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生产要素及其构成(一)
- 格式:docx
- 大小:14.33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篇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第一章概论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农业经济:农业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农业经济学: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生产力及其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和两者相互运动规律的科学。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农业中的产权关系、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农产品市场组织、农产品价格、农业收入分配、农民的消费及扩大再生产等问题,为选择科学的农业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提供依据。
从生产力角度:研究农业生产力的内容、性质、特点;分析现代农业生产力内部结构及其功能;阐明其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寻求科学组织与合理利用生产要素的方法和途径。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产生1.起源:古希腊和罗马(1)古希腊色诺芬(Xenophen, 约430~354BC )的《经济论》;(2)古罗马加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和玛鲁麦拉的《论农业》;(3)西欧中世纪(5-17世纪),庄园经济兴盛,使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得以流传。
2.萌芽:近代初期(17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理论逐渐萌芽。
177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杨出版了《农业经济论》,被视为农业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二)发展18世纪德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农业经济学家:尤斯蒂、贝克曼等。
1.泰尔,1809-1821年出版《合理农业原理》(四卷),确立了追求最大利润的农业经营目标,德国农业经济学创始人和欧洲大陆农业学界的泰斗。
2.屠能发展了他的思想,出版了《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两个基本理论:农业集约度理论和农业生产位置配置理论第二章供给与需求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1)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生产周期长,弹性小。
不能及时调整产量。
生产周期短,弹性大。
可及时调整产量。
(2)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容易改变,弹性大。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不易改变,弹性小。
生产力生产资料劳动资料一、生产力辨析(一)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范畴的科学解说:生产力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力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生产力三要素生产要素指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
一般而言,生产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决定生产力高低的要素有三个: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
1、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人,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以各种方式参与物质生产过程的脑力劳动者。
2、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
包括生产工具、动力和能源、运输和辅助工具,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生产过程中被采掘和加工的东西,包括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资料如地下矿石,和经过劳动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原材料如钢材。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生产资料。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并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最早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三个因素的关系是这样的: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随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演变为: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会有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生产要素的结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要素将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各自的重大作用。
二、生产资料辨析生产资料,即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又称生产手段。
包括土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
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在任何社会生产中,人们总是借助于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一、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1、稀缺性:与无限欲望相比,生产资源总是有限的、一定的。
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
3、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和企业家才能(其价格叫正常利润)。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三)选择和机会成本1、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2、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定义: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1、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
2、怎样生产。
3、为谁生产,即怎样分配。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2、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
3、货币的稳定性。
三、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
(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是指中央当局或机构决定生产什么的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和生产方式,并指定分配规则。
(三)混合经济制度:指政府和私人部门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决策的经济制度。
2020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五章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劳动生产率与自然条件的优劣相关”,这种关于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见解是( )A.准确的B.错误的C.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D.过度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哲学B.法学C.伦理学D.语言学3.社会存有是指( )A.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B.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D.自然与社会各种条件的总和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 )A.信息功能B.教化功能C.强制功能D.促动社会发展的功能5.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即对立又统一的基础是( )A.宇宙神灵B.劳动C.人民群众D.英雄人物6.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D.哲学7.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与人的关系B.物与物的关系C.人和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8.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 )A.环境问题B.自然条件问题C.发展问题D.生育问题9.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二、辨析题1.劳动创造了人。
2.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没有制约作用。
三、简答题1.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
2.简述国家的实质。
