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3节物质的密度2作业设计新版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42.50 KB
- 文档页数:7
《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密度概念,理解密度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2. 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检测:完成《物质的密度》作业附页1,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题三个部分。
要求认真阅读教材,确保答题的准确率。
2. 实验操作:选择两种不同(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铁块和铝块、水和油等)的物质,测量它们的密度。
按照实验步骤,记录并填写实验报告表格,并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3. 应用能力培养:完成《物质的密度》作业附页2中的案例分析,根据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4. 拓展思考:你认为密度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
2. 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拍照上传至学习平台。
3. 书写答案要工整清晰,按照题目要求格式答题。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分数,并进行批注。
2. 鼓励学生们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3.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会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加深理解。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
2. 学生可以将作业中的疑惑、心得或收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3. 老师也会根据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包括优点和不足,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这次作业的设计,我们希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密度这一重要概念,同时也希望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这类作业,我们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拍照上传至学习平台。
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们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密度概念有深入理解,能够区分不同物质在质量和体积相同时,其密度如何变化。
2. 学生能够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3.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三种不同物质(如水、铝、铁),利用天平、量筒等工具进行密度测量实验。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比较三种物质的密度大小,并讨论物质密度的变化规律。
2. 报告撰写: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原因,提出进一步优化实验的措施。
3.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就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密度这一知识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在课堂上分享。
三、作业要求1. 实验操作作业:要求学生认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准确的数据,并及时分析实验结果。
2. 报告撰写:作业需保证报告内容清晰、准确,分析问题深入,总结有建设性。
3.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要求成员积极参与,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4. 提交时间:请在课后一周内提交所有作业。
四、作业评价1. 实验操作作业: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数据分析是否准确。
2. 报告撰写:评价报告内容是否完整、逻辑是否清晰、分析是否深入。
3. 小组讨论:评价小组讨论中成员的参与度、观点是否具有创新性,以及是否能够尊重并吸收其他成员的观点。
五、作业反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抽查,并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
对于完成质量高的作业,我们将给予表扬;对于完成质量较低或存在问题的作业,我们将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密度知识。
请同学们认真对待本次作业,我们期待看到你们的精彩表现!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3. 增强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3节物质的密度(2)怡1知识新理1.密度的计算公式。
=令其变形公式有m= Q孑和丫=讪0 o2.密度的应用:(1)鉴别物质(测密度);(2)求质量;⑶求体积。
陽分层集训【夯实基础】1.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D )A.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一定大B.体积大的物体,其材料密度一定小C.密度大的物体,其质量一定大D.铝锅、铝饭盒、铝匙的密度都一样2.下列实际应用中,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C )A.用纳米薄层和纳米点制造存储器等纳米电子器件B.用氢燃料给火箭提供动力0.用塑料泡沫做电影场景中倒塌的“墙壁”D.用酒精制成能测量温度的温度计3.有实心的铜球、塑料球和木球,己知木,它们的体积相同,下面关于其质量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铜球的质暈最小B.木球的质量最大C.铜球的质量最大D.塑料球质量可能最大4.[2015・德州]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 一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与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0 )A. 一个苹果B. 一名中学生C. 一头牛D. 一辆家用轿车5.分别由不同物质禺〃、c 制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 4-3-5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日物质的密度最大B. 力物质的密度是1.0X103kg/m 3C. c 物质的密度是白的两倍D. /A c 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6•地沟油小含有杂质及有毒物质,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应该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要大,为 了验证这种猜想,小明找到质暈为0. 46kg 的地沟油,测出其体积为0. 5L,该地沟油的密度 是0.92X10’ kg/m 3;能否用密度这一指标来鉴别地沟油,请说明理由: 不能鉴别,因 为地沟油的密度和食用油差不多。
