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4.83 MB
- 文档页数:7
36·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12月 第19卷 第12期 总第146期【通讯作者】张 宁Chest CT Imaging Features of Mycoplasma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DEC. 2021, Vol.19, No.12 Total No.146口服或直肠保留灌肠镇静后扫描。
扫描范围:胸廓入口至肾门平面。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12mA,扫描层厚为5mm,层距5mm,矩阵为512×512,螺距为0.9,薄层重建层厚及层间距皆为0.67mm。
图像观察:肺窗宽1000~1500HU,窗位-400HU,纵隔窗宽300~400HU,窗位50HU。
扫描完成后利用MSCT后处理工作站,对患儿轴位扫描图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扫描过程中可用铅衣、铅围裙等工具遮挡患儿无需扫描的部位。
1.3 观察指标 CT扫描结果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组医师和1名呼吸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独立分析和判断,观察内容包括病变位置、形态、有无淋巴结增大及胸膜改变等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病灶分布情况 114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单侧肺叶病灶78例(68.42%),双侧肺叶病灶36例(31.58%),单叶段病变67例(58.77%),多叶段病变47例(41.23%)。
肺部受累情况:左肺35例(30.70%)、右肺41例(35.96%)、双肺38例(33.33%)。
2.2 114例患儿CT影像学特点分析 患儿C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病变区肺纹理增粗而模糊,病变范围广,常累及多个肺叶,单侧或双侧的磨玻璃影、实变影及网格结节影,以双肺下叶多见,多呈小叶性分布。
6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5月 第4卷第9期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在影响医学发展中,对临床治疗是一种推动作用,使其不断向前发展,对先前的诊疗模式进行否定,并尝试和广泛运用影响医学,带给医学界重大变化。
总之,医疗事业越来越进步,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突破,医学影响成为医学中重要的技术水平,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带给人类更多的文明和幸福。
CT、噪音技术、核磁共振等影像技术不断涌现出来,成为医学治疗的重要根据与手段,不仅能够科学检查人体疾病,还能对一些重大的疑难杂症有很好的检查。
作为影像医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切结合,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和发展,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极大作用。
在临床医学中,要充分运用影像医学,发挥其重要作用和价值,真正为患者带来光明和幸福。
【参考文献】[1]王玉翔,杜文华,刘红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评估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8, 15(06):343-345.[2]袁立华,张云飞.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8,32(01):112-112.[3]王胜先,崔海丽,赵亚楠.医学影像学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011(021):1746-1747.肺炎支原体肺炎为儿科临床诊治中一种常见获得性肺炎疾病类型,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表现出明显逐年增高趋势,且患病年龄有明显低龄化趋势。
患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下呼吸道感染等,且病情复杂、严重,且变化速度快,如治疗不及时可引发患儿机体免疫损伤,病情严重时甚至能威胁生命安全[1]。
早起诊断,明确病情,及时性针对性治疗是提高疾病疗效,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胸部CT检查是目前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诊断的主要方式。
本研究主要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胸部CT检查影像学表现特点,现做入选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40例2018年4月—2019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论文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并对儿童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造成较大威胁。
本文将探讨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以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一、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评估: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发热、喉咙痛和气促等。
医生可以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来初步诊断支原体肺炎。
2. 实验室检查:支原体肺炎的诊断需要依赖实验室检查。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采集患者咽拭子或鼻拭子进行PCR检测,以检测支原体的DNA。
此外,还可以进行支原体抗体检测和细菌培养等实验室检查。
3. 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或CT扫描能够帮助医生观察支原体肺炎患者的肺部情况。
通常,在胸片上可以见到肺部炎症灶和渗出表现。
4. 临床评分体系:利用临床评分体系(如CURB-65、PSI等)可以辅助医生对支原体肺炎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 抗生素治疗:支原体感染对常规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不敏感。
目前,巴龙霉素、阿奇霉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等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过敏史和药物耐受性等因素。
2. 对症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患者常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可适当应用止咳、祛痰药物缓解症状。
