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69.16 KB
- 文档页数:14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导学案重难突破1.本文是一篇对文学巨著《红楼梦》进行评论的文章,非同于一般的谈论文,综观全文,谈谈作者在构思行文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本文思路清楚,结构严密。
接受总分式论证结构,先总说《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独特性,然后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特点,虽是文章节选,但思路清楚,结构严密。
(2)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叙述结合。
主要运用例证法,在举例时,对作品的复述扼要而生动,谈论精当而有分寸,而且叙议紧密结合,为评论中心服务。
另外,比方论证和类比论证说理形象、精当。
2.结合你对“宝玉挨打”的情节特点的分析,谈谈你对本文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抓住了《红楼梦》叙事艺术中最具制造性的突出特点进行阐述。
这与作者对作品的细心研读和扎实的鉴赏基础、广泛的材料积累是分不开的。
具体体现在鉴赏情节时,反复思考:情节波澜是怎样组织、预备、形成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何要这样支配情节,有何好处或不足等。
3.文章开头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
云是雨的朕兆,从乌云一片到黑云翻滚到电劈雷轰直到大雨滂沱,很有层次。
同理,文学作品的高潮作为完整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阶段,具有前因后果、相互勾连的逻辑层次。
金钏儿投井,雨村临门,是高潮的导因;忠顺王府索人是高潮的诱因;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
由远及近,脉络清晰,一步紧接一步,层深迭进,一环衔接一环,丝丝入扣,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进入非如此即不可的境地。
再从贾政对贾宝玉的神色变化看也很有层次。
初见时——“原本无气”,平波展镜;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神色惶遽,“应对不如往日”,语失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澜起波;偏巧这时忠顺王府来索人,忠顺王府和贾府的关系并不那么妙,不速之客来天外,跑到门上找戏子,而且那王府堂官很不客气,使得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浪头逐涌起来了;这时又碰上贾环的告状,构陷之词,中伤之言,犹如冰上添霜,火上加油,在贾宝玉的“大逆不道”上又增上“大逆不道”,贾政的神色变成“面如金纸”,“眼都红了”。
此时此刻,此情此境,怒火冲开脑门简直要掀掉房顶。
于是一声断喝,一阵板子如雨点似的下落了。
矛盾激化了,高潮形成了。
这样的情节波澜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举上去。
倘若没有这些层次,贾政一开始见到宝玉,沉下脸来,捋起袖子就打,就于事不存,于理缺据了。
1.体现本段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
2.文段中,对宝玉为什么挨打评论条分缕析,层次井然,试概括宝玉挨打的几条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金钏儿投井,雨村临门;忠顺王府索人;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
◎第4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5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6课拿来主义◎第7课《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第8课米洛斯的维纳斯第7课《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本课话题——规律一、从课文中积累“江河东流,时见湍急夺路,时见缓缓流淌,时见静练平展,时见波涛起伏,这是自然的运动规律。
社会生活的运动规律也是如此。
”其实,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的运动规律,只有遵循这些规律,才能获得成功与发展。
二、从生活中积累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
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拔苗助长的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律办事。
古语说:欲速则不达。
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三、从名言中积累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沈德潜2.人是按美的规律来造形的。
——马克思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4.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李白5.科学规律的本身是客观真理,是不会陈旧的。
——王竹溪6.思想 (且不论好坏与否)——行为——习惯,这就是人生的规律。
——特赖因一、作者简介美的探索者——吴功正吴功正,江海学刊杂志社主编,研究员。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有者。
主要研究学科领域是美学、文学。
代表作主要有著作类《小说美学》《中国文学美学》《古今名作美学鉴赏》《六朝美学史》《唐代美学史》,论文类《中国文艺美学的历史结构:诸种合力的规范》《郭沫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世纪型开拓者》《六朝园林文化研究》《从两汉到六朝:美学史轨迹描述》《中国文学美学之精神》等。
二、相关知识《红楼梦》《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深刻地反映出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腐化、封建伦理道德的堕落,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7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不读就是人生的极大遗憾,《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这部中国文学史的无价珍宝,引领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发现它的秘密。
它的魅力值得所有的人去关注和探究。