(已知正常食用油的密度约为0. 91 X 103kg/m 3-0. 93X103kg/m 3)7. 甲、乙两实心金属球体积相等,甲球的质量是乙球质量的3. 3倍,则甲球的密度是乙球 密度的一 3. 3倍。
4.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使用量筒的方法,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科学意义。
3、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总结归纳间接测量科学量的一般方法。
4、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科学现象。
【教学重点】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科学意义加深理解,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有控制误差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策略】本节是在学习质量、密度的概念以及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
以测量物质的密度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学会鉴别物质的方法,很好“”的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会间接测量一个科学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器材】学生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拴有细线的石块、烧杯、水、小烧杯、盐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请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如何才能知道这些奖牌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板书:第四学生回答:测量奖牌的密度,然后与密度表对照,就可以知道是哪种材料做成的。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入手,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让学生感受从生活走向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科学的过程。
二、探求新知:测量物质的密度方法及实验步骤1、提问: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呢?根据的公式是?板书:实验原理:ρ=m/v。
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分析,在实验中应选用哪些测量工具?3、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利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相关知识,请同学回忆天平的使用方法?4、如何测得物体的体积呢?比如长方体、一杯液体、一个不规则的小石块?5、学生自主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请学生观察实验台上的量筒,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mL和cm3之间是什么换算关系?(2)该量筒的测量范围(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4)图中画出了使用量筒读数时的几种做法。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复习大纲第一节、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2、观察硫代硫酸钠(俗称大苏打或海波)的熔化过程:开始加热时并没有熔化,只是温度不断上升,体现在图象上是一段倾斜上升的直线。
达到一定温度(熔点)时才开始熔化,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表现在图象上是一段水平直线。
当全部熔化完成液体说明:所有的晶体熔化的过程和图象都和上述类似,只是熔点不同罢了。
3、观察松香的熔化过程:图1 图2开始加热时,物质是先变软,再变稀,最后变成液体。
从开始加热直到全部熔化成为液体,其温度不断上升。
说明:所有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和图象与松香类似。
(见图2)4、晶体: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体。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
5、几点说明:①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的熔点不同,根据熔点的不同可以来鉴别物质,故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非晶体没有熔点。
②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③晶体熔化吸热,凝固要放热。
第二节: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2、汽化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3、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
④对于不同的液体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说明:要加快蒸发就必须尽量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要减少蒸发必须尽量避免上述条件,其中减少蒸发在农业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喷灌和滴灌,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水分在传输中的渗漏和蒸发。
5、蒸发吸热,吸收其它物体的热量,可以导致其它的物体温度降低。
6、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也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7、水沸腾时的现象: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第3节 物质的密度知识点1 有关密度的概念、公式与单位等1.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 /V )。
3.单位:克/厘米3或者千克/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4.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它表示的意义是__每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__。
说明 物质的质量、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①同种物质密度相同故同种物质质量大的体积也大即密度相同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②不同种物质密度一般__不同__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密度成正比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质量大的密度也大。
③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与密度成反比即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5.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__无关__。
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状态、温度有关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__不同__。
