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简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片中书信的全文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在他身边足足坐了40个小时,此刻他那双聪明的黑眼睛刚刚合上了,他的双手也合拢来搁在他的白衬衣上面。
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而你一无所知,你从来也没有认识我,而我要和你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
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
要是我还活着,我会把这封信撕掉,继续保持沉默,就像我过去一直的沉默一样,可是如果你拿到这封信,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已死的女人向这里向你诉说她的身世。
看到我这些话,你不要害怕,一个死者别无祈求,她既不要求别人的爱,也不要求同情与慰藉,只对你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你相信我所告诉你的一切,请你相信我所说的一切,这是我对你唯一的请求,一个人在自己独自死去的时刻,是不会说谎的。
你肯定再也想不起我,想不起那个寒酸的小学教员寡妇,和她那个尚未成年的瘦小的女儿。
我和你住在同一个四合院里,在你搬进来之前,住你那个屋子的人每天吵架,对邻居也是恶言相对。
终于有一天这家人出了事,那个男人是个飞贼专偷大宅门,被侦缉队访着了,下了大牢,巡警来人抄了他们家。
封条在北屋的门上贴了三天,后来又给揭了下来。
房东太太跟妈妈说,一位作家同时也是在报馆里做事的单身文雅的先生租了北屋,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你的名字。
你有太多的书了,我想。
我自己只有十几本书,都是普通纸做的封面,很便宜,但我爱若珍宝。
而这个人有那么多漂亮的书,还有那么多外国书,这个人应该长成什么样子呢?我猜你是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蓄着长长的胡子,严肃、和善、风趣,就像我的地理老师一样,不同的是你一定更和善更温雅。
第二天,你搬进来住了,但我没能见到你,只是听得从你屋子里传来的音乐声和笑声。
一连三天,都只是听到你屋里的音乐声和笑声,很多人的笑声。
你好像只是一种声音,音乐一样温柔,笑声一样快乐。
我看到你了,你和我的孩子气的想象中的老爷爷的形象毫不沾边,我真的吓了一跳。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者:王雨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摘; 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
该作品是他在20世纪初思想转折期间的作品,此时他开始怀疑和反思自己的创作,通过对以前生活的回忆,同时受生活中相同事情的启发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
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分析被隐形男权意识强加给女性的社会角色。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地位;传统观念;新女性思想作者简介:王雨潇(1988.10-),女,汉,黑龙江佳木斯人,广东金融学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2朱蒂斯·巴特勒在女权研究和性别研究中说到父权社会中,女人主体形成的过程可以描述为:女人被引导去行动,去操演指在派给她们的角色或剧本,她们在按规定进行操演,建构她们的主体身份。
[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故事,女主是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下的富有女性悲剧色彩的产物。
一、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该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从小就失去父亲,与母亲一起过着贫穷的小市民生活。
在女孩成长的过程中,她慢慢发现她与母亲的现实生存状态是她讨厌的。
长期缺失父爱导致在女孩十三岁时喜欢上了隔壁刚搬来的了一位帅气的年轻作家R。
这位作家非常优秀、成熟有魅力,这与她以前认识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于是女孩情根深种,暗恋又痴迷。
耗尽一生,被作家R遗忘抛弃,却无怨无悔,狂热而执迷的单恋。
陌生女人对作家R的爱情是单方面的,卑微而毫无自尊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她的童年世界里所接触的一切非常狭隘,并且缺乏父爱,使得陌生女人只看得到他文雅魅力,并用幻想填充所有的未知。
在日后的日子她无法忘怀,这是对完美的一种眷恋和占有。
在这一切上她保持着最单纯的爱,这份爱永远留给了完美的梦境。
她也许根本就不爱那个男人,她爱的是她亲手构建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她处在符合社会固有观念设定的自我感动中。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暗恋从来都是寂寞的,犹如黑暗中开出的花朵,独自芬芳。
有人说,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将暗恋的孤独与伟大演绎到了极致,也有人说这是一份近乎病态的爱恋。
小说中,作者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沉重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一位女子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饱蘸着深情写下了一封凄婉的长信,向作家诉说了一段埋藏一生,不为人知的爱情。
小说篇幅不长,带给人的震撼却是强烈的。
一个13岁的少女,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中年作家,生命中初遇的这份爱情,成了她一生的劫。
而自卑,是横在少女面前无法逾越的鸿沟。
在她眼里,才华横溢、绅士儒雅的作家,是挂在天上的那轮明月,可望而不可即。
而她,则是那朵低到尘埃里的野花,她只有躲在黑暗中默默仰慕明月的耀眼。
命运,有时又是这样的不可捉摸。
它安排看似毫无交集的两人相遇,并有着某些联系。
女子与作家一共有过三次交集,悲伤的是,他从未认出她。
“在当时没有,在以后没有”,甚至是在他们有过两次肉体缠绵之后,他也没有认出她,而是谨慎地将几张大钞票塞进她的暖手筒里。
在他眼里,她同那些风月场所的女子并无二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且已然到了痴迷的状态。