此外,对于发热的患者,可给予退热药物。
3. 支持性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支原体肺炎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在住院期间,重点监测患者的呼吸状况、氧合指数和电解质平衡等,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吸氧、补液等。
4. 预防措施:支原体肺炎的预防非常重要。
人们应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保暖、避免过度疲劳和充分休息。
此外,注重通风换气,避免长时间待在密闭的环境中,也是有效预防支原体肺炎的措施之一。
结论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评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并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学变化与影像学表现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病理学变化和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学变化和影像学表现进行探讨。
一、病理学变化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学变化主要包括肺组织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
1.肺组织炎症反应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支气管黏膜和肺泡壁的炎症细胞浸润。
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支气管壁增厚,并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
肺泡壁也常见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
2.免疫反应支原体感染后,机体会产生免疫反应。
炎症细胞的浸润会释放炎症介质,引起局部组织损伤。
同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对抗支原体感染。
在病理切片中,可以观察到免疫反应相关的病变,如淋巴滤泡增生。
二、影像学表现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肺部实变和肺实质病变。
1.肺部实变在X线胸片上,支原体肺炎可呈现为肺部实变,表现为肺纹理增多、模糊。
CT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观察到实变灶的分布和范围。
支气管壁增厚、渗出灶、大片影和结节状阴影是支原体肺炎的常见表现。
2.肺实质病变支原体肺炎还可引起肺实质的病变。
在影像学上,可见到局部的磨玻璃样浸润、斑片状浸润或结节影。
这些病变常常呈现为双侧多发的分布,与其他肺炎有所不同。
此外,支原体肺炎还可能导致肺间质纤维化和肺气肿。
这些影像学表现在病程后期更常见,对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结: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肺组织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包括支气管壁的增厚和炎症细胞的浸润。
影像学上,支原体肺炎可呈现为肺部实变和肺实质病变,包括肺纹理增多、模糊、肺渗出灶等。
了解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学变化和影像学表现,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胸部CT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价值及其影像学特点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胸部CT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价值及其影像学特点。
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35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35例为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均实施胸部CT扫描,比较两组CT诊断情况,并记录患儿周围病变及病灶特征。
结果检查后对照组儿童无异常现象出现;而观察组儿童均出现异常现象,异常现象为100%,与已知结果具有一致性;CT扫描后观察组出现结节影8例(22.86%)、磨玻璃影4例(11.43%)、支气管血管束增粗3例(8.51%)、实变影15例(42.86%)。
结论采用胸部CT影像学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更明确、清晰的将病变部位显示出来,有效减少误诊情况的发生,为患儿后期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CT影像学;支原体肺炎;儿童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病,也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1],多发于冬季。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工业污染的不断增加,支原体肺炎患病率明显增多。
由于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抵抗力较差,极易被传染,致使少儿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2]。
该病症是以呼吸困难和喘憋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及哮喘,轻者可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肺炎等多种疾病,重者可致患者死亡[3]。
支原体肺炎早期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导致患者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4]。
目前,临床上对支原体肺炎进行诊断时,主要采用胸部CT为检查手段,将患者胸部情况通过影像学充分反映。
本研究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35例,分析胸部CT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价值及其影像学特点。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35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1—3岁,平均年龄(1.76±0.56)岁;病症类型:轻症肺炎20例,重症肺炎15例。
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疾病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以间质病变为主的急性肺部感染,是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多发于秋冬季,其他季节均有散发病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顽固性剧烈咳嗽。
