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行政区划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背景与意义 (1)1.1项目背景 (1)1.2项目意义 (2)第二章基本情况 (3)2.1自然地理情况 (3)2.2社会经济状况 (4)2.3生态环境状况 (4)2.4城区绿化现状 (4)2.5丽水市创建森林城市优劣势分析 (5)2.5.1优势分析 (5)2.5.2劣势分析 (6)第三章规划总则 (7)3.1规划依据 (7)3.2指导思想 (7)3.3规划定位 (7)3.4规划原则 (8)3.5规划原理 (8)3.6规划期限 (10)3.7规划范围 (10)3.8指标体系 (10)3.8.1浙江省森林城市创建指标体系 (10)3.8.2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指标体系 (11)3.8.3森林生态网络 (11)3.9规划目标 (12)3.9.1第一层次(中心城区)规划目标 (12)3.9.2第二层(市域)次规划目标 (12)第四章总体布局 (14)4.1丽水中心城市森林建设总体布局 (14)4.2市域城市森林建设总体布局............................................................................................................... 14第五章分项规划. (15)5.1丽水中心城市(一核)森林建设分项规划 (15)5.1.1“一环”绿地规划 (15)5.1.2“一轴”绿地规划 (15)5.1.3“一心”绿地规划 (16)5.1.4“五带”绿地规划 (16)5.1.5“五园”绿地规划 (20)5.2丽水市八县(市)城区(八团)森林建设分项规划 (21)5.2.1基本情况 (21)5.2.2存在问题 (22)5.2.3规划目标 (22)5.2.4规划布局 (22)5.3“二网”森林建设规划 (25)5.3.1道路森林网络规划 (25)5.3.2水系森林网络规划 (25)5.3.3规划目标 (26)5.3.4建设内容 (26)5.4“三屏”森林建设规划 (26)5.4.1一级生态屏障建设规划 (26)5.4.2二级生态屏障建设规划 (30)5.4.3三级生态屏障建设规划 (31)5.5“百镇”森林建设规划 (32)5.5.1规划范围 (32)5.5.2总体目标 (32)5.5.3规划布局 (32)5.6“千村”森林建设规划 (32)5.6.1规划范围 (33)5.6.2规划目标 (33)5.6.3规划布局 (33)目录第一部分文本5.6.4建设内容及要求 (33)第六章树种规划 (34)6.1规划原则 (34)6.2主要树种 (34)6.3一般树种 (35)6.4藤蔓及竹类植物 (36)第七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37)7.1规划目标 (37)7.1.1总目标 (37)7.1.2分期目标 (37)7.2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37)7.2.1保护生物群体的完整性 (37)7.2.2保护典型植被 (37)7.2.3防治有害生物的入侵 (37)7.2.4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与数据库建设 (38)7.2.5引种驯化与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 (38)第八章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39)8.1规划目标 (39)8.2生态文化的法制化建设 (39)8.3生态文化的知识普及教育 (39)8.3.1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 (39)8.3.2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 (39)8.3.3生态消费观念建设 (39)8.3.4生态文化品牌建设 (40)8.4生态文化长效机制建设 (40)第九章近期重点建设工程 (41)9.1丽水市核心区森林绿地系统建设重点工程 (41)9.1.1城市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建设工程 (41)9.1.2核心城区其他绿地建设 (41)9.1.3核心城区市郊生态景观林建设 (42)9.1.4核心城区现状绿地改造提升工程 ................................................................................................... 429.2“八团”重点绿地建设工程 .. (43)9.2.1常规绿化重点工程 (43)9.2.2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工程 (43)9.3市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43)9.3.1生态通道建设工程 (43)9.3.2生态河道保护与修复工程 (44)9.4村镇绿化工程 (45)9.5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46)9.5.1一级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46)9.5.2二级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46)9.5.3三级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47)9.6生态安全建设工程 (48)9.6.1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48)9.6.2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建设 (48)9.6.3森林病虫害控制 (48)9.6.4森林火灾预防 (49)9.6.5林业行政管理建设 (49)9.6.6古树名木的保护 (50)第十章投资估算 (51)第十一章效益评价 (52)11.1城市森林的经济效益 (52)11.1.1森林产品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52)11.1.2森林旅游收入 (52)11.2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 (52)11.3城市森林的社会效益 (52)第十二章保障措施 (54)12.1组织保障 (54)12.2政策保障 (54)12.3资金保障 (54)12.4技术保障 (54)12.5宣传保障 (54)1、丽水市区位分析图2、总体规划图3、“一核八团规划图”4、“二网规划图”5、“三屏规划图”6、“百镇规划图”7、“千村规划图”8、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分布图9、丽水市城区森林系统规划总图10、丽水市城区森林系统结构图11、丽水市近斯绿地建设规划图12、丽水城区已建绿地现状图13、丽水城区主要道路绿化现状图14、丽水市城区内河景观规划图15、青田县城区森林系统规划图16、缙云县城区森林系统规划图17、景宁县城区森林系统规划图18、云和县城区森林系统规划图19、龙泉县城区森林系统规划图20、遂昌县城区森林系统规划图21、松阳县城区森林系统规划图22、庆元县城区森林系统规划图目录第一部分图集第一章背景与意义“森林城市”是具有良好森林生态环境城市的简称,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体现了城市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城市建设模式,其功能和效益远远大于城市与森林的功能和效益相加之和。
丽水市情概况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为省辖地级市。
位于东经118°41′~120°26′和北纬27°25′~28°57′之间。
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
市政府驻莲都区地处浙南腹地,东邻青田县,南与云和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毗连,西接松阳县,西北与武义县接壤,东北界缙云县。
距温州126公里,距金华市122公里,距杭州292公里,上海512公里。
丽水市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西南部以中山为主,有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东北部以低山为主,间有中山及河谷盆地。
山脉属武夷山系,分二支伸入境内,北支由福建浦城入龙泉、遂昌为仙霞岭;南支由福建载云山—鹫峰山入龙泉、庆元为洞宫山,向东延伸过瓯江称括苍山。
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244座,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庆元县百山祖海拔1856.7米,分别为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
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交溪等水系的部分支流均发源于我市,丽水为六江干支流源头区。
境内江河径流丰富,坡大流急,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水文丰、平、枯也非常明显,山溪性河流特征突出,由于落差大,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也很可观。
全市年平均气温17.7~19.2℃;,无霜期245~310天,年降雨量1674.2~2187.4毫米,年日照时数1102.3~1445.5小时。
丽水市是浙江省的重点林区,素有“浙南林海”之称。
森林覆盖率达80.79%。
适宜的气候,广阔的山林,孕育了我市丰富的生物资源。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3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7种,百山祖冷杉被列为世界最濒危的几种植物之一,现仅存三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28种。
野生动物有261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7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10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61种。
浙江省行政区划分表浙江省,简称“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河流众多,是中国著名的“江南水乡”。
浙江省下辖11个地级市,37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3个县(其中1个自治县)。
