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6.54 KB
- 文档页数:7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趋势教学目标:1、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体会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2、培养信息意识,激发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与趋势教学方法:结合教材,使学生对信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一课程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提问来展开,运用实例来帮助理解信息、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提问复习:信息技术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模式?2、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
上节课,我们调查了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运用,本节课我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趋势。
二、明确学习任务信息技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趋势。
找一个感兴趣的方向,发挥想象力,预测未来10年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自主研学,思考下列问题:(1)信息技术当下发展状态是怎样的?(2)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其发展有什么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在互相讨论的基础上归纳问题要点或提纲。
四、活动过程(一)了解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1、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14-15,理解归纳信息技术的定义,弄清信息技术包括哪些方面,从而认识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
2、然后请学生发言,教师简述讲解,指导归纳小结。
①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发展,②大数据的应用更加重要,③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蓬勃发展,④线上协同工作和虚拟企业应运而生,⑤地理信息的使用受到更多的关注,⑥数字化设备向智能化、便携化的方向发展。
(二)探究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1、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16-17,理解归纳信息技术的定义,弄清信息技术包括哪些方面,从而认识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2、然后请学生发言,教师简述讲解,指导归纳小结。
①第一阶段:语言的使用,②第二阶段:文字的创造与使用,③第三阶段: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④第四阶段: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⑤第五阶段: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1、信息技术的定义;
2、通信技术的定义;
3、电子计算机技术;
4、微电子技术;
5、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6、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是教材上的第二课;是第一节课的一个延生和继续;也是为第三节课的知识点做了一个引入作用..而本课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可以操作的机会较少..所以本课引入有趣的视频资料注重教学重点的讲解;而在其他非重难的知识点上降低重视度..本课的重点是:信息技术的定义;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学生的学习态度良好..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课;了解了信息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信息技术的定义;
2、理解信息技术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3、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讨论并发言的学习习惯;找到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活动任务的完成;以及小组讨论;学生理性地表达感受以及认识知识点..
2、学生能过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遇到学习方面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定义;
2、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案第一章:信息技术的认识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1.2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硬件、软件、网络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组成和发展历程。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概念。
讲解:详细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组成和发展历程。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如互联网、智能手机等。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第二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使用输入设备等。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文件管理,掌握基本的文件操作。
2.2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开关机、使用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等)。
计算机的文件管理:文件夹的创建、文件的复制、剪切和删除等。
2.3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机操作,加深对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知识。
2.4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知识。
示范:示范进行计算机操作,让学生跟随操作。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机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机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的重要性。
第三章:网络的基本使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掌握上网的基本操作。
让学生了解浏览器的使用,掌握基本的上网技巧。
3.2 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互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上网的基本操作:连接互联网、使用浏览器、搜索信息等。
3.3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上网操作,加深对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讲授法:讲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浏览器的使用方法。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案【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高中信息技术优秀教案篇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展示几个信息技术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教学一、信息技术概念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显示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1、五次信息技术革命:⑴语言的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有140多种,其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所以,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语言是英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有些语言则只为几千乃至几百人使用,如美洲的土著印第安语,中国的鄂伦春语、赫哲语。
⑵文字的创造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诞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语言的起源,距今至少有上百万年,人类最早的文字诞生到今天,最多也不过五六千年。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
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
由此可知,历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⑶印刷术的发明我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印刷术,都是在我国印刷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印刷术和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
它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称为「文明之母」。
⑷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电报:1844年5月24日,在座无虚席的国会大厦里,莫尔斯用他那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倾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机,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的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1912年“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后,发出电报“SOS,速来,我们撞上了冰山。
第一课计算机的过去与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史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
2、通过比较,了解几代计算机采用的主要部件。
3、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搜索并获取合适的网络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计算机发展简史。
2、计算机发展经过四代。
学情分析:本课是初中信息技术的第一课,学生在小学中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有所了解,而本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课程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参与。
因此课的教学尽量考虑让学生有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问题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每人一机,能够进行网络教学)。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
1、师:首先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用电脑吗?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电脑呢?生:可以上网浏览网页;可以看电影;可以玩游戏……师: 电脑可以做很多事情,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走进电脑的世界,一起来学习好电脑知识,好吗?二、初步探索。
信息技术的应用:1、展示一些电脑在各方面应用的图片(银行系统图片,科学实验室图片,机器人图片,人和电脑下围棋的图片等),请学生描绘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问题: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小组讨论)请4-5个学生回答。
师评价归类:军事、工业、科研、农业、商业、交通、教育、医学等等。
总结: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三、学习深入师: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离不开电脑了,电脑技术也越来越趋向成熟,那么有没有人知道,电脑是怎么产生的,它以前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呢?1、布置任务1:请学生结合书本,思考两个问题:(1)最早的计算机工具是什么时候诞生的?(2)第一台真正的电子计算机是什么时候诞生的?上网通过百度搜索查找世界上第一台电脑产生的历史和它的图片资料(教师可以先演示一下在百度搜索的方法)。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教案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适应这一变革,教育部门对信息技术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本教案旨在探讨如何将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4.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三、教学内容1.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介绍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教育、医疗、金融、交通等,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3.信息技术与教育:探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如在线教育、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等,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5.信息安全与伦理:教育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信息技术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新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任务完成、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
2.成果评价:评估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所提交的作业、作品等成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3. 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2.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实例。
3. 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2. 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演示法:展示信息技术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 讲解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实例,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
4. 演示信息技术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
5. 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3.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2. 计算机的功能。
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2.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演示法:展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部分。
3. 讲解计算机的功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4. 演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计算机的操作过程。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1、信息技术的定义;
2、通信技术的定义;
3、电子计算机技术;
4、微电子技术;
5、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6、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是教材上的第二课,是第一节课的一个延生和继续,也是为第三节课的知识点做了一个引入作用。
而本课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可以操作的机会较少。
所以本课引入有趣的视频资料注重教学重点的讲解,而在其他非重难的知识点上降低重视度。
本课的重点是:信息技术的定义;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学生的学习态度良好。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课,了解了信息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信息技术的定义;
2、理解信息技术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3、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讨论并发言的学习习惯,找到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活动任务的完成,以及小组讨论,学生理性地表达感受以及认识知识点。
2、学生能过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遇到学习方面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定义;
2、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