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八上美术知识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6.91 KB
- 文档页数:3
新版苏少版⼋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少版⼋年级美术(上)教案第⼀课《⾃然意趣——中国⼭⽔画》教学⽬标认知⽬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标:通过⼭⽔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对中国传统⽂化的热爱。
技能⽬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然造化与个⼈⼼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然之美,借⼭⽔之景抒⾃⼰之情。
理解意境是⼭⽔画的灵魂。
学习多⾓度欣赏⼭⽔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语⾔、⽂字等⽅式表达⾃⼰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赏析,培养学⽣⾃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然,它有着博⼤的⽂化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动的画⾯展⽰教学容。
学⽣: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法⼀、导⼊与揭题我们到⼭⾥去旅⾏,常常会发觉⼤⾃然的伟⼤。
⼭中的巨⽯,⾼耸的树⽊,峡⾕⾥奔流的⼩溪,这些景物给我们⼀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
⼭⽔画的根源便来⾃我们⼼对⼭⽔的喜爱。
可是,要把⾼⼭⼤河画在⼀⼩⼩的纸上,是很困难的。
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的呢?思考:⼭⽔画以描绘⼭⽔⾃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然景物的描绘,在⼭⽔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画⼜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1. ⼤⾃然风景图⽚欣赏。
2. 揭⽰课题。
⼆、欣赏与⽐较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画?我们⼀起来赏析⼭⽔画,探寻⼭⽔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较多,我们分⼩组进⾏归纳:A组隋唐(青绿⼭⽔)、B组北宋(⽔墨⼭⽔)、C组南宋(⽔墨⼭⽔)、D组元(⽂⼈画)。
三、欣赏解析晋是中国⼭⽔画的萌芽期,⼭川树⽯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于⼭,⽔不容泛”,体现了早期⼭⽔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幅独⽴的⼭⽔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场⾯却开阔。
八年级上册美术必考知识点一、色彩1.色彩基本概念色彩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由各种不同波长的光线产生的。
色彩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色相、亮度和纯度。
2.三原色和三补色三原色是红、黄、蓝。
三补色是青、品红、黄绿。
3.色彩构成色彩构成是指把不同色彩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整体。
常用的色彩构成方法有色彩对比、同色系构成和三分法构成等。
4.色彩运用艺术家可以通过灵活地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创造形象、营造氛围等。
二、线条和造型1.线条基本概念线条是在画面中划出的具有一定方向、长度和粗细的轨迹。
画家可以通过线条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创造节奏等。
2.线型和线条质感不同的线型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表现形式。
线条的质感则是通过画家丰富的表现技巧来表达的。
3.造型基本概念造型是艺术家通过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来创造形象的过程。
画家可以通过造型来表现物体的形态、空间、光影等。
4.造型要素造型要素包括形与色、形与质、形与空间等。
画家可以通过这些要素的运用来表现艺术形象。
三、透视1.透视基本概念透视是指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远近关系。
艺术家可以通过透视手法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
2.透视方法透视方法包括单点透视、双点透视和多点透视等。
不同的透视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表现目的。
四、素描1.素描基本概念素描是通过精细的线条和阴影来表现物体形态和空间的一种绘画方法。
素描的目的是要表现真实、准确的艺术形象。
2.素描表现艺术家可以通过素描表现物体的轮廓、线条、形态、质感等。
3.素描技法素描技法包括笔画技法、阴影技法、网格技法、块面技法等。
艺术家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素描技法来表现艺术形象。
五、绘画1.绘画基本概念绘画是通过色彩、线条和造型等艺术手段来表达情感、创造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
2.绘画材料绘画材料包括颜料、画板、画笔等。
艺术家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不同材料来创作艺术作品。
3.绘画技法绘画技法包括点画、抹揉、渐变等。
艺术家可以通过绘画技法来表现形象、营造氛围等。
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教案标题: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
