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共体与欧盟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欧洲联盟概况一、欧盟简介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是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自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以来,至2004年5月,欧盟成员国由最初的6个创始国(法、德、意、荷、比、卢)扩大到现在的25个: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英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瑞典、塞浦路斯、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捷克。
欧盟面积达400万平方公里、人口4.5亿、国内生产总值逾10万亿美元。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欧盟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家联合体,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世界上一支重要力量。
欧洲联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王国首都布鲁塞尔。
1985年,欧盟成员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确定了欧盟旗和歌。
旗的图案是由十二颗金星组成的圆环点缀在蓝色背景上。
圆环象征团结。
采用十二颗星是按照传统习惯,十二这个数字象征完美、全部、一致,同时又与一年的月份数和表盘上的小时数相符。
旗的金星数与成员国数无关,不随欧盟成员国增加而改变。
欧盟歌选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序曲,用音乐语言体现了欧洲自由、和平、团结的理想。
法国的让ž莫内被称为“欧洲之父”。
“舒曼计划”被看作欧盟的出生证。
每年的5月9日以“舒曼日”命名,作为“欧洲日”来庆祝。
二、发展简史(一)成立与扩大欧共体的成立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九日,在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倡议下,欧共体十二个成员国的元首与政府首脑云集巴黎,隆重地举行了欧共体之父让ž莫内(Jean MONNET)先生的百年诞辰,将其遗骸迁入著名的巴黎先贤祠,并把一九八八年定为“让ž莫内欧洲年”,以表示对欧共体创始人让ž莫内的敬仰和怀念。
浅谈欧洲联盟的一体化进程【内容提要】欧洲联合思想久已有之,他是一种理想主义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欧洲国际地位的衰落及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形势,这种思潮再度兴盛并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实践进程。
迄今,欧洲联合进程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
它的发展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项创新性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欧洲联盟一体化欧元欧洲联合是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欧洲联合的最主要成就是欧盟一体化的进程。
这一进展体现为一体化的逐步深化和参与一体化进程的国家的不断增多。
欧盟一体化以经济为切入点,而后向政治领域渗透,范围上由西欧扩展至东欧,有着明显的循序渐进的特征。
以欧盟一体化为代表的欧洲联合所取得的成就使欧洲摆脱了战后初期的软弱地位,成为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时欧盟的性质也决定了以欧盟为核心的欧洲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行动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有限性。
一、欧洲联盟的建立及其促进因素欧洲联盟的前身为欧共体,欧共体的建立始于1950年的舒曼计划。
舒曼计划的提出启动了战后欧洲的联合进程。
根据舒曼计划,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即《巴黎条约》,决定建立煤钢共同体,从而为欧洲联合的实践提供了最初的范式。
1958年1月,6国经过反复磋商、谈判后签署的《罗马条约》生效。
条约宣布把经济一体化措施从煤钢领域扩展到所有经济部门,6国将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农业政策,逐步协调成员国间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以形成6国内部共同市场。
条约还为共同体设置了一套拥有相当独立地位的立法、行政、监督和仲裁机构,使得一体化进程在体制上也有了相应的保障机制。
但条约没有对共同体的一体化进程做出时间上的规定,也没有对成员国退出共同体的程序做出规定,这意味着从法律上讲,共同体是后退无门,从而保证了欧洲联合进程的不可逆转性。
《罗马条约》是欧洲联合历程中一个重要的。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知识点总结《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知识点总结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劳务和产品等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国家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互惠互利,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采取一致的立场。
2.欧共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区别: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它是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于1967年合并而成。
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构成欧洲共同体的三个机构中的一个。
一、欧共体的出现:1、成立背景:材料:材料一15世纪哲学家卢梭说:“欧洲国家必须建立联盟,维护欧洲的和平。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欧洲的联合是历史的要求。
