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学研究的两大主要线索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先秦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作品以散文形式为主,通过对人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文论范畴。
这些文论范畴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重点介绍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
先秦时代的文论主要可以分为经学、儒学、道家等几个范畴。
其中,经学是先秦时期文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经学是对中国古籍经书的解读和研究,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经学研究中,尤其重要的是《易经》的研究。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研究不仅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学者的思考和研究产生了启示。
而在先秦时代,《易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易经》文本的解读和注释上。
另一个重要的文论范畴是儒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儒家思想的传承上。
先秦时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的研究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儒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和《孟子》的研究。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者的研究和启迪至关重要。
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研究其中的儒家思想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经学和儒学,道家也是先秦时代重要的文论范畴之一。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经》和《庄子》两部著作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不仅对道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庄子》是另一部道家经典著作,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道家思想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先秦时代的文论研究主要涉及经学、儒学和道家等几个重要范畴。
经学研究注重对中国古籍经书的解读和研究,儒学研究注重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的传承,道家研究注重《道德经》和《庄子》的研究。
先秦名家哲学研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不仅带来了重大的军事变革,同时也影响了其时期的哲学思想。
其哲学的特点在于实用主义,注重“以用主义”,认为促进国家发展最重要的是技能,而不是让思想“凝固”。
其中最突出的是儒家学者,例如王充、苏秦等,他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解决实践问题的同时,也探究理论更加深刻的原理。
实际上,秦朝的理论家们也借鉴和发展了许多先行思想。
例如,在思想观念方面,他们从儒家发展出理性思维,认为“三行必有成”,也就是认为要实现事情的成功,就必须通过分析论证和实践的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
而对思想家来说,他们注重思想的统一和团结,认为“劢国安邦”最重要的是解决国家内部的纷争,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避免内部矛盾恶化到军事行动。
此外,秦朝哲学家们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强调技能和实践活动,以及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管理。
例如,著名的“秦法”,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客观性,也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性的管理机制,以便把功利和平衡的原则反映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促成国家的发展。
更总之,秦朝哲学家们提出了一套理论构架,既关注理论,又认可实践活动,既把历史过程看作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又注重技能和技术实践,保证社会稳定性和合理可持续发展。
因此,秦朝哲学的出现和发展为军事的变革带来了良好的政治、经济背景,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套非常有价值的智慧思维。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先秦时期,中国是一个处在文化积淀和嬗变中的时代。
这个时期,伴随着诸多思想家、哲学家的出现,形成了一系列的哲学流派和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哲学家,被后世称作先秦诸子。
他们的思想理论,惊人地先进,深体人性、天地万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中国思想道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一、老子道家思想老子,即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是摆在道家思想之首的代表人物。
他笃信"大道至简"这个观念,所以《道德经》是他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道德经》里传达的思想,被中国哲学戏称为“老庄哲学”,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为"道"的哲学思想,二为"无为"的哲学思想。
老子关于"道"的哲学思想是他的创举,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万物都随着宇宙存在的规律而运转。
他深刻地指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道",亦即天地之间的最大化体系。
而"道"的运行往往是没有任何痕迹、亦或者是毫不影响其本质与核心。
在他看来,人在世上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延续,而是发现自我,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的过程。