2. 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水平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造力的发展。
3. 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涵盖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的以下单元:1. 西方绘画风格与技法2. 中国画的特点与技法3. 印象派绘画风格与技法4. 中国画中的花鸟画5. 油画的特点与技法6. 中国画中的山水画教学步骤:第一课:西方绘画风格与技法1. 导入:通过展示西方绘画作品和介绍西方绘画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西方绘画的兴趣。
2.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方绘画的特点和技法,并能够运用其中的一种技法进行创作。
3. 教学活动:a.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他们对西方绘画的认识和了解。
b. 教师讲解:介绍西方绘画的特点和常见的技法,如明暗对比、透视等。
c. 实践活动:学生选择一种西方绘画技法进行实践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课:中国画的特点与技法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画作品和介绍中国画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
2.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技法,并能够运用其中的一种技法进行创作。
3. 教学活动:a.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他们对中国画的认识和了解。
b. 教师讲解:介绍中国画的特点和常见的技法,如水墨、写意等。
c. 实践活动:学生选择一种中国画技法进行实践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三课:印象派绘画风格与技法1. 导入:通过展示印象派绘画作品和介绍印象派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印象派绘画的兴趣。
2.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和技法,并能够运用其中的一种技法进行创作。
3. 教学活动:a.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他们对印象派绘画的认识和了解。
b. 教师讲解:介绍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和常见的技法,如色彩运用、光影表现等。
八年级初中美术上册知识点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艺术形式表现人类生活、情感和思想的领域。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更是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下面将列举出八年级初中美术上册的知识点,以供参考。
一、图像的基本要素图像是美术表达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指由各种图形元素组合而成的有形物体的形象表现。
图像的基本要素包括形状、色彩、线条和空间等。
1. 形状:指物体在平面上的外形,包括了长度、宽度、高度等方面的要素。
2. 色彩:色彩是一种令人产生视觉感受的物体特性。
学生需要学习基本的色调、单色、对比色、彩色等知识,并且要在实践中运用。
3. 线条:线条是由连续且定向的点组成的,可以表示各种形态以及运动和情感等。
学生应该注意学习有关线条的表达和构造技巧。
4. 空间:空间即为环绕体物中的三维空间,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表达空间的深度和透视等知识。
二、美术语言艺术创作需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美术语言具备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性。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一些美术语言的基本术语。
1. 画面构图:画面构图是指在纸面或其他媒体上将各种要素或者物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过程,学生应该掌握构图的原则和技巧。
2. 色彩调和:色彩调和指在作品中运用基本色彩以及适当的补色、中间色、互补色等,以产生丰富迷人的色彩效果。
学生应该掌握色彩调和的原则和方法。
3. 营造氛围:创作中还要表达某种氛围效果或情趣,学生需要在绘画中考虑色彩、线型等因素达到目的。
三、绘画技法在美术创作中,技法是基础,技法的掌握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
初中美术上册中,学生应该掌握以下一些绘画技法。
1. 描法:描法指通过线条进行绘画的方法,在绘画中起到描述形体的作用,学生应该掌握线条的结构、粗细和变化。
2. 水彩画法:水彩画法指在钢笔或毛笔上混合颜料进行上色的技法,学生需要了解基本的水彩画法,注重色彩的互补和调和。
3. 素描:素描指在纸面上用白色或黑色笔迹来描述物体的轮廓、双影等形态,是基础中的基础,能够提高学生对物体的感性把握,是描法的高级阶段。
课题:第1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
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
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教学课时:1教学准备: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第一课时第 1 课时上课时间:课时目标:教学流程:一、导入与揭题1、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
2、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比较1、南北二宗,风格不同。
2、“一角”“半边”“米氏云山”3、笔墨情趣,诗情画意。
4、画山画水,记录变迁。
5、山水寄情,山水表心。