从初次相遇的那一刻起,女孩便开启了疯狂的暗恋模式。
偷窥他家,了解他的作息时间,关注他的一切消息,买他的书,背他写过的每一个文字,蹲在他家楼梯口,站在他的窗下,看着他亲密地牵着一个又一个陌生女人的手,进进出出。
“可是请你相信,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浴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里,就像跌进一个深坑,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就是你。
”如此卑微怯懦,却又如此炽烈,犹如飞蛾扑火般跌进命运的深渊,热烈而孤独地坚守着心中爱的信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与话剧的比较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的著名小说,该小说被改编成了话剧,这两种形式各有特点,下面我将对这两种形式进行比较分析。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展开故事,通过主人公瑞德的视角,详细描述了她与约瑟夫之间的爱情经历。
小说以扑朔迷离的情感描写和流畅的文字展现了瑞德内心的复杂和深情。
而话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有着更直接的表达方式。
通过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和对白,将小说中的情节和内心独白转化为视觉的呈现。
观众可以通过角色的动作、表情和声音等多种元素来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冲突。
在细节描写方面,小说更加注重瑞德内心的思考和情感变化。
茨威格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意象化的表达,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瑞德的内心世界。
而话剧则更侧重于情节的展现和角色的互动,通过对话和动作来传递故事的信息。
小说在时间和空间切换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跳跃式的叙事形式自由地展现故事的不同时期和地点。
而话剧由于受到舞台表演的限制,往往需要通过对话和舞台布景来说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相对不够灵活。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文学性更加突出,读者可以通过慢慢阅读来品味其中的美好,进一步思考和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
而话剧则更偏向于感性的表演,通过演员的形象和舞台效果来营造观众的情感共鸣。
小说和话剧都是表达故事的艺术形式,各自具备独特的魅力。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通过文字的描写和心理的深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而话剧则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和对话,将故事更直接地呈现给观众。
无论是小说还是话剧,它们都各自展现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故事和情感,给读者和观众带来了不同的阅读和观赏体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奥)斯蒂芬。
茨威格著陈旭译R.是著名的小说家,他结束了在山上的短暂的假期,一大早就回到了维也纳,在车站买了一张报纸,当他看着报纸上的日期的时候意识到,今天是他的生日。
41岁了,这个念头在他的脑海里一闪而过,但是他既不感到遗憾又不觉得高兴。
他打了个车,在回家的路上浏览着报纸。
他的仆人告诉他在出外旅行的时候有几个未接来电,一两个电话留言。
同时还有一大捆的信等着他读。
他看着这些信,打开了一两封重要的来信,把其他的来信搁置在一个大箱子里。
然后舒舒服服的躺在了摇椅里,一边喝着早茶,一边将未读完的报纸看完,又读了几封通告,点燃了一只雪茄,他将目光投在了一封未读的信件上。
与其说这是一封信,倒不如说这是一个草稿,从一打通心粉包装纸上潦草的字迹看起来是出自一个女人之手。
他又一次随意的检查着这封信件,害怕有可能忽视了被掩盖的重要的事情。
但是这封信似乎毫不重要,没有签名也没有寄信人的地址和目录。
“好奇怪!”他心想,于是他开始读这封草稿,第一句话映入他眼帘的是一个标题:“致一位从来不知道我的存在的人。
”他一下子不知所措,这封信是给他的还是给某个想象出来的人的呢?好奇心促使他读下去。
“我的孩子昨天去世了。
三天三夜以来,我全力以赴的从死神的手中挽救他的幼小的脆弱的生命。
连续四十个小时,流感折磨着他的单薄的发热的身体,我一直在床边守护着他。
我把浸了冷水的布敷在他的前额上,日日夜夜我不安的握着他的小手。
直到第三个晚上,我精疲力尽,我的眼睛不听话的闭上了,在冰冷的硬凳子上睡了三四个小时。
就在那时,死神带走了他。
他就在那躺着,我亲爱的孩子,在他的狭窄的屋子里,他死了。
他的手臂在胸口交叉着,在他的四个床脚点燃着四只蜡烛。
我不敢看他,我也不敢动。
烛光在摇曳着,阴影一边接一遍的投在他的脸上和紧闭的双唇上。
看起来就像他还在微笑一样,我几乎相信他没有死,他还会醒来,还会用他清澈的声音说着天真而可爱的话。
浅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者:蒋恬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5期摘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一位陌生女子终生暗恋一位R姓作家的卑微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作者塑造了一个忍气吞声、自我意识觉醒并且独立勇敢的女性形象,但不少人对于这位陌生女子的做法有着很大的偏见,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去粗略分析这位陌生女子的形象。
关键词:陌生女子;经济;女性主义;弗洛伊德一、作者相关斯蒂芬茨威格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富裕家庭,父母都是社会顶层的人物。
在一战前的33年里,茨威格生活在和平、自在、高雅的环境中,接受的是整个欧洲最好的教育。
1911年,茨威格结识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
佛洛依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认为,人们做出每一次行动的原动力和情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情欲后面还有一种潜能,名为力比多。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情欲的原始动力,无论是生的本能还是死的本能,它们的力量或势力都来自力比多,其能量极大,暗中推动着人类的一切行动,决定着一个人的主要活动。
