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姆雷特》中国王克洛狄斯与《夜宴》中的厉帝人物形象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18.68 KB
- 文档页数:2
《哈姆莱特》与《夜宴》对比论文摘要:《哈姆莱特》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无限的魅力和生命力。
与《夜宴》两相对比,二者都有其鲜明的时空特点,形成了东西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不得不说《夜宴》是一次对经典成功的演绎,它在体现《哈姆莱特》精神实质的同时灌入了中国味道。
两部作品相似的主题背景,相似的人物设置,相似的故事情节,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性格突出得无与伦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一、主要内容二者从主要内容来看都可简述为“王子复仇记”。
《哈姆莱特》讲述在动乱不安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国内传来噩耗,父王暴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后乔特鲁德改嫁,国内谣诼纷纭。
他对父亲的暴死与母亲的匆促改嫁感到非常悲愤,又看出到处都是恶事败行,因此一直郁郁不乐。
正在这时,他父亲的鬼魂在显现,详细告诉他克劳狄斯谋杀自己的罪行,并命其为自己复仇。
哈姆莱特把这一复仇的任务理解为反对一般罪恶斗争的任务,这使他心烦意乱,犹豫不决。
虽然受其犹豫、延宕性格所累,但最终仍踏上复仇之路与新王克劳狄斯同归于尽。
《夜宴》展现的是身处五代十国的太子无鸾为情所伤,无心政务,为避尘俗,他远走他国修习吴越之艺。
当得知其父罹难于后庭,反朝后得知为其叔父所为,他选择了复仇。
整部电影表达的是欲望,探讨的是寂寞。
两位王子的复仇之路贯穿了整个故事,成为情节发展的主线。
这一过程中又穿插进其他人物的爱恨情仇,表现了人对欲望无止尽的追求和封建制度与人文主义的强烈冲突。
二、人物塑造哈姆莱特这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他忧郁、深沉、犹豫、延宕。
他曾经是一位博学多才且文武双全的快乐王子,正如奥菲莉亚所言,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言,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目的一朵娇花……”残酷冰冷的现实将其拽入了痛苦的深渊,面对父亡母嫁、王位易主的现实,他犹如失去灵魂的木偶,精神颓靡,郁郁寡欢。
当先王鬼魂告知其被新王克劳狄斯所害,哈姆莱特便有了复仇的意识,但因其延宕的性格,却迟迟没有采取行动。
《夜宴》与《哈姆雷特》之比较作者:周万波来源:《商情》2010年第08期[摘要]冯小刚导演是以贺岁片著称的,从1997年至今贡献了八部贺岁影片,而本文要讨论的影片《夜宴》是一部不是在贺岁档推出的电影,但是其票房还是很可观;通过与《哈姆雷特》进行比较,来探寻两者的不同点,以及影片的改编和其自身的特征。
[关键词]情感独白彷徨改编爱情众所周知,由冯小刚导演执导的首部古装影片《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
该片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定在五代十国,那时战乱频繁,宫廷斗争残酷,皇上、母后、将军、太子、公主各自心怀鬼胎,母后暗中联合公主和朝廷重臣,借为太子谋位之名,密谋篡夺皇位,而太子也欲借母后的势力夺取皇权。
在一场晚宴上,他们都企图在这场鸿门宴中消灭对手,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母后联合起来的势力大胆灭王,王子也终于向所有人复仇了,宴会最终结束了无休止的争夺战,但王子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桎梏,他们最终都成为这场残酷人性斗争的牺牲者,无一幸免。
纵观整部影片,的确,《夜宴》就是一部中国版的《哈姆雷特》,但是仔细比较,便还是能发现有许多不同之处。
其中的第一个问题是把时间定在五代十国的理由是什么?编剧盛和煜的解释是“明代教条、清代不代表古典,五代十国的文化包容性比任何时候都要大”。
其实,对于影片《夜宴》来说,把背景放在五代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大部分观众对于五代的历史都比较模糊,具体的正史也很少普及。
另外,五代与唐朝也十分接近,这就会使得观众本能地认为那依然是一个强盛的中国,又可以照着唐朝的方式来建构人物。
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外国人不知道,中国人不明白的历史时期给中国版《哈姆雷特》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背景。
第二个问题是,与《哈姆雷特》相比,到底有哪些情节变化?这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方面。
显然,无鸾正是哈姆雷特,厉帝是国王克劳狄斯,而婉后是王后,青女是奥菲利娅,殷隼是雷欧提斯,殷太常就是宰相波洛涅斯等等,都一一对应了。
下面再具体分开来细说。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置上的异同冯小刚在2006 年上映的一部宫廷悲剧电影《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五代十国期间,关于欲望、权利和爱情之间的故事。
