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篇:贾谊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文言文阅读:《贾谊传》贾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其辞曰:“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
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
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
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
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欲抑先扬,匠心独运——李商隐《贾谊》赏析欲抑先扬,匠心独运——李商隐《贾谊》赏析作者/810的老好人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赏析:扬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常用艺术手法,通过有意的压低或抬高对象反向抬高或压低对象的方式,来实现写作目的。
它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它的作用可以形成审美上的落差,增加文章的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古诗的创作中就经常采用扬抑的手法,也产生了许多佳作。
本次所要赏析的李商隐的这首七绝《贾生》就用了扬抑的手法,它用欲抑先扬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诗人创作时丰富的心绪,更因为它的讽刺意味,成为一首杰出的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有着传世的意义。
本诗以“贾生”为题,却是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贾谊,一个是汉文帝,选取了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却谈论鬼神、长生的话题的故事。
从诗的内容和情感主题来看,以谁为主体,还真不好定论。
但是凝结在诗中的两个情感还是比较好确定的,一是对汉文帝不能识贤、任贤的讽刺,一是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两句就是先扬了,先把两个人物狠狠地夸一番。
应该说汉文帝在历史上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废除肉刑,宽输减赋,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本诗首句这么一写,就立马给人一种“汉文帝是有道明君”的感觉,“求贤”不就有求贤若渴之意吗?贤才是明主们开疆守土的需要,所谓的明主们,对贤才都是很重视的,他的父亲刘邦就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渴盼,后来的曹操也有“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念想。
汉文帝能这么做,正好体现了一个明君对贤才应有的气度。
而“访逐臣”则更加表现得汉文帝对贤才的重视,他不愿意遗漏一个真正有用的贤才,哪怕他是一个逐臣,只有他对自己的江山社稷有用,他就会去把他召来。
如果从这一个层面去解释,那么李商隐写出来的绝对是一个值得歌颂的有道明君。
贾谊《大政》原文及翻译译文《贾谊《大政》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贾谊《大政》原文及翻译译文贾谊《大政》原文及翻译贾谊原文:行之善也,粹以为福己矣;行之恶也,粹以为灾己矣。
故受天之福者,天不功焉;被天之灾,则亦毋怨天矣,行自为取之也。
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知恶而弗改,必受天殃。
天有常福,必与有德;天有常灾,必与夺民时。
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
故自古至於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知善而弗行谓之狂,知恶而不改谓之惑。
故夫狂与惑者,圣王之戒也,而君子之愧也。
呜呼!戒之戒之!岂其以狂与惑自为之?明君而君子乎,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雠,然后祸灾可离,然后保福也。
戒之戒之!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
则此毋有无罪而见诛,毋有有功而无赏者矣。
戒之哉!戒之哉!诛赏之慎焉,故古之立刑也,以禁不肖,以起怠惰之民也。
是以一罪疑则弗遂诛也,故不肖得改也;故一功疑则必弗倍也,故愚民可劝也。
是以上有仁誉而下有治名。
疑罪从去,仁也;疑功从予,信也。
戒之哉!戒之哉!慎其下,故诛而不忌,赏而不曲,不反民之罪而重之,不灭民之功而弃之。
故上为非,则谏而止之,以道弼之;下为非,则矜而恕之,道而赦之,柔而假之。
故虽有不肖民,化而则之。
故虽昔者之帝王,其所贵其臣者,如此而已矣。
人臣之道,思善则献之于上,闻善则献之于上,知善则献之于上。
夫民者,唯君者有之,为人臣者助君理之。
故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故君以知贤为明,吏以爱民为忠。
故臣忠则君明,此之谓圣王。
故官有假①而德无假,位有卑而义无卑。
故位下而义高者,虽卑,贵也;位高而义下者,虽贵,必穷。
呜呼!戒之哉!戒之哉!行道不能,穷困及之。
【注】①假:给予、赐予。
译文:行为善良就会积聚为福,行为邪恶就会聚集为灾祸。
所以受到上天福佑的人,并不是上天的帮助,而被上天降灾的人,也没什么好埋怨上天的,这都是自身的行为不正得到的报应。
名家名篇:贾谊贾谊(前-前),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
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
改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
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
《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
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
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七篇,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
谪居长沙三年,作《鹏鸟赋》,假托与鹏鸟的问答,说明万物变化之理,对死生荣辱,万物众生,皆不在意。
发自肺腑,哀伤之情跃然纸上。
假辞赋之要,抒忧国之情。
其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
所著文章五十入篇,刘向编为《新书》十卷,已散佚不全。
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过秦论题解《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
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
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原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关于贾谊的人物素材摘抄
1. 贾谊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被誉为“贾仲明”。
他通过自己的才智和政治手腕,成为了汉武帝时期的重要顾问。
2. 贾谊早年曾经在儒家学派学习,后来转而投向了法家学派。