同时,老子也提出了"无为"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无为中有为,深深地揭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真理,表示人只有学会自我隐退而放下心中的执念,才能真正地得到永生、感悟到真理二、荀子儒家思想荀子,即荀泰,儒家学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更偏向于实用主义的思路,又被称为“法治主义者”。
他曾经说过:“人非生而知之,故其知之不如其言,其言不如其行。
”这一句话,在当时被认为是政治家和顾问的代表千古流芳的杰作。
荀子主张性善性恶平等,所以要发展为完善自身的人才,应该常常从环境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深挖人性。
荀子的思想,强调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在强调人的本质,告诉人们不管气质如何,归根到底都是人性,人性的本质是向善的。
关于先秦哲学介绍先秦哲学始于夏代止于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
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
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
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道观(一)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
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
商统治者将天人格化,视为至上神,称为“帝”或“上帝”。
祭祀、征伐、田猎、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结果行事,表现出唯心主义世界观。
《尚书.洪范》记载殷代贤人的言论,一方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观念,同时认为五行为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
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间的联系和变易,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西周灭殷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为的作用。
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之气的运行说明地震现象;郑国政治家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这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战国初墨子反对天命,但主张天志。
老子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尽管学术界对老子“道”和“无”的含义至今仍有争论,但老子的观点毕竟将中国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以后孟子和庄子分别继承发展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易传》主张太极为天地的本原,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管子》以“精气说”强调天的物质性;荀子肯定“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韩非继承了老子、荀子的思想,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改造。
上述观点使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与天道观相联系,先秦哲学还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提出“两端”、“过犹不及”的观点,反对片面性。
哲学引论习题及答案4一、单项选择题(此题型每题1分。
以下各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1、根据苏格拉底的观点,具有以下哪种动机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才属于哲学家?〔 C 〕A、为了获得奖杯的人B、虽无获奖势力,但想借此观摩运动会,以便下次登场的人C、仅仅出于好奇而来参观的人D、某个或某些运发动的崇拜者2、推动和制约哲学发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D 〕。
A、哲学和艺术的关系B、哲学和道德的关系C、哲学的宗教的关系D、哲学和科学的关系3、哲学的问题是以〔 C 〕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A、常识性B、科学性C、思想性D、信念性4、我国先秦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 C 〕。
A、强调人与自然和谐B、强调经世至用C、诸子百家争鸣D、今文古文经之争5、近代唯理论的第一个代表是〔 B 〕。
A、培根B、笛卡儿C、洛克D、康德6、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 A 〕。
A、理学B、经学C、心学D、气学7、在古希腊哲学中,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 B 〕。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8、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是〔C 〕。
A、“本体论转向”B、“认识论转向”C、“语言的转向”D、“伦理的转向”9、首次创建伦理学体系的哲学家是〔 D 〕。
A、柏拉图B、休谟C、边沁D、亚里多德10、词与物的关系实质上表达的是〔 D 〕。
A、定义与真理的关系B、逻辑和语言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D、思想与外部世界的关系11、一般认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奠基人是〔 C 〕。
A、奥古斯丁B、托马斯C、利玛窦D、毕达哥拉斯12、中国哲学中最著名的“三表法”属〔 A 〕。
A、墨家B、道家C、法家D、儒家13、西方中世纪神学与哲学最大最全面的体系是〔 A 〕。
A、托马斯主义B、柏拉图主义C、人文主义D、新柏拉图主义14、中国古代哲学中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宇宙论哲学是〔A 〕。
《先秦哲学智慧》逻辑结构孔子哲学智慧一、孔子其人殷商王室后代,姓孔名丘,字仲尼。
父叔梁纥与母颜征在“野合”而生。
3岁丧父,17岁丧母。
“长人”。
“至圣”孔子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属“鲁儒”。
不同于其偶像“元圣”周公之“周儒”。
30岁左右办私学(老子属官学,不宜办班授徒)。
51岁任鲁中都宰,一年后昇任司空,再昇司寇。
外交收三城,内政“堕三都”。
之后周游列国14年,“知其不可而为之”。
晚年专门讲学,寿者多忧。
孔子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核心代表人物之一。
儒学是中华文明这一血缘文化之树的主干。
儒学在隋以儒经作为取士之科以后,私学之儒嚮官学之儒转变,皇家阉割,学者浸润,援道援佛(魏晋、唐),终至三教合流,本色大失,落入亚太监文化群了!而至“文革”被批,使民族人格缺乏了阳刚正直,甚至趋向孱弱与邪恶!二、孔子之说【以仁为核心范畴】老子“帝道”,孔子“王道”。
