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灾害防治技术(第二章 火灾)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89
矿山火灾及防治技术(一)矿山火灾的分类和特点凡是发生在矿山地下或地面而威胁到井下安全生产,造成损失的非控制燃烧均称为矿山火灾。
矿山火灾的发生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矿井生产接续紧张、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环境污染等。
根据引燃源的不同,矿山火灾可分为外因火灾和内因火灾两大类。
外因火灾是指由于外来热源,如明火、爆破、瓦斯煤尘爆炸、机械摩擦、电路短路等原因造成的火灾。
外因火灾的特点是突然发生,来势凶猛,如不能及时发现,往往可能酿成恶性事故。
内因火灾是指煤(岩)层或含硫矿场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自身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积聚热量导致着火而形成的火灾。
内因火灾的特点是发生过程比较长,而且有预兆,易于早期发现,但很难找到火源中心的准确位置,扑灭此类火灾比较困难。
(二)矿井内因火灾防治技术1.煤炭自燃倾向性煤炭自燃倾向性是煤的一种自然属性,它取决于煤在常温下的氧化能力,是煤层发生自燃的基本条件。
煤的自燃倾向性分为容易自燃、自燃、不易自燃3类。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新建矿井的所有煤层必须由国家授权单位进行自燃倾向性鉴定;生产矿井延深新水平时,必须对所有煤层的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
2.煤炭自燃的预测预报我国的煤炭自燃的预测预报主要采用气体分析法。
(1)预测预报指标。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可以使用一氧化碳、乙烯及乙炔三个指标,综合地将煤炭自燃划分为三个阶段:矿井风流中只出现10-6级的一氧化碳时的缓慢氧化阶段,出现10-6级的一氧化碳、乙烯时的加速氧化阶段,出现10-6级的一氧化碳、乙烯及乙炔时的激烈氧化阶段,此时即将出现明火。
(2)束管集中检测系统。
束管集中检测系统是基于气体分析的检测系统,与束管集中检测系统相配套的设备包括矿用火灾多参数色谱仪、火灾气体及温度传感器等。
该系统由束管将被测气体送至井下分站,由各火灾气体传感器将所测到的电信号参数直接输送至地面监控室,在地面进行集中的实时监控和预报。
来矿山火灾及防治技术(二)矿山火灾是矿山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隐患之一,一旦发生火灾,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影响矿山的正常生产和运营。
煤矿防治火灾的基本措施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是一门为了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综合性技术,涉及多种工程技术学科,范围广泛,技术复杂。
火灾和爆炸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大敌,一旦发生,极易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所以,必须贯彻“以防为主,以消为辅〞的消防工作方针,严格控制和管理各种危险物及发火源,消除危险因素,将火灾和爆炸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发生火灾事故后,作业人员能迅速撤离险区,安全疏散,同时要及时有效地将火灾扑灭,防止蔓延和发生灾害。
(一)矿井防火的一般措施1.采纳不燃性材料支护井筒、井底车场、主要巷道及硐室,一旦发生火灾,对整个矿井威胁很大。
因此,井筒、平硐及井底车场沿煤层开凿时,必须砌碹;在岩层内开凿时,应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井筒与车场或大巷相连的地点都要砌碹或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井下永久性中央变电所和井底车场内的其他机电硐室必须砌碹,采区变电都用不燃性材料支护,从硐室、井下火药库及其两旁的巷道(需小于5m)必须砌碹或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2. 每个矿井必须储存灭火材料和工具,并建立一批消防仓库,同时要满足以下要求:(1)地面消防材料库要设置在井口房四周(但不得设在井口房内),并有铁路直达井口;(2)井下消防材料库要设在每一个生产水平的运输大巷中;(3)消防材料库贮存的材料及工具的品种和数量,由矿长决定,并定期检查和改换。
这些材料只能用于处理事故不得它用,因处理事故所消耗的材料,要及时补充。
3.设防火门为了避免地面火灾传入井下,进风井口和进风平硐都要装有防火铁门,铁门要能严密地遮盖井口,并易于关闭。
进风井筒和各个水平的井底车场的连接处都要装有两道容易关闭的铁门或木板上包有铁皮的防火门。
开采有自燃发火的煤层,在采区进、回口风巷道内,必须先砌好留有门硐的防火墙,门硐四周要放置门扇,储备足够封堵防火墙门硐的材料,以便随时封闭。
每一个矿井必须在地面设置消防水池和井下消防管路系统。
消防水池四周要装设水泵,其扬程和排水量在制定矿井消防设备时规定。
矿井火灾与防治技术范本矿井火灾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事故,对矿工和矿井设施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处理矿井火灾,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技术和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矿井火灾防治技术范本。
1、矿井火灾监测与预警技术矿井火灾监测与预警技术是矿井安全管理的关键。
通过矿井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烟雾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矿井内的气体浓度和温度变化,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同时,还可以设立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观察矿井内的情况,及时发现火灾隐患。
2、矿井火灾防治设施建设矿井火灾防治设施是矿井安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包括矿井通风系统、防火墙、灭火系统等。
矿井通风系统可以循环空气,降低矿井内的氧气含量,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防火墙可以将火灾区域与其他区域隔离开来,减少火势蔓延的速度。