他倡导“纳谏”政策,主张君主应该听取臣子的意见,善于接受和采纳不同的建议。
3. 贾谊提出了著名的“王道论”,认为君主应该依靠德行来统治国家,而不仅仅依赖于武力和权势。
他主张君主应该尊重人民的利益,秉持仁义道德,使国家得到和谐和稳定的发展。
4. 汉武帝对贾谊大加赏识,任命他为大司马并授予爵位。
贾谊曾经多次劝谏汉武帝,包括建议减少军费开支、减轻农民赋税负担等。
5. 尽管贾谊多次得罪了一些权臣,在政治上经历了一些曲折,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并将公正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6. 贾谊还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国家治理的论述,如《过秦论》和《加贾谊书》等。
7. 贾谊在思想上不拘一格,吸收了儒家、法家和墨家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观点。
8. 贾谊晚年因对朝政的不满,选择了自愿放弃官位,隐居于家
乡。
他对政治的失望和对家国的忧虑的感情,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
9. 贾谊被后世尊称为“贤臣”,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楷模。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贾谊论》原文、译文及赏析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剖析也令人信服,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与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贾谊论》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贾谊论宋代: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导语】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
西汉初年的政论家、⽂学家。
其著作主要有散⽂和辞赋两类。
他对道家的学说也有研究,青少年时期,就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
下⾯就和⽆忧考⼀起来欣赏下贾谊的诗赋,欢迎阅读!【篇⼀】西汉初年⽂学家贾谊的诗赋:《鵩鸟赋》 单阏之岁兮,四⽉孟夏,庚⼦⽇斜兮,鵩集予舍。
⽌于坐隅兮,貌甚闲暇。
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
发书占之兮,谶⾔其度,⽈:“野鸟⼊室兮,主⼈将去。
”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其灾。
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
”鵩乃叹息,举⾸奋翼;⼝不能⾔,请对以臆: “万物变化兮,固⽆休息。
斡流⽽迁兮,或推⽽还。
形⽓转续兮,变化⽽蟺。
沕穆⽆穷兮,胡可胜⾔!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彼吴强⼤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
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
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激则旱兮,⽮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
云蒸⾬降兮,纠错相纷;⼤钧播物兮,坱圠⽆垠。
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兮,何⾜控抟;化为异物兮,⼜何⾜患!⼩智⾃私兮,贱彼贵我;达⼈⼤观兮,物⽆不可。
贪夫殉财兮,烈⼠殉名。
夸者死权兮,品庶每⽣。
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不曲兮,意变齐同。
愚⼠系俗兮,窘若囚拘;⾄⼈遗物兮,独与道俱。
众⼈惑惑兮,好恶积亿;真⼈恬漠兮,独与道息。
释智遗形兮,超然⾃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乘流则逝兮,得坻则⽌;纵躯委命兮,不私与⼰。
其⽣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
不以⽣故⾃宝兮,养空⽽浮;德⼈⽆累兮,知命不忧。
细故蒂芥兮,何⾜以疑!”【篇⼆】西汉初年⽂学家贾谊的诗赋:《吊屈原赋》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沉汨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遭世罔极兮,乃殒厥⾝。
贾谊简介-贾谊简介《吊屈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作品。
汉文帝四年(公元汉文帝四年。
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及渡湘水。
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
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
遂作此赋。
此赋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
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
表现对屈原深深的同情。
作者也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
但他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
认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引而远去”。
作者主张”远浊世而自藏”。
以此保全自己。
这才合乎”圣人之神德”。
此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
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
也是汉人最早的吊屈之作。
开汉代辞赋家追怀屈原的先例。
及度湘水。
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
楚贤臣也。
被谗放逐。
作《离骚赋》。
其终篇曰:「已矣哉。
国无人兮莫知我也。
」遂自投汨罗而死。
谊追伤之。
因以自喻。
其辞曰:共承嘉惠兮。
俟罪长沙。
侧闻屈原兮。
自沈汨罗。
造讬湘流兮。
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
乃陨厥身。
呜呼哀哉。
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
鸱枭翺翔:闒茸尊显兮。
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
方正倒植。
世谓伯夷贪兮。
谓盗跖廉;莫邪为顿兮。
铅刀为铦。
于嗟嚜嚜兮。
生之无故!斡弃周鼎兮宝康瓠。
腾驾罢牛兮骖蹇驴。
骥垂两耳兮服盐车。
章甫荐屦兮。
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
独离此咎!讯曰:已矣。
国其莫我知。
独堙郁兮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遰兮。
夫固自缩而远去。
袭九渊之神龙兮。
沕深潜以自珍。
弥融爚以隐处兮。
贾谊简介夫岂从螘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
远浊世而自藏。
使骐骥可得系羁兮。
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
亦夫子之辜也!瞝九州而相君兮。