四、论述题使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增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波特的钻石模型如果说价值链是分析企业内部活动的微观分析工具,五力模型是分析企业所属产业环境的中观分析工具,那么,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就是分析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宏观分析工具。
“钻石模型”是由四个要素组成的。
它们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及其结构以及同业竞争。
这四个要素是构成“钻石模型”的基本要素。
此外,波特还在钻石体系内加入了机会和政府两个变量。
钻石模型的命名,来自于这四个要素和两个变量所构建的菱形关系。
(1)生产要素: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企业所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天然资源、人口、气候以及非技术人工、融资等等,通过被动继承或者简单的投资就可获得;高级生产要素包括高级人才、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体系、现代通讯的基础设施等等,需要在人力和资本上先期大量投资才能获得。
波特认为,在现代社会,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而高级生产要素则日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国际采购等活动,来弥补所处国家和地区的初级生产要素存在的不足。
但是,企业对高级生产要素的需求,则只能由当地政府和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
波特还特别指出,适度的初级生产要素(例如人口、资源)不足,反而能起到刺激企业创新的作用,而这种创新是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的来源。
而初级生产要素形成的竞争优势,通常会被创新流程所淘汰。
环境太舒适,会使企业不思进取;但不利的生产要素太多,也会压垮企业。
适度的压力会带来渐进式改善。
例如,劳动力匮乏、工资过高、本地缺乏原料、气候不宜等,都曾在欧、美、亚各发达国家变成了创新的动力。
例如,荷兰的低温和潮湿并不利于花卉种植,然而荷兰却成为鲜花出口的老大。
波特关于初级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力)形成的竞争优势缺乏后继力量的观点,尤其值得发展中国家重视。
(2)需求条件:在钻石模型中,需求条件主要是指国内市场的需求。
一、填空题1、生产力的根本构成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3、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局部。
4、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根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6、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根底〕,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7、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它表达着〔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
8、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四个开展阶段,即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9、商品经济的根本规律是〔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根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10、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11、社会化大生产,是由〔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
12、从历史上看,分工有〔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和〔个别分工〕三种。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它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
1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15、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
16、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7、资本周转速度同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18、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9、用公式表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根本实现条件是〔Ⅰ〔v+m〕=Ⅱc〕,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根本实现条件是〔Ⅰ〔υ+△υ+m/x〕=x〔c+△c〕〕。
2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
21、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利润率〕。
22、垄断价格是〔本钱价格〕与垄断利润之和。
23、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根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产业要素构成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1周轶昆2摘要:通过对产业要素构成及其成长性的研究,从经济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三个层面剖析了我国37个工业行业整体上趋向资本密集型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并围绕这三个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产业要素构成、就业弹性系数、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工业行业的产业要素构成研究首先,我们在表征工业行业要素密集状况的时候构造下列指标:行业要素密集指数=第i ∑⎟⎟⎠⎞⎜⎜⎝⎛lk l k iii i其中k i 是第i 行业固定资产原值,l i 是第i 行业 的职工人员数。
取某年份的截面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反映出不同行业的要素密集程度差异,指数值越大说明资本密集程度越大,反之,指数值越小反映该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越大。
对某一行业的时序数据进行比较,则可反映出该行业随着时间的变化要素密集程度的变化趋势,指数值变大反映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加大,反之,指数值变小反映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加大。
我们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数据,首先计算了1997年~2002年期间37个工业行业的要素密集指数,然后计算出1997~1999年,2000~2002年两个阶段各行业的平均要素密集指数。
我们发现,这两个阶段中按平均要素密集指数大小排在前五位的行业都相同(排列位次稍有变化),分别是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排在后四位的行业也一致(排列位次也一致),分别是木材及竹材采运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相对于前一阶段,后一阶段的平均要素密集指数上升的行业有14个,下降的行业有23个。
其中升幅最大的前五个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35%)、造纸及纸制品业(0.84%)、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0.34%)、非金属矿采选业(0.27%)和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0.27%),降幅最大的前五个行业是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87%)、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0.80%)、化学纤维制造业(-0.6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42%)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37%)。
生产力有哪几个要素构成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或生产的能力。
一个组织或个人的生产力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以下是构成生产力的几个重要要素:1. 技能与知识对于个人来说,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沟通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一个人拥有的技能越丰富,越容易胜任各种任务,从而提高生产力。
同时,知识也是提升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对行业、市场、技术的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和执行工作。
2. 工具与设备现代化的工作环境通常需要各种工具和设备的支持,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提高效率并减少错误。
例如,计算机软件、生产设备、办公用具等都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
合适的工具和设备能够让工作更顺畅、更高效。
3. 时间管理有效的时间管理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
合理规划和安排时间,可以确保工作按时完成,避免资源浪费和延误。
通过设定目标、优先级和时间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 团队协作在组织中,团队协作是促进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可以减少冗余工作、提高效率,并激发创新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领导和团队氛围也是团队协作的关键。