如果你喜欢它,那么就好好地投入它的怀抱吧!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至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微感言: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2.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3.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4.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6.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7.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8.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审美视窗反封建的斗士——贾宝玉贾宝玉不好读书,只喜玩物,因此有人说他是不学无术;贾宝玉心直口快,不避忌讳,有人说他鲁莽无礼;贾宝玉喜好女孩,混于内帏,于是有人说他是好色之徒。
宝玉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不想考取功名,不想混迹于污浊不堪的官场;宝玉口无遮拦,因为他不拘礼数,他要自由,他不愿为封建礼教所束缚;宝玉与大观园中姐妹交往甚厚,因为他很重视男女平等,至少他不像他的父亲或其他叔伯一样把自己的位臵摆得很高,让自己凌驾于女性之上。
宝玉与女孩子们——不管亲戚们也好,侍从们也罢,一视同仁。
宝玉有一颗封建卫道士们没有的民主之心。
贾宝玉就是贾宝玉,他是《红楼梦》中一个少有的斗士。
莎士比亚笔下也有一个势单力薄但顽强不屈的战士,他就是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与贾宝玉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中的人,但他们却面临着几乎相同的命运——被封建势力消灭或反抗。
哈姆莱特最终倒在了封建卫道士的剑下。
贾宝玉的境况与他相比可就差距甚远了。
7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本课话题——偶然与必然朗读——课文中的名段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
当贾宝玉被喝禁在厅上时,他料到挨打是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
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狂涛巨澜也就顷刻风平浪息,情节的高潮也就形成不了。
高明的曹雪芹为了让叛逆与卫道的矛盾激化成必然,为了掀起情节的波澜,就利用偶然性的因素来触发。
点评:偶然,一直是一个带有不确定性的词,代表着突然出现,代表着意想不到,代表着一切不可知的情况和结果,看似不可掌握无法捉摸,然而,就像钱钟书先生说的那样:“天下没有偶然,偶然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偶然并不真的是偶然,而是不断积累而转化的必然结果。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自2016年3月7日下水救人之后,海比尔·艾合麦提几乎每天都要接受几拨记者采访。
然而,3月21日,当他身披绶带、佩戴奖牌、手捧证书,面对中央、湖南、新疆多家媒体记者的话筒和射光灯时,仍然感到荣誉来得太迅速,幸福来得太突然。
“海比尔的英雄壮举,是偶然也是必然。
”郴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希慧说。
郴州市多名干部群众,和海比尔一起在郴州创业就业的新疆人,都作出如是评价。
记者经过详细了解,发现英雄一夜成名,与诞生英雄的摇篮有很大关系。
可以说,30岁出头的海比尔,一直在诞生英雄的摇篮中成长。
海比尔在喀拉喀什河畔的一个小村庄长大。
他的同乡图尔荪买提·佧马力介绍,海比尔小时候就是个“儿子娃娃”,一次,村里有人落水,无人敢下水时,会游泳的海比尔第一个跳入水中,把人救上岸。
家庭教育和村里的淳朴民风,让海比尔从小就懂得见义勇为、乐于助人。
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无巧不成话。
——冯梦龙着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栽柳柳成阴。
——冯梦龙命运就是对一个人的才能考验的偶然。
——蓬皮杜少年的美丽是大自然偶然的创作,老年的美丽是艺术的必然杰作。
——格林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滂沱..(pānɡ)(tuó) 禄蠹.(dù) 垂头耷.耳(dā) 笞挞..(chī)(tà) 肮.脏(ānɡ) 如坐针毡.(zhān) 焙.茗(bèi) 金钏.(chuàn) 分道扬镳.(biāo)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1)铺⎩⎪⎨⎪⎧(pū)铺垫(pù)店铺(2)藏⎩⎪⎨⎪⎧(cánɡ)埋藏(zànɡ)宝藏(3)脉⎩⎪⎨⎪⎧(mài)脉络(mò)脉脉含情(4)捋⎩⎪⎨⎪⎧(luō)捋起袖子(lǚ)捋胡子2.语境辨析法(1)一转.(zhuǎn)弯,小明就转.(zhuàn)向了。
2.7《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学案(粤教版必修4)瑕之美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翠,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气盎然。
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
《红楼梦》中,聪颖、活泼的史湘云偏是“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
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成为美,在于它的真实。
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
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
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
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
“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缺陷”之所以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
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
美人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
这是“缺陷”的独特。
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
7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评价《红楼梦》,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这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著名作家王蒙说过,“《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梦》的可贵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是那样世态炎凉,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黑暗的形成根源即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