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之上兮。
览德惪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
摇增翮逝而去之。
彼寻常之污渎兮。
岂能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鱣鱏兮。
固将制於蚁蝼。
作者简介。
贾谊。
汉族。
洛阳人。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
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
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
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
因遭群臣忌恨。
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贾谊的十大经典古诗文
1. 《鵩鸟赋》:
-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 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
2. 《吊屈原赋》:
-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3. 《过秦论》(上篇):
-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 《过秦论》(中篇):
- 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
- 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5. 《过秦论》(下篇):
-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
而社稷安矣。
6. 《治安策》(节选):
-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7. 《惜誓》:
- 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
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
8. 《论积贮疏》(节选):
-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9. 《昭王坠屦》
- 楚昭王之时,有士曰石奢,其父为楚令尹,而杀人。
将诛之,石奢曰:“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
”遂自刎而死。
贾谊生平简介贾谊生平简介少年得志汉高祖七年(前200年),贾谊出生于洛阳(河南郡郡治所在地),少有才名,师从荀况学生张苍。
汉高后五年(前183年)即以能诵诗书善文闻名于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将其召致门下,对他非常器重,在贾谊辅佐下,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社会安定,时评天下第一。
汉文帝登基,听闻河南郡治理有方,擢升河南郡守为廷尉,吴公因势举荐贾谊。
汉文帝征召贾谊,委以博士之职,当时贾谊21岁,在所聘博士中年纪最轻。
出任博士期间,每逢皇帝出题让讨论时,贾谊每每有精辟见解,应答如流,获得同侪的一致赞许,汉文帝非常欣赏,破格提拔,一年之内便升任为太中大夫。
针砭时弊贾谊初任太中大夫,就开始为汉文帝出策。
汉文帝元年,贾谊提议进行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以进一步代替秦制。
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文帝二年(前178年),针对当时“背本趋末”(弃农经商)、“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贾谊上《论积贮疏》,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
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
政治上,贾谊提出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
鉴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
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进言诽谤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汉文帝亦逐渐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
谪居长沙文帝四年(前176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
长沙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
贾谊因贬离京,长途跋涉,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并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时周勃被捕系狱,贾谊上疏《阶级》,建议文帝以礼对待大臣。
文帝时,把蜀郡的严道铜山赐给邓通,又允许吴王刘濞开豫章铜山铸钱,因此,“邓氏钱”和吴钱遍布天下。
汉文帝五年(前175年),贾谊在长沙又向文帝上《谏铸钱疏》,指出私人铸钱导致币制混乱,于国于民都很不利,建议文帝下令禁止。
西汉贾谊《吊屈原赋》原文及翻译•《吊屈原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也是汉人最早的吊屈之作,开汉代辞赋家追怀屈原的先例。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西汉贾谊《吊屈原赋》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西汉贾谊《吊屈原赋》原文及翻译《吊屈原赋》原文: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
被谗放逐,作《离骚》赋。
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
”遂自投汨罗而死。
谊追伤之,因自喻。
其辞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
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谓随、夷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
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
斡弃周鼎,宝康瓠兮。
腾驾罢牛,骖蹇驴兮。
骥垂两耳,服盐车兮。
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
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谇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
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
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使骐骥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
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
见细德之险征兮,遥增击而去之。
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吊屈原赋》原文翻译:贾谊做了长沙王的太傅,已经由于被贬谪离开京城,自己感到很不得意;等到坐船渡过湘水的时候,就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贤能之臣。