让人们看到一个关于欲望的凄美传说。
但是相比《哈姆雷特》,电影播出之后评价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两部作品的人物出发,通过人物方面的异同来看两部作品的区别。
一、人物方面的相同之处在人物设置方面,《夜宴》中的无鸾其实上就是《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中的克劳狄斯其实就是《夜宴》中无鸾要复仇的对象厉帝的原型,而他与无鸾的关系也是叔侄关系;而电影中的婉后就是原著中的乔特鲁德;最后青女也是和奥菲莉娅相互对应。
包括《哈姆雷特》中的一些其他人物,比如雷欧提斯,在《夜宴》中也能找到殷隼这样类似的形象。
二、人物方面的不同之处悉德·菲尔德在他的作品《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提到要构成令人满意的人物必须具备四种特质:第一,人物具有强有力且清晰的戏剧性需求;第二,有独特的个人观点;第三,有一定特定的态度;第四,经历过某种改变或转折①。
电影剧本和戏剧剧本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人物具有强有力且清晰的戏剧性需求戏剧性需求是剧本中的人物所期望赢得、攫取、获得或达到的目标②。
在这两部作品中,其实他们的戏剧性需求是类似的,都是报杀父之仇。
但是除了复仇之外,哈姆雷特在复仇途中更多的是对人的本体性的思考,通过这些思考,重新理解生存与毁灭,从而揭示了人思考的力量。
相比哈姆雷特,无鸾的需求仅仅只有复仇,是欲望驱使下的报复和逃避。
所以在戏剧性需求方面,《哈姆雷特》显得更加有深层次。
(二)有独特的个人观点观点即我们观察、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③,观点将会影响人物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因个人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而不同。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观点就是人文主义。
经典面具下的我行我素——《哈姆雷特》与《夜宴》人物形
象比较
石燕京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 作为一部发行量与<圣经>比肩的世界名著,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已经多次被改编为电影,而一向以擅长表现小人物、日常生活,并以喜剧风格驰骋中
国电影界的冯小刚导演,突然一改常态,拍摄了一部历史题材、古装武打、虚幻场景、悲剧风格的艺术大片<夜宴>,号称"中国版的哈姆雷特",我们在惊诧之余,不得不佩
服冯导颠覆自我、进军国际的决心和气魄.
【总页数】5页(P87-91)
【作者】石燕京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夜宴》与《哈姆雷特》之比较 [J], 周万波
2.人性的悲剧与人的悲剧——《哈姆雷特》与《夜宴》悲剧价值比较 [J], 刘莲
3.电影和戏剧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对比探讨--以《哈姆雷特》和《夜宴》为例 [J],
潘纯
4.寂寞爱情与寂寞《夜宴》——兼与《哈姆雷特》比较 [J], 王桂青
5.《夜宴》与《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J], 石拓;赵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因其复杂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包括哈姆雷特本人、克劳狄斯国王、根德尔太后和奥菲莉亚。
哈姆雷特是这部戏剧的主角,也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极富才华和聪明才智的年轻人,同时也是一个内心矛盾的复杂人物。
在父亲死后,他陷入了深深的悲伤和孤独之中。
他的内心挣扎体现了个人意志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冲突。
他犹豫不决、迟疑不决,这使得他的行动常常受到质疑。
然而,他也是一个善良和正直的人,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伤害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哈姆雷特的形象深刻地描绘了一个矛盾和复杂的人类性格。
克劳狄斯国王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他通过谋杀哈姆雷特的父亲夺取了王位。
克劳狄斯是一个具有野心和权力欲望的人物,他极尽所能地保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使用各种手段来掩盖他的罪行,并试图消除与他权力有关的威胁。
然而,他的罪行最终被揭露,并为他的邪恶付出了代价。
克劳狄斯的形象展示了欲望和权力对人的腐蚀和堕落的效果。
根德尔太后是哈姆雷特的母亲,她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她在哈姆雷特父亲的死后很快就与克劳狄斯成婚,这引发了哈姆雷特的不满和痛苦。
根德尔太后表现出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对自己的感情和责任缺乏清晰的认识。
尽管如此,她仍然是一个对家人忠诚且深受伤害的女性。
根德尔太后的形象揭示了一个被情感和责任纠缠的人物。