”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材料二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曾说:“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联邦政府和一个欧洲议会,以消除欧洲国家之间的纷争,维护持久的和平。
”欧洲历来是国际关系的中心,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源地和主战场。
“二战”使欧洲国家普遍削弱,使欧洲各国深刻意识到,欧洲不能再发生内部的纷争了。
材料三在“冷战”格局下,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美国借扶植西欧又不断加强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
思考1:结合内外形势,分析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有哪些?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恢复联系加强——可能性战争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二战后国际地位的下降,冷战的世界局势——必要性思考2:“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是什么?2、成立过程:第一步: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开始。
第二步:1957年法意等六国签署《罗马条约》,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的基本目标是创造“一个欧洲各国人民间日益密切的联盟”。
它的基本内容是共同市场和共同的经济政策的形成,核心是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农业政策。
什么是欧盟商标?欧盟商标又称欧共体商标,是一种组织商标,而欧盟组织就是欧洲联盟,该联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Brussel),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初始成员国有6个,分别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该联盟现拥有28个会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
欧盟商标的主管局是欧洲内部市场协调局(OHIM),这是欧盟的官方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欧盟成员国内的外观设计和商标的注册工作。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地区间组织都有商标注册的主管局呢?比如经常有人问到的东盟组织、安第斯共同体等,其实不然,目前地区组织商标主要就是欧盟商标体系、比荷卢商标体系、非洲知识产权组织商标体系、非洲地区工业组织商标体系及马德里商标体系。
欧盟商标具有以下特点:只需向一个主管局提交一份申请;只需使用一种语言;只需以一种货币支付一套费用。
因此欧盟商标是一个单独的商标种类,并不属于某个国家,特别容易让人产生混淆的便是,欧盟成员国单国商标与欧盟商标的区别,我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我就建议把欧盟商标当成一个“国家”来想就容易明白了,正确的说法是组织商标,只不过这个组织商标注册成功后的保护效力可以覆盖到28个成员国!下面再从欧盟商标档案的页面截图来学习几点知识:1、欧盟商标是可以一标多类申请的,而且最让人觉得开心的是三个类别以内都是一个官费,即900欧元。
2、欧盟商标可以逐一方式办理,也可以通过马德里商标体系延伸保护,因为上面我说了欧盟商标可以想象成一个“国家”,因此它也加入了马德里商标体系,自然可以通过马德里来延伸了。
3、欧盟商标的有效期是从申请日期开始算起的。
4、欧盟商标在申请时必须要指定第二使用语言,如果不指定,就等着麻烦吧。
5、欧盟商标只进行绝对理由审查,即审查有没有违反禁止性规定,如国旗等,而对于在先商标则不审查,但是会就欧盟商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将生成的检索报告(Search Report)发送给商标权利人,由权利人来决定要不要提出异议。
欧洲联盟(英语:European Union;法语:Union européenne;德语:Europäische Union),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Brussel),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简称欧共体)发展而来的,初始成员国有6个,分别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该联盟现拥有28个会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
领土面积为357167Km²,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071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
德国祖先为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
10世纪时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
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德国各邦建立德意志帝国,曾先后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并战败。
194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
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Dorothea Merkel)德国女政治家,1973年至1978年在原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物理学,1986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11月踏入政坛,加入原民主德国“民主觉醒”组织,1991年至1998年任基民盟副主席,2000年4月起任基民盟主席。
2005年11月成功当选联盟党和社民党大联合政府总理,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并在2009年和2013年的大选中成功连任。
[1-3]政策观念粮食问题默克尔认为包括印度及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当地人民不断改善及提高原有的饮食水平,是导致2008年上半年世界粮价飙涨的主要原因,并否认大量农作物被用于制造生质燃料为价格上升的原因。
