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大师-许渊冲及其翻译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572.84 KB
- 文档页数:2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令狐采学外国语学院115班3号冯奕璇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在上了名家名篇赏析这门课之后,我们都知道了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许渊冲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称号,同时他还总结了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
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以及他的作品。
首先是许先生所提出的“三美”理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
所谓意美,就是在翻译时要体现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要求译文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
以他翻译的《关雎》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文为“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先说意美,关关雎鸠的意思是“关关鸣叫的水鸟”,许先生的译文中用了“cooing”这个单词来表示水鸟,运用了“拟声”的修辞手法,将水鸟鸣叫这一景象描写的惟妙惟肖,“拟声”的手法同时也表现出了原文《关雎》的活泼的感觉,而“turtledoves”既有斑鸠的意思,也有情人的意思,暗示了这首诗为一首情诗,符合原文的意境。
许先生用“a good young man”而不是“gentleman”表现出了原文“民俗歌谣”的特点,洒脱,不拘泥于形式。
再说音美,译文中第一句的词尾“cooing”和第三句的词尾“wooing”读音相似,第二句的词尾“turtledoves”和第四句词尾“loves”读音相似。
在音节上,第一句为七个音节,第二句五个,第三句又是七个,第四句五个。
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音美”这一特点。
第三个特点是“形美”原诗中四字一句,对仗极其工整,译文中也维持在四到六词一句,共四行,和原诗相符。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的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除了“三美”理论之外,许先生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著名的翻译理论“三化”理论。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主要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当中。
“美”,指三美论和再创美论或三美补论。
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
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音美其次,形美最后。
在提出把三美论作为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之后,许渊冲进一步指出:推而广之,文学翻译就是把原文的美转化为译文的美,把一国之美转化为全球之美。
换言之,文学翻译就是美的再创造。
如果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再创美论则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即三美补论。
“化”,指三化论和化学论。
三化指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
所谓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类译法;所谓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二为一等类译法;所谓等化包括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类译法。
如果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那就是深化;而浅化正好相反,指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
总之,所谓等化,指形似的译文;所谓浅化,指意似的译文;所谓深化,指神似的译文。
浅化就是避短,深化却是扬长,等化也可以说是半扬长半避短。
在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本人的“三化论”的基础之上,许渊冲提出“译学是化学”的翻译命题,这就是许渊冲的“化学论”:文学翻译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甚至是全球美的“化学”。
“之”,指三之论。
三之指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知之是翻译的基本或最低目的,好之是翻译的较高目的,而乐之则是翻译的最高目的。
其中的“乐之”,包括读者的乐之和译者的乐之。
要使读者乐之,译者必须首先乐之,这是翻译的成败关键。
“艺术”,指翻译艺术论。
文学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不仅文学翻译是艺术,文学翻译理论也是艺术。
因为: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一、许渊冲的译作许渊冲在译作方面,除了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汉译英《不朽之歌》外,还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和《西厢记》等英译,其中英译《楚辞》及《西厢记》分别被誉为“英美文学的高峰”,“可与莎士比亚的杰作媲美”;汉译法则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外译汉则有世界文学名著十种:〔英〕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司各特《昆廷-杜沃德》,〔法〕《雨果戏剧选》、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世之初》、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水上》、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和《哥拉-布勒尼翁》,〔美〕亨利-泰勒《飞马腾空》。
二、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概述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翻英法、译唐宋,实践经验丰富。
“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
”(谢天振,2003:69)许渊冲在进行大量翻译实践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构建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翻译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他先后在学术期刊发表翻译类文章百余篇,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文学(尤其是诗词)翻译理论:“在我看来,‘信、达、雅’三字经可以理解为‘信、达、优’。
‘优’就是发挥译语优势,就是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用富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词语,换句话说,‘优’就是‘美’。
……‘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创优就是竞赛,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
总起来说,文学译论也可以说是‘创优似竞赛’:‘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方法论,‘似’是目的论,‘竞赛’是认识论,和前面提到的‘美化之艺术’加起来,一共是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 这就是我积六十年文学翻译的经验(用中、英、法文出版了五十多本文学作品,把两千多首诗词译成英、法韵文)总结出来的理论。
”(许渊冲,2003)1、“三美”论“三美”之说,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的。
许渊冲最经典的翻译
摘要:
1.许渊冲的背景介绍
2.许渊冲的经典翻译作品
3.许渊冲的翻译理念和方法
4.许渊冲翻译作品的影响和贡献
5.结语:许渊冲在中国翻译界的地位
正文:
许渊冲,原名许秉章,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1921 年出生于江西南昌,自幼酷爱文学,青年时期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后赴法国留学,学习法语和法国文学。
回国后,他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并因此获得了“翻译界的诺贝尔奖”——“鲁迅文学奖”。
许渊冲最经典的翻译作品当属《红楼梦》。
他以精湛的法语功底和深入理解,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精准地翻译成了法文,使之成为法国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
此外,他还翻译了《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以及巴尔扎克、雨果等法国文学名著,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许渊冲的翻译理念和方法独具特色。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递。
