同手指组合成六种指法可发四个乐音,构成四声音阶。
山东潍坊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也出土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埙,埙体呈球形,高3.3厘米,小巧玲珑。
其顶端有一个隆起的吹孔,旁开一个按音孔,可发小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
在属于大汶口文化的苏北地区邳县小墩子曾发现属于同一时期的陶埙。
鼓文化心得体会篇一:装饰鼓的历史文化装饰鼓的历史文化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
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
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
上古时代的战鼓,皆由鳄鱼皮制成,而鼓皮选用鳄鱼皮,是取鳄鱼的凶猛习性以壮鼓声。
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
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祭祀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
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
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在很久很久以前,装饰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
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
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
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
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习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
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
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
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
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
鼗鼓(即“拨浪鼓”)是从西北边远地区传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
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根据现有的出土实物,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分享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古代乐器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
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
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侯乙编钟影响最大,音乐也是以钟鼓乐为代表。
秦汉隋唐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
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
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
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
古琴则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明末由波斯传入扬琴。
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
二、中国传统乐器的渊源历史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就是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中叶之前,经历了远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
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以其多姿多彩的品种和内涵丰富的体系闻名于世。
人们习惯上将他称为中国音乐的“古代期”或“传统期”,但每个历史上的时期都有“古”、“今”之分。
灿烂悠久古音乐古人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吕氏春秋”。
