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 格式:ppt
- 大小:273.00 KB
- 文档页数:7
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三角形全等一、全等三角形的定义1、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理解:(1)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2)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得到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仍然全等;(3)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
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理解:(1)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2)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为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四、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1、已知两边:(1)找第三边(SSS);(2)找夹角(SAS);(3)找是否有直角(HL)。
2、已知一边一角:(1)找一角(AAS或ASA);(2)找夹边(SAS)。
3、已知两角:(1)找夹边(ASA);(2)找其它边(AAS)。
第二章轴对称一、轴对称图形相对一个图形的对称而言;轴对称是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而言。
二、轴对称的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判定定理: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拓展: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角的角平分线1、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2 一次函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2 一次函数》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什么?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象。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次函数的基本知识,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并能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首先介绍了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函数是一种数学对应关系。
然后,引入一次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的表达方式。
接着,通过实例讲解一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和比例系数的概念。
最后,讲解一次函数的图象,让学生学会如何绘制一次函数的图象,并能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需要具备哪些基础知识和技能?首先,学生需要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知道函数是一种数学对应关系。
其次,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代数运算,如解方程、求导数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图形识别能力,能够识别和绘制一次函数的图象。
在学习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首先,学生可能对函数的概念不够清晰,难以理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其次,学生可能对一次函数的表达方式不够熟悉,难以理解和运用一次函数的公式。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次函数的图象不够了解,难以绘制和解读一次函数的图象。
三. 说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达到哪些目标?首先,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一次函数的表达方式。
其次,我希望学生能够学会绘制一次函数的图象,并能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最后,我希望学生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在这一节内容中,我认为哪些部分是学生的难点和重点?首先,函数的概念和一次函数的定义是学生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是学生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的重点和难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打算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首先,我打算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象。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是关于几何图形的对称性,本节课是该章节的第一节,主要内容是2-4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
教材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对称性的存在,从而引导学生探究线段和角的对称性质。
教材先从线段的对称性入手,让学生了解线段的对称轴和轴对称的性质,再引入角的对称性,让学生探究角的对称轴和轴对称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称性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环节,体会对称性的存在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和角的对称性质,掌握线段和角的对称轴的定义。
2.能够判断一个线段或角是否具有对称性,并找出其对称轴。
3.会用对称性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线段和角的对称性质,对称轴的定义。
2.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线段或角是否具有对称性,如何找出其对称轴。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操作验证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对称性,通过操作和验证理解对称性,通过小组讨论深化对对称性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具有对称性的线段和角的实例,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一些操作工具,如直尺、量角器等,用于学生操练。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对称性的线段和角的实例,如折纸、剪纸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对称性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线段和角的对称性质,讲解对称轴的定义。
通过展示线段和角的轴对称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对称性质。
同时,让学生尝试判断一些线段和角是否具有对称性,并找出其对称轴。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2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学生在学习了坐标概念、坐标系的初步知识后,进一步深化对坐标系的理解和应用。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坐标轴、坐标点的特征等,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在坐标系中进行点的表示和坐标运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坐标的概念,对坐标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坐标轴的特点、坐标点的表示方法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感受和理解坐标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掌握坐标轴的特点,能够熟练地在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进行简单的坐标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坐标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坐标轴的特点,坐标点的表示方法。
2.难点:坐标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结合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理解并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模型或图片。
3.相关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地图、飞机导航等,引导学生思考坐标系的作用,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模型或图片,同时讲解坐标轴的特点,坐标点的表示方法。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并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知识。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在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进行坐标运算。
如给出点的坐标,让学生在坐标系中找到对应的位置;或者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坐标系解决。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
教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方法理解不透彻,容易与相似三角形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学会用SSS、SAS、ASA、AAS四种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2.不同判定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剪拼三角形,加深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3.推理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证明三角形全等。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全等三角形的相关课件,便于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全等三角形。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三角形图形,用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练习。
3.教学视频:收集一些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实例视频,用于导入和新课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实例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全等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组全等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3《实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4.3《实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实数进行系统性的认识和理解。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实数的分类、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实数的运算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实数的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有理数和无理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实数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对于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实数的运算等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深化对实数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实数的定义,掌握实数的分类。
2.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能正确地在数轴上表示实数。
3.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实数的运算。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实数的分类2.实数与数轴的关系3.实数的运算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数形结合法:利用数轴直观地表示实数,帮助学生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数轴教具:准备数轴教具,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3.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数的概念,例如:“小明家距离学校2.5公里,小红家距离学校3公里,小明和小红家分别位于学校的哪个方向?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是多少?”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实数的定义和分类,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实数的运算等知识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实数。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利用数轴表示实数,并进行实数的运算。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 函数》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 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学的重要章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以及函数的表示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函数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将以函数的定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性质,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验函数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对其理解和接受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举例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函数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
2.教学难点:函数的概念的理解,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举例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直观地展示函数的性质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概念。
2.新课讲解:讲解函数的定义,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性质。
3.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函数的性质,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运用函数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以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为主线,突出函数的概念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