支原体是儿童时期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可引起扁桃体炎、鼻炎、中耳炎、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幼儿多患上呼吸道感染,学龄儿多患肺炎。
流行病学MP广泛存在,容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环境中发生。
传播途径: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潜伏期: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
流行季节:MP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节多见,南方地区夏秋季节高发。
临床表现呼吸系统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表现,中高热多见,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
病初大多呈阵发性干咳,少数有黏痰,偶有痰中带血丝,咳嗽剧烈,个别患儿可出现百日咳样痉挛样咳嗽,可持续2周甚至更长。
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
肺部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降低和干、湿性啰音。
患者初期也可有乏力、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一般2~3天后可以自行缓解。
部分患者存在胸骨后疼痛、头痛、咽喉痛。
SMPP多发生于病程1周左右,伴有肺内和肺外并发症,若出现塑形性支气管炎(PB)、中等-大量胸腔积液、大面积肺实变和坏死、肺栓塞(PE)等时,患儿可出现气促或呼吸困难;发生肺栓塞的患儿还可出现胸痛和咯血;肺外并发症可发生于皮肤粘膜、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等,出现相应各系统受损的表现。
少数MPP可发展为危重症,常以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为突出表现。
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是临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主要依据之一。
肺部阳性体征少而影像学表现明显是支原体肺炎的重要特点。
MPP早期胸片或胸部CT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血管周围纹理增粗、增多、支气管壁增厚,可有磨玻璃影、“树芽征”、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等。
肺部阳性体征少而影像学表现明显是支原体肺炎的一个重要特点。
病变多为边缘模糊、密度较低的云雾样片状浸润影,从肺门向外周肺野放射,肺实变受累时也可呈大片实变影。
部分病例表现为段性分布或双肺弥漫分布的网状及结节状简直浸润影。
胸腔积液少见。
与普通细菌性肺炎通常表现为下肺单一的实变影或片状浸润影相比,支原体肺炎累及上肺者或同时累及双肺者更多,且吸收较慢,即使经过有效治疗,也需要2~3周才能吸收,部分患者甚至延迟至4~6周才能完全吸收。
成人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特点分析目的探讨成人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特点,为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确诊为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对患者行CT检查,分析患者的CT影响特点。
结果对支原体肺炎患者的病变部位分析可知,不论是上叶还是下叶,右侧的病变发生率(43.8%,63.8%)高于左侧(26.3%,38.8%)。
散在分布7例,胸膜下3例,呈小叶性分布25例,呈大叶性分布5例累及1个肺叶21例,累及2个肺叶9例,累及3个肺叶5例,累及4个肺叶5例。
支原体肺炎患者的CT表现比较多元化,其中磨玻璃影为最主要的特征(45,56.3%),其余依次分别为实变影(18,22.5%)、斑片浸润影(10,12.5%)、结节球形影(7,8.8%)。
结论根据支原体肺炎患者的CT影响学特征对其进行CT诊断,有利于提高患者病情发生初期的诊断效率,在临床上值得研究推广。
标签:成人支原体肺炎;CT检查;影像特点支原体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是一种呼吸道感染伴肺炎,且多数患者主要由肺炎支原体引起,发病后临床上主要以头痛、乏力、咽痛、发热、发冷、食欲减退、肌肉酸痛、发烧等为主,部分患者甚至伴随明显的呼吸道症状,例如咳少量黏痰或黏液脓性痰、阵发性刺激性咳嗽等[1]。
患者发病早期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引起肺间质纤维化,威胁患者生命。
目前,临床上对于支原体肺炎主要以特异性抗体检测为主,该方法虽然能帮助患者确诊,但是临床误诊率或漏诊率较高,难以达到预期的诊断效果。
近年来,CT影像学在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2]。
为了探讨成人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特点。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确诊为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确诊为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32例,女48例,患者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1.5±11.2)岁。
支原体肺炎的病例诊断与治疗规范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喉咙痛和发热等。
本文将介绍支原体肺炎的病例诊断与治疗规范,以便临床医生能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一、病例诊断1. 临床症状评估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咳嗽、咳痰、喉咙痛、咽部疼痛和发热等。
在诊断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评估,并排除其他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
2. 实验室检测支原体肺炎的确诊需要进行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PCR、喉拭子和血清学检测等。
其中,PCR方法是最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能够检测到支原体的DNA,并确定病毒株型。
3. 影像学检查支原体肺炎患者的胸部X线检查通常显示出肺炎的影像学改变,如肺实变、肺炎斑片和肺间质纤维化等。
胸部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影像学信息,有助于确定肺部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二、治疗规范1. 抗生素治疗针对支原体感染,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目前,阿奇霉素和多西环素是常用的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抗生素药物。
