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家畜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
- 格式:ppt
- 大小:289.02 KB
- 文档页数:16
第十二章家畜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第一节品种学说一、品种的概念:(一)种和品种:种是生物学上的分类单位;品种是畜牧学概念。
自然状态下,野生动物只有种和变种,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品种则是畜牧业发展后,由于人工选择的结果。
种1、林纳学说:指相互间有明显的可变差异的生物群,强调生物群的间断性。
2、达尔文学说:强调种的连续性。
3、现代分类学:是由一些实际上或潜在的相互能够自由交配并繁殖后代的若干个个体组成的群体,种与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的条件:A、有新的变异产生;B、变异经选择而固定;C、不同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发情季节、生殖器官结构、性行为差异;遗传隔离-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型)品种是具有独特的经济特性和种用价值,能满足人类的一定要求;对一定的自然和经济条件有适应性,并可随人工选择和生产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其性状能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的具有一定数量的家畜群体。
其数量要求能维持种群特异性的稳定遗传。
(二)品种应具备的条件1、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2、个体间遗传基础来源相同;3、个体的性状及适应性具有相似性:形成该品种的特征,这些共同特征能与其他品种相区别;4、遗传性稳定,种用价值高;5、一定的结构:若干各具特点的类群构成-地方类型、育种场类型、品系与品族;6、足够的数量二、影响家畜品种形成的因素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温度、湿度、雨量等)三、品种的分类:(一)、按培育程度分类:1、原始品种:2、培育品种(育成品种);3、过渡品种:(二)、按生产力类型分类:1、专用品种(专门化品种)2、兼用品种(综合品种)(三)、按生态类型分类:(一)、按培育程度分类:1、原始品种:不同于地方品种。
特点:A、晚熟,个体相对较小;B、体格协调,生产力低但全面;C、体质粗壮、耐粗耐劳,适应性强原始品种是育种的宝贵的育种材料和品种资源。
原始品种的改造,首先应该改善饲养管理,再结合选种选配或杂交以改善遗传基础。
2、培育品种(育成品种)经过人们有目的地选择和培育形成的品种。
遗传多样性与生物资源保护遗传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群内及其间的遗传变异的丰富程度。
它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在如今日益加剧的生物多样性流失和环境退化中,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遗传多样性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保护生物资源。
首先,遗传多样性对生物种群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遗传多样性使得种群内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基因组,增加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当环境发生改变时,那些具有适应性较强的个体有更大的可能性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
这样的选择可以保持种群的健康和稳定,使其能够在面临挑战时继续存在。
其次,遗传多样性对物种的进化和适应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物种之间存在着遗传差异,不同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些物种逐渐进化出与环境更好匹配的特征和行为,以提高其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物种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存在,并对其适应。
然而,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全球的遗传多样性正在迅速减少。
森林砍伐、土地开发、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对生物种群和遗传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人类的活动导致了栖息地丧失、物种灭绝,进而导致了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恢复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将失去稳定性,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生物资源,采取以下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热点,保护稀有和特有物种的栖息地。
这些保护区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境,促进物种的生存和繁殖。
其次,加强对非法狩猎、盗猎和非法贸易的打击力度,维护物种的合法权益。
此外,加强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减少牲畜放牧等不合理利用的影响。
最后,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宣传,加强公众对遗传多样性和生物资源保护的认识,增强大众的环保意识。
要实现遗传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有效保护,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公众和环保组织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立法和监管,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法规,确保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十二章家畜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第一节品种学说一、品种的概念:(一种和品种:种是生物学上的分类单位;品种是畜牧学概念。
自然状态下,野生动物只有种和变种,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品种则是畜牧业发展后,由于人工选择的结果。
种1、林纳学说:指相互间有明显的可变差异的生物群,强调生物群的间断性。
2、达尔文学说:强调种的连续性。
3、现代分类学:是由一些实际上或潜在的相互能够自由交配并繁殖后代的若干个个体组成的群体,种与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的条件:A、有新的变异产生;B、变异经选择而固定;C、不同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发情季节、生殖器官结构、性行为差异;遗传隔离-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型品种是具有独特的经济特性和种用价值,能满足人类的一定要求;对一定的自然和经济条件有适应性,并可随人工选择和生产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其性状能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的具有一定数量的家畜群体。