奥菲莉亚是哈姆雷特的女友,她是一个善良、纯洁的角色。
奥菲莉亚对哈姆雷特抱有深深的爱意,并试图帮助他摆脱内心的困扰。
然而,哈姆雷特的变态行为和深深的苦闷使奥菲莉亚陷入了痛苦和疯狂之中。
她的精神和情感的崩溃凸显了个人感情和外界压力的巨大影响。
奥菲莉亚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以及在压力下的崩溃。
通过对这几个主要人物的分析,可以看出《哈姆雷特》不仅仅是一个复杂的悲剧,同时也反映了个人意志与道德责任、权力和堕落、责任与情感之间的冲突。
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剧作更加生动和令人难忘。
经典面具下的我行我素——《哈姆雷特》与《夜宴》人物形象比较石燕京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莎士比亚经典名著《哈姆雷特》在中国的传播;了解电影版《哈姆雷特》的改编历程;以人物形象为重点,比较分析所谓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异同。
重点和难点:1、影像世界中的《哈姆雷特》2、《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求异比较3、《夜宴》的后现代文化色彩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导入语:所谓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其实与莎士比亚“原装哈姆雷特”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夜宴》无论人物形象、情节元素、结构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克隆经典名著《哈姆雷特》之嫌。
特别是细细比较了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即哈姆雷特与无鸾;乔特鲁德与婉儿;克劳狄斯与励帝,以及奥菲莉娅与青女之后,便会清楚地看到:《夜宴》编导弄潮地赋予了其戏中人很强的后现代文化色彩,使他们分别在不同程度上颠覆了莎剧中相对应的人物形象。
对《夜宴》妄加责难和大肆吹捧都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夜宴》也就是冯小刚为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借用精英文化符号所作的一次大胆尝试而已,成败得失、见仁见智。
一、电影版《哈姆雷特》一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已经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如1948年劳伦斯·奥立弗(Lawrence Olivier)主演的黑白版——《王子复仇记》,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版本,曾荣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
1964年理查德·伯顿主演的“简约版”。
1990年梅尔·吉卜森(Mel Gibson)担纲的“性感版”。
1994年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版”、1996年肯尼思·布莱纳(Kenneth Branagh)领衔的“超长版”。
2000年伊森·霍克主演的“现代版”等。
二、《夜宴》与《哈姆雷特》的雷同之处:首先,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夜宴》中的人物几乎是《哈姆雷特》中的人物的克隆:无鸾与哈姆雷特;励帝与克劳狄斯;婉后与乔特鲁德;奥菲莉娅与青女;莱欧提斯与殷隼;殷太常与波洛涅斯,甚至被害的冤魂都是一一对应的。
人文|HUMAN BEING182 W ORLD哈姆雷特!与 夜宴!的比较研究文/黄 强摘 要:由冯小刚导演的 夜宴!,是把 哈姆雷特!放在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下的重新演绎。
此部影片在继承莎士比亚剧作方面抓住了作品中的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的元素,主要体现在:描述了人性与欲望的同时将其塑造得更加合理;塑造了美的形象的同时也把这种美表现到极至;延续死亡阴影的同时有了新的诠释。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夜宴!;电影改编;人性与欲望;美的形象;死亡阴影21世纪,中国现代大众传媒和娱乐业发展迅速, 夜宴!对莎士比亚戏剧改编从不同层面反映出现代大众传媒和娱乐业的某些特征,可以说它是当代艺术商业化的产物,最为重要的是此部影片在继承莎士比亚剧作方面抓住了作品中的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的元素,笔者就 夜宴!与 哈姆雷特!的人性与欲望、塑造的美的形象、延续的死亡阴影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人性与欲望人性与欲望一直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悲剧作家的艺术功力并不止于斗争方式的选择和呈现,而是从引发斗争的矛盾两极在对抗中所产生的张力去寻求理想与现实人生与社会的集结点。
而人性也是一个内涵与外延的有机统一体,内涵有人的欲望、情感、意志、观念、理想;外延则关涉到社会、时代、民族、环境、文化#。