以上是浙江省各市、县、区的行政区划代码,其中地级市包括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和台州市,县级市包括余姚市、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温岭市、临海市、瑞安市、乐清市、海宁市、平湖市、桐乡市等,县则包括淳安县、象山县、宁海县、仙居县等。
浙江省的行政区划历经多次调整,但基本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这种行政区划的稳定性有助于促进浙江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浙江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也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浙江省行政区划分浙江省,简称“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杭州。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
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折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
浙江现设杭州、宁波2个副省级城市,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7个地级市,37个县,25个县级市。
省会为杭州市。
浙江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杭州市:西湖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风景区余杭区萧山区富阳区临安区桐庐县淳安县宁波市:海曙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鄞州区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区温州市: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洞头县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嘉兴市:南湖区秀洲区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桐乡市湖州市:吴兴区南浔区安吉县长兴县绍兴市: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新昌县诸暨市嵊州市金华市:婺城区金东区武义县浦江县磐安县兰溪市义乌市东阳市永康市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常山县开化县龙游县舟山市:定海区六横区高亭镇岱山县长涂镇嵊泗县台州市:椒江区路桥区三门县天台县仙居县黄岩区台州市辖区温岭市临海市丽水市: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浙江省行政区划代码表浙江省,简称“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邻安徽,北接上海、江苏。
青田县简介基本介绍行政区划城市荣誉经济概况房地产业基础资料基本介绍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是丽水市东大门。
县建于公元711年,因县城北隅山麓水田盛产青芝而得名,故又名芝田。
全县总人口33.65万,总面积2493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平均气温18.3度。
年降水量1747毫米。
境内山峦起伏、溪谷纵横,奇山异景不胜枚举,素有“浙南漓江”之称的瓯江穿境而过,秀丽万千。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青田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有“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的美誉。
中文名称:青田县外文名称:Qingtian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浙江省丽水市下辖地区:10个镇,1个管委会,21个乡政府驻地:鹤城镇鹤城东路109号电话区号:0578邮政区码:323900地理位置: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面积:2493平方千米人口:33.65万著名景点:千丝岩景区,石门洞火车站:青田火车站车牌代码:浙K交通:金丽温高速、330国道区划代码:331121交通航空:离温州机场60公里铁路:青田火车站是金温铁路公司所辖的三等客、货运站公路:330国道及复线贯穿全境、金丽温高速行政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田县隶属温州专区。
1963年5月改属丽水地区。
2000年7月,丽水撤地设市,青田县隶属丽水市。
青田县辖鹤城街道、瓯南街道、油竹街道、山口镇、温溪镇、东源镇、船寮镇、北山镇、海口镇、腊口镇、高湖镇、仁庄镇、章村乡、舒桥乡、贵岙乡、石溪乡、小舟山乡、祯埠乡、祯旺乡、万山乡、黄垟乡、季宅乡、海溪乡、高市乡、巨浦乡、万阜乡、汤垟乡、方山乡、吴坑乡、仁宫乡、章旦乡、阜山乡、岭根乡。
一、全县常住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为33654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61062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4520人,下降6.79%,年平均下降0.68%。
