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色分析法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98.00 KB
- 文档页数:22
比色分析法(一)1.概述许多化合物是有色彩的,例如根离子(MnO4-)是紫红色,硫氰化铁(FeCNS2+)配位化合离子是血红色等。
当含有这种有色化合物的溶液浓度转变时,溶液色彩的深浅也就随着转变。
溶液越浓,色彩越深,因此,可以利用比较和测量溶液色彩的深浅来打算溶液中有色化合物的浓度。
这种利用被测定的组分,在一定条件下与试剂作用产生有色化合物,然后测量有色溶液色彩的深浅并与标准溶液相比较,从而测定组分含量的分析办法,称为比色分析法。
比色分析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测定微量及痕量组分的办法,具有较高的敏捷度。
它测定的浓度下限可达10-7g/ml。
假如被测定组分的含量更低(10-8~10-9g/ml),可通过浓集、萃取、共沉淀等办法后再用比色法来测定。
测定低含量组分时,比色法的相对误差通常为1%~5%。
因为特效试剂的应用以及比色条件的挑选,可以削减分别手续,从而加快测定的速度。
此外,测量仪器的不断改进,使测定的精确度也逐步提高。
因此,对于某些微量和痕量组分的测定,比色分析法是一种精确、敏捷、迅速而又简便的办法。
在比色分析中,干扰离子的影响往往可以按照物质对光汲取的差异性,如挑选适当的波长或加入掩蔽剂等办法予以消退。
比色分析法按照的化学反应是显色(或褪色)反应。
用于比色的发色反应,必需是生成的有色产物与被测组分之间具有某种定量关系。
比色分析法作为一种分析办法,除了要求以发色反应作为基础外,还需要有测量有色产物色彩深度的办法,因此,把握比色分析必需了解显色反应和测量办法两个方面。
2.基本原理 (1)有色化合物溶液显色的原理。
各种溶液会显示各种不同的色彩,其缘由是因为它们对光的汲取具有挑选性。
具有同一波长的光芒,称为单色光;含有多种波长组合而成的光芒称为混合色光。
白光事实上是波长在400~750nm的电磁波,即由紫、蓝、青、绿、黄、橙、红等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例如,黄色光与蓝色光可以混合为白光,这两种光色称为互补色。