默克尔说:“如果他们(印度人)突然比从前多吃一顿饭,又如果一亿中国人突然开始喝牛奶,当然,我们的奶量必然有所缺减,其他方面(粮食)亦然。
欧盟简介●英文名称:European Union(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会徽:1988年1月开始使用,会徽的底呈蓝色,上面12颗星围成圆圈,象征着欧共体12个成员国,袁泉中间为各个成员国国名●欧盟的盟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欧盟的铭言:“多元一体”●欧洲日:每年5月9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1992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欧盟成立的背景和原因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在战火中丧生,各国人民受尽了战乱之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面临两个强悍的近邻:西边是强大的美国,东边是崛起的前苏联。
美、俄的迅速强大对西欧构成了巨大威胁。
而欧洲已经脆弱到没有美国的援助便难以复苏的境地。
在这种新的国际秩序下,欧洲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欧洲唯有联合才能避免重燃战火,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独立地发挥作用。
在让·莫奈看来,当时的西欧只有两种选择:不在联合中自强,就得甘心情愿当二流国家。
为此,让·莫奈提出:“为了适应世界新形势,西欧必须联合起来”,并建议组织一个“民主的、有效的机构”促进西欧各国团结,相互补充,改变西欧国家经济极度虚弱的局面。
不久,他又进一步提出在西欧“建立国际贸易、货币、安全联盟”和一系列具体设想,以应付急剧变化的世界形势。
西欧国家痛定思痛,在让·莫奈的“西欧联合”思想影响下,当时一些明智的、有远见的政治家越来越意识到西欧联合自强的重大战略意义。
原因:第一,欧洲认识到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
战后的欧洲不再是世界舞台的主角,其位置被美国与苏联代替。
与这两个超级大国相比,欧洲是一个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分割的小国集合。
我们组将从以下五部分讲解欧盟:一欧盟及其组织机构二欧盟的产生原因三欧盟的发展历程四欧盟的经济五欧债危机一欧盟及其组织机构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一)欧盟概述•欧盟的盟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欧盟的铭言:“多元一体”•欧洲日:每年的5月9日•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欧盟的会旗:1986年5月29日正式悬挂,会旗为天兰色底,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表示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
制作会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增强人们对欧洲联盟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
欧盟共有27个成员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克罗地亚同意加入欧盟,2013年7月1日将成为第28个欧盟成员国。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二)组织结构欧盟主席:赫尔曼·范龙佩理事会:包括欧洲联盟理事会和欧洲理事会委员会:欧盟委员会是常设执行机构欧洲议会:欧共体监督、咨询机构欧洲法院:欧共体的仲裁机构审计院:负责审计欧共体及其各机构的账目欧共体还设有经济和社会委员会、欧洲煤钢共同体咨询委员会、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二欧盟的产生原因地理因素:欧洲国家国土面积相对较小,互为邻国,交通便利,往来方便。
社会因素: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作为主战场,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战后需要恢复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实力,促成各国关系愈加密切。
3 / 6(4)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什么影响?【有效练习】1、欧洲共同体出现的因素包括()①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②战后国际形势及西欧国际地位的变化③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④共同的农业政策的实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2、60年代到90年代初欧洲的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其原因不包括()A、《罗马条约》的签署B、关税同盟的建成C、共同的农业政策的实施D、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完善3、1967年西欧国家成立“欧洲共同体”,其主要目标是()A、促进各国国内政局趋向稳定B、保障自身安全,加快经济发展C、同美苏争夺世界霸主地位C、建立统一的欧洲经济政治联盟4、到1980年欧共体能成为超过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主要得益于()A、《罗马条约》的签署B、关税同盟的建成C、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D、统一的欧洲货币的制定及启用5、以下哪条不属于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内容()A、制定统一的农产品价格B、建立共同农业基金C、共同体内部农产品自由流通D、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对农业进行不同的财政补贴6、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的标志是()A、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B、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C、欧洲联盟的成立D、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的问世欧元是当前欧州许多国家的新货币。