那样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好词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是迎春,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远嫁的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是惜春,含冤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亡的是金钏……这样的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是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情的鞭笞。
曹雪芹用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集积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写作运用]可用于“名著有感”“文学的价值”“语言的力量”“人生的叹息”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红楼梦》中的贾府本是烈火烹油、鲜花锦簇的钟鸣鼎食之家,可就是因为有一帮腐败分子,搞得天怒人怨,使“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赫赫贾府彻底覆灭。
贾府中的反腐败斗争之所以失败,首先是领导对反腐败工作失之于软,失之于宽。
贾府的最高领导人贾政,自己也算是一个廉洁的干部,有时也真想动动真格,对贾府的腐败问题进行整顿。
可是当贾母一出面作梗,王夫人一吹枕头风,其“真格”也就变成了“银样镴枪头”。
7《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评价《红楼梦》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这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著名作家王蒙说过“《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
”《红楼梦》第十九回的回目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日暖,在这一回里,宝玉和黛玉斜靠在床上闲话,宝玉忽然闻见【课内挖掘】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梦》的可贵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是那样世态炎凉,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黑暗的形成根源即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
那样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好词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是迎春,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远嫁的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是惜春,含冤而亡的是可卿,跳井而亡的是金钏……这样的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是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情的鞭笞。
曹雪芹用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集积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写作运用]可用于“名著有感”“文学的价值”“语言的力量”“人生的叹息”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课外运用】示例:《红楼梦》中的贾府本是烈火烹油、鲜花锦簇的钟鸣鼎食之家,可就是因为有一帮腐败分子,搞得天怒人怨,使“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赫赫贾府彻底覆灭。
贾府中的反腐败斗争之所以失败,首先是领导对反腐败工作失之于软,失之于宽。
贾府的最高领导人贾政,自己也算是一个廉洁的干部,有时也真想动动真格,对贾府的腐败问题进行整顿。
2016-2017学年粤教版必修4 第7课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 学案1.字音识记 (1)单音字 ①缔.构( )②漩涡..( )③笞挞..( ) ④湍.急( ) ⑤仕宦..( ) ⑥滂沱..( ) ⑦迭.出( ) ⑧焙茗..( )⑨惶遽.( ) ⑩朕.兆( ) ⑪分道扬镳.( ) (2)多音字①中⎩⎪⎨⎪⎧ 中间中.伤②喝⎩⎪⎨⎪⎧喝.水 断喝.③脉⎩⎪⎨⎪⎧脉.络 脉.脉④捋⎩⎪⎨⎪⎧捋.起 捋.胡子2.辨形组词(1)⎩⎪⎨⎪⎧ 迭叠(2)⎩⎪⎨⎪⎧ 喝渴(3)⎩⎪⎨⎪⎧缔 啼(4)⎩⎪⎨⎪⎧厮 撕(5)⎩⎪⎨⎪⎧辑 缉 揖(6)⎩⎪⎨⎪⎧澜 斓 谰3.近义词辨析 (1)启示·启事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感悟。
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载在媒体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例句:①我丢失了一个钱包,写了张寻物________。
②读完《极限人生》后,我受到很大的________。
(2)偶然·偶尔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
偶尔:间或,有时候(相对于“经常”)。
例句:①我闲暇时喜欢听音乐,__________也打打扑克。
②平时管理不严,出现这种事故绝非__________。
4.词语解释(1)如坐针毡:(2)天造地设:(3)分道扬镳:(4)不可或失:(5)飞短流长:(6)垂头耷耳:(7)语失伦次:(8)不速之客:一、文本助读这篇文学评论探讨了《红楼梦》安排情节波澜的经验,指出其引人入胜之处在于曹雪芹善于营造情节波澜,善于运用自然运动与社会生活运动的规律设计波澜。
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美学追求,也是《红楼梦》艺术创造上的突出特点和优点。
【结构图示】二、小组合作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比喻来评价《红楼梦》?(用文中原话回答)答:2.本文是一篇对文学巨著《红楼梦》进行评论的文章,非同一般的议论文。
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在构思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答:三、师生探究1.以“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为例,作者重点论述了“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什么特点?具体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答:2.试分析本文是怎样运用例证法证明论点的。
第7课《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背诵《红楼梦》中的经典名句。
2.读:筛选作者阐明的关于《红楼梦》情节特点的主要观点。
3.写: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写一段议论文的开头。