因此,他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保持原作的风貌和韵味,同时又要让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他主张“意译”,即在保持原意不变的情况下,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编和润色,使之更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许渊冲翻译作品的影响和贡献不言而喻。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使中国古典
文学名著走向世界,也为法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翻译理念和方法,深刻影响了中国翻译界,被誉为“中国翻译界的泰斗”。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许渊冲(1895-1931),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词翻译家,其英译古诗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以及繁复的文化艺术精髓,变换成丽、具有感染力的英文诗句,颇具创新意义。
许渊冲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讲述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文化,而他采用的方法是译形译意,其理论及技巧值得深入探讨。
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是译者把古诗这种非可言性的文学形式重新变形,转为英文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同时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与一致性,这也是他译形译意理论的核心思想。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认为文字、声音和意义都具有可把握的完整性,因此,在处理译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色彩等特点,确定原文的表达方式。
此外,有时,他还会运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洞察,把一些本地文化内涵融入到译文中,从而更好的呈现原文的精神。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技巧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理解,还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体会,且把所有文字、声音和意义统一起来,使英译文变得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深入人心。
此外,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还充分利用英语的文学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多样表达手段,在处理诗歌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努力想象诗句中的抽象内容。
他精心把握英语句式的技巧,采用一定的体裁是诗歌的结构,注重韵调的变化,诗意的和谐,以及释义的灵活选取和组合,最终营造出一种中西化的诗歌语言。
归纳起来,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与技巧是对传统古诗的理解、把握和重塑,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化内涵,也把传统艺术美学与英语文学之间的融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他所探究的理论及技巧更有力地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精髓,对傅雷家学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精神。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特点许渊冲作为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具有自己独特的翻译思想特点。
在他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秉持着一种负责任、专注于本文化的传统翻译理念。
本文将对许渊冲的翻译思想进行总结,包括他的本文化导向、信达雅三原则、移情与同理心、文化批判意识等方面。
首先,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强调本文化导向。
他提出了“翻译无国界”这个观念,认为翻译是跨越国界和文化的传播。
他强调翻译要服从本文化,并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保持对原作的尊重和忠实。
他不赞成将翻译视为跨文化融合的手段,而是主张通过尊重原作,尽可能不改变原作的风格和语气,来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其次,许渊冲提出了“信达雅”三原则。
翻译的首要目标是让读者得到准确的信息传达,即“信”;其次是让读者能够读得通顺和流畅,即“达”;最后是让读者有一种与原作相当的审美体验,即“雅”。
这三个原则贯穿他的翻译实践和理论,强调了翻译的准确性、通顺性和美感。
第三,许渊冲注重移情与同理心。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活动,必须要有移情和同理心。
他主张译者要根据原作中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尽可能地理解原作的意图,并将其传达给读者。
他认为移情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作的价值和情感。
最后,许渊冲具有较强的文化批判意识。
他强调翻译不应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应该是一种对文化的传递和批判。
他主张翻译者要对本文化和原作中潜在的意识形态进行把握和反思,避免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过度加诸到翻译中。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媒介,应该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对话,促进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总的来说,许渊冲的翻译思想特点主要包括本文化导向、信达雅三原则、移情与同理心以及文化批判意识。
他的翻译思想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强调尊重原作和本文化,并通过移情和同理心来传递原作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他还具有较强的文化批判意识,主张翻译者应该有对文化的敏感和批判性思维。
这些翻译思想特点在他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著作中得到了深入的体现和论述,对当代翻译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化学者,他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作出了突出贡献。
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翻译的目的、方法、理论、伦理等多个方面。
首先,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强调翻译的目的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传递信息和理解意义。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是要通过语言的转换来传递作品的信息和意义。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
在他的看法中,翻译是沟通跨文化之间的桥梁,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方式。
其次,许渊冲的翻译思想注重翻译的方法。
他强调了翻译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认为翻译是一种"再创作"。
在翻译中,翻译家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读者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和改变,以确保作品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他主张采用一种“文化接近”而非“语言对等”的翻译方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味,同时尽可能地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习惯。
第三,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强调翻译的理论建构。
他认为翻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需要建立科学的理论框架来指导翻译的实践。
他提出了“平行原则”、“目标论”、“概念转换”等多种翻译理论,为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他主张研究翻译理论应该注重通译性和对等性,强调翻译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此外,许渊冲的翻译思想还关注了翻译的伦理问题。
他认为翻译必须在尊重原作和目标文化之间保持平衡,要遵循伦理的原则和义务。
翻译家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原作,同时也要尊重和理解目标文化的价值和观念。
他主张翻译家应该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的思维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传递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
总的来说,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具有开创性和独特性。
他不仅关注翻译的技术层面,还深入挖掘翻译的哲学、文化和伦理问题。
他的思想不仅对翻译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通过对许渊冲的翻译思想的学习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翻译的本质和意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主要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当中。