它的发行与流通,标志着在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据此回答7—9题:7、欧元的发行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即___________,其前身是_______A、煤钢共同体B、欧洲共同体C、欧洲经济共同体D、欧洲联盟8、以下有关欧元说法正确的是()①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②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③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④有助于欧洲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9、欧元的问世和实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增强了人们对欧洲统一的认同感B、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建设C、国际货币金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D、促使欧洲的联合提上了历史日程24课BABBD C(DB)CDD C(1)趋势:组织规模逐渐扩大;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
欧洲一体化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欧洲一体化是指欧洲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展开的一系列跨国合作和一体化进程。
这一进程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欧共体时期,最终演变成如今的欧盟。
本文将从欧共体的创建和欧洲一体化的动因、欧盟成立以及欧洲一体化的挑战三个方面来探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一、欧共体的创建和欧洲一体化的动因欧共体(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是欧洲一体化的起点,于1951年成立。
该组织的创立旨在推动战后的欧洲国家在煤炭和钢铁生产上进行合作,以实现战后重建和经济繁荣。
欧共体的创建有两个主要动因:一方面,二战后欧洲严重经济衰退,合作成为重建欧洲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欧共体的成立是为了通过经济一体化来消除战争的根源,实现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二、欧盟的成立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在1957年迈出新的步伐,六个欧共体创始成员国通过《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atom)。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合作领域扩展到了农业、运输、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1993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最终形成了欧盟。
欧盟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新阶段。
欧盟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合作,还涵盖了政治、社会和法律等领域。
欧盟的组成机构包括欧洲议会、欧洲委员会、欧洲理事会等,这些机构共同推动欧盟的决策和政策制定。
三、欧洲一体化的挑战然而,欧洲一体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欧洲一体化面临着来自于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差异和国家主权的挑战。
一些成员国对于欧盟的决策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这导致了欧盟内部的协调与合作的困难。
其次,欧洲一体化在经济上也面临一定的压力。
欧债危机的爆发暴露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不完善和问题。
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较大。
再次,欧洲一体化也受到了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的冲击。
欧盟机构介绍欧盟联盟(European Union,以下简称“欧盟”)的前身是由西欧12国组成的欧洲共同体。
经欧洲共同体各成员国批准,《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
欧洲联盟现在成员国15个,即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和瑞典。
欧盟是一个超国家的组织,既有国际组织的属性,又有某些邦联甚至联邦的特征。
欧盟的条约使其成为一个高度自主决策机构,赋予立法权限。
欧盟成员国自愿将国家部分主权转移至欧盟,欧盟在机构的组成和权利的分配上,强调每个成员国的参与,其组织体制以"共享"、"法制"、"分权和制衡"为原则。
欧共体还远不是一个国家意义上的联邦,因为至少在政治体制上欧共体各国仍以各政府协调为基础,但一些学者将其称为“超国家组织”,因为其的确具有了某些联邦的特征。
如:一系列基础条约具有共同体宪法的作用;欧共体条约创建了立法、执法机关并赋予它们各种权力;共同体条约、共同体机关的立法在各成员国有直接效力,优先于成员国法律适用;欧共体条约更创设了欧洲法院,并且赋予其解释“宪法”――欧共体条约的权力等等。
[总部所在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组织机构]根据马约规定,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在欧盟组织中占有中心地位,是欧盟成员国首脑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两次,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每6个月轮流担任。
欧盟理事会是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各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主要是确定欧盟的内部建设和对外关系的大政方针。
欧盟理事会秘书长兼任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现任主席国、下任主席国和高级代表组成“三驾马车”。
按条约规定,欧盟主要机构如下:1.欧盟部长理事会(Council of Ministers)部长理事会是欧盟的日常决策机构,由成员国外长组成总务理事会,其他部长组成专门理事会,主席亦由成员国轮任,任期6个月。