根据20世纪考古发现,中国音乐的历史源源不是三千年、五千年,而是八、九千年或者更为遥远,八、九千年以来,中国音乐同中国文化一样,从未间断,这在世界古老文明中是很少见的。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首先发现在山东省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遗址位于岱岳区大汶口镇,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布范围主要在黄河下游,东自胶东半岛,西到河南中部、北到辽东半岛南端,南达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
遗址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尤以大汶口文化最具代表性。
年代距今6100~4600年左右,前后延续1500多年。
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距今6100~5500年,中期距今5500-5000年,晚期距今5000~4600年。
大汶口遗址比较全面反映了三个发展阶段的面貌特征和社会形态。
据统计,山东境内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 547处,经过正式发掘的主要有泰安大汶口、邹县野店、滕州西公桥、枣庄建新、兖州王因、曲阜西夏侯、临沂大范庄、日照东海峪、长岛北庄、胶县三里河、诸城呈子、前寨、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五莲丹土、潍坊前埠下、栖霞杨家圈、广饶五村、傅家等遗址,江苏境内有邳县刘林、大墩子、花厅遗址,安徽主要是蒙城尉迟寺遗址。
大量田野发掘工作,对于研究大汶口文化社会经济、埋葬习俗、聚落形态及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等提供了丰富实物资料;对于探讨大汶口文化年代、分期及渊源等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一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津浦铁路复线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部门于1959年首次对大汶口遗址进行抢救发掘,清理133座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
小墓狭窄简陋,没有或只有一两件随葬品。
中型墓少数有木椁,随葬品有10~20件。
大墓坑穴规模大,棺椁具全,随葬品少者50~60件,多达180余件。
这批特征明显的随葬器物,当年引起考古学界的普遍关注,以此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70年代,为配合泰安至兖州公路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部门又对大汶口遗址进行第二、三次发掘,揭露面积近2000平方米,获取一批北辛文化及大汶口文化早期的房基、灰坑、墓葬及陶、石、骨等遗物。
对于进一步了解北辛文化的面貌特征及与大汶口文化的因袭关系,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
山东省博物馆讲解参考孔昕一.基础知识1.鼎饪食器(煮肉)和礼器(所谓“钟鸣鼎食”,即是把鼎与钟分别作为贵族所使用的礼乐器的代表),也被作为王权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王问鼎中原)。
流行于商至汉代。
造型以圆腹、双耳、三足为主,腹用以盛鱼肉等食物,耳用钩钩起或用棍棒抬起鼎体。
商后期至西周早期多为四足方鼎,西周中后期有了鼎盖。
2.簋盛食器和礼器。
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
据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或一鼎)二簋”。
3.鬲外形似鼎,饪食器(煮粥)和礼器。
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
西周中期后,鬲除煮粥外,也作为祭器陪鼎使用,一般以鬲二、四器与鼎三、五组合。
4.甗饪食器和礼器。
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5.盉盛酒器和盛水器。
流行于商代至战国。
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
6.斝盛酒器和礼器。
形制似爵,但既无尾也无流,有柱。
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
7.卣盛酒器和礼器。
盛行于商至西周中期。
作用是祭祖。
造型多为椭圆形,颈微束,垂腹,圈足,带提梁,俗称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
饮酒器和礼器。
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
西周后期,爵逐渐消失。
9.觚饮酒器和礼器。
盛行于商周时期。
造型为圆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细腰,圈足外撇。
西周后期,觚逐渐消失。
10.鬶盛水器,晚期上升为礼器。
开始出现于大汶口文化中期。
鸟喙流形。
早期为实足,后发展为袋足。
11.觯饮酒或盛酒器,椭圆体,侈口束颈深腹有圈足。
12.簠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谷物的器皿。
口部长方形,器与盖上下对称,可做两部分使用,出现于西周早中期之交,战国晚期消失。