三、思考与探究山水画如何表现意境?四、讨论与交流1、你在作品中看到了哪些景物/2、你能通过作品“读出”怎样的意境?五、归纳与总结画家姓名作品名称写景抒情范宽《溪山行旅图》黑山白水与山传神倪瓒《容膝斋图》清山秀水诗情画意米友仁《云山墨戏图》云山雾水江南小雅李可染《万山红遍》红山赤水“红色”情怀六、评述与拓展1、说一说你喜爱的山水画作,写一篇小评论。
2、结合外国风景画作品,分析和比较两者的异同。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用心灵接触自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大自然中的景物在四季中都有不同的变化。
技能目标:能在自然景物中取出感兴趣的景物进行绘画表现,能描绘出大自然中的景物四季不同的变化情感目标:留意生活,关注自然的变化,享受美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深入的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苏少版八上美术知识要点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1.江帆楼阁图作者:唐代,李思训;李思训是皇亲国戚,唐代开元初年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画史上有“大李将军”之称;画家用大青绿色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盛唐气象;2.游春图作者:隋代,展子虔;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件山水画,作品生动地描绘了许多士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情景;画中的人物和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较为妥帖,具有一中“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这是山水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3.溪山行旅图作者:北宋,范宽;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所画的溪山行旅图表现了北方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画面像一堵墙挡住了我产的视野,迎面兀立的是森严的悬崖峭壁,高耸、坚实,令人望而却步;4.云山墨戏图作者: 南宋, 米友仁;米点山水开始于北宋画家米芾,儿子米友仁继承父法,画山水多用水墨点染,别具风致,有“米氏云山”“米派”之称;米芾的“米氏云山”善于用“模糊”的笔墨表现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5.临流赋琴图,南宋夏奎所作;山径春行图,南宋马远所作;马远和夏奎是南宋着名的山水画家,马、夏的山水画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然而在构图上,都一改五代北宋以来上留天、下留地、正面摹写的全景式构图,而是留出大片的空阔天地,将景物集中于一侧,表现浩淼的空间,后人称之为“马一角、夏半边”;6.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强调神韵,要求诗文、书法、篆刻与画结合,讲究笔墨情趣;唐代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7.元代山水画更注重画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理想意境的创造;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容膝斋图作者:元代, 倪瓒;画中所展现的是幽静清凉的景色,而这些正是倪瓒远离尘嚣的理想环境,“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特有的意境;富春山居图,作者:元代,黄公望;他画的就是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色,画中林木深秀、峰峦起伏,将富在江两岸数百公里的景色尽收笔底;8.鹊华秋色图,作者:元代,赵孟頫;开阔的画面上,右边有尖顶的是华不注山,左边呈浑圆状者是鹊山;中央河汊纵横,农舍散落,扁舟片片,秋叶叠叠,一派恬适而幽静的乡居景致;9.真赏斋图作者:明代,文徵明;文徵明是一位画家兼诗人,他的作品多描绘江南的湖山庭院和文人生活,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真赏斋是作者好友华中甫的私人园林住宅,建于无锡太湖边上;10.明清时代,山水画的发展一直在延续,比较着名的画家有明四家,亦称为“吴门四家”:文徽明、沈周、唐寅、仇英;清代四僧:弘仁、髡残、朱耷、石涛;此外,还有扬州八怪、金陵八家等;11.淮扬洁秋图,作者石涛,清代画家;本姓朱,名若极,明代王朝宗室,明亡后出家;山水师法自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他遍游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作品有其独到的构思布局和笔墨技法;着有石涛画语录;淮扬洁秋图描绘了古扬州变幻莫测的风貌;全景布局十分别致,江流弯弯,一波三折,坡岸呈“之”状萦回蜿蜒,近景中垂柳枝叶纷披,水面芦苇柔韧挺秀;画面给人雅致明洁、渺远清旷之感;12.万山红遍作者:现代画家李可染;此画是李可染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进行的创作;为了突出“红”字,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朱砂,又以深厚的墨色为底,画面色彩强烈醒目,形成冷暖调子的对比;13.青城山作者:现代画家黄宾虹;他的山水画讲究用笔用墨,青城山虽说笔墨攒簇,却是层次井然,浑厚华滋;14.江山如此多娇作者: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此画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想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绘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表现手法,采用全景图式,把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有机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使人们更深一层地欣赏到祖国江山的秀美;第二课用心灵接触自然1.