根据临床试验结果,阿奇霉素具有较好的疗效,可用于成人和儿童的治疗。
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情进行调整。
2. 对症治疗对于支原体肺炎的患者,除了抗生素治疗外,还需要进行对症治疗。
对发热的患者可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
对咳嗽和咳痰症状,可以考虑给予祛痰药物和咳嗽抑制剂。
3. 其他辅助治疗支原体肺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
对于重症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
此外,定期复查相关指标,评估疗效和病情进展,以及随访患者康复情况也非常重要。
4. 防控措施为了有效控制支原体肺炎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这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咳嗽礼仪和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制度,并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总结支原体肺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和治疗规范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详述报告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呼吸道感染疾病。
在临床上,由于支原体肺炎的症状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相似,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支原体肺炎的诊断要点,并与其他呼吸道感染进行鉴别,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主要包括:1. 上呼吸道症状:咳嗽、鼻塞、流涕、咽痛等。
2. 下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多为黏稠痰液)、气急等。
3. 胸痛、胸闷等不适感。
4. 一般症状:发热、乏力、食欲下降等。
二、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 肺部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可显示肺部炎症,多呈片状浸润阴影,部分可伴有胸腔积液。
3. 痰液检查:病原学检测是确诊支原体肺炎的可靠方法,可以采用PCR、培养、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痰液样本中的支原体。
三、鉴别诊断支原体肺炎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咳痰,但常伴有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通过痰液培养等方法可以检出大肠杆菌。
2. 流感病毒感染:流感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明显,如高热、寒战、肌肉疼痛等,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通过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可以确诊。
3.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与支原体肺炎类似,但常伴有化脓性痰液。
通过痰液培养可以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4. 麻疹: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其典型症状为高热、结膜炎、咳嗽等,常伴发皮疹。
通过麻疹病毒抗体检测可以确诊。
综上所述,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测等多方面综合分析。
为了准确诊断支原体肺炎,医务人员应全面了解该疾病的特点,并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进行鉴别,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
同时,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有助于减少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保护大众身体健康。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炎症,是所有年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因。
因该病早期缺乏特异、标准的诊断方法,其诊断仅基于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故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本组对年我院明确诊断并治愈出院的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放射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支原体肺炎患儿例中男例,女例。
年龄:岁例,岁例,岁例,岁例。
住院前病程最短,最长,平均。
发热同时伴咳嗽例,单纯咳嗽例,伴有胸痛例。
发热时体温多为中等度,例为弛张高热;咳嗽以干咳为主,例有白色或黄粘痰。
例肺部听诊呼吸音粗,有湿罗音例,干罗音例;例一侧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叩诊浊音或实音。
二、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例;升高()例,复查平均恢复正常;减少()例,复查平均恢复正常。
血沉()检查例中正常例,占例,占;例,占。
例行反应蛋白()检查,正常者例,占;例,占;例,占;其中白细胞数减低例均高于正常。
三、诊断及治疗全部患儿血清支原体抗体阳性(滴度!),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支原体抗体阳性。
住院后均应用阿奇霉素静脉点滴,,共个疗程,每疗程间隔。
例伴肺不张者同时予以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最多次。
四、疗效判断全部患儿在发病内拍摄第张胸片,其中例同时胸部扫描。
治疗周后复查胸片,随后根据肺部病情定期复查,至病变吸收为止。
结果一、胸部线表现病灶部位:右肺例,左肺例,同时累及两肺例。
病灶在右上叶例,右中叶例,右下叶例;左上叶例,左中叶例,左下叶例;两叶或以上受累例。
结果显示右侧病变多于左侧X,下叶病变()多于上()、中叶()X。
病变性质:本组病变累及的部位主要有下述种:t肺泡炎症:本组例表现为肺泡炎症,其中例斑片状影,例为大片状密度不均影。
例中右侧例,占;左侧例,占;双侧例,占。
o间质炎症:本组所有患儿的肺纹理均粗多,例表现双肺颗粒状或点网状阴影。
@混合病变:本组例表现为斑片状阴影或大片实变影,病变周围或对侧肺部有点网状阴影,或同侧肺门阴影增大,但所有患儿的侧位片或片均未见肿大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