欧共体与欧盟一、欧共体的建立舒曼计划与法德和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战争劫难的欧洲面临着严重的政治与经济危机,昔日试图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的欧洲列强已沦为二等或是三等国。
战后的美苏对峙使西欧各国既要面对苏联与东欧的威胁,又要在依赖美国援助的同时面对美国的经济与政治控制。
反思历史,展望未来,欧洲统一成为西欧国家的共识。
实现欧洲统一的最大障碍是近百年来形成的法德矛盾。
其具体表现为法国对德国的怨恨情绪与德国对法国占领其煤矿萨尔的不满。
1949年联邦德国建立后,阿登纳政府主动表示欢迎法国向德国工业投资,对法德和解表示了积极的态度。
1950年3月法国曾试图从经济上兼并萨尔,但是遭到西德和英国及美国的反对,使法国认识到必须以现实可行的态度来处理与西德的关系。
1950年5月,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出建立煤钢共同市场的“舒曼计划”。
建立一个“超国家”的机构,以便统一计划和领导法国和联邦德国的煤钢生产。
该计划不仅得到了联邦德国的响应,而且激起了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的兴趣。
1951年4月18日,上述6国以“舒曼计划”为基础,在巴黎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罗马条约》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欧洲媒钢共同市场的建立使西欧各国走上了从合作入手,解决矛盾,实现欧洲统一的新途径。
在马歇尔计划与西欧经济合作的推动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各国的经济在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随着西欧经济实力的增强,欧洲联合的要求也随之加强。
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与国际分工发展与原有的国内市场狭小的矛盾尖锐化,突破生产、商品交流、资本和劳务突破国界成为西欧各国的共同要求。
西欧各国的经济实力与此前的合作也使为欧洲经济联合提供了基础。
此时美国与欧洲的经济矛盾开始显现,西欧国家要求改变受制于美国的呼声也不断高涨,但是西欧各国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依然不够强大,因此在经济上联合罗马条约签字仪式。
起来,共同保护欧洲的市场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西欧各国经济发展的条件与趋势也为经济联合创造了条件。
1957年3月25日,六国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一个包括六国,拥有116.8万平方公里土地,1.6亿人口的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
《布鲁塞尔条约》与欧洲共同体的建立1965年4月8日,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的所属机构合并为单一的机构,统称“欧洲共同体”。
条约自1967年7月1日生效,但三个共同体仍各自独立存在,有时仍以各自的名义活动。
二、欧洲共同体的机构与逐步扩大欧洲共同体最初的成员国是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个。
欧共体12国间建立起了关税同盟,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农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部分机构设在卢森堡首都卢森堡和法国的斯特拉斯堡。
重要组织机构有:部长理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
在1975年以前,共同体成员国元首或政府首脑不定期举行会议,1974年12月9国首脑会议决定自1975年起首脑会议制度化,每年举行3次,并正式称为欧洲理事会,负责讨论共同体内部建设。
重要对外关系及重大国际问题,它是部长理事会的延伸和发展。
执行委员会,为常设执行机构。
欧洲议会,为监督咨询机构。
欧洲法院,为最高仲裁机构。
三、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共体的目标是推动西欧一体化,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是以欧洲共同体在规模上的扩大和一体化程序的提高为主线的。
一体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体现在许多方面。
其中体现在经济联盟方面的有4点:第一,实现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是《罗马条约》的即期目标,主要内容是取消内部工业品关税,统一对外关税,按计划分3个阶段到1970年1月1日完成,而实际上到1968年7月已提前完成,使共同体内部市场成为一个大的非关税工业品自由贸易区。
1970年1月1日起,基本实行了共同外贸政策。
第二,建立共同农业政策,共同农业政策与关税同盟被认为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两个支往。
1968年8月实行农业产品统一价格,1969年取消了农产品的内部关税,成员国间的农产品可以自由流通。
从1971年起,共同体内对农产品贸易实行货币补贴制度。
此外,还建立了共同农业基金,调节农产品市场,补贴出口,并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改革。
第三,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从1970年的短期货币支持体系到1979年的欧洲货币体系是一个重大的进展。
尽管欧洲货币体系并非货币联盟,但毕竟在各成员国之间建立了稳定的货币协调和管理机制,设立了统一货币的雏型——欧洲货币单位。
欧洲货币体系通过汇率稳定机制实际起到协调货币政策作用。
第四,建立社会保障和协调体系以及地区发展基金。
社会和地区政策是体现共同体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是社会就业训练与支持,还是地区发展支持,都是使成员国经济结构与增长相互交织与依赖的重要机制。
在政治联盟方面,共同体各成员国政府首脑每年会晤3次,协调对外政策。
1973年底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同一性”声明,提出“欧洲必须愈来愈用一个声音讲话”。
共同体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分别签订了特别自由贸易协定;同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集团签订了《洛美协定》并同地中海沿岸国家以及其他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签订经济贸易协定。
共同体已作为一个组织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他一些国际组织的活动。