4.练:学习文艺评论多种论证,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红楼梦》中的经典名句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2.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3.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作故乡。
4.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6.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7.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8.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9.娴静处若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曹雪芹自评《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吴功正,当代学者,江苏如皋人。
196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选自《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3辑。
作者以“宝玉挨打”这一重要事件为例,论证了《红楼梦》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层层铺垫、推向高潮的情节设计特点。
2.文体知识文艺评论写作要求(1)叙(引用、复述)议(分析)结合,一般是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重在评议。
(2)自始至终紧扣评论对象;可写成“评述性的读后感”,但不要写成“由此及彼式的读后感”。
(3)常规写作思路:列出评论对象—提出作者观点—列举能够证明“观点”的材料—总结。
(4)取材可以从内容(主题、冲突、人物性格)或形式(人物情节安排特点、语言、浪漫主义和情景结合等技巧)多角度写“综合评论”,也可从一个角度深入挖掘。
要有一个中心。
(5)可以运用对比、比较手法,也可用总分式结构。
(6)要有文学理论术语,要有文采。
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①金钏.儿(chuàn) ②缔.构(dì) ③惶遽.(jù) ④湍.急(tuān ) ⑤禄蠹.(dù) ⑥笞挞..(chī tà) ⑦漩.涡(xuán) ⑧焙.茗(bèi) ⑨滂沱.(tuó) ⑩分道扬镳.(biāo ) ⑪如坐针毡.(zhān ) (2)多音字①禁⎩⎪⎨⎪⎧ 禁.止(jìn )禁.受(jīn ) ②脉⎩⎪⎨⎪⎧脉.络(mài )脉.脉含情(mò) ③捋⎩⎪⎨⎪⎧ 捋.起(luō)捋.胡子(lǚ) (3)辨形组词①⎩⎪⎨⎪⎧ 缔(缔造)谛(谛听)啼(啼哭) ②⎩⎪⎨⎪⎧ 厮(小厮)撕(撕扯)嘶(嘶叫)③⎩⎪⎨⎪⎧ 辑(辑录)缉(缉拿)揖(作揖) ④⎩⎪⎨⎪⎧ 澜(波澜)斓(斑斓)谰(谰言)2.涵咏词义(1)词义理解 ①禄蠹:喻指贪求官位俸禄的人。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
云是雨的朕兆,从乌云一片到黑云翻滚到电劈雷轰直到大雨滂沱,很有层次。
同理,文学作品的高潮作为完整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阶段,具有前因后果、相互勾连的逻辑层次。
金钏儿投井,雨村临门,是高潮的导因;忠顺王府索人是高潮的诱因;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
由远及近,脉络清晰,一步紧接一步,层深迭进,一环衔接一环,丝丝入扣,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进入非如此即不可的境地。
再从贾政对贾宝玉的神色变化看也很有层次。
初见时——“原本无气”,平波展镜;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神色惶遽,“应对不如往日”,语失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澜起波;偏巧这时忠顺王府来索人,忠顺王府和贾府的关系并不那么妙,不速之客来天外,跑到门上找戏子,而且那王府堂官很不客气,使得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浪头逐涌起来了;这时又碰上贾环的告状,构陷之词,中伤之言,犹如冰上添霜,火上加油,在贾宝玉的“大逆不道”上又增上“大逆不道”,贾政的神色变成“面如金纸”,“眼都红了”。
此时此刻,此情此境,怒火冲开脑门简直要掀掉房顶。
于是一声断喝,一阵板子如雨点似的下落了。
矛盾激化了,高潮形成了。
这样的情节波澜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举上去。
倘若没有这些层次,贾政一开始见到宝玉,沉下脸来,捋起袖子就打,就于事不存,于理缺据了。
1.体现本段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
2.文段中,对宝玉为什么挨打评论条分缕析,层次井然,试概括宝玉挨打的几条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金钏儿投井,雨村临门;忠顺王府索人;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
第7课《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本课话题--规律一、从课文中积累“江河东流,时见湍急夺路,时见缓缓流淌,时见静练平展,时见波涛起伏,这是自然的运动规律。
社会生活的运动规律也是如此。
”其实,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的运动规律,只有遵循这些规律,才能获得成功与发展。
二、从生活中积累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
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千万不要学拔苗助长的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古语说:欲速则不达。
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三、从名言中积累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沈德潜2.人是按美的规律来造形的.—-马克思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4.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李白5.科学规律的本身是客观真理,是不会陈旧的。
—-王竹溪6.思想(且不论好坏与否)-—行为--习惯,这就是人生的规律.——特赖因一、作者简介美的探索者——吴功正吴功正,江海学刊杂志社主编,研究员。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有者。
主要研究学科领域是美学、文学.代表作主要有著作类《小说美学》《中国文学美学》《古今名作美学鉴赏》《六朝美学史》《唐代美学史》,论文类《中国文艺美学的历史结构:诸种合力的规范》《郭沫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世纪型开拓者》《六朝园林文化研究》《从两汉到六朝:美学史轨迹描述》《中国文学美学之精神》等。
二、相关知识《红楼梦》《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深刻地反映出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腐化、封建伦理道德的堕落,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