在 哈姆雷特!中,人性中的种种都有体现:克劳狄斯为了权欲而弑兄与夺位;格特鲁德为了情欲而委身叔叔,全然不顾国王新丧不久,就∀迫不及待钻进乱伦的裘被#;主人公哈姆雷特,他的理想是单纯与热烈的,他的心智是理性与沉着的,他总在不断地进行灵魂自审。
但在父王的突然死去与母亲的突然改嫁的唐突现实面前不知所措;在充斥着情欲与权欲的丑陋现实面前显得苍白脆弱。
∀莎士比亚透过人性的表层描述,如主人公的言行,疯子的心态,哲人的思想,沉潜于痛苦的深渊,去剖析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执着探求理想的人性#。
对于 夜宴!,连导演冯小刚自己都说夜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欲望的电影。
“我的爱永没有改变”——从《哈姆莱特》看《夜宴》(一)【内容提要】《夜宴》是继《英雄》和《无极》之后,中国著名导演进军世界电影市场和进入世界美学赛道的另一张“出师表”,然而,对于经典的克隆和改编又一次遭遇“滑铁卢”。
《哈姆莱特》的美学贡献何在?同为复仇题材,《哈姆莱特》与《夜宴》为什么一个成为经典,另一个却遭遇“滑铁卢”?隐藏于影片奢华制作背后的美学眼光与美学感觉,是比声色影像本身更重要、更关键的问题。
【关键词】夜宴复仇延宕爱近几年,几位著名导演不约而同选择了以克隆和改编经典名著的方式作为自己挑战世界最高美学水平、艺术水平的“出师表”:如果说张艺谋的作品《英雄》是中国版的《罗生门》,陈凯歌的作品《无极》是中国版的“古希腊悲剧”,冯小刚的作品《夜宴》则是中国版的《哈姆莱特》。
可是,他们的美学努力却皆以失败告终。
同为复仇题材,为什么一个成为传世经典,另一个却兵败“滑铁卢”?《哈姆莱特》真正的美学贡献何在?我们究竟需要培养起怎样的美学眼光和美学感觉?这是比评价一场浮华“夜宴”的声色影像本身更重要、更关键的问题。
一哈姆莱特的复仇故事源于公元4至5世纪流传于欧洲的丹麦传说,自12世纪至16世纪莎士比亚之前,这个故事素材不断地进入文学创作的视野,但并没有一部作品取得成功并流传后世,直至莎士比亚点睛之笔的创作,才使得这个古老的复仇故事成为不朽的艺术经典。
《哈姆莱特》的美学魅力何在?是什么让“哈姆莱特”——这个曾经是“复仇者”代名词的血腥形象成为令一代又一代读者感动和沉思的艺术珍品?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为莎士比亚作品的读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和厘清。
直到1736年,英国批评家托马斯·汉莫第一次提出“哈姆莱特的延宕”的命题,发现了莎士比亚的伟大——我为什么要复仇?复仇意味着什么?人类千年快意恩仇的历史在哈姆莱特脚下意外地停顿了短短几秒钟,但这实在是个引人瞩目的“停顿”!西方人性的历史因为这个引人瞩目的“停顿”而得以掉转方向继续大踏步地前进。
浅谈《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两后形象《夜宴》被很多人称为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冯小刚自己也这样承认过。
该片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定在五代十国,那时战乱频繁,宫廷斗争残酷,皇上、母后、将军、太子、公主各自心怀鬼胎,母后暗中联合公主和朝廷重臣,借为太子谋位之名,密谋篡夺皇位,而太子也欲借母后的势力夺取皇权。
在一场晚宴上,他们都企图在这场鸿门宴中消灭对手,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母后联合起来的势力大胆灭王,王子也终于向所有人复仇了,宴会最终结束了无休止的争夺战,但王子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桎梏,他们最终都成为这场残酷人性斗争的牺牲者,无一幸免。
那么,从这样的情节安排表层结构上,《夜宴》对《哈姆雷特》仿佛采取了全盘复制:国王暴毙—太子回宫—母后改嫁—双方试探—戏中戏—谋害与反谋害—伪装自我—毒计圈套—复仇行动—血溅皇宫。
而在人物形象设置上,两部作品也交相呼应:厉帝与克劳狄斯,无鸾与哈姆雷特,婉后与乔特鲁德,奥利菲娅与青女,莱欧提斯与殷隼,殷太常与波洛涅斯。
《夜宴》中的婉后与《哈姆雷特》中的乔特鲁德有着一样的身份,即都是一女侍二夫的王后。
但如果说莎剧中的王后只是一个陪衬的话,那么冯剧中的婉后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哈》中女性形象几乎都是中心人物王子哈姆雷特的陪衬,乔特鲁德头脑简单到有点傻,奥菲莉娅则纯真痴情到有点傻。
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
”这似乎是王后乔特鲁德的真实写照。
在国王死后,她一直生活在哈姆雷特对她的责骂声中,在王子的羞辱与挖苦中,王后的尊严被彻底摧毁,她的内心被撕伤得鲜血淋漓。
就这样,哈姆雷特把一个无地自容、羞愧难当、生不如死的乔特鲁德惨不忍睹地扔给了观众。
至此,哈姆雷特也很好地完成了父亲教给他的“伤其心而不能伤其身”的复仇使命。
剧终王后喝下毒酒身亡,很多人认为是为救哈姆雷特,但如果仔细阅读原著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意外或者说是莎士比亚的刻意安排,这样一个内心罪孽深重的女人,唯一求得解脱的方式便是死于非命了。
《夜宴》与《哈姆莱特》人物比较研究摘要:通过对《夜宴》这部中国影视作品和《哈姆莱特》这部英国戏剧作品中人物的差异性、性格的迥异性的对比分析,使我们对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作品人物有了新的理解,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作品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夜宴》;《哈姆莱特》;人物性格;比较《夜宴》导演冯小刚曾说过,《夜宴》是中国版的《哈姆莱特》。
