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39.97 KB
- 文档页数: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
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
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通过合作学习实例和练习交流迁移应用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培养实证主义科学精神,从实验结果中获取现象和规律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难点:等压面剖面图。
教学设计(2)影响因素:海拔上图中在垂直方向上有AB两个高度,通过观察我们发现B处空气柱的总重量小于A处空气柱的总重量。
得出影响气压最直接的的因素为海拔的高低。
2.高压、低压与空气密度的关系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空气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如下图所示)3.等压面等压面为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的连线所构成的面。
如上图中1、2分别为各处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构成的等压面。
二、运用示意图,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1.有了这三个知识储备后,我们进行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
假设下图中A、B、C 。
3地地面质地均匀、受热情况相同的理想情况下。
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气压相同。
2.但实际上,地面质地和受热情况往往是不均匀。
如果A地接受热量更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堆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里的气压比同一水平上周围的气压都高,形成高气压。
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气压都低,形成低气压。
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于是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向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3.这时等压面出现弯曲,等压面上凸为高压区,下凹为低压区——简称“高凸低凹”。
练习1:用以下术语来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空气垂直运动、空气水平运动(风)、太阳辐射的热量差异、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地面冷热不均三、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让我们一块利用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化身大侦探再看三位嫌疑人的供词。
1.海陆风嫌疑人A:……这个时间我一个人在海边散步,哦对了,我的帽子还被风吹到了海里……我们在九年级物理课上已经知道比热容这个概念,由于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白天,陆地升温快,相对为热源。
热力环流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f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f分析推理运动过程f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f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重难点的突破学生活动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1、创设情 景导入教 情境提问“为什么空调冷气思考、机装在房间的高处而暖气片放在房间的地上?” 回答 2、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 3、感受热力环流的产生 利用课件展示几个问题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1、播放录像:录像内容,在玻璃箱内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点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2.通过读绘热力环流图,培养读图、绘图能力;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3.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自主学习】
1.气压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所承受的
空气柱的总重量,单位:百帕(hPa)。
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
乙地和丁地海拔相等,乙的气压丁的气压(“<”、“>”、
“=”);气压最大的为,最小的为;因此,气压的垂
直分布规律为:海拔越高,气压越。
2.运用气压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在图中标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
的 A 地。
3.读教材: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即地表冷热不均,并导致方向上各
地间的差异,引起运动。
【合作探究】
探究一: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你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办水泥厂。
υ结论:
理由:
(2)从青岛度假回来的小亮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的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较干燥。
你认为小亮有没有撒谎?
υ结论:
理由:
探究二:据图中等压面的弯曲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并绘出热力环流图。
1,图中同一高度的 A 、B 两点, A
处等压面弯向 (高空/低空),为 (高压/低压);B 处等压面弯向 ,为 。
2,A 为 (高压/低压),可知 A 处空气发生了 (上升/下沉)运动。
3,A 处空气 (上升/下沉),因此可知 A 的近地面形成了 (高压/低压)。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 流向 (高压/低压),因此空气由 处(A/B )流向 处。
【总结归纳】
1 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
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地面
( 出
现(
)
) )——空气的( —— 空气的( )运动——同一水平面 )运动——形成( 3 生活实例 城市风
近地面风从
吹向
海陆风 白天 ;夜晚
【当堂达标】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
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C 、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D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A 、热力环流
B 、气旋
C 、反气旋
D 、大气环流
3,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2) A 、B 两地受热的是 地,空气
_;冷却的是 地,空气 。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4) 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
A 、
B 中代表城区的是 ,说明判断依据。
(5) 若图中 A 处为海洋,B 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