(荀子“霸道”,韩非“强道”)老子“妇道”,孔子“夫道”。
老子德重于道,孔子道重于德。
(一)生命主体定位个体——臣子(士君子。
荀子言:“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群体——家族及于天下。
类——面嚮未来的父性崇拜宇宙观。
性相近论。
人格取向:道重阴柔,儒重阳刚。
最高人格,理想为圣人,现实为仁人。
君子则为底线,再下为小人。
仁之内涵:推己及人。
首先及亲,“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再及君、及友、及故,最后及众(“泛爱众”)。
“仁者爱人”“亦能恶人”。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爱恶分明。
爱有差等,分尊卑远近厚薄。
如一石投水激起涟漪。
仁之本义,我认为是人之二者,即重二之人。
仁之道:忠恕。
“吾道一以贯之”,实存为一,逻辑为二。
(普世价值之黄金律白银律说)仁之德:中庸。
要求以礼义为标准,重二,愚直,分明。
不是“乡愿”!孟子敢于违众,“虽千万人吾往矣”!义者宜也,仁之外现;义的固定化为礼。
而仁,是属生命之核心。
天地之大德曰生,重仁则重中崇中。
仁要求以人待人,不以夷(不是庞朴说的义)待人。
【精品】先秦哲学
先秦哲学,指的是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至221年)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系与理论。
先秦哲学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基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后续的传统
思想与文化。
先秦哲学主要有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墨家学派、法家学派、名家学派等多个学派,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儒家和道家学派。
儒家关注社会、人伦、治理等问题,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对人道的关心和发展,提倡“礼、乐、尚贤”。
道家强调“道”的存在与作用,倡导自然、平静、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先秦哲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 天道:指宇宙的规律与法则,一切事物及其发展方式与趋势都是由天道指导的。
2. 人道:是一种道德准则,即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强调亲情、友情、爱情等
人际关系。
3. 仁: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指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和
友情。
4. 道:是道家哲学的中心概念,指宇宙存在和运动的法则和规律。
5. 理:是墨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指合乎事物本质、规律和原则的思想。
6. 法:是法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指政治统治的法律体系和管理方式。
先秦哲学中的经典著作主要有《老子》、《道德经》、《庄子》、《墨子》、《荀子》、《孔子说》等。
在中国历史上,先秦哲学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贡献极大,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和
形象,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和世界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先秦时期的道家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中,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并称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两大流派。
先秦时期的道家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部分,虽然道家哲学思想有许多不同的流派,但其核心思想都围绕着“道”这个概念展开。
一、道家哲学思想的起源先秦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思考生命和世界的本质,形成了各种哲学思想。
道家哲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两个重要经典。
二、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1. 道的概念道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指的是普遍存在的本体和宇宙原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无形无物的,不可捉摸的,但却是万物之母,包容万物,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
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原则。
在道家看来,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的,而非人为所为。
因此,最好的治理方式就是顺应自然,如水流般自然地流动,不加干预,让自然界自己去平衡事物。
3. 自然道家哲学思想强调自然,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德。
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应该去改变自然的本性和秩序。
人应该尽量避免破坏生态平衡,尽量保护自然,让它自己去生生不息。
4. 破去二元对立道家哲学思想强调破去二元对立的观念。
在道家看来,万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都应该互相理解和尊重,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和谐发展。
三、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广泛。
在文学艺术方面,道家哲学思想为以后诗词文学、山水画、园林建筑等文艺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内涵。
在政治方面,道家哲学思想主张宽容、柔和、和平和顺应,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仁政”及其重视德治、法治不同,但两者也存在相互交汇的地方。
在科学技术方面,道家哲学思想也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先秦时期的道家哲学思想,不仅深刻地剖析了生命和世界的本质,而且为后世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多样性和宝贵的遗产。
先秦哲学先秦哲学始于夏代止于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
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