其数量要求能维持种群特异性的稳定遗传。
(二品种应具备的条件1、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2、个体间遗传基础来源相同;3、个体的性状及适应性具有相似性:形成该品种的特征,这些共同特征能与其他品种相区别;4、遗传性稳定,种用价值高;5、一定的结构:若干各具特点的类群构成-地方类型、育种场类型、品系与品族;6、足够的数量二、影响家畜品种形成的因素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温度、湿度、雨量等三、品种的分类:(一、按培育程度分类:1、原始品种:2、培育品种(育成品种;3、过渡品种:(二、按生产力类型分类:1、专用品种(专门化品种2、兼用品种(综合品种(三、按生态类型分类:(一、按培育程度分类:1、原始品种:不同于地方品种。
特点:A、晚熟,个体相对较小;B、体格协调,生产力低但全面;C、体质粗壮、耐粗耐劳,适应性强原始品种是育种的宝贵的育种材料和品种资源。
原始品种的改造,首先应该改善饲养管理,再结合选种选配或杂交以改善遗传基础。
2、培育品种(育成品种经过人们有目的地选择和培育形成的品种。
第十二章 家畜遗传资源 多样性保护孙东晓新综合楼1-111 sundx@根据张沅老师课件,张毅和孙东晓修订动物育种学的主要学科领域绪论优良畜禽品种的选育提高 畜禽新品种和新品系的培育 利用杂种优势的繁育体系 畜禽品种资源及其保护本章内容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家畜遗传多样性概述 遗传多样性保护理论和方法 新技术在遗传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家畜遗传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引言¾畜产品来源于40多个畜禽种类的约4500个品种 ¾满足人类30-40%需求(肉 蛋 奶 毛 畜力 有机肥) ¾数十年来,家畜生产性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改进:━奶牛的产奶量几乎是40年前的2倍 ━商品猪的脂肪减少了30%多 ━肉鸡上市天数也缩短了近两周美国奶牛产奶量24500 22500 20500 18500 16500 14500 1250019 57 19 60 19 63 19 66 19 69 19 72 19 75 19 78 19 81 19 84 19 87 19 90 19 93 19 96 19 99z 基于丰富多彩 的遗传资源 z 畜禽品种提供 肉蛋奶皮毛 z 生活质量猪肉鸡肉畜牧业集约化、工厂化生产畜牧业集约化、工厂化生产z 使少数优势品种成为畜牧生产的主角(高产洋品种)• • • 肉鸡:4大公司,Aviagen International Group Inc.,The Grimaud Group,Cobb-Vantress,Hybro 猪:Pig Improvement Company (PIC),Hypor, Topigs,Monsanto 牛:ABS Global, Alta Genetics Inc., Semex Alliance, DANSIRE International A/S,z 家畜品种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生产性能不高 具有地方特色z 与此同时家畜遗传资源多样性也受到严重的威胁 (至1993年,全球3831个畜禽品种中,618(占16%) 已经消亡,还有30%-40%的畜禽种质资源濒于灭绝国外畜禽品种资源状况9 许多家畜品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在1433个调查品 种中大约有27%处于灭绝边沿 9 可以推测,目前全球的5000余品种中,大约有1200 到1600个品种处于危险境地 9 每年大约有50多个品种消失 9 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品种的数量正日益减少世界动物遗传资源概况各国畜禽品种数量 分析 年份 1993 1995 1999 哺各国 品种数乳类禽各国 品种数类有种群数据 的品种比例 (%)有种群数据 的品种比例 (%)涵盖 国家 131**** **** 533053 73 63 43 863 1049 3505 85 77 39172 172 1822006 10512*FAO动物遗传资源全球数据库资料,统计到2006年1月。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畜禽遗传资源是指畜禽体内携带的遗传信息,包括基因、染色体、DNA等。
保护和利用畜禽遗传资源是现代畜禽养殖和遗传改良的基础工作之一。
合理的保护与利用畜禽遗传资源,可以提高畜禽的遗传品质,增加畜禽的产量和抗病能力,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保护和保存畜禽的遗传信息。
保护畜禽遗传资源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畜禽遗传资源库。
畜禽遗传资源库是一个集中保存畜禽遗传资源的机构,负责采集、保存和管理畜禽遗传资源。
畜禽遗传资源库应该具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确保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质量。
此外,还要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工作,及时了解和收集畜禽遗传资源的信息,为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畜禽遗传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畜禽的繁殖与繁育。
合理的繁殖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存和传承畜禽的优良遗传特性。
选择适合的配种对象,控制繁殖的数量和速度,进行合理的繁殖交配,可以提高畜禽的遗传品质。
同时,要加强对畜禽遗传疾病的防控工作,避免疾病对畜禽遗传资源的破坏。
利用畜禽遗传资源是指将保存的畜禽遗传资源应用于畜禽生产和遗传改良中。
利用畜禽遗传资源可以通过选择育种和基因改良等手段,改善畜禽的产量、肉质和品质。
现代育种技术可以通过对畜禽遗传资源的分析和评估,选取优良的遗传特性进行人工选择和配种,以获得更好的畜禽品种。
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改良,引入外源基因,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畜禽养殖企业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管理和监督,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畜禽遗传资源的合法权益。
科研机构应加强对畜禽遗传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畜禽养殖企业应积极参与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高畜禽的遗传品质和产量,推动畜禽养殖业的发展。
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促进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畜牧专业中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种群保护动物遗传育种和种群保护是畜牧专业中非常重要的领域,旨在提高家畜的遗传优势,并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本文将介绍畜牧专业中的动物遗传育种和种群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动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1. 遗传变异:所有个体都会存在遗传变异,通过选择具有所需特征的个体进行繁殖,能够增加所需特征在群体中的频率。