“美”,指三美论和再创美论或三美补论。
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
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音美其次,形美最后。
在提出把三美论作为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之后,许渊冲进一步指出:推而广之,文学翻译就是把原文的美转化为译文的美,把一国之美转化为全球之美。
换言之,文学翻译就是美的再创造。
如果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再创美论则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即三美补论。
“化”,指三化论和化学论。
三化指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
所谓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类译法;所谓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二为一等类译法;所谓等化包括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类译法。
如果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那就是深化;而浅化正好相反,指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
总之,所谓等化,指形似的译文;所谓浅化,指意似的译文;所谓深化,指神似的译文。
浅化就是避短,深化却是扬长,等化也可以说是半扬长半避短。
在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本人的“三化论”的基础之上,许渊冲提出“译学是化学”的翻译命题,这就是许渊冲的“化学论”:文学翻译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甚至是全球美的“化学”。
“之”,指三之论。
三之指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知之是翻译的基本或最低目的,好之是翻译的较高目的,而乐之则是翻译的最高目的。
其中的“乐之”,包括读者的乐之和译者的乐之。
要使读者乐之,译者必须首先乐之,这是翻译的成败关键。
“艺术”,指翻译艺术论。
文学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不仅文学翻译是艺术,文学翻译理论也是艺术。
因为: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许渊冲是中国现代翻译界的杰出学者和翻译家。
他的翻译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注重翻译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传递,强调翻译与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
在翻译实践中,他提出了“文化转译”和“顺应原则”的概念,使翻译更具有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许渊冲认为,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语言再现和传递不同文化范围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
在他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将源语言中的话语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的话语,同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的差异。
他主张翻译应以“文化转译”为目标,即在语言转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的传递,以保持原作品的文化独特性和魅力。
他强调翻译应当突出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尊重原著的风格和语言特点。
为了保持原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许渊冲提出了“顺应原则”。
这个原则意味着翻译应当尽量接近原著的意义和风格,使得目标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的韵味和情感。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一种重新创作,翻译家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便更好地将原作品呈现给目标语读者。
在实践中,许渊冲注重和推崇翻译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翻译工作应当服务于社会和时代,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
他主张翻译应当与社会需求密切相连,关注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力求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的翻译作品广泛涵盖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领域,包括《简爱》、《小王子》等作品,为中国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国际文化交流。
总的来说,许渊冲的翻译思想体现了翻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他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他提出的“文化转译”和“顺应原则”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翻译作品丰富多样,社会影响深远,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翻译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水平。
许渊冲最经典的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1.许渊冲的背景介绍2.许渊冲的经典翻译作品3.许渊冲的翻译理念和方法4.许渊冲翻译作品的艺术价值5.许渊冲翻译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正文许渊冲,原名许振东,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生于 1921 年,自幼爱好文学,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
他的翻译生涯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已翻译了数百部作品,涵盖了中、英、法、德、意、日等众多语种,被誉为“翻译界的泰斗”。
许渊冲最经典的翻译作品当属《毛泽东选集》。
他以独特的翻译手法,准确传达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国外了解中国革命历程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南。
此外,他还翻译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古典文学名著,将中国古典文化的美丽与世界分享。
许渊冲的翻译理念和方法独树一帜。
他主张“忠实、达意、求美”,即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传达原文的意境和美感,使翻译作品具有艺术价值。
他的翻译方法被称为“意译”,即在保证表达原文意思的同时,力求使译文更加优美、生动。
这种翻译方法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于提高我国翻译水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渊冲翻译作品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他的翻译作品,无论是文学名著还是政治论著,都充满了独特的韵味。
这得益于他深厚的语言功底、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翻译理念。
他的翻译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堪称艺术佳作。
许渊冲翻译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的翻译理念和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翻译工作者,推动了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同时,他的翻译作品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三美论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是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它提出翻译在文字、情感和思想三个方面应当达到“美”的要求。
这三项要求统称为“三美论”。
文字美指译文的文字表达形式,也指译文的文字格式、文法、书写、措辞等,要求译文应当能够展现出原文的表达格式,使原文的表达形式在译文中重现,从而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原文。
情感美指译文应当保持原文的精神内蕴,引起读者与之产生共鸣,而不仅仅是一句句表达模式的翻译。
比如保持原文节奏、词句的辛辣幽默和对比等,地给读者留下原有形式的精神负荷。
思想美指译文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的思想,而不仅仅是表层的文字意思翻译,应当尽力展现出原文的思想内涵。
许渊冲在《翻译方法》中提到,译文的思想美应当把原文的神妙之数,尽可能地取出其翻译。
三美论对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提出了明确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在文字、情感和思想上都要达到精美的把握,不仅提高了翻译质量,而且也提升了翻译理论的普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