当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美景太宽广且没办法决定画什么时,可以选用取景框;2.树木是风景画里面的重要素材之一,要想画好树木,首先必须掌握树的结构;第三课变迁中的家园1.速写本可以是任何形式的——装订好的、螺旋翻页的、活页的,甚至是手边易得的任何一张小纸片;2.画家德加以达·芬奇为榜样画了很多本速写,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保存着德加的38本记事本,包含了超过2000页的速写和研究笔记;第四课空间与层次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的,而绘画却是二维平面的,要将我们所看到的景物画出真实的感觉,就必须清楚三维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形状与空间;2.几何透视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三点透视; 平行透视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三点透视有三个消失点;透视法的应用大大丰富了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3.大气透视:风景画的一种技巧,随着物体逐渐向远处消退,明暗对比逐渐减弱,明亮部分渐渐变暗,深色部分渐渐变浅,直到整个明暗对比成为一个中性色调;4.空间透视:一种加强层次感的绘画技巧,使画面深处的颜色对比和明度对比随着物体向远处延伸而逐渐减弱,浅色部分越来越淡,深色部分越来越浅,直至所有的对比融为统一的浅色调;5.地平线:焦点透视中与观看者视平高度相关的一条线,是天与地会合处的交界线;消失点、中心消失点和中线在最远方的结束点全部都位于这条线上;第五课盛世·汴梁1.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画的是北宋汴梁城外东南七里的一段汴河风光;2.界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独特技法;界指界尺,界画就是用界尺引笔画线的表现方法;界画适于画建筑物,其他景物则用工笔技法配合,通称“工笔界画”;3.中国画装裱形制:装裱是将画给予装潢,以便展示和保存;中国画传统的装裱形式有卷、轴、册、镜片等;卷:横长,两则有细木条,可拉线挂画;轴长:竖长,下有圆轴,可卷;册:近方形小画,装裱成折叠的册子;镜片:裱成独张,不带挂轴者,亦称片子;清明上河图就是很典型的手卷作品,适合逐渐翻开观赏;4.宋代中国民间已经广泛使用煤与改良的厨灶来烹制各种美味十足的菜肴;第六课蓝白之美1.蓝印花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为广泛的地域分布,江苏、浙江、湖南、山西、陕西、安徽、山东;蓝印花布同蜡染和扎染一样,都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印染花布;2.蓝印花布纹样十分丰富,一般多以植物和动物的纹样为主,常常具有吉祥的含义,如喜上眉梢、五福捧寿、福在眼前、龙凤呈祥等,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3.模仿蓝印花布工艺的材料可以用纸来代替白布;水粉白颜料、白油画棒、白蜡笔或白蜡烛,都可用来替代防染浆;4.蓝印花布的工艺过程:刻版、防染浆、刮浆、晾干、染色、刮白;第七课泥土的味道1.人类最早的文字是书写在湿泥板上的,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人类最早的模形文字和泥板书写;2.在用黏土制作陶器的基础上,中国人发明了用白色的瓷土烧制瓷器;唐代的瓷器已经具有“洁白、质坚、其美如玉”等特质;宋代瓷器工艺开始高速发展,出现了“汝”“哥”“官”“定”“钧”五大名窑;明清时中国的瓷器生产达到了顶峰;3.马镫是中国人的一项影响世界的伟大发明;4.紫砂壶最有名的产地是江苏的宜兴,紫砂壶兴盛于明清,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5.陶泥的成型塑造除了紫砂壶常用的泥片成型法之外,还有拉坯、模具、泥条、捏塑等方法;第八课放飞的希望1.风筝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玩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2.风筝的发明起源于先秦时代的木鸢或木鹊;3.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是我国四大风筝产地;4.风筝的制作过程与工艺:设计图样、扎制骨架、裱糊翼面、彩绘图案;5.制作风筝的材料很多,一般有纸、无纺布、绢绸等;风筝的骨架多采用竹丝、细金属丝等;第九课自然的定格---外国风景画1.欧洲的风景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的,17世纪中期独自成为一派,并发展到欧洲的各个地方,于是欧洲各地区的风景画风格开始互相影响交融,到19世纪时进入巅峰时期;2.在艺术史上,风景画成为独立的绘画体裁,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直到17世纪,荷兰的画家才画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画;3.印象派:19世纪欧洲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现实主义艺术向现代主义艺术过渡的一个阶段;印象派画家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表现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4.睡莲、日出·印象作者:法国画家莫奈;5.莫特莱克台地作者:英国画家透纳;6.海港日出作者:法国画家洛朗;7.林间小道作者:荷兰画家霍贝玛;8.辛格拉温的磨房作者:荷兰画家鲁斯达尔;9.雪中猎人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10.威斯敏斯大桥作者:法国画家德朗;11.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作者:法国画家库尔贝;。
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教案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
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与揭题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
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