6.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便于以后分析许多实际问题。
一般情况下ρ固体>ρ液体>ρ气体。
7.水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质冰的密度比水__小__所以水结冰后质量__不变__体积__变大__。
说明 ①密度的单位换算是一个难点不少学生不清楚克/厘米3和千克/米3之间的换算关系。
要注意密度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合而成的换算时要分别换算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同时注意单位要统一。
②平时说的“铁比棉花重”是“铁的密度比棉花大”的一种不严格的说法或者是当体积相同时铁的质量比棉花的质量大的一种省略说法。
③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关系)是不同的某物体的密度可用质量和体积进行计算得出结果但该物体密度的影响因素则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知识点2 有关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像问题比较两种不同物质的密度大小关系我们可以采取相同体积比较质量;或相同质量比较体积。
解题可以采用两种方法:(1)在横轴上取体积相同然后比较这两种物质的质量质量大的密度大;(2)在纵轴上取质量相同然后比较这两种物质的体积体积大的密度小。
知识点3 有关密度公式的应用和计算1.密度公式:__ρ=m V __变形公式:m =ρV 或V =m ρ。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3节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浙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
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掌握密度的公式、意义、单位及换算。
3.能利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2.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学情分析:学习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水的密度第一课时,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物质质量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单位、计算。
难点:密度的概念、计算。
教学器材准备: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烧杯,水,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水的密度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科学课的哪一个环节?生:做实验!师:今天我们就从做实验开始!提醒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
问题1:不同体积的水,质量相等吗?活动一:用量筒量出不同体积的水,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
体积(毫升)质量(克)质量/体积(克/厘米3)1 102 203 30师:水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生:水的体积越大,水的质量也越大。
师:算出不同体积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什么发现?生:不同质量和体积的水,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等。
师(引导总结):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等。
问题2: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相等吗?活动2:在同体积的三块金属中,判断出铜、铁、铝块。
师:对于金属我们并不陌生。
(出示)3块体积相同(10厘米3)的铜、铁、铝块,先让学生(看一看)用已有经验鉴别下,此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它们呢?生:根据颜色、磁铁来鉴别。
再让学生掂一掂。
生:轻重不同最后决定(测一测质量并算一算单位体积的质量)物质体积 (厘米3) 质量(克) 质量/体积 (克/厘米3)铜 10铁 10铝 10师(引导总结):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等;2.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也不同。
《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能掌握密度的基本定义及单位。
2. 学会利用基本工具测量物质密度,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一)理论学习1. 复习课本中关于“物质的密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完成教师提供的学习笔记模板,归纳整理相关概念。
2. 完成小测试,加深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应用范围等知识点的掌握。
(二)实验操作1. 准备实验器材:天平和量筒等。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对某物质的密度测量,包括取样、称重、量体积等环节。
3. 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密度,并绘制相关表格和图形,展示测量过程及结果。
(三)探究作业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或个人生活经验,选取生活中常见物质,比较其密度差异,分析原因,撰写短文或制作小报告。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并保证准确率。
2. 实验操作部分需按照教师指导的步骤进行,注意安全使用实验器材,并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 探究作业需结合生活实际,选取的物品要具有代表性,分析要深入、合理。
4.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探究作业的深度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探究作业的创新性等。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与分享。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共性问题进行解答与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分享学习经验与方法,促进互相学习与进步。
4. 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与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些兴趣与动力。
通过以上的作业设计旨在全面、系统地锻炼学生对《物质的密度》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实践操作能力。
4.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度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科学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难点: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二、新课教学1.建立密度的概念(1)实验一: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思考:如果是铁块或木块,这个比值和铝块的一样么?(4)实验二:测量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量和体积之间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不同的。