尽管到80年代初西欧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罗马条约》关于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市场,实现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自由流动的目标远未实现。
欧洲共同体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面对日,美在高技术方面的优势,西欧处于落后地位,“欧洲衰落”已成现实,在内外制约因素影响下,欧洲共同体的一体化不进则退。
在此背景下,欧共体执委会于1985年出台了关于《完成统一的内部市场的白皮书》。
白皮书盲次制走了完成内部市场的详细而综合的计划:到1992年底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实现人员、商品,服务、资本的自由流通。
1987年7月1日又正式生效了《欧洲一体化文件》,文件包括了对《罗马条约》自1957年以来通过的第一批重要文件的修正案,为此,欧共体执委会主席于1987年2月做了《为实现统一文件的成功而奋斗》的报告,又称《德洛尔计划》。
四、《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与欧洲联盟建立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欧洲联盟建立的条件逐渐成熟。
1992年2月7日,欧共体12 国外长和财政部长正式签订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该条约是对《罗马条约》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共体一体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时,欧洲联盟取代了欧洲共同体。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亦称《欧洲联盟条约》。
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
经过两天激烈辩论,终于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2年2月7日欧共体12国外长和财政部长正式签订了该条约,按计划1992年底前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月1日起生效,这一条约是对《罗马条约》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最迟于1999年1月18在欧共体内发行统一货币,实行共同的对外与防务政策,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
该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共体一体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的目标是:要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经济政策,具体内容是:统一货币,制定统一的货币兑换率,建立一个制走和执行欧共体政策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
《政治联盟条约》是一重大飞跃。
1990年4月由法国总统密特朗,德国总理科尔共同提出。
目标是:实行共同的外交、防务。
大会政策,进一步扩大欧共体超国家机构的权力,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使其由原来的咨询和监督机构变成部分的权力机构。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点是:(一)货币联盟。
第一阶段:期限为1990年7月1日至1993年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实现统一市场,并使经济政策完美地协调起来。
第二阶段:从1994年1 月21 日开始,主要是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的雏形——欧洲货币机构。
该机构主席由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总裁以外的人士但任。
第三阶段:最早于1997年1月开始,最晚于1999年1月1日生效。
将逐步建立“真正的”统一货币和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该银行由欧洲理事会和成员国中央银行总裁理事会任命的管理委员会领导,英国和丹麦获得不进入第三阶段的权利。
(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
这一政策将取代“欧洲政治合作”。
在欧共体最重要的领域内采取的“共同行动”仍需一致通过,但也采用特定多数投票(实施共同行动)的原则。
欧洲联盟的武装机构——西欧联盟“将执行欧洲联盟在防务方面作出的议定”。
条约最终规定制定共同防务政策。
(三)欧洲公民身分。
欧洲公民身分的主要内容是,联盟侨民无论居住在欧共体的哪个成员国,在欧洲选举和市政选举中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承认任何公民有在欧洲议会请愿的权利。
(四)补充性。
采取补充性是为了解决欧共体与其成员国分权的微妙问题。
欧共体仅在专属自己的领域内,“在成员国无法令人满意地实现考虑采取的行动的目标时”进行干预。
(五)欧洲议会。
在制度方面,欧洲议会通过投票任命欧共体执委会,任命接受公民诉状的调停者,并可能成立调查委员会。
在立法方面,扩大合作程序。
在欧洲议会与欧洲理事会发生分歧时,通过调解程序共同决策。
(六)执委员。
欧共体执委会职能不变,但是由于任命方式改变,它的合法地位增强。
(七)司法与内政。
需要一致通过的政府问合作今后将涉及与“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避难:移民,签证、警察)。
(八)协调基金。
设立该基金是为了在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援助最贫困的地区。
(九)新领域。
欧共体在恪守补充性原则的同时,可以在一些新领域(教育、公共卫生:职业培训等)进行干预:欧洲理事会可以建议成员国通过一些公约。
(十)社会政策。
由于英国反对,条约附件中有两项特别议案涉及此事,签字国保证推动社会欧洲发展,促进就业,1992年以来,丹麦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否决;法国以微弱多数勉强通过,英国推迟全民公决。
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洲联盟。
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使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
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