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
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
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1. 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
2. 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比较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三、欣赏解析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
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教案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
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与揭题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
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
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
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
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1. 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
2. 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比较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三、欣赏解析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
八年级美术必考知识点苏教八年级美术必考知识点八年级美术是初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它是开拓学生审美视野的重要课程。
八年级美术的学习任务更为严格,美术必考知识点也更加烦琐。
本文旨在为同学们提供八年级美术必考知识点的详细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线条的运用线条是美术作品中最基本的造型因素,是构成各种造型要素的基本形式。
在理解线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创作美术作品。
1. 直线:是指两个端点之间不弯曲的线条。
2. 曲线:是两个端点之间连续变化的线条,有圆弧线,抛物线,双曲线等形式。
3. 线的粗细:不同的线条展现不同的效果,学生应该灵活掌握线条的粗细、长度和方向等元素。
二、色彩的运用色彩也是美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
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可以为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增色不少。
1. 色相:颜色的基本属性,学生需要熟悉色轮,并能够根据色调进行配色。
2. 饱和度:颜色的鲜艳程度,学生需要根据作品的需要适当地调节饱和度。
3. 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学生在创作时需要恰当地运用明度,使作品有深度感。
三、造型的方法造型是指对三维事物在二维平面上进行表现的方式。
学生在八年级美术中需要掌握以下几种造型方法:1. 物象造型:以三维物体具体的形式表现为主要目的。
2. 象征造型:通过符号和象征来表现主题,强调主题思想。
3. 阴影造型:以影与光的对比,营造出物体的立体感。
四、中国画技法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魂。
学生在八年级美术中需要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 用笔:学生需要用毛笔掌握不同的用笔技法,如点、勾、抚、挑等。
2. 线条:在中国画中,线条的纵横、虚实和细粗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效果。
3. 晕染:中国画中常用的晕染技法包括擦、封、点染等,学生需要掌握其基本方法和特点。
以上就是八年级美术必考知识点的详细内容,学生们只有熟练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考试中表现出色。
希望同学们好好备考,取得优异成绩!。
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教案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观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
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习多角度观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根底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教学打算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与揭题我们到山里去旅游,常常会觉察大自然的伟大。
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激,使我们很想画下来。
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欢。
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
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1. 大自然风景图片观赏。
2. 揭示课题。
二、观赏与比拟有没有同学观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拟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三、观赏解析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稚嫩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表达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一、色彩