13.豆盛食器和礼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大汶口文化有什么特征?建筑风格又是怎样的本文导读: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牙的习俗。
是流行于古代中国东方、南方的拔牙习俗的发源地。
在王因、大墩子墓中的骨骸上,还发现颌骨异常变形的现象,某些个体臼齿外侧严重磨损甚至内缩,有数例在变形处置有小石球或陶球,变形当是由于长期口含小球所致。
这是大汶口文化所独有的奇特习俗。
此外,死者随葬獐牙、獐牙勾形器以及龟甲等,也为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所少见。
制陶技术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和黑陶的数量较少。
陶器的制作以手制为主,轮修技术已普遍使用。
纹饰有弦纹、划纹、乳丁纹、绳索纹、附加堆纹、锥刺纹以及指甲纹等。
彩陶数量增多,且花纹繁缛,其中圆点、弧线以及勾叶纹,与仰韶文化庙地沟文化类型相似,可能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响。
中期以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次为泥质黑陶和灰陶,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的数量最少。
中期的陶系和早期的区别是泥质红陶数量的减少和泥质黑陶、泥质灰陶数量的增多。
中期还出现了一些火候较高锦儿质地较为细密的灰白陶。
陶器的制作手法主要以手制为主,轮修比较普遍,一些小型的器物已经开始轮制。
陶器以素面为主,部分器形表面磨光。
发现有繁缛的编织纹图案。
有少量的彩陶。
晚期的制陶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轮制技术已用来生产大件陶器。
烧窖技术有了改进,烧制出额薄胎磨光黑陶,胎厚仅1—2毫米。
通过提高窖温,烧出薄胎、质硬、色泽美的白陶、黄陶和粉色陶器。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器以灰陶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
出现了大宽肩壶、瓶等新型器形。
中期已经出现的仿兽型陶器,在晚期又有了创新。
彩陶到晚期减少、但仍有纹样复杂的多色陶器。
房屋建筑大汶口文化发现的建筑遗迹不多,属于早期的仅有几处残迹,不得窥其整体结构。
中期建筑遗存,在呈子遗址发现一座20平方米许的方形地面房基,门向南,平地挖槽筑基,槽内竖柱,填土后锤打,室内的4个柱洞里填有碎陶片、石子、灰土,紧密坚实。
大墩子墓中出土3件陶屋模型,有方形、圆形两种,都作攒尖顶,有的有门窗,四周有檐,屋外壁上刻有狗的轮廓线,它提供了中期住屋的立体形象。
原始社会出土陶制乐器浅述——以埙为代表原始社会出土陶制乐器浅述——以埙为代表一、原始社会时期出土乐器简介(一)常见的乐器类型:石、土、木、革、骨金类乐器几乎很少存在,在《中国史前音乐文化初探》史前音乐文物的统计表里有铜铃,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
(二)陶制乐器简介1.陶响器京山朱家嘴陶响器、贾湖龟甲摇响器、临潼姜寨陶响器2. 陶铃根据铃的质料可分为陶铃和铜铃两种。
陶铃多为新石器时代的制品。
铜铃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但目前发现的铜铃大多是商代以后的制品。
湖北天门石家河陶铃3. 陶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出土的陶哨4. 陶角陕西华县井家堡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墓葬出土的陶角5. 陶钟陕西长安斗门镇陶钟6. 陶鼓内乡朱岗仰韶文化陶鼓二、原始社会时期出土陶制乐器——埙(一)史料来源1.文物资料(以文化遗址为主)方建军的《中国古代乐器概论》中提到研究乐器的方法之一——考古学,研究埙就要对埙的考古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
弄清楚埙的发现详情、埋藏或出土单位,如遗址、灰坑、窖藏、墓葬等,它们与埙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
根据乐器的铭文、纹饰、形制、音响和共存器物来断代等等。
出土埙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省;其次为长江下游的浙江、江苏和安徽等省。
原始时期发现埙的文化遗址(仅列出土埙比较多的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
●石家河文化文化: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
●仰韶文化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距今约4350─3950年。
中国打击乐器种类中国打击乐器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木鱼:打击乐器,讲经设斋用的法器。
2.拍板:中国碰奏体鸣乐器。
3.板鼓:打击乐器。
又名单皮、班鼓。
4.腰鼓:中国传统民族乐器。
5.大鼓:藏、壮、瑶、苗、侗、彝、水、土家、汉等族打击乐器。
6.锣:一种属于金属类的打击乐器。
7.镲:一种中国打击乐器,即小钹。
8.碰钟:中国传统乐器之一。
两只为一副。
碰钟用黄铜制作。
演奏时,利用穿过小孔的绳子左右手各执一只,相互碰击发音。