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5)建立概念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1g/cm3=1000kg/m3=103kg/m3(6)密度表1.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一般情况下,固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大于气体的密度。
2.一些物质密度相同:如冰和蜡,酒精和煤油;3.同种物质的密度与它的物态有关:如冰和水,用符号:“ρ”表示2.密度公式: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1g/cm3=1000kg/m3=103kg/m34.密度科学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Vm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3 物质的密度(第2课时)密度的测量与应用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3 物质的密度(第2课时)密度的测量与应用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3 物质的密度(第2课时)密度的测量与应用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3.3 物质的密度课时2 密度的测量与应用一、填空题1.如图所示,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的密度变________,所以热空气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2.测量大米密度时,小华发现米粒间有空隙,若把空隙的体积也算成大米的体积,将使密度的测量结果偏________。
于是,她用一个饮料瓶装满水,拧上盖子,用天平测出总质量为143g,又测出48g大米,放入瓶中,擦干溢出的水,再测这时的总质量。
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总质量为________g。
由此可以算出这种大米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3.地沟油中含有杂质及有毒物质,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应该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大,为了验证这种猜想,小明找到质量为0. 46 kg的地沟油,测出其体积为0。
5 L,则该地沟油的密度是________kg/m3;能否用密度这一指标来鉴别地沟油,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第3节 物质的密度(2)1.密度的计算公式ρ=m V 。
其变形公式有__ __和__ __。
2.密度的应用:(1)鉴别物质(测密度);(2)求质量;(3)求体积。
【夯实基础】1.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一定大B .体积大的物体,其材料密度一定小C .密度大的物体,其质量一定大D .铝锅、铝饭盒、铝匙的密度都一样2.下列实际应用中,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 ) A .用纳米薄层和纳米点制造存储器等纳米电子器件B .用氢燃料给火箭提供动力C .用塑料泡沫做电影场景中倒塌的“墙壁”D .用酒精制成能测量温度的温度计3.有实心的铜球、塑料球和木球,已知ρ铜>ρ塑料>ρ木,它们的体积相同,下面关于其质量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铜球的质量最小B .木球的质量最大C .铜球的质量最大D .塑料球质量可能最大4.[2015·德州]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29kg/m 3,一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与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 )A .一个苹果B .一名中学生C .一头牛D .一辆家用轿车5.分别由不同物质a 、b 、c 制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4-3-5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4-3-5A.a物质的密度最大B.b物质的密度是1.0×103 kg/m3C.c物质的密度是a的两倍D.b、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6.地沟油中含有杂质及有毒物质,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应该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要大,为了验证这种猜想,小明找到质量为0.46 kg的地沟油,测出其体积为0.5 L,该地沟油的密度是__ _kg/m3;能否用密度这一指标来鉴别地沟油,请说明理由:_ _ _ _。
(已知正常食用油的密度约为0.91×103kg/m3~0.93×103kg/m3)7.甲、乙两实心金属球体积相等,甲球的质量是乙球质量的3.3倍,则甲球的密度是乙球密度的__ 倍。
第3节 物质的密度(2)
1.密度的计算公式ρ=m V。
其变形公式有__ __和__ __。
2.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测密度);
(2)求质量;
(3)求体积。
【夯实基础】
1.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一定大
B .体积大的物体,其材料密度一定小
C .密度大的物体,其质量一定大
D .铝锅、铝饭盒、铝匙的密度都一样
2.下列实际应用中,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 )
A .用纳米薄层和纳米点制造存储器等纳米电子器件
B .用氢燃料给火箭提供动力
C .用塑料泡沫做电影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D .用酒精制成能测量温度的温度计
3.有实心的铜球、塑料球和木球,已知ρ铜>ρ塑料>ρ木,它们的体积相同,下面关于其质量
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铜球的质量最小
B .木球的质量最大
C .铜球的质量最大
D .塑料球质量可能最大
4.[2015·德州]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29kg/m 3,一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与下列哪个物体
最接近( )
A .一个苹果
B .一名中学生
C .一头牛
D .一辆家用轿车
5.分别由不同物质a 、b 、c 制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
4-3-5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3-5
A.a物质的密度最大
B.b物质的密度是1.0×103 kg/m3
C.c物质的密度是a的两倍
D.b、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6.地沟油中含有杂质及有毒物质,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应该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要大,为
了验证这种猜想,小明找到质量为0.46 kg的地沟油,测出其体积为0.5 L,该地沟油的密
度是__ _kg/m3;能否用密度这一指标来鉴别地沟油,请说明理由:_ _ _ _。
(已知正常食用油的密度约为0.91×103kg/m3~0.93×103kg/m3)
7.甲、乙两实心金属球体积相等,甲球的质量是乙球质量的3.3倍,则甲球的密度是乙球
密度的__ 倍。
8.李林有一枚寿山石印章,他用天平测出其质量为78.4g,又用刻度尺测出它的长、宽、
高分别为2cm、2cm、7cm。
问:
(1)这枚印章的体积是多大?
(2)这枚印章的密度是多大?