二、家庭户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15546户,家庭户人口为31073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9人。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一、指导思想及原则规划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导思想,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定位,建立生态、集约、高效的山区中等城市特色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打造国际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城市.规划以“生态优先、区域整体、城乡统筹、城市特色、紧凑集约”为原则,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二、规划期限及范围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年—-2030年;近期为:2013——2020年;远期为:2020——2030年.本次规划形成三个层次:(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层次。
范围为丽水市域,面积为1.73万平方千米。
重点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城镇空间布局、区域网络梳理、资源环境控制、生态环境功能划分等内容.(2)市区城乡布局规划层次。
范围为莲都区及青田腊口镇需规划控制协调范围,对丽水中心城市及其城郊土地利用进行体协调布局.重点考虑机场及空港经济区、瓯江生态旅游景区的纳入,范围内特色城镇(碧湖—大港头、老竹-丽新、雅溪)的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空间的保育等,并充分协调中心城市与腊口镇的关系.(3)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层次。
用地范围为莲都区白云、万象、紫金、岩泉、南明(富岭、水阁)、联城街道行政区划范围及丽水机场发展需要规控制范围,面积约为392平方千米。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围绕“112”城市组团发展体系,结合“小县大城、组团发展”模式,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了“一心两轴四区四级"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
两轴:规划充分结合杭闽广轴线和港口—腹地轴线,提出缙丽龙庆城镇发展轴和遂松丽青城镇发展轴,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协同发展,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高度契合。
四区:主要包括市域北部的缙云组团集聚区、西北部的松阳—遂昌组团集聚区、东部青田组团集聚区、南部龙泉-庆元组团集聚区,强化组团发展。
浙江省各市辖区、县级市、县汇总浙江省行政区划:(省会:杭州市)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杭州市(辖8个区,3个县级市,2个县)上城区| 下城区| 江干区| 拱墅区| 西湖区| 高新(滨江)| 萧山区| 余杭区| 建德市| 富阳市| 临安市| 桐庐县| 淳安县宁波市(辖6个区、3个县级市、2个县)海曙区| 江东区| 江北区| 镇海区| 鄞州区| 北仑区| 余姚市| 慈溪市|奉化市| 象山县| 宁海县温州市(3个区、2个县级市、6个县)鹿城区| 龙湾区| 瓯海区| 瑞安市| 乐清市| 永嘉县| 洞头县| 平阳县|苍南县| 文成县| 泰顺县嘉兴市(辖2个区、3个县级市、2个县)南湖区| 秀洲区| 平湖市| 海宁市| 桐乡市| 嘉善县| 海盐县湖州市(辖2个区、3个县)吴兴区| 南浔区| 德清县| 长兴县| 安吉县绍兴市(辖1个区、3个县级市、2个县)越城区| 诸暨市| 上虞市| 嵊州市| 绍兴县| 新昌县金华市(辖2个区、4个县级市、3个县)婺城区| 金东区| 兰溪市| 义乌市| 东阳市| 永康市| 武义县| 浦江县|磐安县衢州市(辖2个区、1个县级市、3个县)柯城区| 衢江区| 江山市| 常山县| 开化县| 龙游县舟山市(辖2个区、2个县)定海区| 普陀区| 岱山县| 嵊泗县台州市(辖3个区、2个县级市、4个县)椒江区| 黄岩区| 路桥区| 临海市| 温岭市| 玉环县| 天台县| 仙居县|三门县丽水市(辖1个区、1个县级市、7个县)莲都区| 龙泉市| 青田县| 云和县| 庆元县| 缙云县| 遂昌县| 松阳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浙江省总人口:5613.7万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浙江省是中国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