茨威格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
在茨威格的小说中,情欲的力量和无意识的驱动力被描绘着,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剖析得以进一步深入。
二、故事梗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斯蒂芬茨威格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首次出版时间是1922年。
书中,茨威格用他极为擅长的人物心理描写,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心悦君兮君不知”的暗恋故事。
文中,茨威格以女性视角讲述了一个从童年期就开始萌芽的幼稚的蠢蠢的单恋故事。
三、男权观念毫无疑问,茨威格的这篇小说中有着浓浓的男权思想。
“男权制就是将男性身体和生活模式视为正式和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
”面对这种男权制,男性总是要去竭力维护的,当然也包括上流社会的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篇就是闪闪发光、完美无瑕的男主,可是事实上男主无恶不作,用尽风流,不负责任,但是作者并没有批判这种行为,因为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中,社会是认可嫖妓等无道德的行为的,女性对于他们来说,要么是天使,要么是妖女,而妖女也好,天使也罢,性欲发泄和孕育孩子是男人需要女人去完成的。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摘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
在父权制社会的背景下,茨威格的作品表现出了对女性的关怀,不经意间也表露出了为女性发声的思想。
但茨威格终究是受父权制影响较深的男性作家,对他来说,女性依然是他观望的对象,是“他者”,女性依然是失语的。
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可从作品中看到女性话语权的架空和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
关键词: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
女性主义批评产生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女权运动,所以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它的研究中心主要是妇女,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它主张从女性视觉出发,重新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并对以往歪曲女性形象的男性视角进行了批判;它还致力于发现与男性文学传统相异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
它也研究女性写作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对女作家的创作状况极为关注,并尝试挣脱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从而提倡一种女性主义的写作方式。
女性主义批评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饱受父权中心文化压制的女性形象。
文中的女主人公可以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可以说她是叛逆的,但是她面对爱情又是那样懦弱,脑袋里有太多父权中心文化的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像枷锁一样束缚着她,所以她只敢远远看着自己心爱的人,不敢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女主人公之所以如此,不仅有自己的原因,更是因为她处于一种父权中心文化的社会中。
本文将从女性话语权的架空和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三个方面对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进行分析。
一、女性话语权的架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采用了书信的形式,书信有两个特征:一是收信者的主动性。
也就是说,收信者可以决定自己收不收这封信,收了信之后又可以自己决定看不看信,让不让写信者发声其实就是由收信人所决定的。
文本分析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者简介:田燚(1992—),女,汉族,四川广元人,文学学士,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摘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说,其中饱蘸了一个女人一生的痴情,袒露绝望的爱慕,以女子最痛苦的经历描述爱的深沉与奉献,文字朴实却很凄迷,那么,对于这部小说的文本,该怎样去解读呢?本文将结合当时时代和社会背景,从小说主题、意境、人物形象和逻辑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凄美;形象;结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先生描写女性形象的一部成功之作,对于这部作品的主题,众说纷纭,作者讲述了一个孤独无助的女子对一个青年作家r先生的痴迷,透过整个故事,读者感叹更多是关于爱情的一些东西,或许,最美的作品,往往都和爱情有关,深含着人类永恒的、含蓄的、高贵的情愫,这些都是亘古不变的。
而作者在这里,揭示的是什么呢?一个女人对于爱情的执着,这种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一个男人对于爱情的滥觞,这种行迹又算作什么呢?这本书我前前后后一共看了三遍,但对于文章的主题,却不知从何着墨,参阅过很多读后感,大部分读者普遍认为在整部作品中,茨威格先生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女性情感所遭遇到的不幸表示了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
凄美哀婉般的烟雾始终笼罩在整部作品的上空,让读者只能在下层穿行,直到最后,才冲破迷雾,悟得真谛。