2. 遗传假设:遗传育种的基本原则是根据遗传假设,即某一性状在个体之间是可遗传的,并且其遗传程度可以进行评估。
3. 选择与驯化:通过选择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可以逐渐改善整个种群的遗传特征,实现家畜的驯化和改良。
二、动物遗传育种的方法1. 选择性繁殖:根据所需特征选择有优良基因的个体进行繁殖,以提高其所需特征在后代中的表达。
2. 合理配种:通过配对具有互补优点的个体,可以避免遗传缺陷的传递,并增加有益基因在后代中的比例。
3. 基因组选择:利用现代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技术,对个体的基因组进行广泛分析,以选择出具有所需基因组特征的个体进行繁殖。
4. 基因编辑: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个体的基因进行精确的编辑和改造,以达到改良品种特征的目的。
三、种群保护的重要性与方法1. 保护遗传多样性:畜牧种群中的遗传多样性对于物种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保护和维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是种群保护的首要任务。
2. 建立遗传资源库:建立动物基因库和种质资源库,对畜牧品种进行定期的收集、登记和保存,以充分利用和保护物种的遗传资源。
3. 交配平衡与遗传监控:控制种群间的交流,避免过密或孤立的种群繁殖,同时进行遗传监控,以及早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遗传问题。
4. 建立保护区与培育:建立物种保护区,保护野生或濒危畜牧品种,同时进行培育和人工繁殖,以提高其种群数量和适应性。
结论:动物遗传育种和种群保护在畜牧专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选择性繁殖和合理配种等方法,可以改良和优化畜牧品种的特性。
同时,种群保护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也是保证物种持续发展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关键。
动物繁殖学考试大纲(供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学术型硕士、畜牧专业学位硕士入学参考)一.参考书目1.朱士恩,《动物繁殖学》(第六版)(2015年),中国农业出版社二.考试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家畜的生殖器官[考试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家畜生殖器官的组成和生理功能,了解动物生殖器官的组织构造。
[考试内容]1.公畜的生殖器官组成和功能2.母畜的生殖器官组成和功能第二章生殖激素[考试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生殖激素的种类,掌握各种生殖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考试内容]1.调节繁殖机能的器官组织2.生殖激素的分类2.生殖激素的生物学作用(GnRH、OXT、FSH、LH、PRL、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3.各种生殖激素的应用第三章雄性动物生殖生理[考试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雄性动物生殖机能的发育和性行为、精子的运行与释放,掌握精子发生的过程。
[考试内容]1. 精子发生的过程2. 精细管上皮周期和精子发生波3. 血睾屏障4. 精子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5. 精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6. 环境条件对精子的影响第四章雌性动物的发情周期[考试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雌性动物性成熟和适配年龄,掌握卵子的发生和卵泡的发育、发情周期中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激素调节。
[考试内容]1. 卵子发生的过程与机制2. 精子和卵子发生的不同点3. 卵母细胞成熟的调控4. 卵子的形态与结构5. 卵泡的发育过程6. 黄体的形成与退化7. 发情周期的调节机理8. 影响初情期和性成熟的因素第五章受精与早期胚胎发育[考试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精子和卵子在受精前的准备,掌握受精过程、胎膜和胎盘的结构和特点。
[考试内容]1. 精子受精前的生理变化2. 卵子受精前的生理变化3. 受精过程4. 早期胚胎发育的阶段和特点5. 胎膜和胎盘的结构与特点第六章妊娠与分娩[考试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妊娠维持及妊娠母畜的主要生理变化,掌握妊娠诊断的方法、意义和分娩机理。
畜牧业的种畜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畜牧业是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肉类、奶类等食品资源种畜资源的保护和遗传改良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将从种畜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的角度,探讨畜牧业的发展之路种畜资源保护种畜资源保护是指对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种畜进行保护,以防止其遗传特性丢失种畜资源保护的方法主要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保护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原产地对种畜进行保护,主要包括建立种畜保护区、实施种畜选育计划等种畜保护区可以为种畜提供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防止种畜因环境变化、疾病等原因而减少实施种畜选育计划可以保持和提高种畜的优良遗传特性易地保护易地保护是指将种畜转移到其他地区进行保护这种方法可以分散种畜的遗传风险,防止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种畜资源的丧失易地保护的实施需要考虑种畜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生物技术保护生物技术保护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种畜进行保护例如,通过冷冻保存种畜的胚胎、精子等遗传材料,以备不时之需此外,还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种畜进行遗传改良,提高其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遗传改良遗传改良是指通过选择性繁殖等手段,提高畜牧生产中动物的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适应性遗传改良的方法主要包括选择性繁殖、人工授精和基因编辑等选择性繁殖选择性繁殖是指根据动物的生产性能、形态特征和遗传特性等进行选择,将有优良遗传特征的个体留作繁殖用选择性繁殖可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是指通过人工方法将精子导入雌性动物体内,以实现繁殖目的人工授精可以提高优良种畜的繁殖效率,减少因繁殖障碍等原因导致的繁殖失败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