【能力提升】
9.两铁球质量相等,但体积不等,则( )
A.两铁球一定都是空心球
B.两铁球一定都是实心球
C.两铁球不可能都是实心球
D.两铁球不可能都是空心球
10.用密度为2.7×103kg/m3的铝制成的甲、乙、丙三个不同的正方体,要求他们的边长分
别为0.1m、0.2m、0.3m。
制成后经质量检验员称得它们的实际质量分别是3kg、21.6kg、54kg,
质量检验员指出:有两个不合格,其中一个掺进了杂质为废品,另一个混进了空气是次品。
则这三个正方体( )
A.甲为合格品,乙为废品,丙为次品
B.甲为废品,乙为合格品,丙为次品
C.甲为次品,乙为合格品,丙为废品
D.以上结论都不对
11.某同学在研究物质密度时,对某种固体的密度和体积的关系作出如图4-3-6中实线所示的图像。
根据图像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4-3-6
A.该固体的密度不随体积的增大而变化
B.该固体的密度为2.0×103kg/m3
C.图中所围S的面积表示固体的质量
D.当该固体的体积为2cm3时它的质量为6g
12.如图4-3-7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
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度之比为( )
图4-3-7
A.3∶4 B.4∶3
C.2∶1 D.1∶2
13.[2015·兰州]甲乙两个金属块,甲的密度是乙的1/3,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那么甲的体积是乙的__ __倍。
14.一尊大理石人像的体积大约是质量为50kg的人的体积。
若大理石的密度为2.7×103kg/m3,人的密度为1.0×103kg/m3,可以估算出这尊石像的质量约是__ __kg。
15.夏天,用橡皮膜封闭一锥形瓶的瓶口,把锥形瓶放在冰水中后,瓶口的橡皮膜会向下凹,如图4-3-8所示,由此可知:该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密度_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根据气体密度的这种变化规律,发生火灾时为了避免吸入燃烧后产生的有毒
气体,人应尽量贴近地面爬行的理由是_ _ __ 。
图4-3-8
16.测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密度:
图4-3-9
(1)如图4-3-9,小石块质量为52 g,小石块体积为__ ,则小石块密度为_ ;
(2)若实验中称质量时,调节天平,指针右偏,放上小石块和砝码后平衡。
测小石块体积时,
读小石块浸入前水的体积时视线仰视,读小石块浸入后水的体积时视线俯视,则实验结果会
__ 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7.如图4-3-10所示,一个容积为3×10-4m3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
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
图4-3-10
石子投入瓶中,当乌鸦投了25块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恰好升到瓶口,求:
(1)瓶内石块的体积;
(2)石块的密度。
【拓展创新】
18.甲、乙两种金属的密度分别是ρ甲、ρ乙,由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金属制成的合金(体
积不变),它的密度为( )
A.
ρ甲+ρ乙2 B.ρ甲ρ乙ρ甲+ρ乙 C.2ρ甲ρ乙ρ甲+ρ乙 D.ρ甲ρ乙2(ρ甲+ρ乙)
19.一个体积为30cm 3的铜球,质量是178g ,问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若是空心的,灌
满水后的总质量为多少?(ρ铜=8.9×103kg/m 3
)
参考答案
1.m =ρV V =m /ρ
夯实基础
1.D 2.C 3.C 4.C 5.B
6.0.92×103 不能鉴别,因为地沟油的密度和食用油差不多
7.3.3
8.V =2c m×2cm×7cm=28cm 3 ρ=m V =78.4g÷28cm 3=2.8g/cm 3
能力提升
9.C 10.B 11.D 12.C
13.1.5
14.135
15.变大 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温度较高,密度较小而上浮,会分布在房间上方,所以应该贴近地面爬行
16.20cm 3 2.6g/cm 3 偏小
17.1×10-4m 3 2.5×103kg/m 3
拓展创新
18.C
19.空心的 18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