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名句——《诗经·击鼓》
- 格式:docx
- 大小:9.67 KB
- 文档页数:3
击鼓原文及翻译诗经全文
摘要:
一、诗经简介
二、击鼓原文
三、击鼓翻译
四、诗经全文概述
正文: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诗歌总集,距今已有约3000 年的历史。
它包含了先秦时期的诸多民间诗歌,共计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首。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劳动、婚恋、战争等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击鼓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三、击鼓翻译
击鼓声镗镗,奋勇去征战。
修筑国土城池,唯独我往南方行。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国和宋国。
没有让我回家的命令,我忧心忡忡。
何处安居?何处丧马?
在何处寻找?在林边之下。
四、诗经全文概述
《诗经》全文涵盖了先秦时期的诸多民间诗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劳动、婚恋、战争等诸多方面。
其中,击鼓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的场景,表达了战士奋勇征战的心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全文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诗经》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诸如《关雎》、《蒹葭》、《采薇》等描绘美好爱情的诗歌;如《硕鼠》、《草虫》、《蓼莪》等反映劳动者生活的诗歌;如《荡》、《颂》等赞美国家领袖和祖先的诗歌。
诗经击鼓全文读音诗经击鼓全文读音《诗经(shījīng)邶风(bèifēng)击鼓(jīgǔ)》击鼓其镗(jī gǔ qí táng),踊跃用兵(yǒng yuè yòng bīng)。
土国城漕(tǔ guó chéng cáo),我独南行(wǒ dú nán xíng)。
从孙子仲(cóng sūn zi zhòng),平陈与宋(píng chén yǔ sòng)。
不我以归(bú wǒ yǐ guī),忧心有忡(yōu xīn yǒu chōng)。
爰居爰处(yuán jū yuán chù)?爰丧其马(yuán sàng qí mǎ)?于以求之(yú yǐ qiú zhī)?于林之下(yú lín zhī xià)。
死生契阔(sǐ shēng qì kuò),与(yǔ)子(zǐ)成(chéng)说(shuō)。
执(zhí)子(zǐ)之(zhī)手(shǒu),与(yǔ)子(zǐ)偕(xié)老(lǎo)。
于嗟阔兮(yú jiē kuò xī),不我活兮(bú wǒ huó xī)。
于嗟洵兮(yú jiē xún xī),不我信兮(búwǒ xìn xī)。
【词句注释】⑴镗(tāng):鼓声。
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
城:修城。
国:指都城。
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平定两国纠纷。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击鼓诗经全文注音版《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注音:击鼓其镗(tāng),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cáo),我独南行。
从(cóng)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chōng)。
爰(yuán)居爰处?爰丧(sàng)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qì)阔”,与子成说(shuō)。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xū jiē)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xún)兮,不我信兮。
译文: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让我回我忧伤,忧心忡忡心难放。
何处可以安歇床?何处丢失我的马?到哪里能将它找?在那山林大树下。
“生死离合啊,” 我和你早就立下誓言。
紧紧握住你的手,和你白头偕老永不变。
可叹如今离得远,不让我们重相见。
可叹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我的诺言。
解析:1.第一章解析1.“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 诗的开篇通过战鼓的声音“击鼓其镗” 来营造紧张的战争氛围。
“踊跃用兵” 描绘出士兵们积极操练的场景。
“土国城漕”形成对比,有的人在国内从事修筑土墙、加固城防的工作,而“我独南行” 则突出了主人公的无奈,他要独自前往南方打仗,体现出一种被迫参战的哀怨情绪。
2.第二章解析1.“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 交代了军队的将领是“孙子仲”,他们作战的目的是调解陈国和宋国的纠纷。
“不我以归” 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不以我归”,意思是不让我回去,这反映出士兵对战争结束遥遥无期的担忧,“忧心有忡” 直白地表达出他内心的忧愁和烦闷。
3.第三章解析1.“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 这一章通过士兵对自己起居和战马丢失的询问,进一步刻画了战争环境的混乱和不安。
士兵在战争中居无定所,连自己的马丢失了都只能在树林中寻找,体现出战争对正常生活秩序的破坏,也暗示出士兵内心的迷茫。
《诗经》中的名言名句
1.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 - 《诗经·国风·秦风》
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 《诗经·国风·草虫》
3. "无衣无食,寒心坐忧。
不受我房,谁余何求?” - 《诗经·小雅·车舝》
4. "有美一人,婷如霜雪。
” -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5.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6.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 -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7. "黎明有知,媚于女子。
” -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8. "鹤发童颜,谢公之道。
” -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9.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10. "见长者死而不哭,孺子牵指而笑。
” -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
《击鼓》诗经赏析《击鼓》诗经赏析《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镗(tāng同嘡):鼓声。
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
或者说在国内修筑土城.漕:地名。
孙子仲: 邶国将军.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成说(shuō):成言也犹言誓约,“说”不通“悦”。
于(xū)嗟(jiē):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xún):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击鼓诗经赏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记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各种诗歌体裁,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二百零五篇。
其中包括风、雅、颂三类诗歌。
《击鼓》是《诗经》中的一篇。
它叙述了秦军两名武士与晋军中一名勇将斗勇,最后“三捷”的故事。
全诗气势磅礴,慷慨激昂。
这首诗通过描写两个人在战场上同时击鼓进行比赛的场面,反映了作者对秦国统治者穷兵黩武、贪得无厌和晋国民众团结一致,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是说这两位击鼓勇士皆武艺高超,可与保卫祖国的城池相抗衡。
“朝夕”,指早晚,意思是白天黑夜都手执武器,随时准备迎敌作战。
“鼓”,即战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争开始了。
首先交战的是秦国的两位勇士,他们个个身穿铁甲,手持兵器。
斗了好几个回合,仍不分胜负。
秦军的一员骁将跃马挺枪,杀奔前来。
而勇士却跃下马来,迎着敌将走上去。
就在二人枪马相交之际,那名勇士使出一招擒贼先擒王的绝招,立刻将那骁将擒获。
两位勇士获胜了,并且也将战利品运回了秦营。
这两位勇士,正是秦穆公麾下的勇将——先轸与白乙丙。