杭州市:(910.21万人)杭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中国东南重要交通枢纽,副省级城市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圈——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辖8个区,3个县级市,2个县)上城区:(36.2万人)下城区:(40.5万人)江干区:(40.4万人)拱墅区:(28.8万人)西湖区:(62.8万人)高新(滨江):(13.1万人)萧山区:(118.53万人)余杭区:(83.2万人)建德市:(50.8万人)富阳市:(62.8万人)临安市:(51.9万人)桐庐县:(40万人)淳安县:(45.3万人)宁波市:(780.50万人)宁波市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
丽水市千峡湖区域发展总体规划(论证稿)编制单位:浙江大学委托单位: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11第一章发展基础一、千峡湖区域的地域范围千峡湖区域是随滩坑水电站建设而形成的新兴区域。
滩坑水电站是浙江省“十五”期间实施建设的最大水电工程,位于青田、景宁两县境内的瓯江支流小溪中游河段,坝址距青田县城约32km,距温州约92km,距丽水市约107km。
滩坑水库正常蓄水位海拔160m,日常库面面积70.93km2,水库总库容41.55亿m3,总面积达71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二大人工湖。
库区耸立着华东第一高坝和浙江第一高桥。
湖区岛屿众多,湖面蜿蜒曲折、峰回水转,峡湾众多,呈现“千峡环湖”的壮丽景象,给人无限遐想。
“千峡湖”由此得名。
同时“千峡湖”也突出今后滩坑水库要突出峡湾经济、发展峡湾旅游之义。
目前,经过多方努力,丽水市对《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中的商品和服务两大部分,从保护千峡湖品牌价值角度出发,对45个大类中的490个群组的近700个商品和服务项目提出了注册申请,已达到对近95%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保护面。
从近中期开发利用角度出发,重点对4类商品、2类服务项目进行重点申报,共申报注册商品或服务项目115个,为近中期的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
滩坑水库建设给库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原有的10个乡镇,包括淹没区范围较大、乡镇政府驻地被淹没的青田县北山镇和岭根乡,景宁县陈村乡、大顺乡、渤海镇、金钟乡和外舍乡,水库坝址所在的青田县巨浦乡以及水库建成后被水隔阻在深山之中的青田县万阜乡。
此外,库尾的景宁县大均乡处在小溪干流,在高水位或洪水期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
景宁县郑坑乡则深居高山,库区干线公路庆景青公路是其唯一的出路,库区水面形成后虽未对土地资源造成明显影响,但当地居民出行条件受到极大的限制。
大坝下游的青田县仁宫乡由于大坝阻断河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综合考虑水库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和资源环境的关联性,千峡湖区域可划分为两个圈层,即核心圈层和外围圈层。
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详情:1.杭州市(副省级)。
即原杭州市区。
杭州市调整设立12个市辖区。
杭州市辖12个市辖区(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江干区、拱墅区、滨江区、萧山区、临平区、余杭区、良渚区、下沙区、江东区),面积3068平方公里,人口422万。
实现GDP4065亿元。
2.富春市(地级)。
即原富阳市、临安市、建德市、桐庐县、淳安县组成。
撤销富阳市。
设立富春市,富春市设立2个市辖区,面积1831平方公里,人口65万;撤销桐庐县,设立桐庐市;撤销淳安县,设立千岛湖市;建德市改名为新安江市。
富阳市(富阳地区)辖2个市辖区(春江区、新洲区)代管4个县级市(临安市、桐庐市、新安江市、千岛湖市),面积13528平方公里,人口249万。
实现GDP1034亿元。
3.宁波市(副省级)。
即原宁波市区。
宁波市调整设立8个市辖区。
宁波市辖8个市辖区(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洲区、鄞江区、东钱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人口228万。
实现GDP2466亿元。
4.绍兴市(地级)。
即原绍兴地区。
撤销绍兴县,并入绍兴市,绍兴市调整设立5个市辖区,面积1489平方公里,人口142万;撤销新昌县,设立新昌市。
绍兴市(绍兴地区)辖5个市辖区(越城区、柯桥区、迪荡区、会稽区、滨海区)代管4个县级市(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市),面积8256平方公里,人口437万。
实现GDP2375亿元。
5.嘉兴市(地级)。
即原嘉兴地区。
嘉兴市调整设立3个市辖区,面积968平方公里,人口90万;撤销嘉善县,设立嘉善市;撤销海盐县,设立海盐市。
嘉兴市(嘉兴地区)辖3个市辖区(南湖区、秀洲区、新禾区)代管5个县级市(海宁市、桐乡市、平湖市、嘉善市、海盐市),面积3915平方公里,人口338万。
实现GDP1918亿元。
6.湖州市(地级)。
即原湖州地区。
湖州市调整设立3个市辖区,面积1588平方公里,人口109万;撤销长兴县,设立太湖市;撤销德清县,设立德清市;撤销安吉县,设立安吉市。