指利用基因技术对动物的遗传物质进行改造,以实现对动物性状的改良基因编辑可以精确地改变动物的遗传特性,提高其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种畜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遗传改良手段,可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人类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食品资源以上内容为文章的相关左右后续内容将详细介绍种畜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的具体实践案例,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效果评估等种畜资源保护的实践案例种畜资源保护的实践案例展示了保护工作如何具体实施以及取得的效果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种畜资源保护案例案例一:中国黄牛的保护中国黄牛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遗传特性的牛种为了保护中国黄牛的遗传资源,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建立中国黄牛保护区、实施选育计划等通过这些措施,中国黄牛的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恢复,遗传多样性得到了保护案例二:苏格兰黑脸羊的保护苏格兰黑脸羊是一种具有独特遗传特征的羊种由于环境变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苏格兰黑脸羊的数量急剧减少为了保护这一品种,苏格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建立保护区、实施选育计划等通过这些措施,苏格兰黑脸羊的数量得到了有效恢复,遗传资源得到了保护遗传改良的应用和效果评估遗传改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下是一些遗传改良的应用和效果评估案例一:肉牛的生长改良通过选择性繁殖和基因编辑技术,肉牛的生长性能得到了显著改良优良品种的肉牛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肉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遗传改良在提高肉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案例二:奶牛的产奶量改良通过选择性繁殖和基因编辑技术,奶牛的产奶量得到了显著提高高产奶牛品种不仅产奶量高,而且乳质优良,为乳品加工业提供了优质的原料遗传改良在提高奶牛产奶量和乳品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评估遗传改良的效果评估是检验改良手段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改良前后的种畜进行生产性能、形态特征和遗传特性等方面的比较,可以评估遗传改良的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遗传多样性评估、适应性评估等方法,对遗传改良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种畜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在畜牧业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应用遗传改良技术,可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人类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食品资源未来,种畜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将继续在畜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上内容为文章部分,大约占文章内容的30%文章整体内容涵盖了种畜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保护方法、实践案例,以及遗传改良的应用、效果评估等方面遗传多样性与种畜资源保护遗传多样性是种畜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遗传多样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种畜的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适应性为了保护和提高遗传多样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措施一:实施多样化的选育计划通过实施多样化的选育计划,可以选择具有不同遗传特征的种畜进行繁殖,以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例如,可以选择具有不同生长速度、肉质和抗病能力的种畜进行杂交,以产生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后代措施二:利用基因库技术基因库技术是指将种畜的遗传材料(如精子、胚胎等)进行冷冻保存,以备不时之需通过建立种畜基因库,可以保存种畜的遗传资源,提高遗传多样性在需要时,可以利用基因库中的遗传材料进行人工授精或克隆繁殖,以保护和恢复种畜的遗传多样性遗传改良的挑战与展望尽管遗传改良在畜牧业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以下是一些遗传改良的挑战和展望挑战一:遗传多样性的减少由于遗传改良的持续进行,部分种畜的遗传多样性可能减少这可能导致种畜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适应性减弱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平衡遗传改良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避免过度选择特定的遗传特征挑战二:遗传改良技术的应用成本遗传改良技术(如基因编辑、人工授精等)的应用成本较高,对畜牧业的生产者和管理者提出了较大的经济压力为了降低应用成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高效、低成本的遗传改良技术展望:未来的遗传改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遗传改良技术将更加先进和高效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将更加精确和可靠,可以更精确地改变动物的遗传特性此外,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组编辑等新技术将在遗传改良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畜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畜牧业的种畜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通过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应用先进的遗传改良技术,可以保护和提高种畜的遗传资源,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种畜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将继续在畜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食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