1. 基本颜色
- 红、黄、蓝是基本颜色,其他颜色都可以由它们混合而成。
2. 色彩的明暗变化
- 明度:明亮与暗淡的变化。
- 色调:颜色的明暗程度。
- 色相:颜色的种类,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3. 色彩搭配
- 色彩的组合与搭配需要考虑色彩的冷暖、明暗和对比度等因素。
二、造型
1. 非写实造型
- 抽象主义:追求形式的简化和凝练,强调色彩、线条和装饰性。
- 架上画:通过不同的线条和颜色表现画面的层次和构图。
2. 立体造型
- 浮雕:将图案在平面上加以增减构成凸起或凹陷的效果。
- 雕塑:用石、木、金属等材料制作具有一定形体的艺术品。
三、透视
1. 正常透视
- 人眼所见物体的大小、形状和位置随着距离远近而发生变化。
2. 透视法则
- 单点透视法:通过一个消失点将平行线条透视到一个点上。
- 两点透视法:通过两个消失点将平面透视到一个平面上。
四、绘画材料和工具
1. 常用绘画材料
- 铅笔、炭笔、水彩、油画颜料、丙烯颜料等。
2. 绘画工具
- 画笔、画布或纸张、调色盘、画架等。
以上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知识的要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年级上美术知识点汇总苏教版八年级上美术知识点汇总,该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好美术课程?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八年级上美术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描绘人物八年级上美术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描绘人物。
人物的描绘是美术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描绘好人物,需要注意人物的外形、性格、情感、气质等方面的描绘。
在描绘人物时,要充分考虑人物的动态和静态,注重形态、比例、姿势、线条等方面的表现。
二、静物构图静物构图是美术课的常见训练内容之一,也是美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静物构图中,要注重环境的描绘,考虑光影和材料的性质,还要注意画面的布局、比例、前景和背景的协调等方面。
三、色彩运用色彩是美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八年级上,学生将接触到更多的色彩理论和色彩运用技巧。
比如要学会如何混合色彩、如何增强画面色彩的饱和度和对比度、如何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等等。
四、创意构图创意构图是美术创作中比较高级的内容之一。
在创意构图中,要有独特的构思和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学生要学会更具有想象力和创意的构图方式,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达到更高的艺术表现。
五、绘画技巧绘画技巧是美术课程的基本内容。
在八年级上,将继续学习画笔的基本握法、笔画技巧、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描绘等等这些技巧。
如何学好美术课?1.注重基础建设美术课程是需要有基础才能学好的。
学生应该注重画基础,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和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学会观察和分析事物,掌握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2.积极动手实践美术创作需要实践和习惯的积累。
学生应该多动手画画,尝试不同的画法和材料。
同时,还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美术比赛和展览,锻炼自己艺术创作的能力。
3.多接触艺术作品观看和欣赏艺术作品是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博物馆、画廊、美术馆等各种渠道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4.开放心态学习美术创作需要开放的心态和包容性。
学生应该尊重自己的创作风格,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和欣赏他人的作品。
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1.中国的山水画源远流长,山水画取得重大成就是在时期2.画家往往通过寄情山水,表达对认识以及的感悟。
3.李思训是皇亲国戚,画史上有之称,及儿子并称,是的集大成者。
4.《》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盛唐气象。
5.《江帆楼阁图》(中国画)代。
6.《》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7.《游春图》中的和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较为妥帖。
8.《游春图》(中国画)代。
9.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所画的表现了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
10.米点山水开始于,儿子继承父法,画山水多用水墨点染,别具风致,具有“米派”之称。
11.米芾的“米氏云山”善于用“模糊”的笔墨表现云雾弥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12.《云山墨戏图》(中国画)南宋13.和是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然而在构图上,都一改五代北宋以来上留天、下留地、正面摹写的全景式构图,而是留出大片的空阔天地,将景物集中于一侧,表现出浩淼的空间,后人称之为、。
14.《临流赋琴图》(中国画)南宋。
15.《山径春行》(中国画)南宋。