遭受谗言的诬陷而被放逐,作了《离骚》这篇文章,文章的结尾说:“算了罢,国家没有一个正直贤能的人,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于是就跳到汨罗江自杀了。
贾谊我追念感伤这件事情,借此来比喻自己,那文章的词句说:恭敬地承受这美好的恩惠啊,到长沙去做官。
途中听说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罗江自杀了。
到了这湘江后写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的凭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间无尽的谗言啊,乃至毁灭了自己的生命。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
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
改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
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
《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
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
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七篇,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
谪居长沙三年,作《鹏鸟赋》,假托与鹏鸟的问答,说明“万物变化之理”,对死生荣辱,万物众生,皆不在意。
发自肺腑,哀伤之情跃然纸上。
假辞赋之要,抒忧国之情。
其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
所著文章五十入篇,刘向编为《新书》十卷,已散佚不全。
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过秦论【题解】《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
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
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原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024年西汉.贾谊《吊屈原赋》赏析西汉. 贾谊《吊屈原赋》赏析 吊屈原赋(并序)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
被谗放逐,作《离骚》赋。
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
”遂自投汨罗而死。
谊追伤之,因自喻。
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
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谓随、夷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
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
斡弃周鼎,宝康瓠兮。
腾驾罢牛,骖蹇驴兮。
骥垂两耳,服盐车兮。
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
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谇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
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
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使骐骥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
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
见细德之险征兮,遥增击而去之。
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赏析 文学赏析 贾谊在赋中对屈原的遭遇表示的深切悼惜,其实就是对自身处境的伤感,因为两人经历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他是将自己心中的愤慨不平与屈原的忧愁幽思融汇在一起,以表达对世间贤人失意、小人得志这种不公平状况的极大不满。
不过,在感情一致的前提下,贾谊并不赞同屈原以身殉国的行动。
他认为尽管环境恶劣,也应当顽强地活下去,自己虽然将居住在卑湿的长沙,或许因此而不能长寿,但仍不愿去自尽。
贾谊和屈原这种见解的差异,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生死观。
屈原所怀的是儒家杀身成仁的思想,理想不能实现就不惜殉以生命;而贾谊除具有儒家思想外,还兼有盛行于汉初的道家旷达精神。
所以,如将两人的作品加以对比,就可以发现在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方面,贾谊没有屈原那样深沉;在对自身理想的追求上,贾谊也不及屈原那么执着,似乎他对世事显得更豁达,更彻悟。
李贽《贾谊》原文及译文赏析贾谊[明]李贽①班固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
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于事者著于《传》云。
”李卓吾曰:班氏文儒耳,只宜依司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论也。
立论则不免搀杂别项经史闻见,反成秽物矣。
班氏文才甚美,其于孝武以前人物,尽依司马氏之旧,又甚有见,但不宜更添论赞于后也。
何也?论赞须具旷古双眼,非区区有文才者所能措也。
刘向亦文儒也,然筋骨胜,肝肠胜,人品不同,故见识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
虽不能超于文之外,然与固远矣。
汉之儒者咸以董仲舒为称首,今观仲舒不计功谋利之云,似矣。
而以明灾异下狱论死,何也?夫欲明灾异,是欲计利而避害也。
今既不肯计功谋利矣,而欲明灾异者何也?既欲明灾异以求免于害,而又谓仁人不计利,谓越无一仁又何也?所言自相矛盾矣。
且夫天下曷尝有不计功谋利之人哉!若不是真实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则乌用正义明道为耶?其视贾谊之通达国体,真实切用何如耶?班氏何知,知有旧时所闻耳,而欲以贬谊,岂不可笑!董氏章句之儒也,其腐固宜。
虽然,董氏特腐耳,非诈也,直至今日,则为穿窬之盗矣。
其未得富贵也,养吾之声名以要朝廷之富贵,凡可以欺世盗名者,无所不至。
其既得富贵也,复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凡所以临难苟免者,无所不为。
岂非真穿窬之人哉!是又仲舒之罪人,班固之罪人,而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
故余因读贾、晁二子经世论策,痛班氏之溺于闻见,敢于论议,遂为歌曰:驷不及舌,慎莫作孽!通达国体,刘向自别。
三表五饵,非疏匪拙。
彼何人斯?千里之绝。
汉廷诸子,谊实度越。
利不可谋,何其迂阔!何以用之?皤须鹤发。
贾谊的著名文学作品有哪些贾谊的著名文学作品有哪些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贾谊的著名文学作品有哪些,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贾谊的文学作品贾谊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作品主要有两类,分别是散文和辞赋。