5. 流程与方法优化工作流程和采用科学的方法也能提高生产力。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和程序,可以降低错误率,提高工作效率。
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更快速地解决问题,更有效地达成目标。
生产力的提升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要素的影响。
只有在技能、工具、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和流程的支持下,才能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产。
通过不断优化这些要素,个人和组织可以不断提升生产力,实现更好的结果。
简论生产要素及其构成(一)
【摘要】近年来,财务学上关于要素资本理论的研究发展迅速,但其中所涉及的最根本概念——生产要素的研究却相对较弱。
笔者认为:生产要素应从生产和要素两个基础概念出发去定义,并将之表述为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笔者以此为基础,提出生产要素构成的八元论,即生产要素应包括生产环境、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生产经营技术、信息、生产时间和结构关系。
【关键词】生产要素;要素构成;要素资本
一、生产要素的概念
最先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的学者可能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他在1803年就指出:“事实已经证明,所生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其中以能耕种的土地为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
除这些外,没有其他因素能生产价值或能扩大人类的财富”。
但是,他并没有明确给出生产要素的定义。
通常关于生产要素的定义是: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如《辞海》中定义,生产要素是“指可用于生产的社会资源,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和资金(资本),有时也包括企业家的才能”。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生产要素指用于商品和劳务生产的经济资源”。
吴声功认为生产要素是指进入生产过程并最终发挥作用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劳动力、资本、知识、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
桂昭明认为,生产要素就是可用于生产的社会资源,主要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资源等。
但也有一些学者将生产要素定义为进行生产的基本因素。
如张志武指出,所谓生产要素就是指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和使用的各种具有相对特殊功能的基本因素。
具体来说,生产要素主要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等等。
马洪则称:“生产要素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或条件”。
其实,理解生产要素这一概念,应从“生产”和“要素”的含义出发。
根据《辞海》的定义,生产是“指由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劳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
可见,生产包括各种获得人们需要的事物的过程,如物质财富的生产、精神财富的生产;同时,生产不仅包括财富的制造过程,也包括财富的流通与营销过程。
故此,笔者认为:生产(或称生产经营活动)是指劳动者群体在一定的环境中将自身和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按照一定的联系和技术手段有机组织起来所进行的社会财富形成和流通的过程。
按照陈炳昭等的观点,要素是指“事物构成的必要因素”,而因素是指“事物构成的因素或决定事物的原因或条件”。
这里的因素一词出现循环定义。
而进一步查询有:“要”是指“重大的、主要的”,“素”是指“事物的基本成分”。
综合上述的概念,笔者定义:生产要素是指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每一项生产要素都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缺少了任何一项则生产经营活动就不能有效进行,各项生产要素合起来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
二、生产要素构成的现有观点
(一)生产要素二元论
一般认为,配第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的概念,但其名言“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表明,配第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生产要素二元论”,即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和劳动。
其后,出生于爱尔兰的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追随了配第的“生产要素二元论”,他也认定“土地是所有财富由以产生的源泉或质料。
人的劳动是生产它的形式:财富自身不是别的,只是维持生活,方便生活和使生活富裕的资料。
”
真正持有二元论的较著名的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
庞巴维克否认资本是可以与劳
动和自然并立的独立的第三种生产要素,他在其著作《资本实证论》中写道:“资本本身的起源、存在和以后的作用,也不外乎是生产的真正要素——自然和劳动——连续活动中的一些阶段。
……之所以会发生将资本作为独立生产要素的混乱,就是一般人都公认生产要素和收入类别是对称的,同时,经济学家如果不承认资本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则在解释利息和把它合理化起来时就会感到为难。
这样使许多学者钻入了牛角尖。
宁愿不正视事实而不愿放弃资本是独立生产力的看法,以致也不愿放弃流行的利息理论的受人欢迎的基础。
”
(二)生产要素三元论
前已提到的萨伊可以说是生产要素三元论的创始人,他把土地、劳动和资本归结为生产的三个要素。
在萨伊的生产要素三元论里,劳动创造了工资,资本创造了利息,土地(自然力)创造了地租。
德国旧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罗雪尔同样也是生产要素三元论者,他在谈到财富生产诸要素时也沿用了萨伊的观点,同时,他指出“三要素对生产一般都是必要的。
……但一般在低级的文化阶段,自然的要素占支配地位;到了中等阶段,人类劳动抬头,到了高级的文化阶段,则资本的要素居优势。
”
英国的经济学家西尼尔也主张生产要素三元论,但其观点与萨伊有所不同。
西尼尔认为:“生产的主要手段是劳动和不借助于人力的、由自然予以协助的那些要素。
……虽然人类的劳动和跟人力无关的自然要素是主要的生产力量:但是,要使两者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还得有一个第三生产要素——我们把没有它则其他两者就无能为力的这个第三要素或生产手段叫作节制。
……节制是指人的这样一种行为:对于他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个部分,或者是不作非生产的使用,或者是有计划地宁愿从事于其效果在于将来,而不在于眼前的生产。
……资本指的是出于人类努力的结果、用于财富的生产或分配中的一项财富。
”在这样的定义下,资本并不是单纯的生产手段,是所有三种生产手段结合起来的结果。
因此,他用节制一词取代了资本来作为第三种生产要素。
(三)生产要素四元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里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的第四篇里专门论述了生产要素,他认为:生产要素通常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类。
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
劳动是指人类的经济工作——不论是用手的还是用脑的。
资本是指为了生产物质货物和为了获取通常被算作收入一部分的利益而储备的一切设备。
同时,资本大部分是由知识和组织构成的,由于知识和组织的公有和私有区别的日益重要,有时把组织分开来算作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
由此可见,马歇尔主张把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从资本要素中分离出来,当成第四生产要素。
从这本著作后续章节对组织要素的讨论可以看出,马歇尔所说的组织指的是资本家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因此,后来也有人把“组织”要素视为企业家的经营和管理能力,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术语“企业家才能”。
马歇尔认为,工资、利息和利润分别是劳动、资本和“组织”的均衡价格,而地租则是使用土地的代价。
(四)生产要素六元论
我国学者徐寿波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劳动、生产必须同时具备的六个条件或六个力。
六个条件是指劳动人员、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环境、劳动空间和劳动时间;六个力是指人力、财力、物力、自然力、运力和时力。
其中,人力是指劳动、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各种劳动人员,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人员;财力是指劳动、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各种资产,这里主要是指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物力是指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各种物资,这里主要指原材料、能源等经常性消耗的物资:运力是指完成劳动、生产过程所必需的运输能力,主要解决六个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统一在一起的问题;自然力是指劳动、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各种自然界资源和自然条件;时力是指劳动、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