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
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①天道观。
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
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
商统治者将天人格化,视为至上神,称为“帝”或“上帝”。
祭祀、征伐、田猎、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结果行事,表现出唯心主义世界观。
《尚书.洪范》记载殷代贤人的言论,一方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观念,同时认为五行为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
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间的联系和变易,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西周灭殷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为的作用。
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之气的运行说明地震现象;郑国政治家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这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战国初墨子反对天命,但主张天志。
老子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尽管学术界对老子“道”和“无”的含义至今仍有争论,但老子的观点毕竟将中国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以后孟子和庄子分别继承发展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易传》主张太极为天地的本原,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管子》以“精气说”强调天的物质性;荀子肯定“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韩非继承了老子、荀子的思想,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改造。
上述观点使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与天道观相联系,先秦哲学还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提出“两端”、“过犹不及”的观点,反对片面性。
先秦哲学的内外之辨摘要:先秦哲学普遍地以“内”“外”概念为叙事结构展开其学说,儒家的孔子、子思和孟子均强调内外之别,将德性看作是内在于心性的维度,坚持内在价值高于外在价值,并希望通过道德修养工夫弥合内外,达到化成天下的圣人之境;道家的庄子接受了儒家的内外之分,也重视内在价值,但排斥道德修养,希望借助于气这种媒介,以“心斋”“坐忘”等方式实现内外双谴、一气游化、同于大通的对道的体认。
对儒道两家的内外之别加以分析并确定“内”“外”含义,有助于澄清“内圣外王”和“内在超越”这两种观念。
关键词:内外,儒家,庄子,内圣外王,内在超越正文先秦时期以“内”“外”这一对概念为标准所作的学理区分是较为普遍的。
儒家方面,从孔子开始就已经有明确的内外之别,郭店楚简《五行篇》的整体义理基本上是以“内”“外”这一对概念架构起来的,而孟子明确地主张“仁内”“义内”这样的道德观点,从而与以告子为代表的“义外”派相区别。
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在“内”“外”这种叙述方式上,更是超越了前贤,启示了来者。
在《庄子》一书中,以“内”“外”为概念对子描述人物境界或阐发哲学义理,可以说随处可见。
《庄子》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点,而这种特点需要用具体的概念术语和言辞方式的分析来揭示。
《庄子》自己评价其语言特色是“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庄子·天下》)。
但众所周知,《庄子》其言辞是“亦庄亦谐”,在“谬悠之说”和“荒唐之言”的间隙,充斥着大量庄重严肃的哲学讨论,其中以“内”“外”这一对概念所涉及的就是这种庄重严肃的内容。
以“内”“外”这对概念和言说方式为线索,梳理《庄子》的深层哲学思想,对于以一种新的视角解读庄子哲学,无疑是有意义的。
此外,像儒家和道家共同拥有的“内圣外王”理想,以及现代新儒家提出并随后产生了众多争论的“内在超越”问题,都可以在这种内外交错的哲学义理碰撞之中得到某种程度的解释与澄清。
先秦道家的自然观与生命哲学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派,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列子等人。
道家思想强调“道”,认为宇宙间有一种普遍而且固有的自然法则,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顺应这种法则,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因此,先秦道家的自然观和生命哲学是密切相关的。
下面,我们将从先秦道家的自然观、生命观、人的价值观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先秦道家的自然观道家认为,宇宙间有一种普遍而且固有的自然规律,这种规律被称为“道”。
道包括了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道自身既是无穷的,也是无形的,因此对于世界的运转来说,道是无所不在的,同时也是无所不在的。
在先秦道家思想中,宇宙就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道的统摄下运行。
先秦道家认为,宇宙是由两个原始聚合物所构成的,上者为“无极”,下者为“有极”。
两者相对相生,维持了宇宙的运作。
先秦道家也认为,宇宙有八个方向,分别代表着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
先秦道家的自然观认为,万物都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中的,因此一切事物皆始于无极,而归于无极。
所有的变化都是遵循着道的规律,道的规律是普遍而永恒的,因此人们应该尽可能地去适应这个规律,以免感受到悲痛和苦难。
二、先秦道家的生命观先秦道家的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来自于天地之气,这种气体组成了人的精、气、神。
人的精、气、神是相互联系的,如果精神状态不好,人就会感到身体上的不适,反之亦然。
在先秦道家的生命观里,人类的生命是不能被延长的,因为它是有限的。
因此,人无法避免死亡,只能通过和谐地生活和顺应道的规律,来减少自己的痛苦。
先秦道家也认为,人和其他形式的生命一样,都是遵循着道的规律而生的,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宇宙自然律的体现,没有任何人或是其他生物可以改变这样的规律。
三、先秦道家的人的价值观在先秦道家的人的价值观中,人被视为一个小宇宙。
人与宇宙之间有着紧密连接,人的精、气、神与宇宙里的能量相互渗透交融,这种交融使得人对于宇宙的理解更加深刻。
先秦儒家历史哲学研究以孔、孟、荀思想为中心先秦儒家历史哲学指的是在中国先秦时期(公元前722年至221年)形成的以儒家的思想为中心的哲学体系。