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前言地质灾害除了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工程设施,造成直接损失外,还破坏资源和环境,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特别是严重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差、交通阻塞、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山区,不但阻碍了这些地区的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且加重了国家和其他相对发达县(市、区)的负担,影响全局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不但对保护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广泛而又深远的意义。
丽水市是浙江省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1980年以来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以亿计,死亡人数达二百余人,地质灾害日趋严重。
随着交通、水利、城建、矿山等不断建成和发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已显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已被丽水市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
为了更加有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地质环境,减轻或最大限度消除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保障丽水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依照原丽水地区行署《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编制本规划。
第一条自然地理、气候与生态环境1.1自然地理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18︒42?~120︒26?,北纬27︒25?~28︒57?间,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
周边与温州市、衢州市、金华市、台州市、福建省宁德地区、南平市接壤。
本市位于浙闽隆起区,地貌以中山广布,峡谷众多,间夹狭长的山间盆地为基本特征。
山脉属武夷山系,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1500米以上有244座,龙泉市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浙江省第一高峰。
西南部中山山地面积占全市69%,东北部的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分别占全市面积的19%和12%。
500米标高以上的丘陵山地占94.7%,盆地低丘为5.3%,地形变化大,坡陡谷深,大于25°的陡坡面积占77.4%,其中35°以上的极陡坡为35.6%。
专题报告一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专题报告一: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一、人口规模(一)现状1999年底丽水市(原丽水地区,下同)全市总人口247.3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84万人;2000年底全市总人口248.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14万人。
1999年丽水城区(城关镇)城市人口13.7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1万人,农业人口3.70万人,暂住人口1.10万人左右;2000年城市人口16.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9万人,农业人口3.74万人,暂住人口2.90万人左右。
近年来丽水市城市人口变化特征为: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常住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城区内有较多农业人口;暂住人口增长很快;外县市流入本城镇的人口较多且有增大趋势。
(二)主要影响因素和增长趋势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城市发展建设的宏观、中观、微观背景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对城市人口产生影响的因素更是举不胜数。
但下述几个方面,将是规划期内影响丽水市城市人口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1、“撤地设市”和浙西南中心城市的形成丽水市“撤地设市”为城市地位的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其改革开放的进程将由此得到飞跃。
同时,随着浙西南中心城市的确立和建设,丽水市将拥有更良好的区域发展前景和更高的区域地位。
受其影响,未来几年内丽水城区将出现较大幅度的机械增长人口。
2、金丽温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修建金丽温铁路的通车和金丽温高速公路的修建使丽水市得以直接处于全国铁路大动脉和浙江省快速交通网络之中,有力地改善和提高了其交通运输条件和对外联系的方便度。