《夜》正是以中国式的浪漫情怀和悲剧气氛,汲取了《哈姆莱特》的精髓,形成了与其典型的西方叙事“似是而非”的特点,由此更加突显两者的异曲同工,《夜》像是一个精妙的隐喻,昭示着我们的生活面目,而《哈》则表现着西方文明的精华。
两篇作品在人物性格及命运方面作了横向对比,无鸾与哈姆莱特、婉后与王后、厉帝与克劳狄斯、青女与奥菲利娅等基本对应起来,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理解。
因此,对《夜》与《哈》作品中人物进行多方比较,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要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人物的差异性《夜》以无鸾的复仇为线索,其中,交杂着阴隼与婉后的复仇。
《哈》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两剧中人物性格有诸多差异,现作具体分析。
1、乔特鲁德与文婉两位王后的比较乔作为哈姆莱特的生母,在国王死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经不住情欲的诱惑嫁给新国王。
乔对国王的死并不知情,可以说她是当时所处社会道德的叛逆者,也是一个充满情欲而缺乏理性的被愚弄者。
《夜》中文婉王后与太子无鸾他们原本深爱着对方,是一对爱人。
而文婉面对国王的死首先对皇叔表示仇恨后又表示妥协。
虽然她与乔特鲁德同样嫁给了新国王,但他们的目的不同。
文婉为了保全自己与太子的性命,虽不愿却又“欣然”。
婉多次暗示太子父王的真正死因,并鼓励他去报仇。
她又极富野心,在保全太子性命后又想取得无上的权力。
文婉与乔特鲁德在这点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太子无鸾与哈姆莱特王子的比较他们同样背负着杀父之仇,他们是那样的相同――他们曾经向往美好的生活。
电影和戏剧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对比探讨--以《哈姆雷特》和《夜宴》为例潘纯【期刊名称】《电影评介》【年(卷),期】2016(000)013【总页数】3页(P41-43)【作者】潘纯【作者单位】湖北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的四大悲剧作家之一,莎士比亚以他独特的表现手法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呈现出了《哈姆雷特》这部世界级名著,这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近年来,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些导演开始将视野投向对名著的改编与呈现,《夜宴》便是在这种趋势下应运而生的。
该影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并入围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1]本文将基于电影与戏剧文学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对《哈姆雷特》以及《夜宴》的剧情设置以及人物塑造进行比较分析,探究这两者所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一)《夜宴》与《哈姆雷特》的共同点《夜宴》是由我国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一部电影作品,主要灵感来源于英国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可以说《夜宴》是对《哈姆雷特》的改编,因此,在欣赏影片《夜宴》这部作品时,或多或少会看到《哈姆雷特》的影子。
首先,从形式上来看,《夜宴》与《哈姆雷特》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夜宴》中的人物形象都能够在《哈姆雷特》中找到原型,可以说完全与《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一致。
[2]比如,《夜宴》中的皇子无鸾实际上就是王子哈姆雷特的原型;《夜宴》中的皇上厉帝也正与克劳狄斯相对应;而电影中的青女与《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也是相互对应的,甚至在影片中被无辜残害而设置的冤魂情节也是出奇的相似。
另外,在影片的情节发展过程中,甚至剧情的线索都是完全依据《哈姆雷特》来设置的。
在《夜宴》中,首先是皇子离奇死亡,然后太子被紧急召回宫中,却发现母后已经改嫁他人,然后便上演了一出“戏中戏”的精彩片段,双方都想对对方予以试探,并设下了阴谋诡计展开了谋害与反谋害的智谋斗争,将自己伪装成为一个善人的形象,背地里却设下圈套去进行复仇,故事最终也以一个悲剧结尾。
比较莎剧《哈姆莱特》与现代影片《夜宴》的异同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
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和习惯,可以当作这个时代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来读。
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批判地借鉴。