灭火系统可以及时投入灭火剂,扑灭火灾。
3、矿井煤尘防爆技术煤尘爆炸是矿井火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矿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煤尘防爆技术。
包括煤尘抑制剂的使用、煤尘排放控制措施、静电防护等。
煤尘抑制剂可以降低煤尘的可燃性,减少火灾的发生可能性。
煤尘排放控制措施可以防止煤尘在矿井内积聚,静电防护可以防止煤尘爆炸。
4、应急救援措施矿井火灾发生后,需要及时采取应急救援措施,保障人员的安全。
包括提前制定逃生预案、配备逃生设备、进行逃生演练等。
逃生预案可以指导矿工在火灾发生时采取正确的逃生行动。
逃生设备可以帮助矿工快速撤离火灾现场。
逃生演练可以提高矿工的逃生技能,增强应对火灾的能力。
5、矿井火灾事故调查与防范技术矿井火灾事故调查是防范火灾事故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对矿井火灾事故的调查,可以了解火灾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矿井火灾防范技术包括火灾事故的模拟与预测。
通过模拟分析,可以预测火灾的发生概率和发展趋势,为防范火灾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矿井火灾防治技术范本包括矿井火灾监测与预警技术、矿井火灾防治设施建设、矿井煤尘防爆技术、应急救援措施以及矿井火灾事故调查与防范技术。
48 -煤田火灾灭火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煤田火灾灭火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煤田火灾的治理工作。
第三条煤田火灾是指发生在煤田煤层露头或浅部,影响煤田开发、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资源烧损严重的非生产区域火灾。
第四条煤田火灾灭火工作的基本原则(一)煤田火灾灭火是一项带有应急救灾性质的特殊项目,项目规划、勘探、设计等环节的审批和管理应充分体现其时效性和公益性的特点,使灭火工作尽快进入施工阶段。
(二)煤田火灾的治理既是一项资源保护工程,也是一项环境治理工程,要遵守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并重的原则。
(三)煤田火灾灭火工作应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确保施工安全,保证勘查精度,提高灭火效率,降低成本。
(四)灭火方法的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有利于煤田开发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二章灭火工作阶段第五条煤田火灾灭火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火区初步勘查、火区灭火规划、火区详细勘查、灭火工程可行性研究(必要时)、灭火工程初步设计(必要时可代替可行性研究)、灭火施工组织设计、灭火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及后期管理。
第六条火区初步勘查是查明区域范围内火区的数量、分布情况,为灭火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
第七条火区灭火规划是根据区域内火区燃烧特点,并结合区域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确定宏观的治理目标,规划灭火进程。
第八条火区详细勘查是根据灭火规划的安排,详细查明需要治理火区的现状和灭火条件等,为灭火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第九条灭火工程可行性研究是依据火区详细勘查结果,对火区治理的必要性和治理方案的科学性进行研究,通过技术方案比较,确定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火区治理方案。
第十条灭火工程初步设计是根据可行性研究确定的灭火方法,进行灭火工程量核算,编制工程投资概算。
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矿井灾害预防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为了保证矿井的安全稳定运营,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来预防和应对矿井主要灾害。
本文将介绍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一、安全投入制度为了确保矿井的安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规定了相关部门应该每年向矿井提供一定的安全投入,用于修建、维护和更新矿井设施。
同时,还要求矿企要对设备、安全器材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二、安全管理制度矿井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矿井生产安全的基础,也是防范矿井主要灾害的重要措施。
该制度规定了矿井内部的各项安全要求和操作流程。
例如,矿井必须设立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矿井的安全监测和事故应急处理;设立安全巡查岗,定期对井下进行安全检查。
三、事前预防制度事前预防是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的核心。
为了做好事前预防工作,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规定了矿井必须制定和实施相关的预防措施。
例如,在进行井下开采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分析地质构造和矿体的稳定性,根据矿层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支护方案。
此外,还要进行安全监测,定期对井下大气、温度、湿度等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事中应急制度尽管事前预防措施做得再好,但矿井灾害的发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因此,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还规定了矿井必须建立健全的事中应急制度。
该制度要求矿井要设立应急部门,负责应急预案的编制、演练和应急救援工作。
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对事故进行跟踪调查和归责,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五、事后总结制度事后总结是预防灾害的关键环节,也是不断提升矿井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