散文中的代表作有《过秦论》、《陈政事疏》等。
而辞赋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
出生于汉高帝七年的贾谊,从小就爱好文学,才学过人,汉文帝登基,因为吴公的赏识而举荐为博士,在此之后,提出了《论积贮疏》,贾谊的作品受到了汉文帝的称赞,他在其中主张重视农业发展,鼓励农业生产,这对当时汉朝的经济恢复和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
但是因为贾谊触犯了朝中许多元老大臣的利益,又受到佞臣邓通的诬陷,贾谊最终被贬出京师,他由此想到了和自己境地相同的屈原,所以在经过湘江的时候,谢了一首《吊屈原赋》,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心,也通过描写屈原而抒发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
在被贬入长沙之后,做长沙王太傅时,有感而伤做出了《鵩鸟赋》,也也因为如此,至今在长沙还保留着贾谊故居用来纪念。
汉文帝七年,汉文帝再次召回贾谊回京师,可是却因为长时间的郁郁不得志,在梁怀王坠马之后贾谊整日自责哭泣,在第二年郁郁而终。
贾谊虽然早早过世,但贾谊作品文采和才能让后人敬仰赞叹,司马迁也在《史记》中做《屈原贾生传》,《汉书》中也有《贾谊传》,由此可见,社会各界各个时期的人物都对他极其敬仰,对他的早逝表示惋惜。
贾谊吊屈原赋的介绍贾谊吊屈原赋说的是贾谊因为汉文帝听信谗言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他在就任途中路过湘江,感叹自己和屈原相同的遭遇,所以做了《吊屈原赋》。
《吊屈原赋》所描写的世界是非常黑暗和昏庸的,表达了对屈原深深的同情的同时,也有对自己无辜受罪的愤怒感慨。
这首《吊屈原赋》是汉代文化的重要作品,因为这是以骚体写出的抒情作品,更是开创了汉代诗人感怀追悼屈原的先例之作。
贾谊《论积贮疏》原文及翻译译文《贾谊《论积贮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贾谊《论积贮疏》原文及翻译译文贾谊《论积贮疏》原文及翻译贾谊原文: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②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③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译文:管子说:“粮仓充实了,老百姓就懂得礼节了。
”老百姓生活不富足而能使国家安定,从古代到现在,还没听说过这样的事。
古代的人说过:“只要一个男子不耕种,就会有人挨饿;只要一个妇女不纺织,就会有人受冻。
”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
古人治理天下,(对于重视积贮、足民致治的道理,对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了解得十分细致,考虑得十分周备,所以他们的粮食贮备能够拿来作为依靠。
现在许多人背弃农业去从事工商,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灾,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又是天下的大害。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
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
改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
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
《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
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
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七篇,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
谪居长沙三年,作《鹏鸟赋》,假托与鹏鸟的问答,说明“万物变化之理”,对死生荣辱,万物众生,皆不在意。
发自肺腑,哀伤之情跃然纸上。
假辞赋之要,抒忧国之情。
其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
所著文章五十入篇,刘向编为《新书》十卷,已散佚不全。
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过秦论【题解】《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
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
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原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谬、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飘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
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论积贮疏【题解】本文写于公元前178年,即汉文帝二年。
当是时,汉由于长期战争,因而造成经济凋敝,米价昂贵,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文帝时仍未改变。
贾谊有感于此,作《论积贮疏》一文,以劝诫皇帝重视农业生产,积贮粮食。
疏,古文体,给皇帝的奏章。
【原文】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尤可哀痛。
失时不寸,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原文】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而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齐、楚、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绥、翟景、苏厉、栾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兵而谁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嬴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沆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洁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
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
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
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
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
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
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
(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
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
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