16.代山水画家更注重画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理想意境的创造,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式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17.《荣腾斋图》(中国画)代。
18.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强调神韵,要求诗文、书法、篆刻与画结合,讲究笔墨情趣。
唐代大诗人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
19.《富春山居图》(局部)代,长卷,曾由明代吴洪裕收藏,因故分成前后两段,现前段在浙江博物馆,后端藏台北博物院。
20.《鹊华秋色图》(中国画)代21.是一位画家兼诗人,他的作品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
22.明清时代,山水画的发展一直在延续,比较著名的画家有,亦称为”吴门四家”、、、清代四僧:、、、。
此外还有扬州八怪、金陵八家等。
23.是金陵八家之一,他的《》描绘的是南京清凉山一带的风光。
苏少版八(上)美术知识要点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1.《江帆楼阁图》作者:唐代,李思训。
李思训是皇亲国戚,唐代开元初年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画史上有“大李将军”之称。
画家用大青绿色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盛唐气象。
2.《游春图》作者:隋代,展子虔。
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件山水画,作品生动地描绘了许多士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情景。
画中的人物和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较为妥帖,具有一中“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这是山水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3.《溪山行旅图》作者:北宋,范宽。
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所画的《溪山行旅图》表现了北方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
画面像一堵墙挡住了我产的视野,迎面兀立的是森严的悬崖峭壁,高耸、坚实,令人望而却步。
4.《云山墨戏图》作者: 南宋, 米友仁。
米点山水开始于北宋画家米芾,儿子米友仁继承父法,画山水多用水墨点染,别具风致,有“米氏云山”“米派”之称。
米芾的“米氏云山”善于用“模糊”的笔墨表现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5.《临流赋琴图》,南宋夏奎所作。
《山径春行图》,南宋马远所作。
马远和夏奎是南宋着名的山水画家,马、夏的山水画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然而在构图上,都一改五代北宋以来上留天、下留地、正面摹写的全景式构图,而是留出大片的空阔天地,将景物集中于一侧,表现浩淼的空间,后人称之为“马一角、夏半边”。
6.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强调神韵,要求诗文、书法、篆刻与画结合,讲究笔墨情趣。
唐代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7.元代山水画更注重画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理想意境的创造。
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容膝斋图》作者:元代,倪瓒。
画中所展现的是幽静清凉的景色,而这些正是倪瓒远离尘嚣的理想环境,“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特有的意境。
《富春山居图》,作者:元代,黄公望。
他画的就是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色,画中林木深秀、峰峦起伏,将富在江两岸数百公里的景色尽收笔底。
8.《鹊华秋色图》,作者:元代,赵孟頫。
开阔的画面上,右边有尖顶的是华不注山,左边呈浑圆状者是鹊山。
中央河汊纵横,农舍散落,扁舟片片,秋叶叠叠,一派恬适而幽静的乡居景致。
9.《真赏斋图》作者:明代,文徵明。
文徵明是一位画家兼诗人,他的作品多描绘江南的湖山庭院和文人生活,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
真赏斋是作者好友华中甫的私人园林住宅,建于无锡太湖边上。
10.明清时代,山水画的发展一直在延续,比较着名的画家有明四家,亦称为“吴门四家”:文徽明、沈周、唐寅、仇英;清代四僧:弘仁、髡残、朱耷、石涛。
此外,还有扬州八怪、金陵八家等。
11.《淮扬洁秋图》,作者石涛,清代画家。
本姓朱,名若极,明代王朝宗室,明亡后出家。
山水师法自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
他遍游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作品有其独到的构思布局和笔墨技法。
着有《石涛画语录》。
《淮扬洁秋图》描绘了古扬州变幻莫测的风貌。
全景布局十分别致,江流弯弯,一波三折,坡岸呈“之”状萦回蜿蜒,近景中垂柳枝叶纷披,水面芦苇柔韧挺秀。
画面给人雅致明洁、渺远清旷之感。
12.《万山红遍》作者:现代画家李可染。
此画是李可染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进行的创作。
为了突出“红”字,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朱砂,又以深厚的墨色为底,画面色彩强烈醒目,形成冷暖调子的对比。
13.《青城山》作者:现代画家黄宾虹。
他的山水画讲究用笔用墨,《青城山》虽说笔墨攒簇,却是层次井然,浑厚华滋。
14.《江山如此多娇》作者: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
此画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想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绘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表现手法,采用全景图式,把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有机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使人们更深一层地欣赏到祖国江山的秀美。
