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16.54 MB
- 文档页数:7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1.原始(北穴居南巢居)●长江:干阑建筑。
eg.浙江余姚河姆渡(榫卯结构)●黄河:木骨泥墙。
eg.仰韶文化(母系)、龙山文化(父系)●最早室内装饰——白墙刻画图案——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最早古老神庙——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内——女神像二、奴隶社会时期的建筑1.夏(茅茨土阶时期)前2070-前1600年●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夯土高台)●意义: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土架夯土建筑,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走向定型。
2.商前1600-前1046年●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亳(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中的宫殿遗址●青铜器工艺成熟,甲骨文3.西周(从茅茨土阶进入瓦屋)前1046-前771年●《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城市建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
●实例:陕西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意义: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原因是瓦的发明与使用)●最早的四合院●最先发现的两进式群组●第一个完全对称的群组●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的格局●第一次出现用“屏”(照壁,补充:照壁位于大门之内,影壁位于大门之外)●建筑技术●瓦的发明与使用●出现半瓦当、铺地方砖、三合土(白灰+砂+黄泥)抹面●斗拱的出现(在青铜器上有栌斗形象而非在建筑上发现)4.春秋前770~前476年●理论:老子《道德经》中有,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空间是建筑的本质)。
●实例:秦宗庙建筑遗址。
由单体建筑围合的四合院,轴线完全控制建筑和院落空间。
●建筑技术●瓦开始普遍使用●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砖也开始被使用●抬梁式构架已经出现●建筑装饰与色彩发展三、封建社会初期的建筑1.战国前475~前221年●理论:《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一)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二)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三)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
(四)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五)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六)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具体表现为:(一)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二)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
(三)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
(四)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
(五)诗情画意的自然式园林。
(六)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基本内容原始社会建筑: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建筑: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前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封建社会中期:隋→唐→宋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1.1、旧石器时代:(1)、打制石器时代(800万年前——6000~7000年前)80万年前——陕西蓝田人——直立行走——旧石器时代初期;1.7万年前——山顶洞人——细小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旧石器中晚期出现氏族(2)、建筑形式:穴居、巢居;史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滕文公)。
1.2、新石器时代(6、7000年前—-21世纪)一、古史传说的时代燧人氏——火的应用,熟食有巢氏——构木为巢,住屋的开始伏羲氏——渔猎时代,数字概念: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神农氏——农业时代轩辕氏——黄帝,炎黄子孙《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即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段作巢居,地势高亢燥爽的地段作穴居。
在黄河流域,即使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西南、东北地区,凡具备黄土地带条件,总是采取穴居的方式。
“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是古代中国广为流传的一个传说,说明远古曾经存在过巢居。
但是,真正发明巢居的应不是个别人,而是氏族集体,是世世代代营造经验积累的结果。
巢居产生的时代,大约在氏族社会早期。
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
远在6000—7000年以前,长江下游滨海一带即发展了堪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媲美的“河姆渡文化”。
由于这一带河流沼泽密布,地下水位很高,一般不可能采用挖洞的办法来解决居住问题。
1。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文化面貌:母系氏族原始农业烧制陶器定居的村落集中的葬地以一个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活动情况穴居1)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大房子2)陕西半坡村遗址分为三个区域:北:墓葬区东:制陶窑场南:居住区2)陕西半坡村遗址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木骨泥墙;2)陕西半坡村遗址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间分隔组织3)郑州大河村F1-4—木骨泥墙木骨泥墙出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状况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状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历史沉淀。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ª¡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