作者茨威格先生一开篇便将这种意境渲染开来,从一大堆芜杂的信件中漫不经心地翻出了他从未见过笔迹的那一封,然后惶然不安,因为那信着实是很厚的一沓,他生怕里面还有什么附件一类的东西;再看笔迹,龙飞凤舞,十分潦草;再看称呼,“你,与我素昧平生的你”,一样地出人意料……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描述,让整部作品都陷于离奇与梦幻之中,让读者在一开篇的时候就摸不着头脑,“昨天,我的孩子离开了人世……”,这是信件一开始的内容,也就是说,写信的人是在孩子死后才给r写信的,那么,为什么陌生女人孩子死以后,她要给作家r写信呢?这是悬在读者心中一个巨大的疑问。
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集聚起来。
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就是你…………----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如果你叫我,就算我呆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你是我的一切,而别人只不过是从我边上轻轻擦过的路人。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的心紧张得像根琴弦,你一出现,它就颤个不停。
我的心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动;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的绷紧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
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滴答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茨威格《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更可怕的事了。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这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
我知道,许多女人对你这个宠惯了的人常常说这句话。
但是我相信,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盲目地、忘我地爱过你。
我对你永远忠贞不渝,因为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比不上孩子暗地里悄悄所怀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如此希望渺茫、曲意逢迎、卑躬屈节、低声下气、热情奔放,它与成年妇女那种欲火中烧的、本能的挑逗性的爱情并不一样。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你没有认出我来,那时候没有,永远,你永远也没有认出我来。
亲爱的,我怎么来向你描述那一瞬间的失望呢----当时我是第一次遭受到没有被你认出来的命运啊,这种命运贯穿在我的一生中,并且还带着它离开人世;没有被你认出来,一直还没有被你认出来。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只要你叫我,我就算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你走。
世界名著简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茨威格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
他的小说构思巧妙,对人物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极为细腻,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独具的艺术特色。
茨威格是位善于洞察和表现女性内心活动的作家,在刻画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理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这本小说集收录了他的6篇故事,其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教师》、《夏天的故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作者风采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
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
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在法国结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发表反战剧本《耶雷米亚》。
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
1941年到达巴西。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有传记文学《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情感的迷惘》和《象棋的故事》;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爱与同情》。
茨威格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大的读者,他的作品被译成50多种文字,销行量达数百万册。
高尔基称他为才华出众的、真正的艺术家。
他的著作中享誉最高的是中短篇小说和传记。
银屏再现
美国环球影片公司1948年出品。
根据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改编。
本片是一部充满了精巧构思和具有神秘吸引力的场面的作品。
例如,在一个沉寂的维也纳夜晚,当年轻的斯蒂芬偷偷摸摸地把一个妓女带进他的寓所时,14岁的丽莎在楼梯平台上可怜地巴结他的场面;她母亲搬走后,她从火车站回来,为的是最后看一眼她所钟情的人或是听一听他的声音的场面;当她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女郎时,她耐心地处理在雪地里希望能得到他顾盼的场面;以及当她离开丈夫时,最后一次去献身于她所爱的惟一爱人时,她为他买了一大把白色花的场面等等,都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化场面,叙事与抒情、表意密不可分地融合在镜头语言中。
奥菲尔斯相当卓越和独到的导演手法,使两位主角的表演放射出宝石般的光泽,以致含蓄而又层次丰富的表演风格和谐而多变,达到了令人赞赏的完美程度。
美工师亚历山大搭制的古老维也纳的街道和内景是那样真实、准确,摄影师弗兰克的摄影机对光与影进行的处理是那样富于创造性,又
那样细腻,正是所有这一些工作,才使本片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