威廉·莎士比亚是个多产的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主要创作有喜剧十部和历史剧九部,还有三部悲剧;第二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的时期,一般称为悲剧时期,共创作有《哈姆莱特》等悲剧七部和喜剧四部;第三时期可称为传奇剧时期,主要创作有传奇剧三部和历史剧一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在第二时期创作的悲剧《哈姆莱特》和现代影片《夜宴》(编剧:盛和煜邱刚建,导演:冯小刚)在故事情节、艺术创作风格及创作内容等方面的异同:一、剧情(Plot)的异同之处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最高成就的悲剧《哈姆莱特》(Hamlet)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其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
因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
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报仇。
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
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力挽狂澜的责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既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
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探察他的行动和心事。
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探察他。
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
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
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
解读《特洛伊》《夜宴》悲剧精神之差异由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公司耗资2亿美元打造的史诗巨作《特洛伊》,是根据荷马的不朽史诗《伊利亚特》改编的;由华谊兄弟与寰亚联合斥资2000万美元的冯小刚导演之作《夜宴》,取材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这就使得这两部影片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如都取材于西方经典悲剧作品,都表现了欲望,爱情、权力、斗争,人性以及死亡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场面设计上都具有气势恢弘、波澜壮阔的特点,但这两部影片在悲剧精神的表现上却有着深刻的差异性。
一、影片情节体现悲剧精神之差异电影是一种叙事传媒,叙事即故事,情节乃叙事的核心,结构悲剧的基础,恰似悲剧的灵魂,剧情(事件)如何安排,是悲剧艺术中第一件而且是最重要的事,这是由悲剧的本质决定的。
因此我们分析这两部影片在悲剧精神上的差异首先从审视影片的情节开始。
从编剧方面看,《特洛伊》在整体框架上沿用了《伊利亚特》,在重大的情节上基本忠实于原著,但又不是完全照搬原著,最重要的改编是,影片淡化了原著中神的色彩,更强调入性的光辉,影片《特洛伊》通篇为死亡的阴影覆盖着,主线是阿喀琉斯为报密友被杀之仇,将愤怒指向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以及特洛伊王国,在杀死赫克托尔之后,拉着其尸首绕城三周,老国王深夜跪倒在其面前,请求归还儿子尸体时,阿喀琉斯也双泪下流。
神有预言:阿喀琉斯的死将紧随赫克托尔其后,希腊联军借巧施的“木马计”攻入特洛伊城内,阿喀琉斯在混乱中被暗箭射中脚踵而身亡。
影片《特洛伊》所表现的悲剧冲突非常激烈和尖锐,不只体现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外部冲突,更体现在人物内心激烈冲突,这种尖锐而激烈的冲突往往将人物推人生死攸关的境地,处于无法摆脱、毫无选择的“两难”处境中,最终都以主人公惨烈的牺牲表现出来,从影片的开端起,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带走斯巴达王国的王后海伦,由选择爱情而带来的战争死亡阴影就如影随形地跟随着特洛伊人,也困扰着以国家大义,民族精神为核心理念的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
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2)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当权的国王克劳狄斯,在这乱世中扮演了一个丑恶的角色。
徒有冠冕堂皇的外表,内心却阴险狡诈。
他狠毒的害死了亲哥哥,篡夺了王兄的王位,又诱骗了王后,高高地坐在王位上。
他分明是一个杀人犯、是一个万恶不赦的小人。
但是,他掩饰着内心的丑恶,在众人面前,带着仁慈贤明的假面具。
为了达到目的,自己躲在暗处,不公开对付哈姆雷特,暗地里却两次安排借刀杀人的诡计,试图杀害哈姆雷特。
从克劳狄斯的卑鄙行径可以看出,他并非一般的封建朝廷的暴君。
他有封建君主专制的暴虐,也有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的狡诈。