丽水市的城市建设环境更为开放,人口流动更为便捷和顺畅。
3、水阁镇和联城镇并入城区水阁镇和联城镇规划将逐步并入城区,使得丽水市城市建设用地统计范围产生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城市人口的数量。
现状两个镇的镇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有城镇人口约15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各有近300余人,规划期内这部分人口将随着城市用地范围的扩大而并入城市人口。
丽水概况(一)历史沿革丽水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处州,592年改为括州,607年改为永嘉郡。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改为括州,779年改为处州。
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为处州路,1359年改为安南府,随后改为处州府。
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起,处州府辖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庆元、宣平、云和、景宁10县。
1911年辛亥革命后设立处州军政分府。
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处州军政分府,先后由瓯海道和丽水、第九、第六、第七行政督查区管辖,辖丽水、松阳、缙云、龙泉、庆元、宣平、景宁、云和8县。
1949年5月解放,10月设丽水专区,1952年撤销专区,各县分别划入温州、金华、衢州专区管辖。
1963年5月恢复丽水专区,辖丽水、青田、缙云、遂昌、云和、龙泉6县。
1968年改称丽水地区,1978年设立丽水地区行政公署。
其中:1973年恢复庆元县,1982年恢复松阳县,1984年设立景宁畲族自治县,1986年撤销丽水县,设立县级丽水市,1990年撤销龙泉县,设立县级龙泉市,2000年撤销县级丽水市,设立莲都区。
2000年7月19日撤销行署建制,设丽水市,辖莲都区、龙泉市和青田、缙云、云和、庆元、遂昌、松阳、景宁7县。
(二)地理位置丽水市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在东经118°41′~120°26′和北纬27°25′~28°57′之间。
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
市政府驻莲都区。
距温州126公里,距金华市122公里,距杭州292公里,距上海512公里。
(三)地形地貌丽水市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以中山为主,有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东北部以低山为主,间有中山及河谷盆地。
全市土地面积172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8.42%,耕地占5.52%,溪流、道路、村庄等占6.06%,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区。
莲都区(浙江丽水1)莲都区(浙江·丽水1)莲都区境处在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岭3山脉之间。
地型属浙南中山区,以丘陵山地为主,间有小块河谷平原。
地势具有盆地格局,四周高山环抱,峰峦连绵高峻,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30余座。
地型大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境内地型可分为河谷平原、丘陵、山地3种。
莲都境内河流皆属瓯江水系。
瓯江发源于庆元、龙泉两县市交界的锅帽尖北麓,上游段称龙泉溪,流经云和县进入莲都区大港头镇,与松阴溪会合后称大溪,再经碧湖、水阁、联城、富岭、万象、紫金等乡镇(街道)后入青田县境,与小溪会合后称瓯江,大溪干流在莲都境内长46公里,河道落差43米,流域面积1373.65平方千米。
莲都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
冬季温和,春季回暖早,温度日差较大;光、热、水的组合良好,表现为春季的水、热同步,秋、冬季的光温互补。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山脉、海洋、地势的不同影响,形成的山地气候与地带性气候特征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和地形不同,在光、温、水等方面重新组合,造成全区气候具有较明显的水平地域性差异和垂直差异。
其中,随着海拔的变化尤为明显,总的趋势是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增多。
因此,形成莲都区北部温暖、夏秋半干燥,中部温热、夏秋半干燥和南部温凉、夏秋湿润的气候特点。
隋开皇九年(589),析松阳东乡置括苍县。
唐大历十四年(779),改括苍县为丽水县。
1986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丽水县,设立县级丽水市。
2000年7月18日撤销县级丽水市,设立市辖莲都区,行政区域不变。
莲都区区名的由来,沿着括苍县—丽水县—丽水市—莲都区的轨迹发展,其中丽水县历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1200多年,丽水县历为州、郡、路、府治所,县城亦即州城、郡城、路城、府城。