他们屡建奇功,被封为上大夫,地位仅次于王室成员。
在此次击鼓进军的战斗中,二人又联手杀死了晋国一员勇将。
然而此刻,这两位秦国武士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是手执兵器,准备厮杀。
不一会儿,双方再次交战,勇士们互不相让,誓不罢休,在车轮战的模式中决出了胜负。
不过这次胜利者是秦国的勇士。
秦穆公知道了此事后,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犒劳勇士,并赏给他们大量财物。
勇士们豪爽地接受了这份礼物,而且对穆公非常忠诚。
当一位老者走近勇士,仔细打量时,发现勇士竟然面貌奇丑,肤色黝黑。
秦穆公大惊,不敢声张,急忙令人牵来五匹好马送给勇士,告诉他要用马换人,免得引起别人的猜疑。
从此,这位丑陋的勇士便留在秦国效力,并娶了穆公的女儿穆姬为妻。
此诗以出征壮士的慷慨悲歌为主要内容,并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诗经氓风》全文解析《诗经氓风》全文解析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夫复何求?诗人采纳赋的手法,铺陈直叙,将士卒长期征战之悲、夫妻不能团聚之苦表现得非常真实感人。
全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位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回忆起新婚时与妻子的誓言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誓言落空。
诗人以“击鼓其镗”起兴,通过震耳的鼓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厮杀惨烈的战场上。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但还是在国境以内,每天都可以回家,回到自己心爱人的身边。
现在“我独南行”,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的怨恨愤懑之情。
南行之后,“不我以归”,长期不许我回家,这就不得不让人更忧心忡忡。
叙事向前推动了。
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身处何方。
茫然中马儿也丢失了,它去哪里了?或许马儿也不喜爱这战役苦役,它肯定是去了树林之中。
这时诗人想起了新婚时和妻子说过的话:“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面对生离死别,我心不变。
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紧承上面的誓言,诗人又回到了冷酷的现实中。
离别得太久了,很难与你来会面;相隔得太远了,不能实现那誓约。
字里行间流露出士兵深深的自责与缺憾。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平凡的`相许,却又那样的刻骨铭心。
死亡在这样的誓言下,已经全然消散了它的惨烈与悲凉。
这个男子以他的心灵之美,对战役进行了无言的控诉,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弦。
这爱情的盟誓,已经成为了千百年来恋人们和夫妻间永久的追求与不变的情怀。
生于和平常期的我们,好好珍惜你身边的人吧!今生今世,爱了,就要握紧那双手,一贯走下去,一贯走到奈何桥的那一头。
这首诗许多人可能没读过,但其中有一句相信许多人都能说出来,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赏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的国风部分承载着当时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其中之一的《邶风·击鼓》,可谓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抒情诗歌,通过对击鼓的描写,展现出了古代战争时期的壮烈场景,同时也蕴含着人民智慧与勇气的讴歌。
下面将对《邶风·击鼓》进行赏析。
《邶风·击鼓》共分为三节,分别是上、中、下篇。
作品没有明确的引子,篇幅也较短,但通过简约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凝练,富有感染力。
上篇以“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为开头,直接点明了歌谣的中心内容。
诗歌以击鼓为引子,传达出威武雄壮的氛围。
通过“踊跃用兵”的描写,展示了当时战争氛围的热烈与残酷。
中篇以“车既载矣,马4 之集矣,弓既张矣”开始,逐步展现出战争的准备过程。
通过对车、马、弓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军队的整装待发。
接着,“牵马悠悠,策服4 弓5”,作者用词简单明了,将士兵在战场上已经准备就绪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胡为乎漆其货?胡为乎曰之将之?”这两句话给人以冷峻的感觉,表达出人民对战事决战的渴望。
下篇以“策勉强矣,胡为乎其来善兮?”为本篇开头,通过“策勉强”的描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
接着,“胡为乎其来偁⑵“”一句,更加突出了人们对于胜利的向往。
最后两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揭示了古代民族精神中的忠诚与崇高,赞美了英雄豪杰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决绝与悲壮。
通过诗人对战争场景的真实刻画,传达了古代人民对于保家卫国的热忱与追求。
《邶风·击鼓》以其简短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威武氛围。
诗人通过对鼓击、战马、弓箭等元素的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战场的狼烟四起。
同时,通过对士兵意志、女性情感的颂扬,彰显出英雄与爱情在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
《邶风·击鼓》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古代社会风貌的一面镜子。
通过对古代战争氛围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忠诚、勇气和顽强精神,无疑是一首展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
诗经名言名句摘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余为心乐。
——《诗经·国风·卫
风·淇奥》。
维南有箕,不害尔矣。
——《诗经·国风·周南·卫风》。
蝉鸣之宫,斯有乌处。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彼其之子,邦之媛女。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执我仇兮,得其反哉!——《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诗经》中的名言名句,流传千古,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美好和正义。
这些古老的智慧,如同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
愿我们能够借助这些名言名句,不断完善自我,成就更加美好
的未来。
诗经击鼓翻译及赏析导读: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赏析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诗经名句——《诗经·击鼓》
《诗经·击鼓》原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击鼓》鉴赏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
《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
”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
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
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
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
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
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
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
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
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
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
”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
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
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