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三一轮复习-寻觅社会的真谛
- 格式:pptx
- 大小:592.43 KB
- 文档页数:24
考点2 社会历史的发展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普遍规律基本矛盾辩证关系普遍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提醒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指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
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3)解决途径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性质对抗性(敌我矛盾)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方式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通过改革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正确认识我国的改革①改革的可行性:我国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专题十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考点范围】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考点解析】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理解: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对其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依据;物质与意识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其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方法论〗:要正视社会现实,尊重社会规律,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识别的关键词:落后腐朽思想╱先进思想╱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08江苏考纲: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社会主义上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运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知识结构:一、社会发展的规律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的含义: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内容②社会意识的含义:指社会生活的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B.C.(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A.从根本上说,,但它有时会,有时又会。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
【注意】★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1)唯物主义历史观: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①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②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其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大题攻略14 非选择题对“社会历史观”的考查1.[2023辽宁节选,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筚路蓝缕破茧成蝶】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建的南京长江大桥突然遭遇国外钢材断供。
①面对桥梁钢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周恩来总理指示要炼出我们自己的“争气钢”,并将自主研发桥梁钢的任务交给鞍钢。
②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鞍钢集结全厂力量开展技术攻关。
技术人员根据钢材用途的特殊要求,研究并确定桥梁钢的强度、韧性等各项参数,以及碳、锰等元素不同占比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一定含量的碳和锰能够提高钢材的强度和硬度,但当它们的含量超过一定比例时,会带来钢材塑性、韧性等性能不同程度的下降。
③技术人员经过不断对比、调整,确定钢材的屈服强度、化学成分及配比。
④与此同时,他们对生产环节也进行了技术改造,结合一线工人的实践,通过大量实验、反复测试,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取得了研发的成功。
工人们日夜奋战,在短时间内生产出了“争气钢”,满足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需要,填补了我国建设大跨度桥梁钢种的空白。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阐述鞍钢人在桥梁钢研发生产过程中发挥的主体作用。
解题过程审设问析材料信息①:面对桥梁钢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鞍钢人承接了自主研发桥梁钢的任务。
调用知识: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信息②③④:鞍钢集结全厂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取得研发成功,生产出了“争气钢”。
调用知识: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组答案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面对桥梁钢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鞍钢人承接了自主研发桥梁钢的任务,并取得圆满成功。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鞍钢集结全厂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技术人员不断对比、调整,对生产环节进行技术改造,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取得了研发的成功;在新技术的指导下,工人们日夜奋战,在短时间内生产出了“争气钢”。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程要求]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阐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知识梳理】一、社会历史的本质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________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____________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_____的。
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________,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________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____________。
二、社会历史的发展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物质生活资料的________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3)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前进的、________,发展的过程是________。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__________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____________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____________。
三、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的创造者。
第十六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55讲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命题趋势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017·全国卷Ⅰ,40)(2017·全国卷Ⅲ,20)(2017·全国卷Ⅲ,21)(2017·天津卷,11)(2017·江苏卷,32)(2017·江苏卷,33)(2017·海南卷,3)(2017·海南卷,20)(2016·全国卷Ⅰ,22)(2016·全国卷Ⅲ,20)(2016·全国卷Ⅲ,22)(2016·浙江卷,30)(2016·江苏卷,31)(2016·江苏卷,32)(2015·全国卷Ⅰ,16)(2015·全国卷Ⅱ,19)(2015·浙江卷,40)(2015·海南卷,25)(2015·天津卷,12)(2015·江苏卷,34)(2015·安徽卷,39)本讲试题常以文化习俗、体制改革、国家重大举措等为背景材料,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侧重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规律、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
试题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反映时政热点,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
在备考过程中,要结合各种民生措施、各种政策观念的贯彻等背景材料,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规律等知识;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分析我国各个领域重大改革措施;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上的创造者的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南普高测试]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读书无用论”“一毕业就失业”“一人上学,拖垮全家”等说法,得到一些人的认同,认为读书是无用的。
由此可以看出( )①不同的立足点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②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③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④一定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 A解析“读书无用论”的种种说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故选③,舍去④。
“读书无用论”的种种说法,体现了①,②与题意不符。
2.[2017·安徽安庆模拟]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首联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千古长叹,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千百年来警示和激励着人们不停地探索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此诗因此终成千古绝唱。
从哲学角度看,“成与败”的转化警示我们( )①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做到勤俭和戒奢②明辨是非,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③加快改革,不断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④明确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A解析成由勤俭败由奢,警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做到勤俭和戒奢,故选①②。
③④与“成由勤俭败由奢”无关。
3.[2017·河北衡水模拟]几个世纪以来水利工程闻名全球的荷兰,历经水患,治水理念发生了不断的变化。
从“填海造地”到“还地于河”,荷兰人给河流更多空间,与洪水和平共存,化解了人与洪水之间的冲突,减轻了洪水带来的灾害。
荷兰治水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①要充分发挥社会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促进作用②根据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调整政策理念③要通过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④要正确理解社会意识在形式上是客观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历经水患,治水理念发生了不断的变化”启示我们要根据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调整政策理念,故②符合题意,可以入选;“从‘填海造地’到‘还地于河’,荷兰人给河流更多空间,与洪水和平共存,化解了人与洪水之间的冲突,减轻了洪水带来的灾害”启示我们要通过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社会意识具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作用,排除;④说法错误,社会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