在先秦时期,仁、义、礼、智、信等概念被广泛地讨论,被认为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和基本原则。
其中,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儒家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孔、孟、荀思想为中心,探讨先秦儒家历史哲学的研究,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一、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以礼让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等理念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它指的是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类品质,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追求。
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治国和平、社会稳定的基础。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表明他主张通过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这个观点对后世的道德、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 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孔子认为,礼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和基本原则。
他赞扬了周朝的礼制,认为周礼的“礼乐射御书数”(礼、乐、射、御、书、数)是完美的礼仪体系。
在《礼记》中,孔子提出了“大同物流,斯文若也”的观点,强调了和谐、自然和互相尊重。
他认为,只有符合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的行为,才能成为君子。
二、孟子孟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被称为“亚圣”。
他深入探讨了人的天性与人的行为,提出了“天下之至道,可以翕乎万物而不相害也”的理念。
1. 孟子关于人的天性的思想孟子认为,人有天性,天性本善,但它需要通过教育、培养等手段来发展。
他提出了“四端”的概念,即仁、义、礼、智。
他认为,人的天性本善就表现在仁、义、礼、智的身上,因此,教育和学习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一。
先秦人文学说的思想脉络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高峰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各种思想、学说和文化因素交融、碰撞,形成了先秦文化的绚烂多彩的图景。
在这些文化因素中,人文学说占据着重要地位。
学者们探索人的本性、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天地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启示性的思想观点。
先秦人文学说思想脉络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周宣王和周幽王的时代。
当时,经学和礼乐之学兴起,席卷整个中国。
经学主张通过研究古书,来探究人的本质和人与天地的关系。
礼乐之学则强调人的行为规范,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
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学成为当时重要的学派。
儒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以礼义为核心,强调人性的良知、仁爱,以及民主平等思想。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用“致良知”的思想提倡“仁义道德”,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己之见”,并深化“和谐”与“仁爱”等思想。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重要学派,提出了“兼爱”、“非攻”、“尊德”等重要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就是让自己的爱不仅限于亲属,还要波及所有人。
他反对用武器杀人战争,倡导“非攻”,提倡不打无故之仗。
墨家的推崇“尊德”可以视为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墨家注重精神的力量,认为只有人的德行比外在的事情更加重要。
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玄而又玄”,认为“道”是天地之本,是一切事物之根源。
他提出了“道德经”,很多古代文化符号都可以通过找翻译达到最精确的解释。
老子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道德、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重要的学派是阴阳家,代表人物为淮南子、鬼谷子等。
阴阳家的重要贡献是非道德观念的发扬光大,认为正与反,阴与阳是存在于宇宙间的相互搏斗的力量。
阴阳家对宇宙间的形而上学思考、审美理念形成等方面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总而言之,先秦文化中人文思想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先是崇尚礼仪和儒家思想期,然后是墨家的出现,其后是道家和阴阳家的替代,期间也涌现了诸多其他的学派和思想家。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梳理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从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和最早的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探索了人类自然、社会、道德、宇宙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思想体系和学派,对中国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想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提出的“仁爱”、“中庸”等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规范、秩序和和谐,提倡“孝悌忠信”等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倡导“君子之道,淡然以之”。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另一大传统学派,它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道”的存在和作用,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生长的根本,倡导“无为而治”,认为自然规律是智慧的体现,主张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寻求自由、自立和自我解放的境界。