第二课用心灵接触自然1.当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美景太宽广且没办法决定画什么时,可以选用取景框。
2.树木是风景画里面的重要素材之一,要想画好树木,首先必须掌握树的结构。
第三课变迁中的家园1.速写本可以是任何形式的——装订好的、螺旋翻页的、活页的,甚至是手边易得的任何一张小纸片。
2.画家德加以达·芬奇为榜样画了很多本速写,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保存着德加的38本记事本,包含了超过2000页的速写和研究笔记。
第四课空间与层次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的,而绘画却是二维平面的,要将我们所看到的景物画出真实的感觉,就必须清楚三维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形状与空间。
2.几何透视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三点透视; 平行透视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三点透视有三个消失点。
透视法的应用大大丰富了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
3.大气透视:风景画的一种技巧,随着物体逐渐向远处消退,明暗对比逐渐减弱,明亮部分渐渐变暗,深色部分渐渐变浅,直到整个明暗对比成为一个中性色调。
4.空间透视:一种加强层次感的绘画技巧,使画面深处的颜色对比和明度对比随着物体向远处延伸而逐渐减弱,浅色部分越来越淡,深色部分越来越浅,直至所有的对比融为统一的浅色调。
5.地平线:焦点透视中与观看者视平高度相关的一条线,是天与地会合处的交界线。
消失点、中心消失点和中线在最远方的结束点全部都位于这条线上。
第五课盛世·汴梁1.《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画的是北宋汴梁城外东南七里的一段汴河风光。
2.界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独特技法。
界指界尺,界画就是用界尺引笔画线的表现方法。
界画适于画建筑物,其他景物则用工笔技法配合,通称“工笔界画”。
3.中国画装裱形制:装裱是将画给予装潢,以便展示和保存。
中国画传统的装裱形式有卷、轴、册、镜片等。
卷:横长,两则有细木条,可拉线挂画。
轴长:竖长,下有圆轴,可卷。
册:近方形小画,装裱成折叠的册子。
镜片:裱成独张,不带挂轴者,亦称片子。
《清明上河图》就是很典型的手卷作品,适合逐渐翻开观赏。
4.宋代中国民间已经广泛使用煤与改良的厨灶来烹制各种美味十足的菜肴。
第六课蓝白之美1.蓝印花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为广泛的地域分布,江苏、浙江、湖南、山西、陕西、安徽、山东。
蓝印花布同蜡染和扎染一样,都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印染花布。
2.蓝印花布纹样十分丰富,一般多以植物和动物的纹样为主,常常具有吉祥的含义,如喜上眉梢、五福捧寿、福在眼前、龙凤呈祥等,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3.模仿蓝印花布工艺的材料可以用纸来代替白布;水粉白颜料、白油画棒、白蜡笔或白蜡烛,都可用来替代防染浆。
4.蓝印花布的工艺过程:刻版、防染浆、刮浆、晾干、染色、刮白。
第七课泥土的味道1.人类最早的文字是书写在湿泥板上的,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人类最早的模形文字和泥板书写。
2.在用黏土制作陶器的基础上,中国人发明了用白色的瓷土烧制瓷器。
唐代的瓷器已经具有“洁白、质坚、其美如玉”等特质。
宋代瓷器工艺开始高速发展,出现了“汝”“哥”“官”“定”“钧”五大名窑。
明清时中国的瓷器生产达到了顶峰。
3.马镫是中国人的一项影响世界的伟大发明。
4.紫砂壶最有名的产地是江苏的宜兴,紫砂壶兴盛于明清,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5.陶泥的成型塑造除了紫砂壶常用的泥片成型法之外,还有拉坯、模具、泥条、捏塑等方法。
第八课放飞的希望1.风筝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玩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2.风筝的发明起源于先秦时代的木鸢或木鹊。
3.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是我国四大风筝产地。
4.风筝的制作过程与工艺:设计图样、扎制骨架、裱糊翼面、彩绘图案。
5.制作风筝的材料很多,一般有纸、无纺布、绢绸等;风筝的骨架多采用竹丝、细金属丝等。
第九课自然的定格---外国风景画1.欧洲的风景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的,17世纪中期独自成为一派,并发展到欧洲的各个地方,于是欧洲各地区的风景画风格开始互相影响交融,到19世纪时进入巅峰时期。
2.在艺术史上,风景画成为独立的绘画体裁,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
直到17世纪,荷兰的画家才画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画。
3.印象派:19世纪欧洲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现实主义艺术向现代主义艺术过渡的一个阶段。
印象派画家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表现光与色的无穷变化。
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
4.《睡莲》、《日出·印象》作者:法国画家莫奈。
5.《莫特莱克台地》作者:英国画家透纳。
6.《海港日出》作者:法国画家洛朗。
7.《林间小道》作者:荷兰画家霍贝玛。
8.《辛格拉温的磨房》作者:荷兰画家鲁斯达尔。
9.《雪中猎人》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
10.《威斯敏斯大桥》作者:法国画家德朗。
11.《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作者:法国画家库尔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