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3-1 儒家文化-孔子
- 格式:pptx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2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重点汇总)分析“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和之美是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述中“中声”,“中音”,“中和”,“和”等概念含义相通,用于音乐、道德修养、政治教化,反映当时音乐、道德、、政教一体的社会观念。
孔子对《诗》的评价也以“中和之美”作为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在历代的文学创作中都得了体现。
今天应当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1) 重整体、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2) 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的类比思维。
3) 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辨证思维。
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1) 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
2) 科学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高度的集权需要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而经过科举选拔而来的大小官僚是当时整个社会文化程度最高的阶层。
3) 科学考试制度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记,无论是运动、文学、制度、事业都带有应考的性质,迎合当时主考的意旨,所说之话,所作之文大多与实际生活不发生关系。
明清之后,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已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1) 秦汉时期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
2) 秦汉以来,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严密的人身控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
3) 秦汉以后,君主制度日益成熟与完善,高度集中的专制王权,给传统中国社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专制社会里,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与民众生活几乎很少不受到时集权政治的影响,特别是高度专制的明清时代,无孔不入的政治权力造成了传统的沉闷与单调。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1)2007-5-30 10:45 【大中小】【我要纠错】绪论“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孔子文化介绍模板1. 简介孔子文化,简称孔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文化以孔子的思想、教育理念、道德规范以及儒家经典为核心,强调人的修养、礼仪之道、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2. 儒家思想孔子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系。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即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他认为人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实现自我修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将孔子的理念融入教育体系中,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学习态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3. 孔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1 仁爱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认为仁爱是人之本性。
他提倡人们要以诚实、善良、宽容和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并倡导关爱弱者、扶持需要帮助的人。
3.2 礼仪之道孔子认为社会秩序的维系是通过遵循规范的礼仪而实现的。
他强调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3 忠诚和孝道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忠诚于家庭和国家,尤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道。
他认为孝道是一种基本的伦理规范,子女应该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并以此作为自己品行修养的重要标志。
4. 孔子及其影响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的教育思想和学说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并且对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他的经典著作《论语》被视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被用作教育的基本原则和道德的指导。
孔子的影响还体现在东亚各国的教育体系中,儒家思想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中国,孔子文化仍然被广泛传承,并且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教育、政治、商业和社会伦理。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
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
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
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
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出生: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2、立志学习礼乐: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3、试图恢复礼乐,传承礼乐文化:(1)(1)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2)周游列国:卫、陈、宋、蔡、楚孔子周游列国路线▲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
第二章中国古典哲学一、儒家哲学1、儒家的产生2、儒家及儒学的嬗变(1)创始时期的儒学孔子思想的核心思想提倡“仁”。
[产际是伦理道德思想,“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孔子思想集中在以下二个方面:(一),以血亲为根基,以伦理为本位,讲求忠、孝、义、信,而以仁为根本。
(二)推己及人,使天下归仁。
仁的思想由家族内部推广到国家,由“孝”延及“忠、”“义”。
孟子全面发展儒家学说。
“仁‘原来只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进一步将它推广到政治,提出“仁政”的概念。
他首先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善的,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就为仁政思想打下一个理论基础。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一)仁、义、礼、智信是人性固有的,人生来是善的,人人都可以为善,都应舍生取义。
(二)以人为本,施行仁政,以德王天下,统治者可以,也应当象尧舜那样讲王道,行王政,而反对霸道。
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即以民为立国之本。
(三)认为人应该涵养善性,即可达到天人合一。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知性,知天”,三位一体,而达到天人全一。
(2)两汉独尊时期的儒学秦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政治,汉初,这生息休养,统治者推行道家政治,实行无为而治。
到汉武帝时,又推行多欲政治,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汉代的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
汉代的儒学主要是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
董仲舒将阴阳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杂糅起来,构成新儒学,其主要学说是:(一)天人感应说。
这是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董氏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与人能相互感应,国家有失道之处,天乃先出灾害以警告之,如不知自省,则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侧伤败乃至,因而人事的祸福,总是能从“天意”预见得到。
(二)君权神授说。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主,所以君主应听命于天,不能逆天而行,人臣百姓则要听命于天子,不能反抗违背。
第一讲儒学的形成及早期儒家思想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二)《六经》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2、《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尧舜时代,下至东周,约一千五百多年。
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它是用散文写成的。
大致有四种体式:(1)典政治法律、祭祀制度;(2)训诂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3)“誓”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4)“命”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告示。
3、《礼经》简称《礼》也称《仪礼》。
儒家经典之一。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制的汇编,共七十篇,近七万字。
《仪礼》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_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下面关于传统道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礼”在根本精神上与儒家的终极关怀有内在一致性,构成了传统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一种重要方式2.孔子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答案:正确3.“信”最初便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答案:错误4.“仁”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
答案:正确5.土地信仰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本色信仰,春秋时,国家、地方、村落必备的祭祀土地的场所是()。
答案:社庙6.在农耕与游牧民族间的对垒中,中原农耕民族长期处于守势。
下列不是农耕民族长期处于守势的主要原因的是()。
答案: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腐朽7.继西周宗法制以后,宗法制发展到了第二阶段:( )。
答案:世家大族宗法制8.特定民族文化系统所反映出的基本精神特质,是该民族特定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基本风貌的反映,这称作()。
答案:文化精神9.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元德”是。
答案:孝10.孔子虽主张“臣事君以忠”,但与后世对君主的绝对服从不同,他强调君臣之间相互尊重,“ ”是“臣事君以忠”的条件。
答案:君使臣以礼11.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
”答案:礼12.在法国历史文化中的()等大腹便便的“维纳斯”形象充分体现了生殖崇拜下的原始审美观。
答案:莱毕格维纳斯13.以下不属于佛教中国化主要表现的是()答案:宗教化14.南宋,以禅作诗的风气终于酝酿出宋代最具佛理的诗论:(),这本诗话强调诗道就是妙悟。
答案:《沧浪诗话》15.图腾崇拜的第二个阶段有共同的特点:祖先都是女性,她们所生下的都是男的。
答案:正确16.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指祈祷,醮是清洁的意思,又称为道场。
答案:错误17.佛教中国化的发展期大体开始于东晋时抵达长安,终结于南北朝晚期佛教宗派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