9.编钟: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
10.小军鼓:一种具有响弦(Snare)横置在鼓面的打击乐器。
常出现于军乐队、管弦乐团等,以一线或者低音谱记谱。
11.马林巴:是木琴的一种,将木制琴键置于共鸣管之上,以琴槌敲打以产生旋律,但琴键较木琴阔,音域较广,音色冰凉,也有较多特殊打法。
12.铃鼓:铃鼓是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吉林延边等地,鼓框木制,单面蒙皮,有大、中、小三种。
13.响板:碰奏体鸣乐器。
产生于东方的古文明地区和埃及,流传西班牙民间的打击乐器。
据研究埃及响板的金属部分被果壳代替形成了西班牙的响板。
14.沙槌:摇奏体鸣乐器,亦称沙球。
起源于南美印第安人的节奏性打击乐器。
传统沙槌用一个球形干葫芦,内装一些干硬的种子粒或碎石子,以葫芦原有细长颈部为柄,摇动时硬粒撞击葫芦壁发声。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网站。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介绍一说到咱们中国的民族打击乐器,嘿,那可真是琳琅满目,热闹非凡!它们就像咱们生活中的调味剂,给日子添上不少乐子。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能敲打出欢乐旋律的宝贝们。
首先说说鼓吧,这可是打击乐器里的大哥大。
你瞧那大鼓,圆滚滚的肚子,一拍下去,“咚咚咚”的,震得人心都跟着颤悠。
古时候打仗,用它来鼓舞士气,那叫一个响亮!现在过年过节,敲上几下,喜庆气氛立马就上来了。
还有手鼓、板鼓,各有各的韵味,手指轻敲慢打,就能奏出动人的旋律。
接下来,咱们聊聊锣和镲。
这对儿搭档,简直就是舞台上的活宝。
锣一响,“哐啷啷”的,清脆悦耳,像是在说:“大家注意啦,好戏要开场啦!”镲呢,两片金属片轻轻一碰,“嚓嚓”作响,像是在给舞蹈伴奏,节奏感十足。
它们俩一唱一和,让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再来说说梆子和木鱼。
这俩小家伙,虽然个头不大,但作用可不小。
梆子,拿在手里,轻轻敲打,声音清脆响亮,像是在提醒人们:“时间到啦,该干活啦!”木鱼呢,和尚们念经时总爱用它来伴奏,“咚咚咚”的,让人听了心里头格外宁静。
还有啊,不得不提的就是快板儿了。
这可是咱们相声、评书里的常客。
两块竹板儿,在艺人的手里上下翻飞,“啪啪啪”的,节奏明快,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快板儿词儿编得也逗乐,什么“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让人一听就停不下来。
最后说说扬琴吧,虽然它主要是弹拨乐器,但有时候也会用到打击的方式来演奏。
那些小锤子在琴弦上跳跃,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就像山间的清泉在流淌,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咱们中国的民族打击乐器啊,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它们不仅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还承载着咱们的文化和历史。
有机会啊,你一定要亲自去听听、看看、感受感受这些宝贝们的魅力!。
中国民族打击类乐器民族打击乐器有钹、梆子、铙、碰铃、木鱼、鼓、手鼓、云锣、响板、锣。
钹钹,俗称镲,打击乐器。
铜制,圆形,中间隆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两片相击发声。
形制大小不一,常用于吹打乐及戏曲、歌舞伴奏。
古称“铜钹”“铜盘”。
梆子梆子,又名梆板,中国打击乐器。
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
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宽5-6、厚4厘米。
铙古代敲击乐器。
用青铜铸成,形似铃而大,口向上,上大下小,体扁而口缘向下弯曲,底平,下有中空短柄,可装木把。
使用时以手执柄,用槌敲击。
一般以大、中、小三件为一组,亦有五件为一组者。
碰铃碰铃,碰奏体鸣乐器。
广泛用于中国歌舞、戏曲音乐伴奏及民间器乐合奏中的打击乐器。
它的形状如铃,铜制,一付两个,用绳穿连,互相撞而发音,无固定音高。
常用于器乐合奏及戏曲伴奏中,为节奏乐器。
木鱼木鱼的由来木鱼是佛殿里的法器,是一种木制品,剖木为鱼形,中凿空洞,敲之发出声音。
木鱼有两种:一种为圆形,刻有鱼鳞,另一种是长条形的。
一般来说,圆形木鱼的规格多种多样,而长条形的木鱼大多在一米左右。
鼓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筒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
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
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
手鼓书鼓,是布依族、汉族棰击膜鸣乐器。
布依族称手鼓。
流行于贵州省及全国各地,专用于中国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伴奏。
是鼓中形制较小者。
鼓身呈扁圆形产,鼓框用硬质木料制作,两面蒙以牛皮。
鼓身四周刷朱漆。
云锣云锣,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是汉、藏、蒙古、满、纳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击体鸣乐器。