三、墨家思想墨家是先秦时期一个杂家学派,它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家思想强调的是公正、公义和兼爱精神的重要性,认为“兼爱”是解决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根本方式,提倡“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和战争,认为“爱人如己”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同时也主张发展科技和实践技术创新。
四、纵横家思想纵横家是先秦时期最具有特色的一个学派,它的代表人物是商鞅。
纵横家思想主张强国富民,希望实现统一、繁荣、强大的国家,提倡“法家治国”,认为政治和经济管理应该依据科学法规,恪守诚信,积极进取,强化民生保障。
五、名家思想名家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派,它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和公孙杵臼。
名家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言辞、文学、修辞和文化艺术方面,提倡修辞技艺的培养和文化的扩展,强调利用语言的运用来实现自我表达和人类社会的智慧,同时也特别强调个性的表达和文化的多样性。
六、法家思想法家是先秦时期最为复杂和系统的一个学派,它的代表人物是韩非、李斯等。
先秦名学问题及其研究方法的再讨论引言先秦名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这一流派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名学思想贯穿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对于先秦名学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先秦名学问题及其研究方法进行再讨论,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先秦名学问题先秦名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性的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成就。
名学主要关注言语和智慧的运用,并致力于提出准确、明晰的观念。
先秦诸子中,尤以墨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的名学思想最为突出。
在名学中,最为核心的思想是“名实之辨”,即名和实的关系问题。
名实之辨是名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名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1 名实之辨名实之辨是名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名学研究的重点。
名和实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语言问题。
名学试图通过名实之辨来澄清概念的含义,以求得言辞的明确和明晰。
名学对于名和实的关系进行了深度的探讨,提出了丰富的思想和理论。
1.2 名学对其他流派的影响名学思想在先秦时期对其他思想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道家和法家等思想中,名学的思想都有所体现。
名学对其他流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理念、方式方法和学风思潮等方面。
先秦名学对其他思想流派的影响是具有相当程度的深远性和广泛性的。
1.3 名学的传承与发展名学思想在汉代以后,尤其是在六朝时期开始转入佛学和道家思想,逐渐淡出哲学史的舞台。
其思想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学思想在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学等诸子百家思想中都有所体现,对后世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先秦名学研究方法先秦名学的研究方法是对名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手段。
在先秦名学的研究中,有许多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历史比较法、文本解释法、逻辑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对名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2.1 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是先秦名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先秦名学问题及其研究方法的再讨论先秦名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种重要学派,其核心思想是探讨事物名称的本质和规律。
先秦名学的问题涉及到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哲学问题,如“名”与“实”的关系、名称的起源和发展、名称的分类等。
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也是多样的,包括文献研究、逻辑分析、辩证思维等。
以下将对先秦名学问题及其研究方法展开再讨论。
先秦名学问题主要涉及到名称与实物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名称只是一种形式而实物才是真正的本体,而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名称是实物的真正本体,实物只是名称的一种表象。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避免陷入名实对立的二元思维。
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及逻辑分析,探讨名称与实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得到更全面准确的认识。
先秦名学问题还涉及到名称的起源和发展。
名称的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文字的产生、记号的形成、语言的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古代文字的发展轨迹,分析不同文字的形态特征,了解文字如何逐渐成为表示名称的重要工具。
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文献资料,考察名称的使用方式和变化趋势,从而了解名称的发展规律。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先秦时期名称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先秦名学问题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途径。
文献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方法。