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规定了矿井必须建立事后总结制度,对事故进行彻底的分析和总结,找出事故的原因和教训,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同时,还要建立事故数据库,对各类事故进行分类整理,为预防灾害提供可靠的依据。
浅谈矿井火灾防治技术摘要:矿井火灾的防治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煤层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煤层自然发火的预测预报和矿井火灾的防治技术。
煤层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的目的是要在火灾发生之前对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做出科学性的评价,煤层自然发火的预测预报是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的火灾进行监测和预测,而矿井火灾防治技术则是对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火灾采取措施,阻止火灾的发生。
关键词:矿井火灾、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td752一、煤层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技术(一)煤层自燃倾向性评价煤自然倾向性是煤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的首要指标,它表征了煤层开拓之前自然发火的可能程度,反映了煤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其自然发火特性之间的关联性。
世界各主要采煤国都依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对煤自燃倾向性的鉴定方法和界定指标做了明确规定。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煤自燃倾性的鉴定沿用前苏联的着火点温度法。
该法由于受氧化剂、还原剂和煤之间的复杂作用的影响较大不能切实地反映煤低温自热氧化特性。
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及其专用仪器测定仪已在我国煤矿普遍推广和应用。
(二)、煤层开采时期的自燃危险性评价技术煤层开采时期的自燃危险程度除取决于自身的自燃倾向外,还与煤层的赋存条件、采煤方法、顶板管理方法、开采方式、开采顺序、开采工艺、采场通风方式等外在因素有关。
因此,多年来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寻求一种能综合判别煤自然发火危险程度的方法。
目前国际上大多采用对各种内、外在影响因素综合评分的方法。
其指导思想是:首先对煤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评出其分值,然后在大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煤自然发火的外在因素进行主观评判,给出分值。
将两者综合相加就得出了相应条件下的煤自然发火的总分值,再按总分值对煤层开采时期的自燃凶险性进行分类。
(三)煤层最短自然女火期评价技术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预测一直是国内外煤矿安全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前苏联利用煤吸氧蓄热研究,提出民以煤吸氧速度常数为基础的检测工艺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煤矿生产技术知识教案第1节矿井地质基础知识一、煤层的埋藏特征煤是古代植物遗体经成煤作用后变成的一种层状可燃矿产,煤层是沉积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煤层的顶底板位于煤层上面和下面的邻近岩层称为煤层的顶、底板。
煤层顶底板自上而下可划分为:老顶、直接顶、伪顶、直接底、老底。
(二)煤层的形态与结构煤层的形态是指煤层赋存的空间几何形态。
煤层的结构是指煤层中是否含有夹石层。
(三)煤层的厚度煤层的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
煤层按厚度的大小可分为四类:薄煤层:厚度小于1.3米;中厚煤层:厚度1.3—3.5米;厚煤层:厚度大于3.5米;(四)煤层的产状煤层在地壳中赋存的空间状态,称为煤层的产状。
煤层的产状通常用煤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来表示。
走向:倾斜煤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叫走向线,它的延伸方向。
倾向:煤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层面向下延伸的直线叫倾斜线,它的水平投影所指方向。
倾角:煤层倾斜面与水平面所夹的最大锐角。
二、地质构造及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一)单斜构造煤岩层受地质作用力的影响,产生向一个方向倾斜的形态称为单斜构造。
(二)褶曲构造:煤岩层在地质作用力的影响下,产生变形而形成波状弯曲且示失去连续性的构造形态称褶皱。
褶皱中煤岩层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褶曲的基本形态:可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类型。
(三)断裂构造:煤岩层受地质作用力的影响,超过其强度极限时,则会在一定部位沿一定方向产生断裂。
断裂面两侧岩块可有明显位移,或没有明显位移,这种构造形态称为断裂构造。
煤岩层断裂后,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反之,则称为裂隙或节理。
1、断层的要素断层的性质和形态是由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等要素等组成。
2、断层的分类A 根据断层面走向与所在煤(岩)层走向的关系,断层可分为:①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煤层走向基本平行。
②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煤层走向基本垂直,即断层走向与煤层倾向基本平行。
③斜交断层:断层走向与煤层走向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