古名云辙,又名云璈,民间又称九音锣。
藏族称叮咚、叮当。
是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乐器。
常用于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和寺庙音乐中。
响板碰奏体鸣乐器。
流传西班牙民间的打击乐器。
浅谈史前时期陶鼓的特点和作用作者:李建志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3期摘要:陶鼓是史前打击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现代鼓类乐器的雏形。
文章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的一件齐家文化陶鼓为例,对史前陶鼓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浅谈;史前时期;陶鼓;特点;作用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2200—前1700年。
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广,地跨甘肃、陕西、青海、宁夏、内蒙古五省。
齐家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出现了冶铜业,在大规模发掘的早期后段以后的遗址及墓地中都发现了铜制品。
考古工作者在皇娘娘台遗址、临夏县大何庄遗址、秦魏家遗址等地发现铜器50多件,这些铜器既有青铜器,也有红铜器,种类有刀、锥、凿、环、匕、斧、钻头、泡、镜和铜饰件等,还有一些铜渣。
此外,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及青海省贵南县尕马台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都在墓葬中发现了随葬的铜斧、铜镜、铜指环和铜泡等铜器。
齐家文化的玉文化也较为发达,齐家文化遗址中基本上都有玉器出土,其品种繁多,主要有玉璧、玉璜、玉琮、玉璋、玉圭、玉刀、玉戈、玉钺、玉戚、玉斧、玉锛、玉凿、玉铲、玉握、玉梳子、玉管、玉镯、玉坠、玉珠串饰、玉臂饰等。
这些玉器工艺精美,是齐家文化铜器之外最值得重视的文化元素。
齐家文化的制陶业也比较发达,出土的陶器陶质轻薄,部分陶器经慢轮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颈尚留有清楚的轮旋痕迹。
齐家文化陶器独具特色,种类繁多,有泥制红陶、橙黄陶、灰陶和夹砂红陶,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
齐家文化受到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影响,陶器陶质细腻,器形较小,素陶较多。
这一时期的陶器种类与马家窑文化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器形繁多,除罐、盆、碗、钵、豆等器形外,还出现了鬲、盉、鬶、尊等新的器物,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进步。
齐家文化较为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原始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民族打击乐器介绍打击乐器是指利⽤敲击本体引起振动⽽发⾳的乐器。
打击乐器除少数有固定⾳⾼外(如:钟、磬),其余绝⼤部分⽆固定⾳⾼,它们主要通过节奏和⾳⾊来装饰和表现⾳乐,渲染⽓氛。
常⽤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堂⿎、腰⿎、⽊鱼、⼤锣、⼩锣、云锣、钹、碰铃等。
⼤⿎⼤⿎也称“⼤堂⿎”,是⽪膜打击乐器中最⼤的,也是锣⿎乐队中的主要乐器。
⼤⿎是在⽊制的圆筒两⾯蒙上⽜⽪制成,圆筒的四周有4个对等距离的⾦属环,将⾦属环挂在⽊架上使⿎悬空,便于演奏。
演奏⼤⿎是⽤两根较粗的⽊棰(称⿎棰),演奏⽅法分为单击、双击、演奏、顿奏、顿击、闷击等。
⼤⿎的⾳⾊可以变化,⿎中⼼发⾳低沉,由中⼼向边缘演奏,声⾳逐渐变⾼⽽坚定,敲击⿎边声⾳⼲脆、清亮。
⼤⿎主要在锣⿎队或民族乐队中使⽤,起渲染⽓氛和激发情绪的作⽤。
堂⿎堂⿎⼜称“⼩堂⿎”或“同⿎”,外形与制作与⼤⿎相同,但体积较⼩。
演奏堂⿎是⽤两根较细的⽊棰,奏法基本与⼤⿎相同,堂⿎的⾳⾊坚定⽽富有弹性,适合在地⽅戏曲、民乐合奏、锣⿎队及民间舞蹈伴奏中使⽤。
腰⿎腰⿎是⼀种⿎⾝中的间粗、两端细的筒状打击乐器,⿎⾝的两端蒙以⽜⽪或骡马⽪,⿎⾝的⼀侧装有两个⾦属环,⽤来系红绸将⿎挂在敲击者的⾝上(⿎位于腰侧),敲击者双⼿各执⼀棍击奏,击奏时可击⿎⾯、⿎⾝,也可以双棍相互敲击,往往是⼀边击奏,⼀边⾏⾛,还配合各种动作和造型,腰⿎主要⽤于腰⿎队或为民间歌舞伴奏。
⽊鱼⽊鱼因外形像鱼头⽽得名。
⽊鱼⼤多⽤桑⽊、椿⽊或檀⽊、红⽊雕刻制成。
⼤⼩不⼀,⾳⾼不同,⼩的⾳⾼,⼤的⾳低。
往往是⼤⼩⽊鱼成对使⽤。
⽊鱼发⾳短促、悦⽿,经常在活泼、跳跃的歌(乐)曲中使⽤,模仿马蹄声效果逼真。
⼤锣⼤锣是锣类乐器中形体较⼤的乐器。
⽤铜制作,圆形,直径在90厘⽶左右。
⼤锣的品种很多,有双光锣、光锣、虎⾳锣、吊锣、⼤筛锣、抄锣等等,⽐较常⽤的双光锣。
⼤锣的击奏⽅法有放⾳、边⾳、闷⾳三种。
⼤锣不但经常经常⽤于民族器乐合奏中,⽽且也⽤于西⽅的交响乐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