朝臣们也都致力于取悦于荒淫无度的君王。
我们以一个典型的官僚波罗涅斯为例,他身为御前大臣,却昏庸无道,一味地告密、献计、偷听、为了卑鄙的勾当连自己的女儿也出卖,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没有保全。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是哈姆雷特的两个老,为了奉承主子,甘当国王的密探,出卖朋友。
总之,这些统治者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为了谋私利,不惜做伤天害理之事。
一股强大的社会恶势力已经形成。
哈姆雷特虽身为王子,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但他鄙视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渴望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
他有美好的理想,而且多才多艺。
他一想待人诚恳,光明磊落。
他是具有进步思想和优秀品德的好青年。
在哈姆雷特眼中,父亲就像神一样,是个英明治国的君主。
父母相亲相爱,拥有奥菲丽娅的纯真爱情,很多好朋友在自己的周围,这是哈姆雷特理想的生活。
经历了宫廷变故以后,现实的丑恶原形毕露,哈姆雷特也从幻想中醒来。
残酷的现实给他的精神以沉重的打击,他变得很忧郁,这是理想破灭后的一种精神状态,由于并不是哈姆雷特的天性。
忧郁和精神危机使他更加清醒了,他从幻想中解脱出来,回到了现实中,他敢于同社会罪恶作斗争,用它深刻而有力的思考去分析现实,准备采取行动,完成父亲交给他的复仇任务。
哈姆雷特曾经是一位单纯善良、追求、相信真爱、涉世未深的理想主义者。
但当悲剧发生之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令他陷入绝望。
脱形得似自具神髓——浅析《夜宴》与《哈姆雷特》之异徐文松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06(000)012
【摘要】<正>作为中国导演冯小刚备受关注的第一部正剧,《夜宴》自9月14日公映以来,引发了如潮的评议。
其中最为普遍的批评之一就是:《夜宴》太像是中国版的《哈姆雷特》了,这未免令人失望。
粗粗看去,影片中弑兄娶嫂、篡位杀侄,王子复仇及至玉石俱焚的悲剧情节和剧中主要角色身份关系的设置,确与《哈姆雷特》这一莎氏名剧有摆不脱的渊源关系。
而冯小刚本人也并不否定影片对《哈姆雷特》的借鉴,他坦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徐文松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电影电视系;影视文艺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夜宴》是东方的《哈姆雷特》吗?——评冯小刚的《夜宴》 [J], 米学军
2.哈姆雷特的提问《夜宴》的回答——浅论《夜宴》的意义 [J], 许相全
3.一个无鸾和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夜宴》和《哈姆雷特》看电影与戏剧文学的
形象塑造 [J], 杨淑敏
4.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诠释——浅析《夜宴》对《哈姆雷特》的改编 [J], 刘娅敏
5.浅析《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置上的异同 [J], 黄知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哈姆雷特》中国王克洛狄斯与《夜宴》中的厉帝人物形象比较
克洛狄斯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刻画的一个丑恶的人物形象。
为了权力,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娶了嫂子为妻,夺得了君主的位置;同时为了隐瞒自己的罪行,他设计杀害哈姆雷特,同时还要让舆论有利于自己。
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也是一个阴谋家。
在他认为哈姆雷特不知道真相之前,他不是没有打算将哈姆雷特杀害,他只是想通过哈姆雷特父亲死亡和母亲改嫁的打击使哈姆雷特变得消沉,使他离人们越来越远,失去他的影响,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
然后在他知道了哈姆雷特得到自己父亲死亡的真相后,他便开始使用各种手段来杀害哈姆雷特,一计不成便再来一计,但恶人有恶报,他最后还是被哈姆雷特刺死。
克洛狄斯行事十分小心,生怕出现差错。
他是一个十分阴险的人,但是却从不外露,是一个隐性的暴徒。
他杀害了自己的王兄,还继承了王兄的王位。
他想杀害哈姆雷特却还在众人面前褒奖哈姆雷特。
克洛狄斯的性格是资产阶级形象,而不是封建君主,在他眼里,自己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莎士比亚笔下的国王克洛狄斯狡猾、诡谲,怀有一种不懈的戒忌心理。
虽然他大权在握,得到了渴慕已久的王后,但在众人面前,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喜色,依然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用原著中的话来说就是“破损的欢乐”、“殡葬时带着欢乐”、“结婚时唱着挽歌”、“悲喜分量相等”等话来蒙蔽众人,这表明他是一个心机很深、善于伪装的人。
另外,他还被一种强大的罪孽感所缠绕。