莲都区名所得,因丽水城依山傍溪,在环山之中,形如莲瓣,宋代以后别名莲城,丽水又特产“处州白莲”,今富岭乡为主产地。
浙江省的区划调整,11个地级市之⼀,丽⽔市为何有9个区县?在之前的⽂章中,作者和⼤家聊了⼀系列关于浙江省各个地级市区划调整的故事,例如⾦华市、温州市等等。
今天,我们聊聊丽⽔市。
丽⽔市属于浙江省11个地级市之⼀,丽⽔市下辖了9个区县,总⼈⼝250多万。
当然,丽⽔市9个区县的区划并不是⼀成不变的,历经了好⼏个阶段的调整。
今天,我们就聊聊丽⽔市区划调整的过程。
⾸先,我们聊聊浙江省的基本情况。
浙江省属于我国东南地区省份,也是著名的江浙沪地区。
总计下辖了11个地级市,总⼈⼝达到了6400多万。
在⼈⼝总量⽅⾯,基本上与我国中部六省的湖南省、安徽省基本相当。
在GDP总量⽅⾯,2020年,浙江省的GDP总量为6.46万亿,排名全国第4位,仅次于⼴东省、江苏省和⼭东省。
如果计算⼈均⽔平,浙江省明显超越了⼭东省。
不得不说,浙北地区的⼈均⽔平,⼏乎与苏南地区相当,属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
浙江省总计下辖了11个地级市,其中,包括了杭州、宁波两个副省级城市。
丽⽔市属于浙江省11个地级市之⼀,丽⽔市总⼈⼝250多万,下辖了1个区、1个县级市、7个县。
从下辖县的数量来说,丽⽔市是浙江省最多的⼀个。
丽⽔市的地质结构复杂。
下辖的区域以⼭地、丘陵为主,因此,⼈⼝总量偏少。
关于浙江省的地形结构,⼀直有“七⼭⼆⽔⼀分⽥”的说法。
⾄于浙江省9个区县的区划,则与浙江省的区划属于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元朝之前,历代王朝基本上都沿⽤了州县两级区划。
不过,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管理,陆续出现了汉朝13州、唐朝15道、宋朝23路等区划。
我国很多省份的名称,都起源于宋朝,例如两浙路、河北路、陕西路等等,基本上对应了各个省份的名称。
13世纪中期,北⽅的元朝崛起以后,在⼏⼗年时间⾥,消灭了西夏国、⼤⾦国、⼤理国、南宋等⼀系列政权,建⽴了⼀个疆域⼗分辽阔的帝国。
随着疆域⾯积的迅速扩⼤,元朝缺乏地⽅管理经验的缺点,已经⾮常明显了。
全国密密⿇⿇的⼏百个州府,⼏千个县,各地错综复杂的⼈⼝数据、耕地⼟质、农作物产量情况,⾮常复杂。
丽水市设莲都区1个市辖区,辖青田、缙云、遂昌、松阳、云和、庆元、景宁7县,代管辖龙泉1市。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共有61个镇(畲族镇1个)、109个乡(畲族乡13个)、9个街道、115个居委会和3453个村民委员会(行政村)。
莲都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7个乡,26个居民区,368个行政村,面积1502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
乡镇(街道办事处)名称:白云街道、万象街道、紫金街道、富岭街道、岩泉街道、水阁街道、碧湖镇、大港头镇、老竹畲族镇、雅溪镇、联城镇、太平乡、仙渡乡、黄村乡、双黄乡、高溪乡、丽新畲族乡、峰源乡。
龙泉市辖3个街道,8个镇,8个乡,12个居民区,444个行政村,面积3059平方公里,人口28.38万人。
乡镇(街道办事处)名称:龙渊街道、西街街道、剑池街道、八都镇、上洋镇、小梅镇、查田镇、屏南镇、安仁镇、锦溪镇、住龙镇、兰巨乡、达石乡、宝溪乡、龙南乡、道太乡、岩樟乡、城北乡、竹洋畲族乡。
青田县辖10个镇,21个乡,23个居民区,436个行政村,面积2484平方公里,人口48.71万人。
乡镇名称:鹤城镇、温溪镇、东源镇、船寮镇、北山镇、山口镇、海口镇、腊口镇、高湖镇、仁庄镇、章村乡、贵岙乡、石溪乡、小舟山乡、祯埠乡、祯旺乡、万山乡、黄洋乡、季宅乡、海溪乡、高市乡、巨浦乡、舒桥乡、万阜乡、汤洋乡、方山乡、吴坑乡、仁宫乡、章旦乡、阜山乡、岭根乡。
云和县辖4个镇,10个乡,6个居民区,170个行政村,面积984平方公里,人口11.14万人。
乡镇名称:云和镇、紧水滩镇、崇头镇、石塘镇、大源乡、雾溪畲族乡、安溪畲族乡、云坛乡、朱村乡、黄源乡、云丰乡、沙铺乡、大湾乡、赤石乡。
庆元县辖7个镇,13个乡,5个居民区,345个行政村,面积1898平方公里,人口19.95万人。
乡镇名称:松源镇、竹口镇、屏都镇、荷地镇、黄田镇、左溪镇、贤良镇、安南乡、隆宫乡、五大堡乡、岭头乡、百山祖乡、淤上乡、张村乡、四山乡、江根乡、官塘乡、龙溪乡、举水乡、合湖乡。
缙云县辖8个镇,8个乡,12个居民区,644个行政村,面积1420.3平方公里,人口43.39万人。
乡镇名称:五云镇、壶镇镇、新建镇、舒洪镇、大洋镇、大源镇、东渡镇、东方镇、溶江乡、双溪口乡、七里乡、胡源乡、三溪乡、前路乡、方溪乡、石笕乡。
遂昌县辖9个镇,11个乡,12个居民区,391个行政村,面积2539平方公里,人口22.96万人。
乡镇名称:妙高镇、云峰镇、北界镇、王村口镇、大柘镇、石练镇、金竹镇、黄沙腰镇、新路湾镇、焦滩乡、应村乡、湖山乡、濂竹乡、高坪乡、蔡源乡、龙洋乡、柘岱口乡、西畈乡、垵口乡、三仁畲族乡。
松阳县辖5个镇、15个乡,11个居民区,401个行政村,面积1406平方公里,人口23.45万人。
乡镇名称:西屏镇、古市镇、玉岩镇、大东坝镇、象溪镇、赤寿乡、新兴乡、望松乡、四都乡、谢村乡、樟溪乡、三都乡、新处乡、斋坛乡、板桥畲族乡、叶村乡、竹源乡、枫坪乡、裕溪乡、安民乡。
景宁畲族自治县辖5个镇,16个乡,8个居委会,254个行政村,面积1950平方公里,人口16.96万人。
乡镇名称:鹤溪镇、英川镇、渤海镇、东坑镇、沙湾镇、景南乡、澄照乡、毛洋乡、秋炉乡、大地乡、梅岐乡、郑坑乡、葛山乡、大均乡、梧桐乡、大际乡、标溪乡、家地乡、鸬鹚乡、雁溪乡、九龙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