通过查阅古代文献,特别是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可以了解到古代学者对名学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逻辑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名学问题的逻辑分析,可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一般结构,从而得到更深入的认识。
辩证思维也是研究先秦名学问题的有效方法。
通过辩证思维,我们可以把问题放在更广阔的历史和哲学背景中思考,从而深化我们对名学问题的认识。
先秦名学问题及其研究方法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
我们可以通过文献研究、逻辑分析、辩证思维等方法,揭示名称与实物的关系、名称的起源和发展等问题,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提供重要启示。
先秦哲学研究的两大主要线索
【作者】:张志强刘丰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08-6-10 10:05:16
【阅读人数】:109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近30年来,在文献的梳理考证、学派传承的脉络探析、诸子哲学思想的研究等方面,不断有新的论著出版,研究的理论、方法、领域等不断得到拓展。
从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传统文化大讨论,到90年代以来的国学热、易学热,焦点大都集中在先秦儒家特别是其代表人物孔子身上。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下,中国哲学史研究也开始打破禁区,其中对孔子的评价是一个突破口,也最为引人注目。
如关于重新评价孔子的仁礼思想以及孔子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与影响的文章,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以孔子研究为突破口,学术界出现了大量能够公允、客观并深入研究孔子、儒学以及传统哲学的论著,如匡亚明的《孔子评传》、庞朴的《中庸评议》、《儒家辩证法研究》等。
进入90年代以后,以儒学为主的先秦哲学研究更是空前繁荣。
孔子的仁学、孔子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孔子思想与现代社会、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儒学与后现代以及儒学与宗教、儒学与生态等,都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30年来,先秦哲学研究的另一个主要线索,就是以出土简帛为中心,不断引发新的热点与争论,把整个先秦哲学的研究推向深入。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
经过30多年的研究,帛书的释读、整理取得很大成就,帛书《周易》、帛书《老子》、帛书《五行》、帛书《黄帝四经》等与中国哲学史关系密切的古文献,目前都有一部或数部高质量的校释本,为先秦哲学史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先秦哲学史研究也随之取得了很大进展。
许抗生的《帛书老子注释与研究》、邢文的《帛书周易
研究》等专著,结合文献学、思想史、学术史研究,对相关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庞朴的《帛书五行篇研究》,解开了两千多年来聚讼不已的思孟五行说,其观点已为学界基本接受。
帛书《老子》与今本《老子》的差异及比较研究,可以使学者更进一步认识老子思想的流传以及儒道的关系。
可以说,出土帛书对深化先秦哲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了大量竹简。
郭店楚简于1998年整理发表,主要包括儒家著作14篇和道家著作4篇。
由于这批出土文献的特殊性质,其研究受到中国哲学史界的高度重视,成为近10年来先秦哲学研究领域的中心问题。
郭店儒家简的思想内容使先秦儒学研究别开生面,涉及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核心问题。
关于“性与天道”的关系。
“性与天道”属于儒家形而上的思想,传世的先秦儒家文献中虽有涉及,但为孔子所“罕言”,一般认为至宋明理学才把这一问题突出出来。
但郭店楚简中的《五行》、《性自命出》等篇,集中论述的就是“性与天道”。
这些思想与《中庸》、《孟子》对“性与天道”的表述关系密切,属于同一个思想脉络。
因此,学界对“性与天道”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并对其丰富内涵给予了多层面的阐释。
关于“性与情”的关系。
郭店儒家简的“性与天道”思想有一个明显特点,即重视“情”,并且重视“乐”陶冶感化人心的作用。
对于“情”的肯定和重视,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与社会生活、与人的内在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与汉代以后的“性善情恶”之说和宋明理学的重“性”贬“情”有着不同的思想倾向。
因此,“理性与情感”成为先秦儒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于天人关系。
郭店楚简中的《穷达以时》篇有“察天人之分”的思想。
其所谓的“天”是指人的时命、际遇,而“人”则指人的德行、能力。
“穷达以时”的思想与《中庸》所谓“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显然不同。
在先秦儒学中,孟子强调“性”与“天”合一,荀子主张“明于天人
之分”,而《穷达以时》的“察天人之分”成为天人关系理论的第三“式”,其间的思想异同和发展脉络成为学界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于先秦儒学与经学的关系。
以前一般认为,儒家的“六经”体系至汉代才形成。
但郭店楚简中的《六德》和《语丛一》,已将《诗》、《书》、《礼》、《乐》、《易》、《春秋》并列。
郭店楚简文频繁引《诗》、《书》,有的引《书》是引今文《尚书》之外的《逸周书》和《古文尚书》,这为探讨今、古文《尚书》与《逸周书》的关系提供了可贵的新材料。
《周易》在郭店楚简中与其他五部儒家经典并列,这也为探讨《周易》的学派归属以及对马王堆帛书《易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
郭店楚简的几篇儒家文献在思想内容和文字上同传世儒家典籍中的《礼记》(包括《大学》与《中庸》)关系最为密切,因而郭店楚简的研究对于重新认识《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作者归属以及礼学的价值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于先秦儒学与治道的关系。
郭店楚简中有《唐虞之道》,集中论述了“禅而不传”的思想,并把禅让、尊贤与孝悌、爱亲统一起来。
此文认为,君位的继承必须禅让,如果传子,就不能“化民”。
《上博简(二)》中的《子羔》和《容成氏》也是主张“禅而不传”,大意是说“至于禹而德衰”。
这与孟子所说禅让与传子“其义一也”以及荀子否认“禅让”说有明显的不同。
因此,对于先秦儒学与君主制“家天下”的关系问题,学界有了新的认识。
此外,郭店楚简多篇文献的宗旨是讲如何“化民”、“使民”的问题,其中特别强调君主自身要率先做到“忠信”、君对于臣要“忠敬”、父子关系高于君臣关系,这对于分析和评价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和君臣关系理论也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