他在祈祷时说:“这该诅咒的手,纵然再沾厚一层我哥哥的血,天堂上就没有那么多的雨把它冲洗得雪一样的白吗?上天慈悲不来照射在罪恶的脸上,又有什么用处呢?”他明白,虽然祷告有力量使罪人失足后得到宽恕,但是他由犯罪得来的东西还未放弃:王冠和王后,若一个人保留着由罪恶得来的东西,是得不到宽恕的,因为天上与腐败的人世间不同,不能由罪恶得来的利益划出一份去交换天罚,在天上,一切行为只是按实情给予奖励或惩罚的。
他感到难以逃脱不安心理对他的折磨,说:“啊,被胶粘住的灵魂,越挣扎着要逃,越动弹不得。
”因为他明白,虽然他祈祷时嘴里唱着高调,但充斥在心里的依然是世俗的种种欲望,而“没有真实思想的语言是上不了天的”。
他还用自己的政治手腕骗得了一帮朝臣的拥戴,像波洛涅斯这样的老臣对他是忠心不二。
克洛狄斯的性格明显是勇于攫取与占有的资产阶级形象,而不是九世纪的封建君王。
在他身上体现出西美尔所说的现代人的生存样式:“世界不再是真实的、有机的‘家园’,而是冷静计算的对象和工作进取的对象,世界不再是爱和冥思的对象,而是计算和工作的对象。
”《哈姆雷特》通过以克洛狄斯为代表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的16世纪末英国现实: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国家;恶人当道、阴谋成风的朝庭;奸诈残暴、荒淫奢侈的统治者。
这是英国现实中存在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至于《夜宴》中的厉帝,傲气逼人,一旦大权在握,就忘乎所以,比如:在殿中梁柱是漆丹朱还是玄墨的问题上,他坚持漆丹朱。
他说:“丹朱乃是鲜血,赤金象征辉煌。
哪一个辉煌的王朝不是用鲜血洗出来的?”再比如:当大臣裴洪叫婉儿为皇太后,他居然直言不讳地说:“先帝殡天,如果是太子继位,皇后就变成了皇太后。
而朕就是篡位。
裴洪,对不对?”于是,裴洪被杖毙庭下,并诛九族。
厉帝这种忘乎所以的傲气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是大宴群臣一事。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皇上:“朕要大宴群臣。
”
答:“后儿个正好是黄道吉日,”
皇上:“等不及了, 就在明晚。
”
答:“太谱曰明日犯忌不宜宴饮
皇上:“如今朕还有什么可忌讳的。
传旨,明晚戌时三刻始朕要在皇宫金殿大宴群臣。
”
答:“是。
”
皇上:“不到者斩。
”
这一段对白足以刻画出励帝的专横残暴。
《夜宴》中的厉帝虽然凶残卑鄙,但他却是作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而出现的,这与克洛狄斯的的灾难制造者形象是完全不同的。
在处理克洛狄斯与厉帝之死时,《哈姆莱特》与《夜宴》清楚的表现了这一点。
对于克洛狄斯这个杀兄、篡位、淫嫂的“戕害人间的毒瘤”,莎士比亚让他在最后阴谋即将得逞的时候被王子哈姆莱特一剑刺死,落实了整剧的“复仇”主题,使读者或观众积攒的愤懑得到宣泄,完成了整剧的升华;虽然厉帝也不乏凶狠歹毒,但是他毕竟为婉后付出了真情,是爱使观众对他给予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于是,影片在处理厉帝之死时并没有将之置于一样无可选择的必死之境,也没有让太子手刃奸王,而是让他在局势尚可控制的境况下,自己选择对心灵的忏悔和对爱情的殉葬。
通过《哈姆雷特》和《夜宴》的比较,可以看出克洛狄斯和励帝这样两个人物也有相似之处。
克洛狄斯的性格立场不是鲜明连贯的,一方面他狠毒邪恶、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甚至为了个人权欲,不惜杀死了亲生兄弟,为了满足淫欲,胆敢诱惑和占有王嫂;另一方面,他又是孤独无助的。
虽然他拉拢波洛涅斯之流成功篡位,但是他并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即使是和他朝夕相处的皇后。
虽然他拥有极权,可面对尚未坐牢的皇位,真心不属于自己的美人,虎视眈眈的朝臣,以及剑拔弩张的王子,他何尝不是如坐针毡?他甚至还有脆弱的时候,对皇后的犹豫不决,独自一人时的祈祷,面对心灵的忏悔等等,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
但对于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来说,忏悔和犹豫只是暂时的一种表象,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来之不易”的王位。
他感觉到王子的威胁,便凶相毕露——以假保护真放逐的方式,企图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同时厉帝也具备了克洛狄斯的一些特点,但是通过比较,他的性格要复杂得多。
尽管厉帝也是十恶不赦、弑兄娶嫂的王位窃取者,但是他更有手腕,更有谋略,更沉着冷静,将整个王朝轻松的玩弄于股掌之间,最重要的是他心中有爱。
厉帝对婉后的爱是真挚的,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去维护。
他毅然饮下毒酒,用生命殉了爱情便足以证明该点。
这种改编使得厉帝的形象更丰满,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特征:一方面,他如同克洛狄斯一样做着肮脏的勾当,另一方面,他也逃脱不了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
与克洛狄斯彻头彻尾的恶毒肮脏相比,厉帝充满内心斗争的复杂形象更具张力,更让人信服。
以上就是我对《哈姆雷特》中国王克洛狄斯和《夜宴》中励帝两个人物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